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威维格兰雕塑公园

標•行天下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 雕塑家古斯塔夫•维格兰塑像</span></p> <p>  挪威不仅有闻名世界的绝美峡湾,有世界闻名的诺贝尔奖颁奖地,还有闻名世界的维格兰雕塑公园。这是世界最大的以个人名字命名的人体雕塑公园。去年8月去游览了一次,印象极其深刻,内心感受极其震撼。</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 挪威奥斯陆市政厅,诺贝尔奖颁奖地。</span></p> <p>  雕塑公园占地50公顷,布局独特,建筑精巧,繁花绿茵,小溪淙淙,大树参天,小径斜插,充溢着法国园林的要素,很有法国味道。</p><p> 公园内到处都矗立着造型优美婀娜多姿的雕塑。它们形态各异,变化多姿,充满了生活情趣,也充满了对人的生命的尊重。雕塑家维格兰把欧洲古老传统现代艺术和挪威民族的风格融为一体,显示了艺术家深厚造诣和高超功力。这是维格兰花费了毕生的心血用了四十年才建立的。</p><p><br></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 公园航拍图</span></p> <p>  古斯塔夫 • 维格兰(1869—1943)出生于奥斯陆郊区平民之家,少年时跟随父亲学做木工,并对雕塑产生浓厚兴趣,15岁时到奥斯陆去学艺,17岁时父亲去世,他只能回到老家去维持生计。19岁再到奥斯陆寻师求艺。当时奥斯陆的两位雕塑大师发现了他的天赋,收他为徒。他也勤奋好学,1889年20岁时,他的作品已在挪威国家展览馆展出。为进一步发掘维格兰的雕塑艺术的天赋,两位恩师又资助他去了哥本哈根、巴黎、意大利、英国等西欧国家游历学习。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欧雕塑艺术让他开阔了视野,10年以后维格兰带着丰硕成果于1899年返回挪威,期间举办过两次国家级的个人雕塑艺术展,也创作了一批挪威著名的剧作家、数学家、知名人士等塑像,如挪威国家歌剧院门前戏剧大师易卜生等雕像。</p><p> </p><p> </p><p><br></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 挪威国家歌剧院,门前左边的是易卜生塑像。</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 剧作家易卜生(IBSEN)大师</span></p> <p>  青年时期的维格兰生活在欧洲意大利文艺复兴主义时代的后期,西欧的雕塑讲究线条讲究肌肉讲究唯美,他虽受法国雕塑大师罗丹写实主义创作手法影响,受罗丹印象主义感染,接受裸体雕塑的艺术特征,却在前者艺术精华中开创了自己象征主义的雕塑风格,由此奠定了他在世界雕塑界大师的地位。</p> <p>  中年时期的维格兰,经历过了两次世界大战,也经历过资本主义经济大萧条的时代。战争对人的生命的漠视和毁灭,饥饿贫穷对人的生命的摧残和打击,在他心中充满了无法抹去的悲愤和感慨。艺术家用他们特有的雕塑艺术表现手法,展示了人类必须要珍爱生命和尊重生命。</p> <p>  1909年,维格兰向挪威国王提出:给我一块地,我要让它闻名世界。国王答应了他的要求,在奥斯陆西北部给了他一块地,其后的几十年,维格兰把自己毕生的精力都投入在了雕塑公园的建设之中。全园192座雕像,650个浮雕,倾注他一生全部的心血。雕塑公园在1950年建成并对外开放,遗憾的是维格兰没有等到建成开放,于1943年在工作中阖然去世。然而可幸是,在他去世前,终于看到了自己心血作品生命之柱的完成。</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 维格兰公园无人机航拍图</span></p> <p>  雕塑公园从东到西,以一条850米长</p><p>的中轴线为中心展开。雕塑分为四个主题,依次是生命之桥,生命之源,生命之柱,生命之环。这些裸体雕塑浑厚圆润纯真自然,不分阶级阶层,不显贫富高下,男女老幼人人如一,强烈的展示了生命的力量和人体之美。这是一种自尊、自爱、力量和魅力的体现,给人一种穿透心灵的美感和震撼。</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 进入公园视野豁然开阔。</span></p> <p>  生命之桥</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span></p> <p>  从正门进入,沿120米长的大草坪旁人行道,走到生命之桥。