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百度资料</p><p> 学宫: 是古代大儒讲学,学子学习的地方,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学校。“学宫”一词最早在西周时期已经出现。 学宫与孔庙形成的庙学建筑群平面布局主要有左庙右学等,这种布局是明清地方庙学定型以后的正规布局,其源于周礼中尚左之制,根据“左祖”原则,先圣先师之庙应建在学宫之左,此种布局较早出现在唐代,当时都城长安的孔庙与国子监的布局为左庙右学,元代以后各朝代的都城孔庙都位于国子监左侧,明代中期以后,全国各地绝大多数庙学都是这种布局。海宁孔庙学宫沿制宋代左学右庙的规制,是历代王朝的地方官办学校,地位特殊,渊源深厚。</p><p> 孔庙学宫概述: 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地位显赫,特别是明清时期科举必由之路,决定了孔庙学宫的特殊地位,被视为中国文化的神圣殿堂,进入学宫读书既可以通过科举考试而为官,也有直接入仕的机会,学宫成为学子们向往之地。明清时期学宫在各府州县治所都有成立。海宁孔庙学宫建筑规模宏大,雄伟壮观,不但秉承中国孔庙传统建筑风格,还有自己鲜明的地方特色,与本土乡土文化相结合,符合江南地域人文文化。经过历代的不断发展、修葺、重建,既保留庙、学建筑文化格调,又体现地方建筑特色。 据志书记载,孔庙学宫宋代以来经历过多次荒废和重建。根据遗址考证,根据地方志考据,孔庙学宫两者共用“泮池”,专家推测其大致位置在中山路以东的百米范围内,而环城南路北侧的水塘疑为原“泮池”所在。于是,孔庙学宫就依“泮池”进行设计和建设,以历史记载为依托,以江南地区的地方文庙为参照,尽力恢复并重新营造孔庙学宫旧时的庄重气息。重建后的海宁孔庙学宫具有重要的历史、科学、艺术等文化价值,也是现代人旅游休闲和学习体验的极佳去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