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甘肃(17)甘南行~川西诺尔盖草原~瓦切塔林,日乔干大沼泽

娃哈哈

<p>美食信息</p><p>手抓羊肉、藏香猪肉、人参果等</p> <p>住宿条件不错,没有想象中的不堪。</p> <p>小城故事多</p> <p>停车找早餐店,价格公道,经济实惠。</p> <p>瓦切经幡群位于四川省红原县瓦切乡,此地是一丁字路口,北距黄河第一湾60公里,南距红原县城40公里,往东150公里可去松潘县的川主寺。</p> <p>瓦切塔林藏语意为"大帐篷",这里有纪念第十世班禅大师颂经祈福之地瓦切塔林,塔林周围是一片连绵的经幡,甚为壮观。</p> <p>经幡是藏区普遍存在的一种图腾,它是在布、麻织品上书写经文,然后将其插在山巅、路口、河边等地,其意义为用自然之力来诵经,以保平安吉祥。</p> <p>经幡在藏区的插法各地也不尽相同,红原瓦切的经幡是围 成-顶园帐篷似的,而且瓦切经幡群面积之大也为藏区所少见。</p> <p>在经幡群旁边还有一片白塔和转经筒,常有藏胞在此转塔、转经。</p> <p>这里海拔高度3454米</p> <p>如果去大草原和瓦切塔林最好最方便就是选择包车前往。</p> <p>远观不收费</p> <p>收费处在里面</p> <p>维修中的塔也很壮观</p> <p>日干乔大沼泽的范围包括色地、麦洼、瓦切三乡,东连世界自然遗产九寨沟、黄龙,北去若尔盖唐克乡,九曲黄河第一湾,具有良好的地理、交通区位优势。</p> <p>2019年1月,日干乔大沼泽所在的阿坝州红原县日干乔景区拟评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p> <p>这一片茫茫沼泽地每一寸土地都留下了红军的足迹,了解中国近代史的朋友都知道,这块沼泽地曾经有一支英勇队伍在这里展开了与大自然博斗的悲壮史诗,那就是一九三五年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p><p><br></p> <p>这片茫茫开阔、连接天际,沼泽、泥潭密布的沼泽地,天气变化无常,即使是仲夏季节,时而寒流滚滚,时而暴雨倾盆、狂风、冰雹、风绞雪随时可见。</p> <p>对于长期南北转战的红军,行装早已减少到不能再减少的程度,单薄的衣服破烂不堪,入夜寒流彻骨,只好三三两两挤在一起,互相吸取一点发自体内的温暖。</p><p><br></p><p><br></p><p><br></p><p><br></p> <p>更严重的是缺乏粮食,只得挖野菜,煮皮带,喝凉水,想尽一切办法充饥。</p> <p>茫茫草地如此残酷无情,不知夺去多少红军战士的生命。</p> <p>日干乔大沼泽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原湿地--若尔盖湿地保护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日干乔大沼泽海拔3300--3500米之间,土质为潜育沼泽土、泥炭沼泽土。</p> <p>以木里苔草和杂草类形成办分解的生草层海绵状沼泽类草场,排水困难,畜牧利用低。</p> <p>其水化学类型主要为碳酸钙镁其次为重碳酸钙水(HCO3-Ca),碳酸硝酸钙型水,水色呈茶褐色,不能饮用。</p> <p>沼泽水一般矿化度小于0.10克/升,PH值6.0--7.0间,属弱酸型水,总硬度小于5.0德度,属软水。</p><p><br></p> <p>建国以来,经过对沼泽的开沟排水,改植牧草,杀虫灭害的改良,加之随全球气候转暖,沼泽自然趋干,面积日益缩小,日干乔大沼泽水位下降1.2米,沼泽变成了草原。