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谭派七代人

豁然申妪

<h1><b>自19世纪中期,谭派艺术初创以来,历经150余年,至今已是七代嫡传。</b></h1><h1><b style="color:rgb(21, 100, 250);">谭派第一代(创始人)谭志道</b></h1><h1><b>清朝咸丰三年,从河南过山西的风尘古道上,吱吱呀呀地行进着几辆独轮推车,这是一个流动的小戏班,班主叫谭志道。因为家乡湖北江夏成了太平军和官军“拉锯战”的战场,民不聊生,他们不得不背井离乡,一路卖唱,巡回辗转了将近一年,终于进入河北境内,最后在天津安顿下来。</b></h1><h1><b>谭志道原是票友,唱得是家乡流行的花鼓调,后来下海成为楚调演员,主唱老旦,兼唱老生。他的嗓音尖而丽,很像当地的一种“叫天子”鸟儿的鸣声,因此,人称“谭叫天”。谭叫天,由津而京,搭皮黄戏班子,入程长庚的三庆班,与这位“程大老板”合作演戏。他无疑是“花雅之争”后期形成的一支生力军。</b></h1><h1><b>潭志道生于1808年,卒于1887年,代表作《朱砂痣》。</b></h1><p class="ql-block"><br></p> <h1><b><font color="#1564fa">第二代“伶界大王”谭鑫培,改革京剧唱腔第一人</font></b></h1><h1><b>谭鑫培是谭志道的独子,流转到天津时,他才六岁,他七、八岁开始练功,随父跑水陆码头。十一岁入天津金奎科班,十七岁拜在汉派老生余三胜的门下,其后长期在三庆班演武生,兼武行头目,又拜班主程长庚为师。光绪五年,即1879年,他首次到上海演出,结识了张二奎的学生孙春恒,看了他不少戏,深受启发。谭鑫培得诸其父音乐天赋的遗传,有“小叫天”之誉。</b></h1><h1><b>他对老生唱腔进行了磨洗和改造,早期的京剧唱腔以高亢的气势为主,谭鑫培把直腔直调改得婉转多姿。</b></h1><h1><b>光绪十六年,即1890年,谭鑫培44岁时,被选入清宫戏班“升平署”,开始享受内廷供奉的殊遇。慈禧太后最爱点他的戏,“无谭不欢”。演毕,常赏以重金,还曾亲赐“黄马褂”等。</b></h1><h1><b>京剧到谭鑫培时代,完成了从草创到成熟的过渡,真正走上了艺术化的道路。他文武不挡,腹笥极宽,是老生艺术的集大成者,并为京剧舞台语音的湖广音规范奠定了基础,还拍摄了我国第一部戏曲电影《定军山》。梅兰芳后来评价道:“谭鑫培和楊小楼代表了中国京剧。”</b></h1><h1><b>我们今天能听到真正代表谭鑫培艺术的歌声,是1907年百代公司为他灌制的第一批唱片,计一张半。包括《秦琼卖马》和《桑园寄子》两段,操琴司鼓是舞台上珠联璧合的原班人马,于是就灌制出老生唱片中的精品极品,垂范后昆!有人说,这“一张半”唱片,整整统领了将近一个世纪的风骚。</b></h1> <h1><b>谭派二代谭鑫培</b></h1> <h1><b>谭家传家宝:慈禧赏给谭鑫培的宝珠</b></h1>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郭德纲讲述须生泰斗谭鑫培视频</b></p> <h1><b style="color:rgb(21, 100, 250);">谭门第三代谭小培,甘当人梯</b></h1><h1><b style="color:rgb(21, 100, 250);">谭门第四代“四大须生”之一谭富英</b></h1><h1><b>谭门第三代的从艺者,有嘉善(武老生)、嘉祥(武旦兼青衣)、嘉荣(文老生),惟有五儿谭嘉宾传承谭鑫培衣钵,艺名谭小培,唱谭门本派戏。早年由楊小楼(谭鑫培义子)领衔携谭小培、尚小云来沪,同台献艺,享誉一时,以“三小”并称。</b></h1><h1><b>当时京剧界竞争十分激烈。谭小培审时度势,决定放弃自己进一步出名的机会,着力培养天赋条件更好的儿子谭富英。把谭富英送进富连成科班出科后,又把他领到佘叔岩的门下深造,后来谭富英果然成了大角儿。他嗓音酣畅淋漓,非常难得,扮相更有王者之气。