读新平 | 从摩沙勒江到戛洒江

春华秋实

<p>新平“一江三十二河”,一江,是指“红河”,境内上段称“戛洒江”,下段称“漠沙江”,约定俗成的这个称呼,推理其成因,一为流域面积,漠沙和戛洒两个区域汇入的支流较多,二是人居集中,摩沙勒和戛赛两处老地名都是区域政治(巡检)或经济(街子)中心,该地段周围因人群聚集指称并口口相传。</p><p><br></p><p>《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临安府部.山川考一》“摩沙勒江 源自大理白崖,经州东南八十里,入元江。秋潦有瘴。”</p><p><br></p><p>礼社江位于云南省中部,发源于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北,河源海拔2650米,全长282km,天然落差2045m,平均坡降为7.25‰,属红河水系,下游为红河。礼社江是我国西南大河之一——红河的上游,红河与云岭共同把云南省分割成东、西两部分,是云南省重要的地理界线。礼社江经弥渡县,至南华县,接纳鹿鸣河,再过楚雄市区,进入双柏县,又称石羊河,至与新平县的边界,接纳绿汁江后,先称戛洒江,后称漠沙江,入元江县,始称元江。经红河县、石屏县边界,元阳县、建水县边界,个旧市中部,金平县、河口县,纳南溪河,出境,进入越南;流入越南的老街、安沛、越池、河内、南定、太平等重要城市。</p><p><br></p><p><br></p> <p>摩沙勒江历史词典解释:</p><p>又称马龙江。即今红河在云南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境一段。《方舆纪要》 卷115新化州: 摩沙勒江 “在州东南八十里,即马龙江之异名也。……《志》 云,马龙诸山在江之右,迤阻诸山在江之左,群山夹江,其隘如峡”。</p><p><br></p><p><br></p> <p>礼社江历史词典解释:</p><p>①即今云南南部之红河。元代以来称礼社江。《方舆纪要》卷115临安府:礼社江“在府西。源出大理府赵州之定西岭,流经楚雄府定边县,合阳江之水,为定边河;东南流经镇南州,为马龙河;又南经 嘉县而入新化州界,谓之摩沙勒江;又历元江府东南,入府西南境;经纳楼茶甸为禄丰江;历亏容甸为亏容江;过蒙自县为梨花江;又东南流入交趾界,合于清水江”。</p><p>②即今云南之元江。《明一统志》卷87元江军民府:礼社江“一名元江。源自白厓江,合澜沧江,流绕府城,东南入南安州”。</p><p><br></p><p><br></p> <p>在县境内除了历史上有“摩沙勒江”的说法外,如果没有一个统一的名称,外宣时候不太好说话,</p><p>1.分别表述为“戛洒江”或“漠沙江”呢,就会存在一种情况,如果在同一文章不同位置出现两个名称,容易让人产生有两条江的歧义;</p><p>2.用“元江”或者“红河”呢,又不符本地人俗称实际且没有本土特色;</p><p>3.用“礼社江”呢,古今名称范围已经缩小,原来整条江或者说红河上游都称礼社比如元江县城所在地的澧江镇就是礼字的繁体禮的变化,现在只指上游的上段就是三江口以上的;</p><p>4.用“摩沙勒江”(或者简称漠沙江)的明清古名呢,又与现在的流行有冲突。</p><p>但是有时需要有一个统一的本地特色称呼,不管是统一为“马龙江”“摩沙勒江”“漠沙江”还是“戛漠江”。</p><p>但地名这个问题只有通过一定程序才能确定,比如在重修地名志之前,取得统一认识并报批、公布,按标准来使用名称。</p><p><b>然而以上都过虑了,1988年版《新平县地名志》,已将元江上游新平境内这段河流,称为“</b><b style="font-size: 22px;">戛洒江</b><b>”。</b></p><p><br></p><p>“一江三十二河”的说法,查询其列举“较大河流”处,多为15条或者18(加江东的平甸河、康之康河、亚尼河)条,所言“三十二”者,是否顺口凑数的,存疑。</p><p><br></p><p><br></p> <p>新平县境水资源丰富,一江三十二条河蕴藏着巨大的水能资源。县内河流除平掌乡过境河道谷麻江属李仙江水系外,其余均属元江水系。李仙江在县境流程短,主要河流有麻大江河、班东河;元江干流流经新平县境,长113.7千米,三江口以上称石羊江,三江口至河口大桥称戛洒江,河口大桥以下称漠沙江,于漠沙阿迭村流入元江县境。沿元江两岸较大的支流有绿汁江、大春河、南达河、棉花河、南恩河、达哈河、发启河、丫味河、曼蚌河、挖窖河、比里河、困龙河、峨德河、西尼河、南甘河、平甸河、康之康河、亚尼河等,三十二条河河床比降大,大多具有高山蓄水、山腰发电、山脚灌溉的水能综合开发利用条件。全县水资源总量为18.9亿立方米,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127.22万千瓦(含红河干流),可开发利用装机容量52.36万千瓦。</p><p><br></p><p><br></p> <p>未完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