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2020年10月12日(星期一)商洛天气:小雨 日记第1篇 别让写日记成为孩子的负担<br> 前两天,Alina邀请我参加感恩日记100天蜕变营,我愉快地答应了。接着,她提出一个让我哭笑不得的要求,就是必须坚持每天上交一篇日记,我一下子作了难。坚持每天阅读和下水作文本来就是我几十年养成的习惯,记得创作中篇小说《夜半灯火阑珊时》,肩负着几百读者接续阅读的迫切需求,每天都要在键盘上敲下五六千字并反复修改,直到满意了,才敢发出去。半年下来,我身心憔悴,瘦了一大圈,期间的酸甜苦辣和创作的艰辛或许只有自己才能深切感悟,不禁慨叹:人到中年,如此这般苛刻自己,这又是何苦呢!<br> 坚持每天写一篇日记,固然是好事,对于提高写作能力的重要性自不必言喻,倘若仅仅是为了写日记而写日记,为了完成任务而强迫自己写日记,失去了写日记的初衷,甚至会变成沉重的负担,那就得不偿失了。 <br> 让孩子写日记,主要目的是为三年级以后写作文打基础的,从字、词、句到片段,从片段到作文,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符合学生知识积累和认知事物发展的规律。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要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作文的自信心;要懂得习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在100天蜕变营开营仪式互动的过程中,有4位家长和小朋友作了交流,我感觉到他们是这一期40位营员中的典型代表,但这并不能代表所有孩子都喜欢写日记,不把它当做老师和家长额外强加的任务并以写日记为乐,或者是能写出高质量的日记,作为团长和Alina,一定要对此有一个清醒而准确地预判,切不可盲目乐观。<br> 在教学中,我感觉到大部分学生以为日记或作文太难写,没有灵感,找不到素材,绞尽脑汁也不知道该写什么,对写作失去信心,不乐于写日记。那么,如何指导学生有效作文,联系我的教学经历和实践,我觉得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br> <br> 一、写日记不能流于形式,要精心地创设情景,激发孩子表达的欲望——解决孩子“想写”的问题<br> 作文教学难,首先难在学生没有原始的、基本的想它、爱它的欲望、冲动和兴趣;其次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觉得没有什么可写。因此,激发孩子的表达欲望显得尤为重要。激发孩子的表达欲望的形式方法多种多样。<br> 1、重视写作前的指导,启迪孩子写作欲望。心理学研究表明:活动是儿童的本能,好玩是儿童的天性。一个哲学家也曾经说过:“当我们顺应人的天性来做事的时候,一切将变得非常简单。”因此作文教学要联系儿童的生活实际,将作文表达回归到有趣好玩的活动中,或让孩子走进生活,去感受生活,让孩子充分参与在活动和生活之中,有了激情,有了感受,有了材料,这样才会变“要我写”为“我要写”,想写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因而我们要重视作文前的指导,极力反对那种作文前“无所作为”,而临到“写” 时才唠叨什么命题、中心、选材、构思之类。<br> 2、不要轻易规定作文命题,束缚儿童的个性。儿童是最富有个性的个体,不同的个体有不同的喜好,又有不同的表达方式,这就决定了孩子会选择不同题材、不同的表达方式去反映自己眼中的世界,也就会形成儿童写作能创造出他们眼中的缤纷的世界。作文是一种创造活动,如果老师和家长对学生的束缚太多,会产生语言贫乏,内容千人一面,思想僵化,缺乏儿童的趣味性。所以作文教学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遵循儿童的学习心理特征,创新作文形式,让不同智力发展水平的学生都能自由抒发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在抒写表达中体验作文的快乐。<br> 3、紧密结合孩子现实生活,调动孩子作文的积极性。生活世界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宝库,如果把写作活动当做是多彩生活的一个延续,那么就会焕发出写作的无穷的动力。叶圣陶说过:“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源泉丰富而不枯燥,溪水自然活泼地留个不停。”孩子写作的内容一定要贴近他们的生活实际,针对孩子的经验和兴趣,这样才能真正调动孩子作文的积极性。 <br> <br> 二、鼓励孩子说真话,表真情。