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一杯茶,一本书,一部电脑或一部手机,一个人在家,一天就可以忙个不亦乐乎,是什么东西这么有魔力,能把自己吸引的这么紧?</p><p> 宋朝诗人赵恒,写了首“劝学诗”,内容不长实录如下:</p><p>“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p><p>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p><p>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有马多如簇。</p><p>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p><p>男儿欲遂平生志,勤向窗前读六经。”</p><p> 写到此处这思绪似乎也就理清了,这书籍,电脑以及手机里有这么多的好东西能不吸引人!年轻时也许会被这些外在的美好所深深吸引,如今却不同往日,其中有许多的事情依然在吸引着老朽,可吸引与吸引不同,因为此吸引非彼吸引,而被吸引的目标以及方向都有了极大地改变。还有就是自己的爱好和兴趣也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变,对社会人生都有了新的认识或者说是重新的进行了一轮再认识。书中也好,手机、电脑等网络上的那些实用知识对于我来说早已变化,不再以传统的形式让我获益,只要我能够深入其中,并持之以恒的畅游其间,仍然还是使我从中获得了巨大的利益。当然了,这种利益是概念性的,只存于内心以及思想深处,而非人人可见的经济以及物质上的利益。</p><p> 我喜欢那种独立而纯真的情感,不分贫富,不分高低,不分贵贱,不分志同道合,也不分性别,只要真心实意的相聚,并彼此珍惜足矣。真情难得,能够彼此珍惜的真情实感更是少之又少。外在因素的干扰太大,可以无坚不摧。如此恶劣的环境,如果获得真情实感,可想而知艰难程度将如何之大。弥足方才珍贵,稀少才更值追求。半个多世纪的苦熬苦挣,也曾获得过极为美好的真情,可都因为自己的粗心大意或者说是因为年轻气盛,根本不知道真实情感的可贵之处,不懂珍惜而完全或部分丧失了,有时的失去会因彼此的不珍惜所致,可毕竟自己有太多的过失所致,惋惜又毫无办法挽回,失去的也只能眼睁睁的丢掉。</p><p> 感情的浓淡处理也是一种艺术。和喝茶有着相似之处,太浓,这茶就变得苦涩难咽;太淡,又清淡寡味,毫无喝头。这就要讲究点儿艺术,掌控点儿度,放茶时不是越浓越好喝,也不是越淡越耐喝,要不多不少,浓淡相宜。就像我们在欣赏着人体美是常说的一句话,那就是“多一分则肥,少一分则瘦,不肥不瘦刚刚好!”友情难道不是如此吗?君子之交淡如水,其实告诉我们的就是这个道理。就像爱情有保质期一样的,所有的情感也都有自己的保质期,只不过这保质期所表现的形式不一样,效果自然各异。</p><p> 就像一对好兄弟,裹在一起混,好得恨不能穿一条裤子,不过到了这时,哥俩的感情矛盾也就从此开始发酵,打闹之后的结果就是分道扬镳,各奔东西。试想,他们如果从一开始就像君子那样的交往,结果会是后来的样子吗?当然不能!情和茶是一样的,浓到过时方是苦。分开是自然,不分开那才叫奇怪。当然了,我说的是普遍现象,有个例,但那需要有一方的宽容和忍让才能得以保障,如果针尖对麦芒互不相让,那就只有我说的那个结果,再坏点的结局就是朋友变敌人,这道是我们最不愿意见到的结果,不过这样的结局很多,举不胜举。</p><p> 淡中有味茶偏好,清茗一杯情更真。人生如喝茶,淡中有味,浓淡相宜。可这个度的把握却实在是难,和朋友相处,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天天相见感情太浓。喜欢却生怕不能长久,最后这一程的人生路更要真实而坦诚,来不得半点儿虚假。因为老年人的情感似乎比年轻人更脆弱,一旦有个风吹草动的都难以抵挡。</p><p> 现在好想让自己停下或延缓自己的脚步,有时间来慢慢享受人生,有时间来慢慢享受世界。不是自己的私欲太重,而是年轻的时候实在是没有心思也没有能力来享受和欣赏。总是脚步匆匆,总是快马加鞭,总是如水般的逝去……</p><p> 一缕阳光斜射进房间,我坐在写字台前,一杯淡而味道十足的绿茶,冒着似有似无的热气缓缓上升而后消散……读几章网络和杰克•伦敦的小说,读一回吴妍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读一首小诗,读几页康德哲学,写那么几页毛笔字,再写一页钢笔字,写一篇一到两千字的不成文的文章,还要锻炼身体,还要做家务……时间在我这真的太少,太少了!如此一来,真情实感对于我来说真的是弥足而珍贵,一点不是夸张,更没必要矫情,事实如此,想浪费自己的情感都没时间,就别说用虚假的情感去获得别人的真情实感了。</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