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史论家谈 —— 鄂圭俊(四)

昆冈掇英

<p> 第四篇</p><p><br></p><p><br></p> <p> 油画《大自然系列》</p><p><br></p><p><br></p><p><br></p> <p> 白云养目 明月洗心</p><p><br></p><p> 郭建强</p><p><br></p><p> 蓝天白云养目,清风明月洗心,西宁之夏贵于黄金,美过锦绣。对外地人而言,这样的季节青海充满了诱惑,对离开西羌故土的游子们而言,在这个绿阴如梦的季节更是平添了几分思乡之情!</p><p> 这是一个西宁七月的美好夜晚,17 位青年画家和观念、行为、影像艺术家正在举行大型综合艺术展。即将开幕之时,老画家左良先生向我介绍省美协请来的嘉宾、著名画家鄂圭俊先生,在西宁见到本要到上海去采访的鄂先生,既让我惊讶,又让我惊喜。他身材高大,已夹杂着几分沪音的言语亲切,绝无一点成名成家的倨傲。 在艺术展上,他说,他是土生土长的西宁人,他说,他想家。听鄂先生谈艺论道是件愉快的事情,因为他有着纯粹艺术家葆有的率真天性,表达自己的感受态度真诚,而观点却是经过深思熟虑。经过此后的多次采访,更是加深了我对他的这种印象。</p><p> 鄂圭俊先生创作于20世纪80年代的《迎新娘》《土乡》等作品,可以称中国油画的精品力作。但我没想到他其实没有受过艺术学院的锻炼,基本属于自学成材。鄂先生少年时期生活困顿,很早就参加了工作。挨过饿,吃过苦,受过累,痴心不改的是在少年时代就展露出才华的爱好——绘画, 在饮马街的那个老电影院,他卖过票,感受过声光电在银幕上组合出的梦境消逝后的那份依然,打扫过观众们涌退后留下的厚厚的瓜子壳。那时候,他最大的乐趣就是画电影广告。即使画广告,也力求有所新意。鄂先生设计和绘制的《上甘岭》等影片的大幅广告曾挂在和平餐厅顶部,是西宁当时的一道风景。 几十年如水近去,那段生活对于鄂主俊清晰如昨,“画再大的广告,我也不用打格子!”说这句话时,他的笑声中流露出一丝孩童般的得意之色。鄂先生起初画国画,后来偶然涉足版画,不想就参加了全国大展,获得了专家的好评,赢得艺术爱好者的称赞。</p><p> 此后,又是机缘让他与朱乃正、孙书咏等艺坛高手相识,共同入祁连,下北山写生、作画。鄂圭俊就这样开始了他的油画创作之旅,并很快以新颖、独特的视觉造型取得了成功。他的作品多次参加全国美展,多幅作品被中国美术馆等多家重要馆所收藏。虽然在这个被鄂先生称为自己油画创作第一个阶段, 即摹写现实的阶段,他的充满浓烈地域色彩的作品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但是他毫不满足,在求索艺术真谛的长旅上孜孜以求。正如著名电视艺术家刘郎所言,鄂圭俊在艺术上从不满足于一时之得,他像一个不断转场的牧人,试图找到最好的芳草地。</p><p> 1987年,既是出于生活的原因,又是因为艺术的需要,鄂圭俊调到了上海油画雕塑院。在这里,他拥有了一间属于个人的创作室,获得了可以尽快接触国外艺术潮流和动态的窗口。他的画风由此发生了重大变革。20世纪90年代初,他突然拿出一批富有表现主义画风的作品,这些作品强烈地表达了画家对世界丰富、复杂的内心感受。就在大家为鄂先生艺术风格的突变而惊诧,而寻求答案时,鄂圭俊近期的绘画语言又发生了变化。他的《大自然系列》作品,以西方的绘画材料表达东方的思想和心灵感受,令观者读之心静神宁。谈到艺术,本不善言谈的鄂先生也神采奕奕。他说,艺术创作是他此生最大的安慰,他愿一生这样追寻、求索下去。</p><p><br></p><p><br></p><p><br></p> <p>郭建强</p><p>1971年5月出生于青海西宁。著有诗集《穿过》《植物园之诗》《昆仑书》,散文随笔集《大道与別径》等。获青海省第六届和第八届文学艺术创作奖,第二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人民文学》2015年度诗歌奖,2017年《文学港》储吉旺优秀奖,第二届孙犁散文奖双年奖。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青海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西宁市作家协会主席,青海法制报总编辑。