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老家的小喇叭

平凡

<p class="ql-block">  农村的广播小喇叭,兴起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繁荣于上世纪整个六七十年代,曾经是城市、农村,特别是农村主要的信息来源。那时,是村村社社牵有高音喇叭,户户都装了有线广播,也就是老家人常有的广播小喇叭,那时候也有人叫它“洋戏匣子”。成为那个时代最先进的传播工具,也拉近了老家与外界的距离,同时也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p><p class="ql-block"> 广播小喇叭出现在广大农村,是广大农村群众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也是党和政府的喉舌,在那时候来说,也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情呢。特别是在1965年12月9日,毛主席发表了著名的关于“努力办好广播,为全中国人民和全世界人民服务”的题词后,更加激发了人民办好广播的积极性。于是,村村社社电杆林立,广播电线进社入户,家家安装广播小喇叭,成为了当时农村的一大景观。</p><p class="ql-block"> 拉线接广播小喇叭的 那时候,我还很小,记得是在上小学。我看见大人们在地头上栽杆,都是材质不一致的木头杆子,在杆头上拧磁瓶绝缘的(固定电线用),接电线(铁丝),每家每户的房顶上,也拉上了铁丝线。我当时并不知道大人们在做什么。等我玩到很晚回家后,听见墙上有大声说话的声音,就像在大队门外听到过的干部讲话,父母都坐在炕上专心地听。借着昏暗的煤油灯,只看见墙上挂着一个黑色的碗型的东西,又近似大盘子的东西,仔细一听,我感到很奇怪的,声音怎么就是从那里面发出来的。这是我第一次见到广播喇叭,时间大约是在六十年代末冬季的一天。</p><p class="ql-block"> 让我对广播小喇叭有一个不明白的奇怪现象。那外边的电线通到墙上的广播小喇叭,另一条线又从小喇叭上伸出来,接到一根硬铁丝上,插进地里,就有声音了,而且是浇了水声音才会更大,地干了声音就又小了。还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寨子门楼顶上生产队公用带木头盒子的那种小喇叭,居然能和附近大队生产队的小喇叭“通电话”呢。奇怪归奇怪,我们那时候也弄不懂,只是给广播小喇叭的地线浇水,倒是我经常爱干的事情,因为只有给地线浇了水,声音才会更大更宏亮呢。可这虽然说这是一项经常性的事,但是也不能是天天浇水的啊。</p><p class="ql-block"> 从那个时候开始,我们家里就有了这个会说话的物件,大人们都叫广播,我还是喜欢老是叫它小喇叭呢。有的时候闲了没事干,也总是瞅着小喇叭,也在“研究”这怪物,到底它发出来的声音是从哪里来的?它为什么会发出声音呢?终于有一天,家里大人们不在,把它拆下来捣鼓着,可捣鼓来捣鼓去,有时候捣鼓的它再也发不出声音来了,为这事还挨了父亲的打呢,几十年过去了,现在想起来那时候的事,还感觉屁股疼呢。后来,生产队里买了个收音机,而且是带扩音机的那种,装在队长家里,队长每天晚上有事了,就关掉公社广播站的信号,连通队里各家各户的广播小喇叭,开始通知有关的事情或者是分配明天社员们要干的的活生,谁谁干什么,听得那是一清二楚的。生产队里的社员们也习惯了,按时就会听通知。</p><p class="ql-block"> 记得那时候上学的时候,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我总要看一看家里的那条连接小喇叭的铁丝线,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其实也是没有答案的。一直后来到公社所在地上高中时,沿着广播线路,走在乡间的小路上,走到通往公社的路上,走到公社所在地时,才知道所有的广播线都是从公社那里出去的。就是这样一条条通往各家各户的那广播线,就那么一根铁丝,引起了我的好奇与幻想,它也承载了广播对我的童年带来的快乐,这种在乡村里,除了鸡鸣狗叫之外的特殊的声音,一直伴随着我童年,在那个没有电视,照明还靠煤油灯的年代,那个带着丝丝电流声的广播里的声音,无疑就是那个时候最动听的声音,在时隔四十多年之后,我依然难以忘记,而且是清晰地记得。</p><p class="ql-block"> 那时候的小喇叭,每天早中晚共播放三次。开播曲子是《东方红》的旋律。