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许舍里

晨曦一Ywx

<p>  近日在同事的邀请指引下,来到许舍里前村后巷、东乡西邻,一睹村容村貌,许舍是一个典型的原始古村落,当地及周边的人们都称作许舍里。雪浪山、许舍山、老虎山等环绕村子,长广溪在附近萦绕而过,流入太湖。村子位于无锡南部的丘陵地带,军嶂山和雪浪山两山夹持之间,东临长广溪,北连路耿石塘,与无锡南部著名的南泉古镇、葛埭古镇和尧歌里古村相接壤,距离烟波浩渺的太湖也近在咫尺。</p> <p>  在这里走出了无锡历史上第一位状元蒋重珍,由于地处滨湖区大学城核心地带,所以许舍一带又被称为状元极地,许舍村的历史可以追述到宋代,距今已经有1000多年历史,为锡南地区最早形成的古代自然村落。现在村子四面已被高楼大厦及学校包围,西临山水东路,北临东南大学无锡分校,东有科技创业园、江南大学,南有一家科技公司三幢大楼已竣工。四周已经落户了很多现代化园区,清华大学园区,江苏省半导体研究园区,都在咫尺之间。最近几年开发的号称国内规模最大的无锡万达文化旅游城,也在许舍里附近。</p> <p>  许舍古村落有历史,有文化,特色鲜明,但是村中没有文物保护单位,也算不上历史名村,村子的周边已经被开阔坦荡的马路环绕,残破的古村被围在马路中间。许舍古村落远离尘嚣,在闹市中保留了最后一丝净土。对于那些还健在的老一辈人,许舍是一个遥远的记忆,不仅是这个古村位于南部濒临太湖的山区,距城市也比较遥远,而且是因为抗战时期,他们或许就是跟随大人们逃难到过许舍,因为地处偏僻,日本鬼子进攻占领无锡的时候,许多人都蜂拥逃进了许舍周围的山里。</p> <p>  小时候,曾听老一辈村上人说过东洋人来了为躲避鬼子的追杀,逃到了许舍里、大浮山里(现在的三国、水浒城周围村子)一带逃难的故事。在我奶奶的记忆里,许舍里那么遥远,那么难走,与城市有水路相隔。她讲过山民的淳朴,山村生活的封闭,菜蔬的新鲜,尤其是亲戚在国难当头自身难保时鼎力相助,不仅给予好吃好住收留躲避度难关,那种有难同当的精神十分可嘉。</p> <p>  在上世纪之前的若干年,许舍里一直以一个偏远山村的姿态,默默地隐藏在无锡飞速发展的背后,毫不显山露水,全村甚至连一家像样的工厂都没有,保持着农耕时代的模样。而无锡著名的名茶太湖翠竹,原产地就是附近的雪浪山。雪浪山下的薰衣草也已经连绵成片,成为一个美丽的游览景观。</p> <p>  许舍里古村聚居着许、尤、蒋、施四大家族,历代无锡邑志,皆有许舍山和许舍里的记载,清末《金匮县志》记载“许舍山,在路耿(山)之南,群峰盘旋,结为深谷。宋待制蒋王皆,学士许德之,侍郎施垧,尚书尤袤,皆卜筑其中。东有汤村岭、窑窠岭。”尤袤的学生,无锡第一为状元蒋重珍老家也是这儿。站在村口,可以望见雪浪山上的蒋子阁。</p> <p>  许舍村周围被青山绿水所环绕,人杰地灵,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美丽如画的长广溪就在附近萦绕而过,流入太湖。一纵一横两条溪河在许舍村里十字交汇,草木夹岸,绿树带水,草木背后是高低交错的民居。河的北面有张巷、金巷二个自然村,河的南面有南山、刘费、朱家三个自然村,还有三家村自然小村已被拆迁没有了踪影。 许舍老街上有一家生面店,摇面的是个中年人,卖面的是位老婆婆,面晒在架子上,阳光照着,水分蒸发很快,成为一坨一坨的面干,邻近的乡人都回来买,生意很红火的。据说还有城里人坐着公交车,或者开着私家车来买,都是那些尝过味道的老买面人,或者听说了这面的名气的人,买一大包,干面放的起,可以吃上一阵子。