</p><p><br></p><p> 生命之桥100米长,15米宽,两边花岗岩栏杆上,共有58座彼此对称的青铜人塑像。这些真人大小的雕塑,全是维格兰在自己的工作室一人独立制作,没有任何一人予以协助。</p><p><br></p><p> 青铜塑像从父亲紧紧怀抱襁褓中的婴儿和母亲怀抱小孩开始,有充满童贞的天真孩儿,有父子亲情,母女亲情,夫妻恩爱之情,也有父亲教训儿子,情侣恋爱玩乐等人生百态。这些生灵活现的塑像,显示雕塑家对生命是多么的尊重,对生活又是多么的热望。</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 生气的小孩。</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前面的爸妈冷落了他,生气的样子很可爱。</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 世界著名雕塑“愤怒的小男孩”</span></p> <p>  生命之源</p> <p> 穿过生命之桥,走过一块几何图形的花坛,就看到生命之源(又称生命之树) </p><p> 6个体魄健壮的男人托起一个硕大的铜盘,铜盘里的流水会沿铜边 细细的撒下。这组雕像的四周各有一组站在“树丛下”造型各异的男女塑像,分别表现为:嘻戏的童年,热恋的青年,沉思的中年,孤独的老年。这四个“人生乐章”构成了一部生命交响曲。</p><p> </p> <p> 生命之柱</p><p><br></p><p> 这是用挪威峡湾里一整块石头雕刻而成的石柱,高17米,重260吨。3个石匠根据维格兰的图稿和石膏模型,从1929年到1943年,化了14年时间,在生命之柱原地精心雕刻而成,让维格兰在生命的最后,终于看到了自己呕心沥血一辈子的伟大品。</p><p><br></p><p> 石柱上面密密麻麻交叠着雕有形态不同,首尾相接,向上盘旋,奋力抗争,男女老幼121个裸体浮雕造像,对世人极具震撼力。</p><p> 每个人都会有各自的心灵感触。</p><p><br></p><p> 我觉得它更象一座生命纪念碑。</p><p> 维格兰一生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战争对生命的摧残毁灭是触目惊心永世难忘的。维格兰也经历过世界经济大萧条,苦难和死亡是抹不去的记忆。雕塑家维格兰以其艺术家独特的方式,控诉了战争的罪恶,呼唤人类要珍爱生命。</p><p><br></p><p> </p><p> </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 用无人机拍摄雕塑公园全景的就是身后穿白体恤男孩。</span></p> <p>  石柱周围有36座单幅石雕,我没有全部拍摄到。每一座都是一个主题,分别表现母子、情人、夫妻、父子、兄妹的友爱情爱亲情等。这些雕塑所塑造的生灵,神态真实,形体健壮,活灵活现的显现出相拥、嘻戏、愁苦和盼望,完整的表现出人生的酸甜苦辣。 这些雕像集中突出了人类“生与死”的主题,从婴儿出生,经过童年、少年、青年、壮年、老年,直致死亡,反映了人生的全过程,人们可以在这里看到自己曾经的影子,也可以体悟自己后面的人生。人生几十年,就是围绕这些亲情友情爱情,或者还有所谓的“事业”,但是对于疲于奔波的人们,究竟从中会获得了多少思索,又获得了多少享受呢。</p> <p>  ^ 在生命之柱前面,一件像日晷一样的青铜艺术品,昭示了人类生命将与日月同存长久永恒。</p> <p>  生命之环,作于1933—1934。</p><p> 如果说,生命之桥组合雕塑是生命乐章的序曲,生命之源组合雕塑是生命乐章的前奏,生命之柱组合雕塑是生命乐章的高潮,那么,生命之环雕塑就是生命乐章的尾声。</p><p><br></p><p> 由四个成人和三个儿童手脚相连组成的空心环,伫立在柱塔型的花岗岩底座上,作为生命轮回的概念,强调人类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象征人生的完美与永恒。</p><p><br></p><p> 但我觉得生命之环像橄榄枝编织的花环,隐映着雕塑家抨击残酷战争,祈望世界和平,珍爱人类生命,尊重人类生命的强烈愿望。</p> <p>  出维格兰雕塑公园的后门,对面是一座公墓陵园。走完生命之桥生命之树生命之柱生命之环的短暂一程,突然觉得“生与死”就那么一步之遥,这对活在当下的我们又有些什么警示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