</p> <p>国家正采取积极措施恢复若尔盖湿地,以保证这片湿地能继续提供20%的黄河水量。</p> <p>我们可以想象,如果这片湿地消失,那么将加剧草原的迅速沙化,这里的草原将变成沙漠就可以直接威胁天府之国的川西平原,成都将直接遭受沙尘暴的袭击,黄河将成为真正的季节河,那是多么的可怕的情景!</p> <p>因此,发展旅游业,确保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安全是我们必然的选择。</p> <p>旅游信息</p><p>美食信息</p><p>手抓羊肉、藏香猪肉、人参果、奶饼、酥油茶、牦牛肉、烤全羊、和尚包子、黄河鱼、酸奶等等,一般在当地的藏家乐就可以品尝到。</p> <p>住宿信息</p><p>红原县附近酒店比较多,价格也在70-1000之间,可以按照你的需求去选择,比较有名的是:红原宾馆、红原红贸宾馆、红原大草原鑫隆宾馆、红原世纪香巴拉宾馆、红原夏日乐园、红原日干乔大酒店、红原靓点营地、红原瓦切鱼庄大酒店、红原刷经寺红粮宾馆等等。</p> <p>优惠信息</p><p>自恢复运营之日至2020年12月31日,对全国医务工作者实施免票优惠。</p> <p>交通信息</p><p>可以从成都乘坐开往红原县的客车,票价大约100元/人,也可以从汶川乘坐到红原县的客车,票价大约也是100元左右;到了红原县包车前往景区,费用约100元/辆(可乘7人)。</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 <p>日干乔大沼泽距成都约443千米,距红原县15公里。可在成都茶店子汽车站和新南门旅游汽车站乘车直达原方的车,发车时间一般在早上7-8点钟,票价大概每人70元左右。</p> <p>天苍苍,野茫茫。</p> <p>伸向沼泽深处的木栈道像一条弯弯曲曲的小河。</p> <p>千年的守望</p> <p>1935年8月,中共中央和红四方面军指挥部率领的右路军进入草地。</p> <p>行军队列分左右两路,平行前进。左翼为林彪的红1军团,先行;继后是中央领导机关、红军大学等。</p><p><br></p><p><br></p> <p>右翼为徐向前、陈昌浩率领的红30军和红4军。</p> <p>彭德怀率红3军团殿后,走左翼行军路线。</p> <p>进入草地前,红军想尽一切办法筹粮。将青稞脱壳搓成麦粒,再碾成面粉炒熟,便成了干粮炒面;宰杀马匹、牦牛,做成肉干以备食用;在藏民带领下寻认野菜,供过草地之需;还要准备烧酒、辣椒或辣椒汁御寒。</p> <p>虽然尽了最大努力,红军筹到的粮食还是不够全军之用。每个人最多带有8至10斤,一般的带有5至6斤,有的只有3、4斤。粮食不足,使红军在过草地时付出了太多的生命代价。 </p> <p>红军过草地之艰难,是后人难以感受到的 。</p><p><br></p> <p>首先是行难。茫茫草地,一望无涯,遍地是水草沼泽泥潭,根本没有路。</p> <p>人和马必须踏着草甸走,从一个草甸跨到另一个草甸跳跃前进。或者拄着棍子探深浅,几个人搀扶着走。</p> <p>这样,一天下来,精疲力竭。</p> <p>过草地有三怕:一怕没踩着草甸陷进泥沼。</p> <p>泥沼一般很深,如果拼命往上挣扎,会越陷越深,来不及抢救就会被污泥吞噬。</p> <p>当年的红军,往往是一个人陷进去后,另一个人伸手去拉,用力过猛也会被带着陷进去。</p> <p>后来有了经验才知道,要慢慢移动身子才能上得来,或者将绑腿带缠在被陷进同志的腰间才能拉得上来。</p> <p>那个泥水不仅不能饮用,而且破了皮的腿脚泡过,还会红肿甚至溃烂,一下子很难好。</p> <p>二怕下雨。