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林浪高中母校

阳春三月

<p>2019年12月16日,约上几个同学,再次来到我们1972年至1974年就读的林浪高中母校,重拾青春的记忆。</p><p><br></p><p>这所1964年开始办学叫平山耕读中学的母校,几易其名,从最初只有4个老师,56个学生,历经师生55年的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稳步发展后,从一所位于荒山野岭的农校,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搬迁到交通便利、环境优美的新校,实现了现在拥有老师88人,初高中学生共1528人的乡镇级完全中学一一平南县平山实验中学。</p><p><br></p><p>今天回到母校,感慨万千。站在47年前就读的母校旧址上,只见昔日用泥砖垒砌的教室宿舍食堂等所有建筑,历经几十年风吹雨打,早已荡然无存,到处杂草丛生,清澈见底的水库也变成了养鸭场,顿即黯然神伤。</p><p><br></p><p>凭着记忆,走到当年教室旧址,仿佛还有读书声在耳边环绕;走过球场,仿佛还有欢呼声在耳边回荡。</p><p><br></p><p>这就是我在这里先当学生,师范毕业又在这里当老师的母校,虽然早已不复存在,却永远让我充满着美好的回忆,永不忘怀。</p> <p>重回林浪高中母校,首先见到的是林浪水库塘表(土话)</p> <p>再见到林浪水库,陈同学激动不已</p> <p>先来一张合影</p> <p>这是当年公社的园艺场</p> <p>当年园艺场旧址,现在不知道是谁重新建的房屋</p> <p>当年园艺场旧址</p> <p>当年的绿水青山,现在变成光秃秃的山头和养鸭场了</p><p><br></p> <p>行走在水库边的马同学</p> <p>水库变成养鸭场</p> <p>这是当年老师厨房旧址</p> <p>这是当年学生厨房旧址</p> <p>再过一把上竹排的瘾</p> <p>我们教室门前的路</p> <p>手指地方,就是我们的教室旧址,1970年用泥砖建成的教室,如今已荡然无存。</p> <p>和陈同学站在教室旧址上,回忆当年的点点滴滴</p> <p>伟珍同学站在721班教室旧址</p> <p>721班和722班教室旧址</p> <p>手指方向,就是种满橙子和青菜的果子坪</p> <p>当年师生共同开劈的跑道</p> <p>站在跑道上的南安妹,你指向哪里?</p> <p>当年另一间教室和宿舍的旧址,也荡然无存</p> <p>宿舍旧址</p> <p>宿舍旧址</p> <p>居高临下,远处是六峡方向</p> <p>李文桂同学来接我们了!</p> <p>同学在此相见,当然兴奋不已</p> <p>这条路,往前是南思方向,向右是从踏蔗塘往平山方向</p> <p>这条路,往左是从松根到平山方向,往右是入学校</p> <p>南安妹不失时机秀了一把</p> <p>我也秀一把</p> <p>下山回去啦!</p> <p>这是从松根往平山的路,我当年挑木板去长岗岭时,就是在这里连人带板摔下坡的</p> <p>拍摄于1970年的林浪中学全景,这张照片特别珍贵</p> <p>2011年10月2日,我们和潘老师一起重回阔别37年的林浪高中母校。由于学校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已搬到公路边,这里基本已荒无人烟</p> <p>沿着当年的小路走回学校旧址</p> <p>几十年了,再次行走在熟悉又陌生的小路上,心中五味杂陈</p> <p>阿鲁,你们手指的地方是哪?</p> <p>阿鲁:记忆中好像是……</p> <p>娟子:这里好像是老师宿舍</p> <p>寻遍整个旧址,昔日用泥砖垒建的教室宿舍由于风吹雨打,早已无影无踪,最后在潘老师的宿舍处,找到仅存的几半截砖头</p> <p>母校旧址仍然山清水秀</p> <p>学校虽荡然无存,但仍有人在此养鸭</p> <p>在昔日冲凉房旧址欢呼雀跃</p> <p>师生一起嗨起来</p> <p>重游熔炉(那时把我们这学校比喻为培养和锻炼人的熔炉)能不嗨吗?</p> <p>潘老师和阿鲁</p> <p>阿鲁和南安妹,你们找见什么了?</p> <p>家源,你拍的地方是原来的什么?</p> <p>在梁老师家来个大合影</p> <p>现在的学校校门</p> <p>新学校的校园,够气派吧</p> <p>新学校的logo</p> <p>2019年12月16日,重游林浪,只是上次(2011年)来时还山清水秀的水库,如今已变成养鸭场,山上也光秃秃了</p> <p>以前这水库深不可测,现在的水面不及原来的一半,并变成了养鸭场</p> <p>寻找昔日的老师和学生厨房</p> <p>我当学生时,撑竹排过对岸,我再当老师时,撑竹排过另外山冲砍柴</p> <p>真想撑竹排游一圈</p> <p>从厨房走上教室,南安妹俨然成了出镜记者,而我,就是摄影记者(笑)</p> <p>再见了,不复存在的高中母校,</p><p>我爱你,永恒的林浪高中母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