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群体,是危机事件中产生心理应激反应的易感人群。无论孩子年龄大小,在经历应激事件后都会产生不安等消极情绪。当经历重大应激事件时,一些孩子会马上反应,另一些孩子可能会在很久之后才会表现出来。孩子对应激事件如何反应取决于他们的年龄,以往的经验和应对压力的典型方式。面对此次疫情,以及秋冬抑郁等情绪问题,杨嘴小学召开全体家长会,引导家长对孩子的心理防护引起重视。家长会中指导家长加强意识,作为孩子健康成长的保护者,更应及时采取措施稳定在特殊时期时孩子的身心发展,帮助孩子顺利“收心”,平稳过度到有规律的正常生活。 家长会中要求家长做到“三要”“三不要”<div>家长要尽量做到“三要”:<br>一、要保持情绪的稳定和积极的信念<br>孩子的反应在一定程度上源于他们从周围的成人身上看到的样子。当家长镇定地、自信地应对疫情和孩子学习成绩上的变化时,可以给儿童提供最好的支持。而且,家长应当给孩子示范面对突发问题的正确应对方式,帮助儿童树立乐观、希望、战胜困难的信心。面对孩子成绩上的起伏,家长要稳定自身的情绪,给孩子更多的鼓励支持,帮助孩子放松压力。<br>二、要维持正常的生活作息<br>“疫情”的不期而至,可能会打乱原本的假期计划。但是要根据情势的发展调整计划,维持有规律的生活作息。尤其是对年幼儿童而言,稳定规律的生活有助于维护孩子的安全感。建议家长将“无处释放”的时间和精力更多地花费在亲子活动中,通过游戏的方式转移孩子的注意力,这将会给孩子带来额外的美好体验。<br>三、要帮助孩子学会管理情绪<br>要注意观察孩子的情绪反应。当孩子因为学习或其他原因出现一些对情绪上的紧张、对他人的同情、对生活计划被打破的不满等情绪时,对于年幼儿童来说,可以利用游戏、绘画等帮助孩子识别和表达自己的情绪;对于年龄稍长的儿童来说,可以引导孩子掌握一些调适不良情绪的方法和技巧。无论在什么时候,倾听孩子的表达都是一种有效的支持方式。比如,陪孩子列一张积极的“愿望清单”列出平时一直来不及做的所有爱好,排个队,按照优先级勾选出在家里就可以实现的活动,逐项实现,达成亲子共识,多给孩子激励。<br>家长做到“三不要”:<br>一、不要恐慌混乱<br>家长焦虑、恐慌的情绪会传递给孩子。甚至有的时候 ,家长不经意地表现出来的担忧也会增加孩子原本没有的焦虑和担忧。因此,家长要避免出现无序、无助的混乱行为。<br>二、不要信息过载<br>对于儿童而言,同样存在信息过载的风险。当家长在孩子面前持续观看收听疫情的相关报道、不断谈论疫情的负面消息时,孩子可能被动地接受了超过其认知和情绪承受力的信息,产生不必要的心理负担。<br>三、不要过度攀比<br> 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优势和特点,当孩子某个时候做出的表现或成绩不如别人时,不要给孩子雪上加霜的打击。父母长辈是能够给予孩子最大的安全感和心理支持的人,面对一时的失败及时倾听孩子的感受和想法缓解他们不良情绪,让孩子在家中能够找到心灵的港湾。同时,当我们在家里与孩子因为写作业、看电视、玩游戏等问题产生矛盾时,多进行沟通,避免与孩子进行激烈的冲突。<br></div> 会后班主任教师呼吁:希望各位家长与老师积极沟通,互相配合,为了孩子们的身心健康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