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唯一一座纯粹的石筑土楼:黄素石楼

午夜狂奔

<h1>  一般的土楼都是土筑的围楼,以福建龙岩永定土楼为代表。可泉州就是有这么一座特殊的土楼,它却是石筑的。就是位于泉港区前黄镇前黄村西南面涂楼(土楼)自然村的黄素石楼。黄素石楼,又称“定楼”、“黄素土楼”或“前黄土楼”,俗称“土楼”或“涂楼”, 是福建省唯一一座纯粹的石筑土楼。黄素石楼始建于清乾隆六年(1741年),系黄素(黄守素)、黄堂官父子历时三十余载修筑而成。是独具特色的古民居建筑群。</h1> <h1>黄素石楼是一个建筑群,坐东朝西,宽广壮观。进入黄素石楼建筑群的西门,门楣上依稀仍可辨识出“塗楼村”三字。</h1>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门框左右嵌有一对石刻将军,疑作门神之用。</span></p> <h1>建筑群整体平面方形四合式,连庭院总长75米多,宽70多米,占地面积约5400平方米。 </h1> <h1>大楼与环屋自西往东分为四进,依次由前厝、外石埕、石楼(主楼)、后厝组成,环以左右厢房(即南北厢房)。</h1> <h1>整体建筑主(石楼)、次(厢房)有别,共有正、辅房屋108间,其中石楼内构房36间,石楼外环屋建房72间,共108间正、辅房屋,取象“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气势恢宏。 </h1> <h1>石楼位于建筑群中央石埕后,石构,方形平顶四合院式,高3层、共9.4米,等边各长20.8米。墙壁的厚度,据说最宽达1.4米,窄者也达0.73米。 </h1> <h1>一、二两层石构墙体,由花岗岩方形条石砌筑,精凿平坦均匀,只见线条,不见灰浆。 第三层墙体也由方形条石砌成,表面再涂抹糯米、糖水、石灰“三合土”,据说子弹击壁也不留痕迹。四面各设有三个大小不一的窗子。</h1> <h1>楼下四壁仅在西面设一拱形石大门,大门券顶,门匾上刻“式好攸宁”4字,上款有“乾隆六年敬筑”等字样。 “式好攸宁”取自诗经《小雅·斯干》中“式相好矣”、“君子攸宁”等句。意思是:友好和睦,乃可安居。</h1> <h1>北边墙体及北边的厢房。中间仍可看到红得发紫的砖埕。</h1> <h1>南边的墙体。</h1> <h1>东边也是正后方的墙体。</h1> <h1>三层顶楼四面墙角,各伸出一个设有射击孔的哨楼,长、宽各2.80米,高3.60米。</h1> <h1>后厝,地势最高。</h1> <h1>埕北有一木构的埕门,埕门外又一石埕。据说内外石埕均铺石板三层,这或许也跟防盗有关。</h1> <h1>木构埕门内景。</h1> <h1>左右内壁装饰有精美的砖窗。</h1> <h1>前厝通往石楼的小门。</h1> <h1>黄素石楼建筑群的平面图。</h1> <h1>据说截止上世纪七十年代石楼内的全部建筑坍塌殆尽。去年以来,石楼内部进行了复建,恢复了昔日的辉煌。此为复建后的内景。天井中还有一口古井。</h1> <h1>通往三楼的楼梯。</h1> <h1>三层的走廊。</h1> <h1>黄素石楼2005年5月公布为福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完)</h1><p>(以上石楼内景图片源自网络,如有不妥,敬请通知删除)</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