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北京八大处公园是由西山余脉翠微山、平坡山、卢师山所环抱,因保存完好的八座古刹而得名,又以自然天成的“十二景” 闻名遐尔,古人即赞曰“三山如华屋,八刹如屋中古董,十二景则如屋外花园”。“八刹”是:长安寺(一处)、灵光寺(二处)、三山庵(三处)、大悲寺(四处)、龙泉庵(五处)、香界寺(六处)、宝珠洞(七处)、证果寺(八处);八大处就是八座古刹的总称。“十二景”为:绝顶远眺、春山杏林、翠峰云断、卢师夕照、烟雨鹃声、五桥夜月、水谷流泉、虎峰叠翠、深秋红叶、高林晓日、雨後山洪、层峦睛雪。</p> <p> 长安寺原名“善应寺”。又名“万应长安禅寺”,始建於明弘冶十七年(1504年),清顺治己亥年(1659年)某居士矢志捐资修葺。清康熙年(1671年)由礼部尚书龚鼎孳主持重修。据龚鼎孳所撰碑记载称:殿宇“规模宏丽,表表杰出。”前殿内有铜铸关羽像;後殿廊庑南角,有一双铜钟,上铸“大明万历二十八年岁次庚子十一月吉*御制”字样,完整地保存了近400年。释迦牟尼殿前的一只铜磬,也是明代铸品,年代还要久远一些。长安寺建筑布局为两进四合院,建筑工整对称,寺门东向,前殿为释迦殿,後殿为娘娘殿。过去长安寺以塑像名冠西山诸寺,寺中所塑五百罗汉像,穿崖踏海,游戏百态,形象生动,是模仿了明代被宣宗赐名“昊不信”的一位画匠绘於昌化寺的壁画风格而作的。长安寺过去以奇花名树著称,迎门高大的汉白玉台阶两侧,现有古老的玉蔺、紫薇等珍贵花木。寺的後进院落里,有两棵传说是元代种植的白皮松(俗称龙爪松)叁天婆娑,老干横空,白鳞斑驳,犹如盤屈的苍虬,也是600年以上的古树了。(文革后长安寺一直没有对游客开放,图片乃网上所截)</p> <p> 灵光寺位于翠微山东麓,是八大处第二处,创建于唐大历年间(766—779年)。几百年来,灵光寺一直是北京的一个朝拜、游览的胜地。</p><p> 灵光寺山门殿面朝东南,山门殿中供奉释迦牟尼佛纯铜贴金造像,为泰国僧王赠送。灵光寺内原有五进庙堂,现仅存“大悲院”、“鱼池院”、“塔院”三处院落。大悲院中,南有观音殿,北有拜佛堂,东西各有陪房十四间。现方丈院中有1958年所建佛牙舍利塔,为金碧辉煌之八角形十三层密檐砖塔,塔高五十一公尺,矗立于西山山麓,为北京郊外名胜之一。塔中舍利阁内以纯金七宝塔供奉佛祖灵牙一颗。因佛牙舍利在世界上仅存两颗,使灵光寺成为全世界佛教僧众顶礼膜拜的地方。</p> <p> 三山庵是八大处的第三处寺院,位於翠微、平坡、卢师三山之间,故名”三山庵”。在灵光寺以西数百步,初建於金天德三年(1151年),早年称“麻家庵”。清乾隆年间(1736-l795年)曾重加修葺。山门面朝东北,是一座布局精巧、构筑工美的四合院落。</p><p> 三山庵正殿门囗,有一块长方形“水云石”,石头上纹理自然形成各种图案,有行云、鸟兽、山水、人物等,宛如一幅风光绮丽的山水画卷,颇具欣赏价值。正殿之东,寺内近山处有一敞亭,梁上悬“翠微入画”匾额,两旁有联:“远山近水澄雾色;清风明月净禅心。”亭内所悬一方横匾“建阳半幅精舍”,系乾隆帝六子永瑢所书。此处势豁朗,视野开阔,登亭远眺,殿宇四周峰峦起伏,松柏苍翠,灌木丛生,清凉宜人。