</p> <p> 油画《赛牦牛》</p><p><br></p><p><br></p><p><br></p> <p><br></p><p> </p><p> 昆仑砺风骨 浦江留诗韵</p><p><br></p><p> 张燕</p><p><br></p><p> 一</p><p> 鄂圭俊是一个不幸的人,在与生俱来的艺术天分催发强烈求知欲的少年时代,上山下乡的浪潮将他卷到了终日与毛驴田畦为伍的日月山下。当晚上归队看着汗灰涂抹得面目全非的脸,他透悟不出自己那令人羡慕的电影发行公司职工的身份与眼下前路渺茫处境的关联。</p><p> 鄂圭俊是一个幸运的人,当他第一次参加小学美术大赛就拿奖的轻取有可能滋生人性骄傲的弱点时,日月山的锤炼让他人生的底色有了一抹持重从容。这一份苦寂岁月酿成的甘饴,让他饱啜至今仍取用不竭。这一点隐 含在他但凡有超越背后的淡然中,明灭在他画作令人怀想的宁静里。</p><p> </p><p> 二</p><p> 鄂圭俊是命运的弃儿,日月山初涉社会就前路黑寂无望的劳作,逼他动了辞职以求出路的念头。幸有公司领导岔路口关键时刻的引领,才不致使这位青年人做未知无绪的漂渡。经此一事,鄂圭俊走进了青海省文化艺术学校。别以为成为艺校美术系的学生,就可以给封闭很久的艺术因子们解禁,一个勤工俭学的浪打来,将他先是抛掷在尕庄的菜地,之后又掀甩至海北的油菜地里。人生转了一圈又回来了,这种玩笑制造出的失望与愤怒,无法不给一 颗荡溢希望的心灵留下刻骨的寒冷。鄂圭俊是命运的宠儿,日月山起伏连绵的山峦,尕庄菜地城市里静幽的一隅,海北油菜地里泥土的芳香,还有行走在他人生幕布上的藏族男女、土族阿姑,他们叠进皱纹里的金色夕阳,他们流泻在辫梢裙裾的蓝色露珠,蝶过的轻盈、蜂飞的嘤嗡,仰卧时大片阴云的卷舒,俯首时溪泉映日的优柔,都化作日后一种深居灵府的气蕴,游弋画中的笔致。</p><p><br></p><p> 三</p><p> 鄂圭俊是隐忍的,他的心思缜密造就了寡言孤独。当他在20世纪60年代饮马街的红旗电影院打扫卫生时,没人知道他洗完脏黑的口罩后在画纸上犁地的愉悦;当他将一张张电影票从小窗洞里售卖给观众时,没人知道他在这个重复的动作背后正经历着探索个性表现的思绪飞动;当他逐一给票座对号时,也没有人知道他同时也在寻觅着自己的人生座位。鄂圭俊是朗露的,他自信长期的磨砺能操舞起一支画笔, 而且渴望画作能求得知者的鸣和,所以一向内敛的他敢向领导主动请缨作美工。尽管那些悬挂在和平饭店的大幅广告画,一经雨淋就水墨狼藉, 但人们还是记住了《农奴》《上甘岭》 等等鲜活的形象。人们不会忘记的还有他的版画《戈壁春来》,这幅处女作一问世就被选入参加第六届全国美展。他曾说过一句话:“我命里注定要画画”, 有了这样的注释,我们也就无需再去旁骛他落笔不凡原因。</p><p><br></p><p> 四</p><p> 鄂圭俊是混沌的,文化大革命期间在市文化馆画油画宣传画之前,他还不知道自己和油画有着天然的契合与心灵的亲近。在这个人生重大的发现与转型之前,他一直倾力于国画,而在学国画之初,也曾与当时主张突破传统画法的画师一样,没能走从传统画法起步的路。鄂圭俊是清晰的,一调起油彩,就从此对油画心有专属。看到上海油雕院资料室有大量珍贵的古典与现代最完备的信息与资料,就远离青海故乡奔赴沪上。在上海,为挥发作品中宁静的艺术特质,上午念心经,下午诵《大悲咒》,明心见性的悟求,让心境与作品都熔铸了一些性灵的画魂。除去作画与练书法的时间,他几乎每天泡在资料室里。古人说,人一有嗜癖,便不能不为所累,但鄂圭俊从未当作画是负累,“绘画使我愉悦”这句话发自肺腑,任谁对这份真诚都无法不动容。</p><p><br></p><p> 五</p><p> 远去上海,使鄂圭俊的生活中多了一份凝望。每隔两三年,他总忍不住要回青海小居一段日子。 在他笔下,少有南方“放大的假山”之作,反倒是北方的开阔、辽远常见于画布。他说,即使是在沪上的作品,也依然能嗅到家乡泥土的气息。聪明的你,嗅到了吗?</p><p><br></p><p><br></p> <p> 版画《戈壁春来》</p><p><br></p><p><br></p><p><br></p><p><br></p> <p> 追求艺术的真谛</p><p> </p><p> </p><p><br></p><p> 鄂国良</p><p><br></p><p> 胞兄鄂圭俊已调至上海近二十年。