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老李五大三粗,可偏偏喜欢用一双熊掌样的大手拨弦弄琴。从小习琴,名师点拨,十几年的勤学苦练,让他早早就成了鹤壁音乐界的重量级人物。</p><p> 老李还是小李时,一直想组建自己的乐队,可那时水平相当的乐手不好找,再则花费巨大回收无望,养家糊口更是没戏,一身技艺只能在业余舞台上“偶尔露峥嵘”。再后来,卡拉OK盛行,连合唱都开始用录音伴奏了,舞台上现场演奏基本销声匿迹。郁闷中小李变成了老李。</p><p> 近二十年前的一个晚上,两、三乐友小聚,听老李弹琴、唱歌、神侃,某人炫耀起在北京听音乐会的快感,几人不忿,立马决定进京,来一场说走就走的音乐之旅。</p><p> 第二天下午几位驱车到了北京,稍事安顿就奔北京音乐厅和中山公园音乐堂。那时,国家大剧院刚挖地基,在北京想听音乐会也仅限于很少几个剧场。谁知北京音乐厅消防整改停业,中山公园音乐堂第二天晚上才有一场民族器乐音乐会。可这第一晚也不能闲着呀,经常来北京出差的某人说王府井北边一五星级酒店里有一小型沙龙音乐厅,只能坐二、三十人,票价可能贵点儿。几位嚷嚷:这么远都来了,就别心痛那三百二百了。这位憨直爱抬扛,说:如果是五百、八百呢?哥儿几个都不吱声了。</p><p> 运气不错,那儿还真有,中央音乐学院附中一初中生的小提琴专场。大老远来听一小孩拉琴?唉,有听的比没有强。不过,那孩子拉得虽然稚嫩,但基本功相当扎实,选择的曲目在当时的鹤壁很难听到,这就值了!</p><p> 大戏在第二天,国内顶级的整建制民族管弦乐团,大型民族交响乐作品,各种器乐独奏、重奏、合奏应有尽有,二胡、板胡、古筝、琵琶、马头琴等轮番上阵,精彩纷呈。特别是一个阮合奏《雨打竹林》,不炫不闹,意境悠长。舞台上满满的淡淡的绿色,十几位一袭长裙的美丽女孩,小阮、中阮、大阮,高中低音均衡分布,乐曲开始,纤纤细指轻轻地快速轮击琴板,模拟雨滴打在竹叶上的声音,极其生动逼真,引人入境。可以说,那晚每一个曲目都让这几位激动不已,仿佛被什么击中。</p><p> 走出中山音乐堂,老李一直仰着头,久久默不作声。原来,他的眼眶里早已经贮满了泪水,强忍着不想让哥几个看到。好一阵子,他幽幽地说了一句:“我怎么生在了一个没有音乐会的城市?”说完那双熊掌样的大手捂住了脸。</p><p> 十年后,从鹤壁走向世界的青年小提琴家谷丽莎回家乡开音乐会,老李是主要操办人。在家乡举办具有国际水准的音乐会,是老李梦寐以求多年的愿望。为了保证音乐会的品质,谷丽莎盛邀恩师、美国茱莉亚音乐学院钢琴艺术指导艾文教授合作。在一家琴行挑选演奏用琴时,谷丽莎和艾文教授演奏了几个很短的乐句,瞬间,老李的眼泪又出来了。他说从来没有近距离听到过这样美到极致的琴声。</p><p> 谷丽莎音乐会举办得非常成功,这让年近半百的老李心中又燃起了青年时代的梦想。他计划联合鹤壁所有的有着艺术梦想的人,努力打造“艺术鹤壁工程”,让鹤壁月月有音乐会。</p><p> 未来的日子,老李还会流泪,但那一定是喜悦的泪,欣慰的泪。</p><p><br></p><p>(老憨写于2014.7.30.)</p><p>附:本文封面图为从百度所取。</p> <p>(作者:老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