游人至此小憩,尔後登山揽胜。历代文人画家多钟情於这里的林泉美景,清代龚自珍在自己的诗作里把她描写为“义仕魂”、“佳人骨”。以这里的景色为背景所作的图画更是不胜枚举:有明人所绘的“观流图”、“观泉图”和“望月图”;也有清康熙年间著名诗人王士祯题“卢师画山”画卷;有“乾隆松石流泉间闲坐图”;等。</p> <p> 大悲寺是八大处公园的第四处寺院,原名隐寂寺。该寺独处丛林深处,层层殿宇依山势递升,山门南向。</p><p> 大悲寺的首层建筑是山门殿,正檐下嵌有一方汉白玉寺额,上面镌着“敕建大悲寺”五个大字,是康熙大帝御笔。山门殿内居中是“大肚弥勒佛”坐像,眉眼如月、笑口常开,洋溢着一团喜气。四大天王分列左右,个个身披甲胄、手握法器、怒目圆睁、威风凛凛。这五尊神像都是近年的新作。二重殿宇是大雄宝殿,大雄宝殿中的十八罗汉均端坐于云石之上,悉心谛听释迦牟尼讲经说法,或若有所思,或舞器作法,个个活灵活现,堪称旷世之作。这里的十八罗汉雕像之所以不同凡响,是因为其作者是我国元代最为著名的雕塑家刘元。大雄宝殿后面是大悲殿。殿中供奉一尊观音大士的彩雕坐像。表情悲天悯人,如同慈母。最后一层殿宇是药师佛殿,这座殿堂是近两年刚刚恢复的,结构布局和油漆彩画仍采取清代官式做法。殿内供奉着药师佛、日光遍照菩萨和月光遍照菩萨。十二尊药叉神分列两边。这十五尊神像内胎皆为香樟木,外表以足金贴饰。</p> <p> 龙泉庵是八大处的第五处寺院。明末清初时此处并存着两座寺院。一为慧云禅林;一为 龙王堂。前者建于明洪熙年间;后者建于清顺治二年,清道光年间两寺合二为一。</p><p> 龙泉庵坐西朝东,寺门为硬山正脊门楼,青石匾额上刻着“龙泉庵”三字。 进入寺门便是一雕栏方池,池壁以青石围砌,分外坚固洁净。池中碧水盈盈,清澈可鉴。它源自龙王殿下的拱形石洞,又 经方池西壁石龙头口泻出,细流如注,经年不息。这水便是远近闻名的“龙泉”。这“龙泉”之水甘醇清冽,无半点污尘。 院西有殿堂三楹,前有 卷棚抱厦一间。殿厦构造都很精良别致。厦下有抱柱联曰:“威镇蛟鼍依泽国,德施江海赖安澜”。殿门外有联语是:“圣德施恩涤雨露;神威乘泽仰云霓。”殿内供着泥塑彩绘龙王雕像,面呈威严、貌若帝王。旁边分列雷公、 电母、 风伯、 雨师等群像,也都十分生动传神。这殿便是“龙王堂”。 </p><p> 龙泉庵北部是另一组殿堂,由东向西依次为文昌阁、大雄殿、卧游阁和祖师堂。文昌阁正门朝东,前悬横匾 “俯瞰大千”;后悬横匾“得月先”。殿内供奉“伽蓝神”关公坐像。长髯飘飘,威风凛凛。大雄殿面阔三楹,檐下匾额题写着“灵通宇宙”,抱柱联语为“佛德巍巍丽中天之杲日;慈风荡荡振大地之春雷”。黑底红字,庄严醒目。大殿之中莲花宝座之上供释迦牟尼坐像,左右是阿难、 迦叶尊者,三尊神像均为近年所作。雄殿与文昌阁之间,南首西边是“妙香室”,东边是“听泉小榭”。小榭为敞厅式, 精巧别致。檐下横匾书“听涛山房”,柱间有“当户老松生夕籁;满山红叶入新诗”木制楹联。“小榭”南门外还有一副联语“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 。”语出佛典《陀罗尼经》,极尽龙泉庵溪声山色之妙。大雄殿北边为“闻妙香院”,院内多植珍珠梅等花木,尤其是两架古藤萝,春夏之交,绿叶垂条,紫英缤纷,生机无限。