草甸本来就难走,天下着雨,脚底下更软、更滑,稍不慎就摔倒,掉进泥沼里去。</p> <p>三怕过河。草地上有不少河,有的水浅好过一点,有的河宽流急很难过,如果遇着下雨更难了。</p> <p>身体虚弱,挨冻受饿,禁不住冰冷的河水刺激。</p> <p>几乎每过一条河,即使是一米深的小河,都有战士倒下。</p> <p>黄克诚在他的回忆录中说:有一次,部队正在淌水过河,突降暴雨,河水猛涨,激流滚滚,尚在河中的人不少被大水冲走吞没。就这样,数不清的红军战士陈尸草地。 </p> <p>其次是食难。准备的青稞麦炒面,需要用水煮和着吃,没有水,干吃很难受,且口渴难熬。</p> <p>一下雨,青稞麦被淋湿了,就成疙瘩,再用开水和就成了稀面糊糊,不经饿。如果吃黏疙瘩,又难以下咽。</p> <p>还有不少同志在进草地之前来不及磨面,带的就是青稞麦。这样的青稞麦只能一颗颗咬着吃,带的少,就一颗颗数着麦粒吃,尽量节省多吃一两天。咬青稞麦既吃不饱,还难于消化。</p> <p>一般战士准备的干粮,两三天就吃完了。这时候,草地才过一半,有的甚至不到一半。</p> <p>还有那么长的路程怎么办?就靠吃野菜、草根、树皮充饥。</p> <p>有的野菜、野草有毒,吃了轻则呕吐泻肚,重则中毒死亡。这就要学会辨别哪些能吃,哪些不能吃。</p> <p>前边的部队还有野菜、树皮充饥,后续部队连野菜、树皮都吃不上,更苦。</p> <p>没有能吃的野菜,就将身上的皮带、皮鞋,甚至皮毛坎肩脱下来,还有马鞍子,煮着吃。</p> <p>有的战士饿得实在没吃的,就将别人屙的屎里没有消化的青稞麦,或者自己屙出来的,一粒一粒挑出来,洗了再用茶缸煮着吃。</p> <p>吃是这样,喝也是这样。有的战士,人尿、马尿都喝过。</p> <p>阿坝党史研究室的同志说,这不是杜撰的,他们访问过的老红军就是这么讲的。这在我们今天是无论如何也难以想象的。</p> <p>阿坝党史研究室的同志接着说:凡能吃的东西都没有了,就不得不宰杀坐骑、牦牛东骡子。</p> <p>彭德怀率领的3军团是殿后的,准备的干粮少,能吃的野菜之类早被前边的部队吃光了。部队要断炊了,他只好将饲养员叫来问:“还有几匹牲口?”老饲养员回答:“连军团长那匹黑骡子在内,有6匹。”彭德怀下令:“全部杀掉。”老饲养员坚决不肯杀大黑骡子,彭德怀说:“我也舍不得,现在连野菜都没得吃,只有杀了牲口,才能出草地。只要人在,牲口,敌人会送来的。”</p> <p>这样,把牲口杀了,他们军团部只留一点杂碎,肉全部分给各连队了。就是这点肉,救活了许多红军战士。</p> <p>饥饿和疾病威胁着每一个人的生命。许多同志在战场上没有倒下去,却在草地里默默的死去。</p> <p>死亡越来越多,后边的人无须向导,顺着络绎不绝的尸体,就可以准确地找到行军路线。 </p> <p>再次是御寒难。草地天气,一日三变,温差极大。早上,太阳出得晚,很冷;中午晴空万里,烈日炎炎;下午往往突然黑云密布,雷电交加,暴雨冰雹铺天盖地而来,或者雾雨朦胧;夜间气温降至零摄氏度左右,冻得人们瑟瑟发抖。</p> <p>红军战士过草地前,大多衣单体弱,准备的棉衣、皮衣哪能够几万人穿!为了御寒,各人穿戴五花八门:穿着厚衣的有之,穿着单衣或夹衣的更多;裹着毯子的有之,更多的是披着各种兽皮;头戴草帽斗笠者有之,顶着油布、打着雨伞者不少;脚穿皮鞋或兽皮靴子的有之,仍然穿着草鞋甚至赤脚的也不少。</p> <p>太冷了,有的就喝点酒或咬点辣椒驱寒。但酒辣椒都带的少,不够用,两三天后也没有了。这样在泥沼草地行军,真可谓“饥寒交迫,冻馁交加”。</p> <p>阿坝的同志讲:他们访问的老红军说,在草地的几天里,脚是湿的,衣服是湿的,到了宿营地,地是湿的,柴草是湿的,身上几乎没有干过,能冻死人。饥寒、疲劳、疾病夺去了许多战友宝贵的生命。