“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每天早上,当这雄浑高亢的《东方红》乐曲从广播里传出,回荡在我家院子里的老屋的时候。父母亲就会催着我们兄弟几个说,广播响了,快起来、上学去。随后在我们去上学后,父母也起来各忙各的,或者是去生产队里上工了。每天晚上听到广播播音结束时,父母也会催促我们赶快睡觉,以免第二天上学起不来呢。广播小喇叭那时候也成了我们家,也成了农村千家万户除了那只大公鸡意外的闹钟,尽管大公鸡每天打鸣尽职尽责,一般它打鸣打到第四遍时天才亮,在寒冷的冬季里,天气很冷,睡觉的父母亲经常也搞不清楚鸡到底是叫了第几遍,有几次都是半夜两三点,就把我们叫起来去了学校呢。自从有了这广播小喇叭,让我们那“倒霉”的事情就再也没有发生过。</p><p class="ql-block"> 俗话说:老虎也有打盹儿的时候呢。广播小喇叭也是一样的,它也有犯浑的时候。犯毛病的时候,它就又没有鸡那么可靠了。广播小喇叭犯毛病不响也是常有的事,广播犯毛病不响,有的时候,那也是不可避免的事。这就会影响按时起床到学校上课。但如果是把迟到学校上课的理由的话,老师是不能原谅的。因为这个就不是什么充足的理由,或者说就根本不是理由呢。不是理由又上课迟到,受到老师的“惩罚”也是很自然的事,也是应该受到的“惩罚”。</p><p class="ql-block"> 在 那时候,广播小喇叭每天响不响,效果如果,都成家人们最关注的事了,如果是哪一天,广播小喇叭到响的时候没响,就感觉这家里少了什么一样。有些时候自家的广播小喇叭不响了,就会赶紧去别家打听一下,人家的响不响。其实,家庭成员中,每天都听小喇叭,不管听懂听不懂,都边干着家务活,边听着那小喇叭。特别是对广播小喇叭的关心和热爱,更是情有独钟,热情一点不减。只要广播不响,似乎这天的生活就缺了点什么,即使手上端着饭碗,也要立即扔下,去邻居家听听,如果人家的在响,那就证明是自家的坏了,那就赶紧进行修理,不能误了听广播,喇叭不响,不是每次都能修好,就很得看是什么原因坏了?我记得有那么一次,就没有修好,就是我不小心弄断了线圈,这就意味着这个喇叭就此彻底废了,我就索性把它全部拆开,看看里面到底是些什么,打开后,里面就是一个磁铁,扩音纸,还有绕很多圈的细铜丝,最后那个磁铁倒是成了我最喜欢的玩具。</p><p class="ql-block"> 那时候,广播每天响三次,早上六点钟到八点钟,中午十一点半到十四点,晚上好像是十八点到二十一点(具体时间可能记不清楚了)。早上六点半播放《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晚上八点播放《各地人民广播电台联播》节目,还有就是县台自办节目,也有些戏剧等娱乐性节目。广播小喇叭也按整点报时:“刚才最后一响,是北京时间@@点整”广播小喇叭又成了人们的钟表了。那时候手表几乎没人戴得起,再也没有什么看时间的物件,就只能晚上跟着月亮看,白天跟着太阳行。有了广播小喇叭后,人们听报时方便多了。在正常广播时间,如果突然插一段京剧唱段,这时候,就谁都知道是咋回事儿,就异口同声地会说:“广播要通知啥了”,果然,一小段京戏之后,一个浑厚有力、乡土味十足的男人的声音,在广播里响起,那就是在通知某某事或者是重要的事情了。</p><p class="ql-block"> 那时候全家人听广播,最认真的除了新闻与听通知外,再就是一段的现代京剧戏了,那时候京剧叫革命样板戏,大家听得非常投入,久而久之,老家的人们都会哼唱几段京剧了,走在路上唱,大田地上唱,走到哪唱到哪,有时候吧,还根据自己的情绪看,要选择唱那段呢,以发泄自己的情绪。</p><p class="ql-block"> 到了现在,在现在的农村老家,过去的这些广播小喇叭,早已经成了历史了,人们的业余生活,就被现代化的家用电器所代替了,虽然说前几年,政府又为老家的生产队以队为单位,架上了现代的广播小喇叭,可总是感觉没有过去小喇叭的那个味儿。老家的人们心中能有记忆的,还是家乡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流行在家乡的那种广播小喇叭。那时候的广播小喇叭已经是成了历史,只能是留在了老家人的记忆中。社会是向前发展的,生活会越来越好的,可随着年龄的越来越大,反倒是对过去的记忆越来越清晰了,人常说:人过五十,活在记忆。我都六十了,这大概就是老了的缘故吧!忘不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流行在农村老家那家家户户都有的广播小喇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