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地践行“与学生脉搏一起律动”的教育理念,对内研究深化:基于英语学科育人特色和“巴蜀公开课”实施经验,回到课堂,回到学生学习,持续探索“未来学习新形态”,构建成长共同体;对外推广应用“学科+”成果,推动“中国好老师 巴蜀公益行动”教育互助行动,近日,巴蜀小学教育集团基于单元主题意义的双线融合学习新形态探索,暨英语学科开放日活动顺利举行。<div><br><div> 小雨淅沥,来宾们在鲁能巴蜀小学民乐团的美妙演奏中进入会场。</div></div> <br><div> Bashu Idol 学生代言精彩亮相。鲁能巴蜀小学的孩子们首先为来宾们带来了戏剧串烧《Do you wanna build a snowman?》、《Cat》、《Mulan》巴蜀孩童们化身活泼可爱的冰雪公主、灵动慵懒的小猫和英姿飒爽的巾帼英雄,自信展示。紧接着围绕“AI带给未来课堂的改变”和“巴蜀公开课过程中线上学习的感受”,在Bashu Idol演讲中脱颖而出的两位学生又用流利的英语进行了精彩分享和现场互动,把活动推向了一个高潮。<br></div> 巴蜀园的李小兰老师、陈建国老师团队为大家作了基于单元主题意义探究的课时优化设计。功力深厚的李老师从精准的目标统领、丰盈的内容整合、有力的活动支持、多元的发展性评价等方面为老师们出谋划策,以更深入地开展基于单元主题意义探究的学习活动。 邓心馨老师为大家展示了基于单元主题意义探究的课例:PEP 6A Unit Ways to go to school, period 6 Must -go places in Chongqing,邓老师以外国朋友Mike来重庆旅行为契机,通过提出质疑,辩论评议和深度思考,带领同学们制定旅游计划。学生在确定景点时,选择了交通最方便、最适合Mike的重庆特色景观;在规划路线时,他们选择了性价比最高、效率最高的交通工具。利用双线融合、微课和导学单,学生语言丰富、思考深刻、输出顺畅。整堂课流畅自如,学生专注、兴趣浓,形成了正确的价值观,学会了语言的灵活运用。 邓心馨老师的课例给与会老师带来了许多启发与思考,巴蜀书院的宋燕老师团队通过邓老师课堂对比观察,为大家分享了基于单元主题意义探究的双线融合学习新形态的实践探索,为大家展示了双线融合基本样态,对比了双线融合1.0和2.0版本的区别,使老师们直观全面地体会双线融合的优点。 说到基于单元主题意义探究,巴蜀国际的何雨蓓老师团队也有话说,她们分享了双线融合学习的资源设计研究,指出教材、其他教学材料、教学环境、支持系统、教学设施、人的资源都是学习资源,她们分享了导学单、微课、电子白板等实用资源,与会老师纷纷点头赞同。 英语学科负责人陈怡就探索未来学习新形态的团队思考与实践作总结,她从今天活动现场设计逻辑切入,从“做了什么、怎么做的、今后怎么做”三个方面进行了分享,总结梳理了“理论引领、实践探索、工具撬动、资源保障、团队助力”的实践路径,强调英语学科秉持“教育是做的哲学”,基于“真问题”“互联网背景下,如何融合多种资源提升学生语言能力?”的真行动,以及致力于打造教师成长共同体的团队努力方向。 现场气氛热烈,与会老师们积极与陈怡部长互动交流,还通过扫描二维码,在线上讨论区积极分享心得。<div><br></div> 最后,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王若语老师作出专家引领。首先,王老师用“有料、有效、有用”、“没有浮夸”对活动进行了充分肯定,她提到近来业界对“单元”、“双线”有着广泛的讨论,她非常赞同巴蜀小学“把主题意义探究作为双线融合的切入点”的提法,主题意义探究在单元目标的指导下设置分课时目标,才能体现其工具性和人文性。王老师还对邓老师的课例进行了点评,她提到邓老师的课设置了导学单、导教单和课堂观察表,可分为导入、理解运用和创新迁移,真正做到了教学评三维合一。 下午,老师们分为六组,对基于单元主题的意义探究进行头脑风暴,思维在此碰撞,灵感在此闪光。<div> </div><br> 精准目标,丰盈内容,多元发展,学科育人。巴蜀英语学科的教师们不断探索当下英语学习的新形态,以团体共进的方式,研究如何回归课堂,回归学生,回归学习。基于单元主题意义的“双线融合”研究,只是巴蜀英语团体对未来英语学习研究的一小步。透析实际,预见未来,不断建立、深入、发散英语教学的研究点,巴蜀英语人会走得越来越坚定,越来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