一时间,他与马连良、楊宝森、奚啸伯成为“四大须生”。这是谭派艺术长河中的又一次高潮。</b></h1><h1><b>谭门之艺传至第四代,外界即以传为佳话,而谭小培更有甘当人梯的美誉。最有趣的是,某传媒曾经登出一幅幽默画,画面上是谭鑫培、谭小培、谭富英三人的漫画像,谭鑫培俯对小培说:“我的儿子不如你的儿子”,富英则仰向谭小培说:“我的父亲不如你的父亲”。据说谭小培见此漫画,哈哈大笑,连连称妙。</b></h1><p class="ql-block"><br></p> <h1><b>谭门三代谭小培</b></h1> <h1><b>谭派四代谭富英</b></h1> <h1><b style="color:rgb(21, 100, 250);">谭派第五代谭元寿,当今京剧首席老生,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b></h1><h1><b>谭元寿是富连成的晚期学员,基础扎实,出科后先为荀慧生“挎刀”,上世纪50年代他驰骋南北舞台,又长期与父亲在北京京剧院同台,总是谭富英在后面演老生,他在前面演武生。1962年,谭富英退休后很少登台,仅几次应毛主席之邀请,携儿子谭元寿、孙子谭孝曾到中南海清唱。于是,北京剧团的老生戏,就由谭元寿承担了。使谭元寿享誉全国的是在《沙家浜》里扮演的郭建光。1971年《沙家浜》被拍成彩色电影,几乎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郭建光的唱腔“朝霞映在阳澄湖上”,“听对岸响数枪声震芦荡”,“你二人乔装划船到对岸”,“要学那泰山顶上一青松”等唱段,更是全国传唱,至今脍炙人口。</b></h1><h1><b>作为京剧世家的传人,谭元寿演出了一出又一出的拿手戏,他会200多出戏,100出文戏,100出武戏。他精湛的表演艺术、唱腔和身段都得到了观众的掌声和喝彩。20世纪90年代,谭元寿参加了“京剧音配像工程”的演出,先后共为他的曾祖父谭鑫培、祖父谭小培、父亲谭富英、师父李少春的演出录音以及旧式唱片等配像近百部,为抢救和保护民族文化遗产作出了重要贡献,留下一份无价之宝。他的弟子有王平、张克、王立军、韩胜存等。</b></h1><h1><b>令人悲痛的是这位德艺双馨的老艺术家于10月9日中午逝世,享年92岁。人间走了谭元寿,世上再无郭建光!艺也千古,人也千古。京剧大师一路走好!🙏🙏🙏🙏🙏🙏</b></h1><p class="ql-block"><br></p> <h1><b>谭派五代谭元寿</b></h1>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谭元寿出科富连成社,小时严格的训练,成就了他深厚的艺术功底。</b></p> <h1><b>谭元寿剧照</b></h1> <h1><b>十余年,《沙家浜》演出千余場,郭建光一角没有B角,因为大难演了,除了谭元寿,没有合适的人选!真正的台柱子挑大樑!👍👍👍</b></h1> <h1><b>唱念做打一系列高难动作,漂亮的吊毛、僵尸干净利落一一绝活!</b></h1> <h1><b><font color="#1564fa">谭派六代谭孝曾,一度想移民</font></b></h1><h1><b>谭孝曾上世纪四十年代末出生,谭小培还健在,谭元寿为儿子取这个名字,是要他孝敬曾祖父。谭孝曾入北京戏校,照例是先打武生底子,又向余叔岩的弟子王少楼学老生。如今他是北京京剧院的当家老生之一,也是目前并不多见的能具前辈典范的演员。谭余两家代代相帮,合起来形成京剧老生的主流。因此,当谭孝曾和旦角阎桂祥结婚生下儿子后,谭元寿为他取名正岩,意在学习正统的余叔岩,接继两家在艺术承递关系上“循环之链”。然而,谭正岩起初对京剧并不上心 ,直到十一岁隨同学参加亚运会团体操后,才开始喜欢舞棍弄棒,醉心于业余武术队。谭元寿真想因势利导让他入戏校。然而此时的谭孝曾阎桂祥夫妇正酝酿着出国定居。</b></h1><h1><b>原来有位加拿大华裔一直尊仰谭派艺术,想把他们三口小家办到加拿大去。谭家门楼的风风雨雨,一幕幕呈现在眼前,艺术生涯给祖宗带来的并非全是光环和美酒,还有许多艰辛和苦痛。