</p> <p>  在河北面老街往西的金巷21号,现在还有专看胃病的祖传金氏中医世家,老中医名叫金志青已仙逝,现在已传承到了第三代孙辈在坐堂问诊。说到金志青中医看胃病,从五、六十年代我懂事起,就听大人讲,村上有人胃不舒服就到许舍里看中医开药方,撮三帖药回来煎熬后吃下效果明显,在锡南地区,甚至连市里的人都慕名下乡求医,听说过去草药主要来源采自当地山中,自己制作而成,药疗效显著,故看好治愈胃病的名声很大,周围几十里村庄人人皆知许舍里看胃病老中医。</p> <p>  许舍里村的现状是走在十字河二岸老街上和村中有不少房舍已经废弃,人去楼空,大门紧闭、庭院荒芜,古藤缕滥,草木疯长,断壁残垣,令人顿生沧桑,村中的年轻人大部搬迁到了附近新居,剩下的老弱年纪大的人还在坚守着老屋。据村里人说,那两条溪河名叫鹤溪,旧时曾有仙鹤飞翔。即使到了现在,每年候鸟迁徙之时,也有大量飞鸟在这儿歇脚打尖。可惜,如今拆迁建房,机器轰鸣,鸟也大部分吓跑不来了。</p> <p>  如果这个古村如能得以选择性地保护,再加以适度开发,它完全可能与万达文化旅游城、雪浪山和薰衣草一起,成为太湖新城产业园区中的一个休闲旅游访古寻幽的绝妙景点。许舍原名鹤溪,有四条涧溪,其中鹤溪最长,约二里多。这里山清水秀,风景优美。这是一个从宋代就存在的古村落,北宋灭亡之后,太常少卿许德之,随高宗南渡,卜居无锡。许德之慕名至此,在鹤溪建造了读书亭。晚年,定居于此,鹤溪遂改名许舍。因为地处山区、平原和太湖的接壤处,古时候商业和手工业就十分发达,曾有过许舍城的说法。1937年,许舍开设有商店23家,行业有米面、面饭、肉铺、糟坊、茶食、棉布、日用百货、山地货、医药、茧行、典当等。</p> <p>  抗日战争时期,日寇来犯,将许多宋代建筑焚烧一空,村子冷落多了。“许舍惨案”造成的严重毁坏,加之村民前些年对原有民居进行了现代翻建,整个村落空间肌理受损。许舍街上、金巷、南山巷顾家大宅敦仁堂(两造清代徽派砖雕门楼)、二云书屋(200多年历史)、太湖游击队交通站遗址、许舍惨案纪念碑(1940年日寇进村杀人放火,纪念碑坐落在许舍幼儿园旁的一个院落内)等。但现在的敦仁堂被新建的民居环绕,原本四面墙壁只剩下三面,高高的墙头上长满了杂草。近代许舍则是太湖游击队司令顾复兴部的出生地。日军发现顾复兴在此藏有50石米,后被游击队运走,气急败坏,大肆烧杀许舍镇及周围20个自然村,造成惨案。许舍是无锡的人文渊源之地,也是抗日英雄出生入死、可歌可泣之地。</p> <p>  许舍里是个石头村,建房子都是用的军嶂山上的黄石,斑驳的墙面总有一种莫名的美感。但如今古村落已是破败不堪,村中许多房屋已经拆迁掉三分之二,剩下一片残垣断壁,历史总是湮灭在工业文明之中,也只有老街的一家百年老店“义良生面”还在坚持。</p> <p>  来到许舍里的刘费村、朱家村。在寒露季节前后,这里的村民就陆续开始到雪浪山、军嶂山、龙王山一带,捡拾树上掉下的桲椤果。桲椤果分大桲椤、尖嘴桲椤和小佛佛等三种,相对来说,尖嘴桲椤做出来的粉皮最好吃。桲椤产果季从10月一直到12月底,只要肯上山,这几个月总能有桲椤果可以捡回家。那天天气晴好,当我走近刘费、朱家二个巷子,很多人家门口晒着桲椤果。桲椤果看上去有点像小栗子,果仁像花生米。刘费村52号的王阿姨正在用木榔头敲打桲椤果,她对我说“桲椤果采回来要晾晒半个月,然后去壳,果仁再晾晒半个月。干透后,将果仁泡入水中,不停换水,完全泡透后,开始磨浆,去掉渣渣后,剩下来的桲椤浆就可以做粉皮了”。这过程有点类似做豆腐,黄豆做出来的是豆浆,桲椤做出来的是桲椤浆。