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第二故乡鄂尔多斯(一)

征路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1968年10月21日,南京火车站沉浸在一片热闹的海洋里。我们1087名初高中学生,排着整齐的长队,从市区各地涌向南京火车站。我们意气风发,斗志昂扬,告别家乡亲友,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北上西进的列车。</span>1968年10月21日下午5:00点钟火车从南京下关出发,22日下午5:00点钟到丰台车站停留后直接往张家口开去(没去北京)。23日下午2:00点钟到呼和浩特,有工人和红卫兵等几百人在车站欢迎,内蒙革委会 军区首长和北京新牧民到车厢里接见知青。</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其实,南京本没有去内蒙古插队的任务。是由南师附中、九中、二女中的一些中学生发起。经过千辛万苦努力,终于得到了江苏省委、内蒙古自治区各级领导的支持和国务院的认可,最后由伊克昭盟接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各学校得到消息,陆续开始有人勇跃报名,要求到内蒙古插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我们10月21日是在毛主席"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号召之前,奔赴大草原插队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每位赴内蒙古插队的知青,都有一张这样的批准书。</span></p> <p class="ql-block">这一天,我们乘上南京长江大桥铁路桥开通首列客车奔赴内蒙古鄂尔多斯大草原。</p> <p class="ql-block">经过4天3夜火车,24日清晨6:45分到达海勃湾(即现在的乌海市)。此时已渐入冬季,知青们穿上南京市统一发的蓝色棉衣棉裤受到当地人民热烈欢迎。晚上举行隆重的欢迎会,有盟,旗,军区负责人及支边青年,还有送我们的602次列车的乘务人员,机务人员参加,会上赠送我们每人一枚像章一本语录。</p><p class="ql-block">从此,辽阔的伊克昭盟鄂尔多斯大草原上多了我们精彩故事。</p><p class="ql-block">次日分别乘大卡车直达鄂托克旗(烏审旗的南京知青提前下火车与我们分开),旗里同样也举办了盛大的联欢晚会。略微调整后,分别乘坐大卡车到13个公社。毛盖图公社的知青,是由南京市南师附中和宁海中学及部分二女中等学校的95人十1人组成。在公社,知青进行了分队,分到8个大队。各大队有牧民已提前到公社,等着接回分到大队的知青娃们。</p><p class="ql-block"> 我们巴彥吾珠日大队12名知青是由5女7男组成,是副大队长齐太山和大车官巴德玛到公社来接的我们。</p> <p>  10月28日早,3辕大马车,拉着我们和行李,行走在巴拉里的沙路上,进入眼帘的是一望无际的沙丘,和沙蒿丛。到达大队的第一家是蒙族大娘什拉家。炕桌上放着丰富的食品,有油炸饼、香喷喷的炒米、酥油、奶酪、……,大娘给我们倒上热呼呼的奶茶,热情款待远方来的知青娃。</p><p> 从什拉家起身后直达巴彥吾珠日大队部,大队部由二排干打磊的房子组成,大队队长关金课,大队会计谢存旺,大队保管谢玉科,民兵连长谢家旺,还有康二才等不少男女老少(有的专门赶几十里路)来欢迎我们,也是来看看从南京大城市来的人长啥样。</p><p> 牧民对南京知青充满了好奇心。知青们对内蒙古大草原也是充满了无尽的憧憬。从这一天开始,我们成了真式的牧民。</p> <p class="ql-block">  经过几天的长途颠簸。第二天,我们到井边洗衣服,牧民们好奇地说:哎!快看知识青年在大洗大涝啦,我们在家里洗澡,牧民又说:哎呀,里面在灌老鼠啦……等等,凡是知青们的一举一动都让牧民感到新奇。我还听说,有的大队蒙族牧民,偷偷把知青洗澡用的大盆拿到自己房子里洗澡,想感受一下洗澡是啥滋味,洗过后感觉好舒服啊,怪不得知青常洗澡。可以说南京知青把卫生习惯带给了牧区的蒙族牧民。</p><p class="ql-block"> 大队食堂由蒙人喇嘛当毕加裟烧饭,他不会淘洗篩米中的沙,所以饭里常夹杂着硌牙的沙。大队为了照顾我们12位知青的饮食习惯,专门把大队最能干又与我们年龄相仿的女子谢云云调到大队给我们烧饭,晚上与我们5位女知青住一屋睡一炕。她成了我们第一个女牧民朋友,她嫁到公社后,我们开始自己烧饭,各人会做点特色菜。石磊的咖喱土豆,陶嗣虎的上海菜……。没多久巴彥吾珠日大队和东侧的沙日胡舒大队合并为东方红大队。知青人数从12人变成了24人(11女,13男)。几年后两个大队又分开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大队部也是水利队所在地。