龙泉庵西倚平坡山,南临翠微谷,院落之中松 高柏巨,气爽风凉;又有龙泉之水叮咚流泻,四时不歇,其幽雅清静可堪八刹第一。</p> <p> 香界寺是八大处的第六处寺院。坐北朝南,占地近二十亩。整个寺院规模宏大,殿宇巍峨,门户重重,构造精良。全寺建筑依山取势,层层高趋,叠叠有致,其雄伟壮丽的寺容堪为八大处诸寺之冠;其丰富珍贵的内藏也不愧为三山之首屈。香界寺创建于唐代,始称“平坡大觉寺”,后经历代重修,先后更名为“大圆通寺”、“圣感寺”和“香界寺”。香界寺布局严整,左右对称,沿中轴线由南向北依次为:山门殿、大乘门、天王殿、大雄殿、西方三圣殿、藏经楼。山门殿面阔三间,汉白玉券门,檐下嵌汉白玉石额,上刊“勅建香界寺”五个丹漆大字,是乾隆帝御笔。殿中对塑“哼”、“哈”二将立像,二者戎装怒目,状极威猛,不失“金刚力士”之孔武。进大乘门是一平展院落。院中有钟鼓楼左右峙立。此二楼均为重檐歇山卷栅顶楼阁式造型,高大精美,足以显耀“勅建香界寺”巨刹之威仪。鼓楼下玉石围栏内是一棵古老的油松,数枝巨杈遒劲盘曲,枝叶交互分披于大乘门和钟鼓楼之上,有如苍龙闹海,状极雄奇,因而有“龙松”之美誉。登上几级石阶便是天王殿。券门和槛窗均以汉白玉石精雕而成。殿内两侧列泥塑彩绘四大天王。面色各异,法器有别,形象威猛可畏。迎面供奉手持“佛手”、阔面宽睃、笑貌可掬的弥勒菩萨坐像。此塑像源于我国五代时期的一位高僧,真名“契比”,人称“布袋和尚”。传说他经常背着一个布袋入市,见物即乞,出语无定,随处寝卧,形如疯癫,自称是“弥勒”化身。中原地区寺庙中供奉的“大肚弥勒佛”便是以他的形象塑造的。天王殿北是圆通殿,殿内居中供奉着木胎贴金西方三圣佛像。中为西方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左右为两肋侍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殿前有两通型制高大、雕造精美的石碑。东首石碑,龟蚨螭首,碑阳精刻康熙十七年《御制圣感寺碑文》,碑阴镌刻的是《御制香界寺碑文》,此碑为乾隆十四年重修圣感寺工毕后所立。西侧是一方青石巨碑,碑座四周精雕着梅鹿海马图文,碑阳为“大悲菩萨自传真像”;碑阴为“敬佛”二字。此二字大如斗口,庄严凝重,是康熙大帝的御笔。据有关专家考证,“大悲菩萨自传真像”是典型的明代佛教雕塑艺术珍品。其艺术风格与北京法海寺的明代壁画一脉相承。这幅雕像,采用的是传统的阴刻平雕手法,线条流畅,气韵传神。此雕像头戴法冠,项佩璎珞,丰腮广额,唇续髭须,一派雍容华贵气象。这是观音菩萨的庄严法像。该碑左侧还有一篇阴刻行草诗文。字体隽秀酣健,是清嘉庆皇帝的御笔。据寺僧们传说,这块石碑是康熙皇帝发现的。当年,康熙帝来香界寺礼佛,行至大雄宝殿前忽然双腿一软跪在了地上,眼前倏然浮现出了观音菩萨的音容,康熙大为惊诧,忙令僧众诵经礼忏,自己也连连念诵菩萨名号,好一阵才回过神来。随即命人在跪倒之地挖掘。结果挖出了这块碑,康熙更觉得灵验,于是即兴挥毫恭恭敬敬地写下了“敬佛”二字,为表深受佛法感化,便又为寺院取了个新名叫作“圣感寺”。最后一层殿宇为大雄宝殿,面阔五楹,朱漆明柱,门窗雕饰着精美的三交六椀梭花纹样,殿中供奉着贴金三世佛和十八罗汉坐像。