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这要从去年的那个教师节晚会开始说起,那时我们刚入职不久。晚会活动要求每个教研组都要出节目,于是我便找来了体育组的两位搭档吴书科与覃泽龙,一起表演了一首吉他弹唱曲目,叫《哼着儋州小调到大理找姑娘》,由于我们三人都同住在十三楼,故临时取了一个组合的名字,叫做十三楼。从此,“十三楼”便成了我们三人的代号,并多次受邀参加学校的晚会表演。</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事有必至,理有固然”,任何事情都会有它的由来。关于“十三楼”的由来,得追溯到在北京参加岗前培训的时候。那时候,虽然只有短短的两个多月的时间,但对我而言却是一段既兴奋又压抑的时光,兴奋是因为这是一个新的开始,接触的都是刚大学毕业的老师,他们的身上都充满了青春的活力。压抑是因为自己心绪的低落,一来是心系远方的妻儿,有油盐酱醋之累;二来是在这批老师当中,我最年长,他们几乎跟我之前的学生一般大小,一开始不知道用什么方式与他们交流,俗话说“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找不到交流的尺度。</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与他们俩的结缘,先是认识泽龙,那时我才刚到北京,是这批老师当中的后来者,当晚他到我们寝室发文化衫,出于地主之谊,我便留他坐了一会,一番交谈之后,感觉这小伙子不错,阳光帅气,且比别的体育生多了一份文气与沉稳。接下来,就是书科,虽然在培训学习过程中曾有过几面,但真正相识应该是到了培训的末期了,有一天晚上我到了他们寝室串门,那时他正准备入睡,一见到我,穿着红裤衩就从床铺上蹦了下来,于是我们就这么畅聊了起来,感觉他是个性情中人,身上充满了儋州学子所具有的那股浩然之气。就这样,我们三人就这么认识了,没有花前月下的浪漫,也没有山盟海誓的悲壮,一切都是这么的云淡风轻。起初时,也许是因为我较为年长吧,他们对我还是多了一份客气与尊重,相处过程中还时不时地流露出一丝腼腆。但不久之后发现,原来他们俩都属闷骚之流,性格偏慢热型,与人相识之前都会表现得较为拘谨,但相识之后,就逐渐变得洒脱了起来,尤其是两口酒下肚之后那就更加的肆无忌惮了,将会释放出强大的青春的能量,又是唱又是跳的,非常有趣。这都是内心极负情怀的人,这很可贵,刷新了我以往对体育学子的认识。有趣的是,在北京培训期间,由于他们俩都喜欢唱歌,闲暇的时候,无论身处何处,总会吼上一两嗓,也常常因此遭受到舍友的不满与控诉。每当我忆起此事,都会会心发笑,因为这一点跟我中学时代的经历颇为相似,那时常常因为弹琴唱歌而招来左邻右舍的投诉。由此可见,我们几个的结合似乎已经注定了后来的“十三楼”难逃被投诉的命运。</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北京的时候,由于清华附中的各个分校,校园的各个楼道里总会摆放着各种乐器,所以空闲的时候,我都会秀上一把,或弹钢琴或弹吉他,旨在博大家一乐,同时也想借此拉近与大家之间的距离。但也就这么一秀,也勾起了他们对我的好奇,也为后来的相识与相知埋下了伏笔。但人能走到一起,一定是建立在相互吸引的基础上的,我在吸引着他们的同时,他们也在吸引着我。他们身上具有着其他专业生所没有的活力与洒脱,又具有着一般体育生所缺乏的细腻与儒雅,这是他们魅力的地方。</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记得我们当初回文昌报到的时候,学校给我们提供了周转房。起初选房的时候,其实我并不打算选择十三楼,总觉得这个数字不太好听,更没有想过要跟他们俩同住一处,至于后来大家能同住在一块,纯属一种巧合。我最初的选择其实是七楼,不巧的是有一位老师临时要调房,无奈之下就被动地挑选了十三楼,那时我才发现他们俩也同住十三楼,而且是我的对门。事情就是这么巧,似乎上苍早已安排好这一切,我们只是配合执行而已,这也许就是缘分吧。还记得当时书科还说了,“聪哥,以后我们就可以和你一块玩吉他了”,这是一句玩笑话,但似乎也是一种约定,因为后来的事情都证明了这一点。开学后,大家如期地住了进来,还记得当时我的房间极其的简陋,只有一张床和两张从超市买来的小型塑料凳,除此之外别无其他,可谓是家徒四壁。每逢聚会的时候,由于只有两张凳子,所以通常都会在客厅的地板上准备着一双拖鞋或是一两本书,因为三个人中总会有一个在谦让中席地而坐,这样拖鞋和书就可以充当了座垫。可就是这么一个简陋的地方,却是“十三楼”的故事的起航之地。每每下班回来,我们都会不约而同地抱上吉他,相对而坐,冲上一壶茶,点上一支香烟,开始了属于我们的欢乐时光……</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有些事情,从一开始似乎就已注定后来将会出现的境遇。不久后,我们便三番五次地接到来自小区的投诉,理由是破坏了小区的宁静,严重影响了他人的休息。渐渐地,“十三楼”成了众矢之的,常常招来同事们的非议与指指点点,有点触犯众怒的意思。一番自责与检讨之后,我们决定将活动地点转移到了户外,或是海边或是桥下,或是在清澜附近的某个角落……</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常常有人问我,“‘十三楼’如此之热闹,是不是有意往音乐这方面去努力,当个网红之类,在喧闹的网络浪潮中占有一席之地?”我每当听到此类的话题时,浑身都不是滋味,“十三楼”既没这种抱负,也没这么庸俗,至少我是这么想的。也许,“十三楼”的存在在别人看来,只是几个可爱之人在一起干一些沽名钓誉的事情罢了。但对我们而言,意义可就不一样了:就我个人而言,它就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让生活多一丝诗意的态度,我尽管是美术出身,但音乐元素似乎在我的成长过程中未曾缺席过,一直是我生活的一部分,所以“十三楼”的出现只不过是我过去生活方式的一种延续罢了,就算没有“十三楼”,也会同样有“十四楼”、“十五楼”的存在,无关乎其他,只在乎内心。而对我们三个人而言,它的意义就更大了,它不止是一个组合,更是一个青春的记事本,记录了几个小伙伴从相遇、相识、相知到共同经历生活中的沉沉浮浮,让彼此成为对方青春的见证者与参与者,这就是它最大的意义。</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总之,无论未来是风和日丽还是狂风暴雨,“十三楼”将会一直存在,因为生活在继续,青春在继续……</span></p> 生活掠影 学校晚会 清澜大桥 宿舍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2px;">故事仍在继续.......</span></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