桲椤果成浆后,将水烧开,舀一勺桲椤浆进小平底圆托盘后摊平,然后放入烧开的水里,盖上锅盖,蒸个30秒,一张粉皮就做好了。和常见的白色粉皮不同,桲椤粉皮是深褐色的。粉皮吃法多样,切成丝,可以凉拌,可以炒大蒜、炒辣椒,也可以做汤。大蒜炒粉皮是当地一道家常菜,把粉皮切成丝,在开水里烫一下保持潮湿,大蒜先炒熟后,粉皮倒入锅里翻炒几下,大约二、三分钟就可以起锅开吃了。制作桲椤粉皮,有自家吃的,也有拿到市场卖的。像王老阿姨属于村里制作粉皮其中一户,对外卖价2元1张。炒一碗大蒜粉皮,一般要4-5张。桲椤粉皮做好放入冰箱速冻区,可以存放半年。靠山吃山,山林资源丰富,给了世代居住在这里的人们以最好的馈赠。</p> <p>  许舍里现在还有集市,每月农历逢八开市,初八、十八和二十八有三次交易日,老百姓喜欢这条街上的地摊,新鲜的鱼虾、自家种的蔬菜,水灵灵的果品,湖鲜都可以买到。山货和土特产也是比比皆是,看看摊位上的山货,都用小盆盛放。也有一些出售生产工具和捕鱼工具的,像铁锨、锄头、耙犁、大镐等农用工具,以及各类渔网包括地笼等捕鱼工具,在这里都可以看到。</p> <p>  在许舍里赶集,悠久的历史和古老的传说,原生态的村落,热闹的集市,独特的乡村美食,原汁原味的乡村生活,热情好客的乡亲们,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许舍集市是穿越百年的乡村集市,就像一本老书,记录了锡南地区最早形成的古老村落商业和集市发展的历史,也展示了现今江南古老村落乡村商品交易浓重的一页。</p> <p>  随着城镇化浪潮的席卷,农村人口流失和老龄化加剧,古村落也未能躲过城镇化的脚步。目前主要面临的问题有:原环境的衰败和消亡、村落的空心化、老龄化、劳动力向城镇大量转移,乡村常住人口不断减少,致使村落的生产生活逐渐瓦解,空巢化严重。近年来这一剧变对村落生态影响之强烈与深切,村落常住人口外迁甚至出现了“弃巢”的现象。 就许舍里来讲,整个村庄不仅仅失去了原有的生活气息,就连整个村落的环境设施也变得破败不堪。墙壁的脱落,道路的崎岖不平,两条河道水系的严重污染,野草杂生,这些触目惊心的画面都使的这里失去了江南民居原有的生活特色。 村民也在等待拆迁一走了之,这样地烟销火灭甚是可惜,为数不多的千年古村落何去何从面临着多重困境。许舍里虽然不是我的家乡,当走近它之时,就有一种江南乡土气息的存在感,有一种游子回家的认同感,更有一种你俚我俚的久违了的亲近感,使我仿佛回到了过去在乡村生活及儿时美好记忆的时光。但愿许舍里能够加以保护利用,为新时代献上一份原计原味的乡村新画卷。</p> <p>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乡村是农耕社会的生存根基,乡愁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元素,故乡是每一个人心中永远抹不去的记忆。当一个个古村落悄然消逝之时,“乡愁”就只能是内心的一丝遗憾,无处安放、无处释怀。所以,保护好古村落势在必行且刻不容缓。正如著名作家冯骥才曾经说过:“每座古村落都是一部厚重的书,不能没等我们去认真翻阅,就让这些古村落在城镇化的大潮中消失不见。” 保护古村原生态生活气息,看得见青山绿水,感受得到乡情乡愁。留住古村,留住乡愁,留住文化的根。保护为先,方能让形态各异、风情各具、让历史悠久的传统古村落“活”下来,期待着在保护和发展中传承,人们的“乡愁”可以美丽安放,文化的根脉可以赓续绵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