如今京剧很不景气,他们纵然学了满肚子的戏,一年也演不上多少場。梨园这口饭,吃得好叫戏饭,吃不好就是气饭,何必呢?谭孝曾和阎桂祥犹豫不决。</b></h1><h1><b>然而,在这整个思想斗争过程中,谭元寿始终不吭一声。最后,父子间这种无声的较量,以儿子的让步宣告结束。谭孝曾拒绝了加拿大朋友的好心,他对阎桂祥和谭正岩说:“谁叫咱们姓谭呢?”</b></h1><h1><b>阎桂祥北京京刷院著名旦角、青衣,国家一级演员。曾荣获京剧第三届“梅花奖”,北京中青年“振兴杯”电视大赛十优演员等荣誉。</b></h1><h1><b>因为身在谭家,所以京剧艺术对谭孝曾来说,不仅是兴趣更是使命,对阎桂祥来说,因为嫁给了谭孝曾,她重要的事业不是表演而是谭家。这份责任感和使命感,陪伴他们从豆蔻年华到古稀之年,几十年风风雨雨相濡以沬。</b></h1> <h1><b>谭派六代谭孝曾</b></h1> <h1><b>阎桂祥</b></h1> <h1><b>《四郎探母》剧照</b></h1>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定军山》剧照</b></p> <h1><b>京剧《朱砂痣》剧照 谭孝曾饰演太守韩廷凤</b></h1> <h1><b>谭孝曾阎桂祥同台献艺</b></h1> <h1><b><font color="#1564fa">谭派七代传人谭正岩,京剧新星</font></b></h1><h1><b>谭元寿终于把谭正岩送进北京戏校插班。他对领导说:“孩子交给你们,按照我们谭家的规矩,不干涉教学。请你们严格要求,任打任罚!”然而那时,其他同学已经进校二至四年,于是谭正岩日夜加班补课,奋起直追。他后来被评为学校里“苦练标兵”。谭元寿每当正岩学会一出戏下地时,他必观看响排。谭正岩15岁时首次登台,演的是武生戏《八大锤》。梨园界同人闻讯纷纷前来观看,对这位谭门七代,投以关切的目光。剧場气氛十分热烈,舞台上一招一式不管他做得怎样,台下一律报以热烈掌声。演毕,谭元寿上台,抱住孙子,不由得老泪纵横,谭孝曾也哭了越来。周周同人们的眼眶,也湿润了……</b></h1><h1><b>谭正岩从北京戏校毕业后,入中国戏曲学院申造。在纪念谭鑫培诞辰151周年的汇演中,他主要演武生戏,同时也亮了几嗓子,呈现出文武老生的前景,真乃谭门之幸!只是他个子偏高,一米八六。就在人们对此而担忧时,谭元寿对谭正岩说:“不信那个邪,楊小楼也是高个子,他善于弥补缺点,不是照样成了角儿吗?”</b></h1><h1><b>“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自家的天地何尝不美妙?有人说谭门七代薪火相传,仿佛一部中国京剧的缩影,这话并不为过。从“伶界大王”谭錱培到风华正茂的谭正岩,每一代均有代表人物的谭派艺术成为了戏曲界的一个奇迹。为了使这一奇迹得以延续,有着极佳外形条件的谭正岩抵住了影视、模特等领域的诱惑,成为谭派老生的忠实守望者。如今谭正岩已是不惑之年,越来越成熟,他立志抗起京剧谭派传承发展的大旗,弘扬国粹文化。</b></h1><h1><b>谭派七代薪火传承,让人敬佩!让我们为之喝彩点赞!祝谭派艺术长盛不衰!国粹京剧世代流传!</b></h1><h3><b><br></b></h3><h3><b><br></b></h3> <h1><b>谭派七代传人谭正岩</b></h1> <h1><b>谭正岩剧照</b></h1> <h1><b>10月11日现代京剧《许云峰》首次在长安大戏院演出,谭正岩饰演许云峰。爷爷刚去世,谭正岩几度哽咽,谭家的家风,戏比天大。他坚持演出,圆满成功,演出结束后,现场报以雷鸣般的掌声,经久不息。</b></h1>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谭正岩演唱京剧《沙家浜》选段视频</b></p> <h1><b>2020年10月13日编辑制作(2900多字)。</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