——解决孩子“写什么”的问题 <br> “为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大自然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有源头才有活水,生活就是作文之源,生活即作文,作文即生活。要让孩子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感可发,就需要孩子的作文反映他们的真实生活,表达他们的真情实感,体现童真童趣。首先要引导孩子从生活中提炼素材,捕捉生活中的感人情景,积累丰富的生活素材,让孩子懂得作文就是用笔描绘生活,要引导孩子勇于去体验生活,在生活中去发现,去探究。真实的情感最能打动人心,真实的感受是孩子写作的第一手材料,既丰富了内心体验,又提高了他们的认知水平,能使孩子把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尽情地释放出来。例如:学生在劳动课上通过参加劳动,亲身经历了劳动的辛苦和劳动场面的热火朝天后,我安排了一篇写劳动课的作文,学生就能把在劳动中看到的、听到的、做到的、想到的、体会到的情景描写得十分真实、生动、感人,就能把劳动的激烈场面写得真实具体。星期天学生参加了家里的收割麦子的劳动,有些学生就把他们的劳动经历和感受写进作文里,有写劳动辛苦的,有写生活不易,感恩父母的,字里行间流露出的真情实感,着实让人感动。让人觉得孩子们突然长大了,懂事了。如果不是亲身经历了、感受了,写出真情实感是不切实际的。因此,要坚持作文与生活相结合,作文与做人相结合,防止无病呻吟,胡编乱造,假情假意,说空话,说大话。 <br> 其次,家长和老师要赏识、尊重孩子的习作,让孩子敢于说真话。在作文中出现了说真话,表真情的内容,哪怕表现出了不积极的道德思想,或语言文字不规范的情况,教师和家长都要指出表扬抒发真情实感的好苗头,在肯定了孩子表达真情实感的基础上,再对孩子在其它方面存在的问题予以指导改正。 <br> 三、教给孩子作文方法,落实作文指导——解决“怎样写”的问题<br> 一是要指导孩子细心观察。要让每个孩子都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和一颗敏感的心。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首先要培养孩子良好的观察习惯:要引导孩子做生活的有心人,对周围熟悉的人和事物要细致地观察:这些人和事有什么特征,给你留下了哪些深刻的印象等。在观察中会突发奇想,产生表达的灵感,有了表达的欲望。 <br> 二是要落实作文指导。叶圣陶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入编教材的课文都是经过细致推敲的优秀范文,作者巧妙的构思,有序的写作,独特的观察视角等都是学生学习的好材料,让孩子模仿优秀课文的写法进行写作,琢磨并领悟出作文的真谛。在此基础上,家长和学生一起归纳、总结出带有规律性的要点,再提供适当的时间和空间让孩子借鉴迁移,巩固习作知识,为写好作文提供一条快捷之路。古云“天下文章一大套,看你套得妙不妙”,能够套写经典,学以致用,何尝不是一种能力?<br> 三是要在长期的课内外阅读中积累优美词句。家长要引导孩子通过各种渠道,在阅读中进行有效的语言积累,丰富自己的大脑仓库,这样才能在写作时文如泉涌,下笔如神。没有语言积累,孩子的作文将是“茶壶里煮饺子——有货倒不出”,内心有情而不能抒发。所以我们要鼓励孩子广泛阅读课外书籍,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不断获取间接经验,积累语言。 <br> 四、重视作文的修改点评———解决“写好”的问题<br> 1、孩子作文虽不是作家的创作,也不能写一次就完事,要让孩子明白无论作文水平有多高,一次性完成作文,肯定会有漏洞,会有很多不完美的地方,必须要反复修改,要知道好文章是改出来的,正所谓“文章不厌千回改,精雕细凿始成金”。<br> 2、要指导孩子把作文“写具体、写生动”。结构是文章的骨架,具体生动则是文章的血肉,一副“骨架”加上“血肉”才能构成鲜活的生命体,因此,在孩子作文中,要重视指导孩子把作文写具体,写生动。<br> 3、对作文的批改讲评是作文教学中尤为重要的一环,教师既要注重对学生作文进行批改讲评,肯定他们在作文中的优点和成功的地方,指出他们在作文中的不足与失误,还要强调师生合作评议,学生自主、合作修改,让学生养成勤于修改的好习惯。针对学生在作文中出现的优点、闪光点,一定要提出表扬,要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进而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鼓足他们乐于作文的勇气。当然了,对于低年级学生的日记,如何修改点评,就劳烦各位家长了!有了感恩日记100天蜕变营这个平台,不妨把你孩子的日记大胆发到群里,经过专业老师点评,相信会对孩子的写作有所收获、有所帮助、有所提高的。</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