有谚语说:“住惯了的地方总与天堂无异,过去了的事情总喜欢追忆。”胞兄尤其重感情,提起某某人,在我们最艰难时候一句温暖的关心话,一张善意的笑脸, 他都会感慨良久。我子女较多,在我三个儿女上大学时,他都毫不吝惜地给过资助。亲戚兄妹如遇什么困难,他都给过不同程度的帮助。在今天,以卖画而成为富有者,把绘画只当作一种致富途径的大有人在。胞兄则依然故我。对他作品的卖出,也是偶一为之。他说:“卖掉一幅画好像在卖儿女,好几天心里都不是个滋味。”胞兄对人诚实,又不乏侠义,记得文革初期,朱先生(乃正)蒙难,被关押进牛棚。胞兄冒着如被发现将会被牵扯而株连的危险,想方设法买了香烟等物,爬上高墙从透风的小窗里偷送给朱先生。那时物资奇缺,一年到头只有逢年过节每人凭票供应一两包香烟。</p><p><br></p><p> 奋斗精神常使我感动</p><p><br></p><p> 朱乃正先生作为下乡工作组的一员吃住在大通县朔北公社某生产队的一社员家。胞兄硬是从自己嘴里省出来几斤肉和咸菜拌炒,装满了一大号玻璃瓶,坐长途车至大通县城,再从县城步行山路,往来一整天把东西送交朱先生。胞兄从事绘画部分源于他的天赋,更多则由于他对绘画的献身精神,以及自强不已。我们的父亲早逝,母亲是一个柔弱的家庭妇女,由于社会的变革,家境一落千丈,我们都未受过高等教育,我们都在社会的底层苦苦挣扎了许久。胞兄年轻时很多年都在当时的饮马街影剧院工作。虽说名为美工,实质上检票、对号、打扫影池样样都得干,专业反而成了副业。晚上十一二点影戏散场,在深深的夜色中他从城里步行回家。这时,许多人已进入梦乡,他却点起煤油灯开始绘画,或者临帖.....直至凌晨两三点钟。每天早上都可看到他被油灯熏黑的两只鼻孔。星期天他也是伏案而做,很少出去逛公园或溜马路。那时他曾戏谑地说:“叫我去做手艺, 我现在是大匠人,叫我去学理工,我就是工程师了。我对绘画的付出是许多人无法想象和比拟的。”他的这种奋斗精神常使我感动,也很大程度上激励了我的孩子们,他们以伯父为榜样,努力学习,各有所长,在各自的工作中都做出了很好的成绩。</p><p><br></p><p><br></p><p><br></p> <p> 国画《布袋和尚》</p><p><br></p><p><br></p><p><br></p> <p> 自我艺术简析</p><p> </p><p> </p><p><br></p><p> 鄂圭俊</p><p><br></p><p> 美术史认为一个成功的艺术家的作品应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体现本民族的文化;独特的个人风格;有很高的艺术层次。上世纪80年代是我国改革开放的萌动时期,艺术作品从过去的千人一面中,画家的个性意识逐步唤醒,开始寻求表达个性的艺术语言。这时,虽然我的艺术得到社会和美术界较高的评价,但是艺术个性还不是非常明晰,仅是用适当的艺术形式较好地传达了青藏高原的民族风情。90年代我在对艺术自我寻找中逐步形成表达自己内在精神世界的画风,作品多为深沉和神秘表现主义风格形成鲜明的个性特色,但是没有很好地把握好现代人的观赏心理,没有很好地解决自己离开了地域性文化,如何去体现传统文化的问题。90年代末我的画又产生了新的面貌。色彩和线条在抽象与具象间游离,既不具象也不抽象,使观赏者产生对自然的联想。单纯的画风表达出现代的时代特征及后现代的艺术特点。通过多年来我对油画这种外来艺术形式的实践,对传统文化的感悟和理解,使我的作品在具有现代艺术形式的同时,又兼有宋元山水画那样的宁静致远。明显的现代形式、传统的文化内涵,形成了我当下艺术内质。艺术是门学问,有通俗也有高雅。超越时代的艺术作品,既需要时间的考验,也需要观赏者审美情趣的提高。</p><p><br></p><p><br></p><p><br></p> <p> 油画《无题》</p><p><br></p><p><br></p><p><br></p> <p> </p><p><br></p><p><br></p><p> 昆冈掇英 拾掇整理</p><p><br></p><p><br></p><p><br></p><p>分享给喜欢和研究鄂老师的朋友们</p><p><br></p><p><br></p><p><br></p><p><br></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