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平畴良苗——朱怀新艺术作品展”有感

徐大纬

<p>10月1日至31日,“平畴良苗——朱怀新艺术作品展” 在中华艺术宫0米层15、16展厅举办,系统呈现一位上海女画家的大量作品。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展出的作品来自于朱怀新家属捐赠,弥足珍贵。</p><p><br></p> <p>朱怀新(1918年-2014年),原籍上海松江,自幼热爱绘画,先后在杭州国立艺专、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专业学习绘画。</p> <p>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我曾有幸师从朱怀新老师的先生俞云阶教授学画三年,期间,也结识了朱老师。看画展的时候,两位老师的音容笑貌不断地呈现在我的脑海里。</p><p>抗战期间,他们曾在四川共同学艺,相互扶持,度过艰难的战争岁月,结下了最真诚的友谊。下面是朱怀新老师30-40年代的素描习作,这些作品历经了抗战时期日军飞机的轰炸,历经生活的动荡,记录下中国当年国立艺术学院的训练方法,保存不易,并从侧面反映出中国早期美术教育的一些特征。</p> <p>老妇人头像 1940年</p> <p>老妇人头像 1940年</p> <p>童传辰1940年</p> <p>头像1940年</p> <p>人物1940年</p> <p>俞云阶1941年</p> <p>俞云阶1941年</p> <p>女孩头像1941年</p> <p>俞云阶在四川青木关</p> <p>1949年以后,两位老师用自己娴熟的绘画技法,热情地描述了新中国人民和城市的新面貌。</p> <p>上海外滩早晨</p> <p>小火轮1956年</p> <p>北海1956年</p> <p>紫色瓶花1954年</p> <p>大丽花1956年</p> <p>新娘(奶奶)1956年</p> <p>西藏女青年1954年</p> <p>复兴公园1950年</p> <p>人物速写1956年</p> <p>河边二小孩1950年</p> <p>农村女孩1950年</p> <p>老奶奶1954年</p> <p>1957年以后,两位老师的生活受到了挫折,然而,朱老师却逆流而上,一方面照顾家庭,一方面在教学之余,努力创作新的作品,对国家仍然充满信心,在60年代的作品中,体现了这一切。</p> <p>北京前门1960年</p> <p>民族宫1960年</p> <p>白玉兰1960年</p> <p>北京街头1960年</p> <p>一师附小雪㬌1960年</p> <p>蟹1960年</p> <p>菊花1961年</p> <p>红领巾1962手</p> <p>莴笋萝卜1962年</p> <p>曲振邦1964年</p> <p>70十年代以后,俞云阶老师恢复了正常的工作,以饱满的热情投入了创作之中,十分辛苦,朱老师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为俞老师工作时画的几幅素描,这就是他们夫妻俩人情真意切的最好写照。</p> <p>余红仙1970年</p> <p>女孩头像1970年</p> <p>女孩头像1970年</p> <p>韦锡铐头像1970千</p> <p>男工人1970年</p> <p>淀山湖1973年</p> <p>襄阳公园1975年</p> <p>复兴公园1975年</p> <p>彭浦公社1975年</p> <p>襄阳公园1975年</p> <p>公园1975年</p> <p>公园小景1975年</p> <p>怀新画云阶1974年</p> <p>画云阶夏日作画1974年</p> <p>云阶画万体馆1974年</p> <p>襄阳公园1975年</p> <p>光荣退休1976年</p> <p>无锡万浪桥1978年</p> <p>看完这个画展,从朱怀新老师的作品中学习艺术前辈的创作理念,更多地是体验到他们的人格魅力,我们可以看到朱怀新这位上海“底调”的女性画家,在面对时代的剧变和家庭困境,仍然坚持不懈地创作和自我风格完善的艰难历程,作为你们的学生以此美篇表达我最深切的敬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