</p> <p>聂帅在回忆录中写道:过草地那些日子,天气是风一阵雨一阵,身上是干一阵湿一阵,肚里是饱一顿饥一顿,走路是深一脚浅一脚。软沓沓,水渍渍,大部分人挺过来了,不少人却倒下去了。 </p> <p>还有宿营难。草地净是泥泞渍水,一般很难夜宿。行军到了傍晚,往往要找一个土丘、河边、高地,比较干一点的地方宿营。</p> <p>如果找不到比较干一点的地方,就只好在草地里露宿。怎么露宿?或者就地而卧,或者坐着打盹,或者背靠背睡一会。女同志往往两人依偎在一起,这样还暖和一点。</p> <p>若有块油布用树枝架起遮挡风雨,就算是很好的条件了。有时晚上风雨交加,用树枝架起的油布,既遮不住风雨,也挡不住寒冷,就会在风雨淋浇之下熬过一夜。</p> <p>在草地里露宿还担心睡着后,跌倒或滚到深水泥沼里去,这样就没命了。因此,有时几个人轮流“值班”,以免发生不幸。</p> <p>但是,夜晚太冷了,第二天一早起来,往往会看到草地上长眠着一些战士,甚至是跟自己背靠着背休息的战友。</p> <p>红1军团有一个班,就是这样整整齐齐地两人一组,背靠着背,怀里抱着枪支,像熟睡了的样子就再也没有醒过来。</p> <p>红一方面军有个收容队。过草地,每天都有掉队的。饥饿、寒冷,加上缺医少药,伤病员有增无减。</p> <p>当时既无医院,又没那么多担架,完全靠每个伤病员拄着棍子,尾随着部队走。每天掉队的有三四百人,其中大多数都跟上队伍,但也有不少同志跟不上。</p> <p>后来打响抗美援朝第一枪,志愿军40军118师师长邓岳,当时是个红小鬼,病得迷迷糊糊,是靠拽着干部团团长陈赓的马尾巴才走出草地的。</p> <p>晚上露宿时,掉队的同志三五人一伙背靠着背休息。第二天,收容队同志去叫他们时,一推一摸,他们的身体完全冰冷僵硬,他们就以这样的“睡姿”离开了这个世界。</p> <p>特别是快走出草地的最后两天,像这样静静地长眠在草地的是成片成堆,多达几十人。 </p> <p>在这样极端恶劣的环境下,红军官兵怀着共同的革命理想,保持着严明的优良纪律和乐观的革命精神,发扬了令人感动的阶级友爱,没有垮掉,没有散掉,同甘共苦,以巨大的精神力量战胜了自然界的困难,终于在死神的威胁下夺路而出。</p> <p>肖华上将后来在《长征组歌》中写道:风雨浸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这正是当年的真实写照。 </p> <p>红1军团过草地是左翼前卫,在快走出草地的前一天,聂荣臻给作后卫的红3军团彭德怀发去电报,一方面将沿途经过情形和注意事项告诉他们,另一方面请他们协助掩埋前面牺牲的同志。</p> <p>后来,随3军团行动的周恩来回电说:据3军团收容及沿途掩埋烈士尸体统计,1军团掉队落伍与牺牲的在400人以上。</p> <p>徐向前是率领右路军过草地的前敌总指挥,他在回忆录中说:一方面军一直长途跋涉,体力消耗太大,实在禁不住恶劣环境的折腾,过草地减员尤多。</p> <p>但一方面军究竟牺牲了多少同志,至今也没有一个确切的数字。红四方面军三过草地,这样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也使部队减员不少。</p> <p>阿坝自治州党史研究室曾提供了一个资料:红军三大主力在两年数次过雪山草地期间,非战斗减员在万人以上。</p> <p>张闻天的夫人刘英在回忆录中说:红军过草地的牺牲最大,这七个昼夜是长征中最艰难的日子。</p> <p>走出草地后,“我觉得是从死亡世界回到了人间”。</p> <p>🌸花儿为什么这样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