殿前一株七叶树为明代所植。过大雄殿,再上十八级台阶便是藏经楼院。院中楼宇为后罩楼型制。正北面的藏经楼面阔五楹,上下两层;两厢配楼各六间,也为两层,楼宇间木柱梁枋彩画精美、鲜艳夺目。院中有两株七叶树分植左右,高大繁盛,据说是从西藏移植而来,弥足珍贵。楼东是一株茎干古朴的玉兰树,传为明代所植。老干古拙,旁出新枝,春著繁花,晶莹圣洁,叹为奇景。藏经楼东面有一处古朴的古建群落,这便是清乾隆皇帝的避暑行宫,俗称“行宫院”。行宫院院门西向,院内栏楯相接,游廊环绕,雕梁画栋,奇石兀立,超然意趣,令人目不暇接。乾隆皇帝曾于乾隆十二年夏、十三年冬、十四年春、十八年秋四度幸临香界寺和行宫院,并在这里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篇和超绝的墨迹。千年古刹香界寺以其巍峨壮丽的殿宇楼阁,博大精深的佛家风范而感动着一代又一代帝王显宦和文人墨客。他们不但频频往游,且多留下了感人至深的不朽华章。</p> <p> 宝珠洞是北京八大处公园的第七处寺院,位于平坡山顶,始建于清乾四十六年(1782年),寺院内有正殿及两厢配殿,殿后有岩洞,深广约五米,内砾石胶结,砾石颗粒状若巨珠,故名“宝珠洞”。</p><p> 从香界寺北旁门角北上,山路陡险,如弓背形,快到翠微山顶时,有一座牌坊,外额上书“欢喜地”,内额上题“坚固林”, 为乾隆皇帝御笔。过牌楼前行,可见一天然巨石赫然路旁,石上约略可见行书《宝珠洞诗》,落款处镌有乾隆御玺印迹。牌坊後面的高耸寺院,就是著名的宝珠洞,宝珠洞项上为阿弥陀佛殿。原有额曰"舍轮妙果"右边横额曰"云卧天窥",皆为乾隆御笔。</p><p> 宝珠洞位於北京市西山馀脉翠微山顶,是八大处中山势最高的一处,巍峨峻峭,苍莽雄浑。是远眺京城美景,观赏日出的极佳处,故有"京西小泰山"之誉。</p> <p> 证果寺是北京八大处公园第八处,建于隋仁寿年间,是八大处最古老的一座寺院。寺中一株古黄连木树龄600年以上,为京城所独有。</p><p> 证果寺坐北朝南,位于卢师山腰。山门石阶数十级。阶下竖有二碑,山门之上石额镌有"古刹证果寺"字样。山门以北为大雄宝殿。殿前有铜钟一口,铸于明成化六年(1470年),钟身铸有《摩诃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字样隽秀,铸造精良。殿东为禅堂院。</p><p> 大雄宝殿以西有一院,院门为宝瓶形,青石制作,门两侧刻有对联一副曰:“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出此小院西门,有座重檐八角亭。亭北是一宽大的敞轩,内悬木制匾额,上刻“招止亭”三字。匾下嵌一碑,上刻《秘摩崖招止亭记》。敞轩以北为秘魔崖。但见此处一巨石自山顶凌空而出,突兀奇险。石上镌刻“天然幽谷”四字。旁侧有一洞,名“真武洞”,相传有卢师和尚在此修行,因其为民祈雨有验,御赐为“感应禅师”。</p><p> 证果寺历史悠久,地处幽僻,传说迷人,不失为寻古觅幽的胜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