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路352]——京张道上一鸣惊人

杨永发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鸡鸣驿城</font></b></h3><div><b><font color="#ed2308"><br></font></b></div> “万里茶道”已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这是一条继海陆丝绸之路之后,兴盛了数百年的又一条中西方文化商贸互融互通的“黄金之路”。虽然昔日沉重的驼铃声已离我们远去,但凝固在“张库大道”上丰厚的文化遗产却日渐清晰起来,比如鸡鸣驿城。<div><br></div> 如今的110国道“京青线”从鸡鸣驿东城门一越而过,殊不知早在千百年之前的先秦时期,这条通衢大道就以“上谷干道”而名闻天下。此后的历朝历代,都把这条交通大干道作为东经居庸去燕(现北京周边)、冀(河北一带),西到大同、新疆,南通飞狐(河北蔚县南)、紫荆关(位于河北易县,长城关隘之一),北达库伦(今蒙古国乌兰巴托)和俄罗斯的必经之路。当时地处交通要道的鸡鸣驿,不仅担负着军事、民事驿站之责,同时也担负了张家口“茶马互市”和草原茶叶之路的商贸重任。<div><br></div> 鸡鸣驿,因背靠鸡鸣山而得名。《水经注》说,赵襄子杀代王于夏屋而并其土,襄子迎其姊于代。其姊代之夫人,至此曰,代已亡矣,吾将归乎,遂磨笄于山而自杀。代人怜之,为立祠焉,因名其地为磨笄山,每夜有野鸡鸣于祠屋上,故亦谓之鸡鸣山。《明·一统志》也说,唐太宗北伐至山闻鸡鸣,因名鸡鸣山。<div><br></div> 鸡鸣驿始建于何年未见确切史载。1219年成吉思汗率兵西征,在通往西域的大道上曾最早建筑此城。明代永乐十八年(1420),鸡鸣驿城进行了加固和扩建,成为宣化府通往京城的第一大驿站。<div><br></div> 蒙古语称驿站为站赤。“元制站赤者,驿传之译名也”。“凡在属国,必置传驿。星罗棋布,脉路贯通。朝令夕至,声闻必达。”“盖以通达边情,布宣号令,古人所置邮而传者,未有重于此者。凡站,路则以马以牛或以驴,或以车,而水则以舟”。过去在辽东地区的站赤甚至备有狗站。不仅如此,元代站赤有非常具体而又详尽的规制。而且几乎每朝对站赤的规定都有不同程度的增补,驿站的功能日趋完善,甚至胜过唐宋。<div><br></div> 元世祖时,燕京至开平府、至京兆,设急递铺,每十五里二十五里则设一铺。关于所传件都有详尽具体的规定:“……其文字本县官司绢袋封记,以牌书号。其牌长五寸,阔一寸五分,以绿油黄字书号,若系边关急速公事,用匣子封锁,于上重别提号及写某处文字,发遣时刻以凭照勘迟速。其匣子长一尺,阔四寸,高三寸,用黑油红字书号……”有些类似现今的特快专递与加密急件。<div><br></div> 到明英宗至治三年,对急递铺的规定更为细密:“……凡铺卒皆腰革带,持枪、携雨衣,赍文书以行。夜则持炬火,道狭则车马者,负荷者,闻铃避诸旁,夜亦以惊虎狼也。响及所之铺,则铺人出以俟其至。囊板以护文书不破碎,不襞积,折小漆绢以御雨雪。不使濡湿之。及各铺得之,则又辗转递去。”规范如此严密,令人赞叹有加。<div><br></div> 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曾这样描述元代驿站:“各省之要道上,每隔二十五迈耳,三十迈耳,必有一驿……合全国驿站计之备马有三十万匹,专门使用。驿站大房屋又一万余所,皆设备妍丽,其华糜情形使人难以笔述也。”<div><br></div> 明代是鸡鸣驿城的黄金时代。明成化八年(1472),鸡鸣驿站建土垣,隆庆四年(1570),砖修城池。全城周长2330米,墙高12米,在东、西城墙偏南处设东、西两座城门,门额分别为“鸡鸣山驿”、“气冲斗牛”。门台上筑两层越楼,上面城墙均筑战台。北城墙中部筑玉皇阁楼,南城墙中部筑寿星阁楼,两座阁楼遥相呼应。城下东、西马道为驿马进入通道,城南的“南宫道”即是当年驿卒传令干道。<div><br></div> 城内占地22000平方米,依照“三横两纵”的规划主要道路,将城区分成大小不等十二个区域,重要的建筑多数沿头道街、西街和东街展开。至明朝永乐十八年,鸡鸣驿规模越来越大,城内不但设有驿丞署、驿仓区、驿学区、商业区、把总署、公馆院、马号、宗教等建筑,还有戏楼、茶馆和寺庙等宗教娱乐设施。<div><br></div> 我们现在可以作这样的联想,当时每日马铃声声,飞尘滚滚,身穿邮服、腰挂“火印木牌”的驿卒,乘骑传递,风风火火,昼夜不停,何等热闹。清乾隆三年(1738),为加强驿城的防御,对城垣进行了全面维修,并在城东南角城墙上筑角楼魁星阁一座。为防止山洪侵扰,又于城东筑护城坝一道。<div><br></div> 驿站曾在中国历史上起过重要作用,关乎国家生死安危。古代时传递消息和发放官文都用快马,后因马的体力和奔跑的距离都很有限,要完成数百公里的传递不得不中途换马,所以就在沿途建立许多马站,后来这种马站又演变成接待过往官员、商人的临时驿站,同时完成传递信息和邮件,也起着军事城堡的功能。可以说驿站在古代起着现代邮局和军事基地的作用。<div><br></div> 邮驿事业的发展,给鸡鸣驿的建设发展带来了契机,经济、文化繁荣,商贾云集,庙宇辉煌,公馆宏伟。每年农历四月十三至十九的鸡鸣山庙会和腊月十六、二十一、二十六三个集日,更是满街摊贩,大唱庙戏,人声鼎沸,热闹非凡。直至1913年北洋政府宣布“裁汰驿站,开办邮政”,鸡鸣驿这座古驿站才完成了它的历史重任,结束了作为驿站694年的历史。<div><br></div> 现存城墙,除西城墙中部有部色塌陷(现已修复)外,其余均整齐矗立,棱角分明,不歪不倾。城门拱洞高耸,门上镶有铁板、铁钉,依然牢牢紧钉于门板之上。城内佛、道教寺庙和驿站等建筑仍保存完好。尤其是专供过往官员、驿卒就餐住宿的“公馆院”即驿馆,做工考究,砖雕和明清壁画,栩栩如生,别有情趣。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慈禧太后仓惶西逃时,曾在鸡鸣驿城内下榻,遗址尚存。<div><br></div> 因为鸡鸣驿作为国内保存最好、规模最大、最富特色的民军邮驿建筑群,其丰厚的历史价值和审美价值,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2003年和2005年,鸡鸣驿两次被世界文化遗产基金会列入100处世界濒危遗产名单。1996年8月,国家邮电部为纪念中国邮政创办100周年,特发行了纪念邮票《古代驿站》一套两枚,其中一枚就是鸡鸣驿。<div><br></div> <p class="ql-block">暮秋时节,我站立于“鸡鸣山驿”东城门之上极目远望,城下“京张大道”上东来西去的车辆川流不息。有多少人会想到,就是这里凝固六百年时光的城墙,将历史与现代相隔在一砖一瓦的咫尺之间。(本图文已出版,受版权保护。谢谢浏览)</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