我们开始一边跟着牧民学着干各种农活,一边宣传中央发布的最新指示,并送到每户牧民家,这可真把知青派上大用场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1月的内蒙古已上冻,其它农活干不了,正好在大兴水利,挖水库大会战。知青们也都全力以赴投入大会战,学会了打炮眼、炸开的石头大的背,小的用铁掀,一层层往上甩,最高处有2米多高,个个干的热火朝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1月初也正是羊是一年最肥壮的时候,关金科队长带着我们两名知青,一家一户评羊,把附合标准的羊挑出来,集中送到公社统一销售。另外安规定,以家中人口数,每人可以杀2只最肥的羯子(騸过的羊)或者杀一头牛顶几只羊,作为一年的食肉羊(另外,夏天每户可以有一只羊的计划)。</p> <p>  几个月后,旗乌兰牧骑到各公社招人,我们大队几位男知青都是文艺人才,有跳舞的唱歌的,有吹黑管的拉二胡的,当时选中了章泸,调入旗乌兰牧骑。另外要我们大队排一个节目到旗里参加演出。到大队才几个月就有机会到旗里,还真高兴。到了旗里,在旗照相馆,我们穿上照相馆里的蒙古族服装,拍了一张照片,这是我们唯一一次穿着蒙古族服装的照片,这成为了永久的记念。</p> <p>这羊皮袄,是大队送给每位知青的一件预寒保暖的冬衣。没有它,零下20度上下的冬天是没法出门的。</p> <p>  在水利队劳动几个月后,根据:知识青年要深入到牧民家里去的指示。知青分别分配到各个牧民家中帮牧,有的到蒙族牧民家,有的到汉族牧民家。有放马,有放牛,有放骆驼的,大多数是放羊。到蒙族牧民家最大的困难是语言关。另外,牧区当时国家规定的口粮标准是21斤(知青是45斤)。刚生下的婴儿同等待遇,孩子多加上汉人会种土豆之类蔬菜,粮食够吃。而蒙人不会种菜,孩子又少,常常不到月底家里米缸见底,知青也只能跟着挨饿。</p><p>伊克昭盟的牧业是以小畜山羊为主,这里的山羊可是出了名的。</p> <p>  在牧民家学放羊一段时间后,大部分又回到水利队,我们学习擂圐圙,学平地,学点青稞籽,抽水库水灌溉水地……女生除了犁地外,水利队该干的活都干过。水利队队长康占雄和原队长吴牛面及刘占林等劳动能手是我们最好的老师。</p><p> 记得有一次,为了加快挖新水库的进程,首次实行包干,以立方为单位计工分。年青力壮的牧民拉起一个组。水利队长康占雄毫不犹豫地带领我们女知青也成立了一个组。干的可真欢啊,那个组也不甘落后。</p><p> 到了秋收季节,到梁上割糜子,从地头割到梁上,地拢好长啊,但是知青们跟在牧民后,尽力追赶,有的手割破了,仍然咬牙跟上。</p><p> 水利队还有技术人员蒙族小伙子仁庆,他负责开手扶拖拉机,开抽水机,后来还加工糜子脱粒,机面粉等。他是我们知青的蒙族好朋友之一。</p><p> </p><p> 在劳动中,我们体会到完成任务和丰收的喜悦!</p> <p>这是当年挖的水库,劳动累了,在水库边上小息一下。</p> <p> 山羊绒,可谓是软黄金,远比绵羊毛值钱多了,绵羊毛只能做羊毛线。而山羊绒是制作羊绒衫和毛呢的原材料。搔山羊绒和剪绵羊毛季节性很强,羊绒早了搔不下来,晚了易结块或被沙蒿的枯枝掛掉质量大减,绵羊毛要在新毛顶起一定程度,好剪多了。所以牧区春季搔山羊绒剪绵羊毛都是赶季的活。靠各家自己干,肯定来不及,。所以,以小队为单位,集中棒劳力赶工。我们知青会分到各小队,挨家挨户帮忙搔羊绒,在干中学,边学边干。</p><p><br></p><p> 搔羊绒首先要剪浮羊毛(这个剪下来的毛可以拧羊毛绳),剪深了,羊绒浪费了,剪浅了,羊绒搔不动。还真是一门技术活,搞不好就搔破羊皮或者捅了烟锅子(公羊的生殖器),我们从一天只能搔3~4只羊绒,到后来,最快的能搔12只(接近搔羊快手)了。为山羊搔掉厚厚的羊绒,为绵羊剪掉羊毛,好让它们凉快地过夏天,队里也增加了收入。</p><p><br></p><p> </p> <p>看到这些搔剪工具,不由自主想起曾经经历过的……</p> <p class="ql-block">  伊克昭盟鄂托克旗毛盖图公社大礼堂前,南京知青插队后首次聚会。具旗档案馆提供1971年11月19日南京市革委会组织慰问团到内蒙古伊克昭盟慰问南京知青(历时43天),因不少知青在放羊,冬季是绵羊下羔最忙的时候(山羊在春季下羔),离不开人,没能参加。</p> <p>  内蒙古自治区前指深入牧区,看望插队的南京知识青年。这次是知青们到的最全的一次。</p> <p>  这是大队派我到阿日莱大队,参加公社举办的“九二0”学习班。“九二0"应该是一种生长激素吧,喂猪让猪长的快,给玉米棒打针,玉米粒饱满。但是,后来并没真正派上用场。</p> <p>学习班女学员们合影</p> <p>在牧区,有资格独立放牧是一种待遇的表现。我们知青分到200只羊和一些牛。为此,大队专门派牧民王三娃,带领我们自己干打垒盖起了知青房,康占雄亲自来帮我们盘炕,他盘的炕任何时候都不会倒灌烟,是绝对的一把好手,还带着我们自己人工挖了水井,赶着马车到红柳林割红柳扎起羊圈。知青由2人放羊,1人放牛。开始独立放牧生活。</p> <p>这就是我们自已盖的知青房。后来成为大队小学的教职员工住房与伙房。</p> <p>大队分配给我们放的200只羊,是由这家5只,那家10只凑起来的(凡是新羊群都是这样)。这有两大问题:</p><p>一、不合群。头几天,羊从羊圈出来,各向着自家的方向跑。两个人,尽力往一起拢,时间长了,200只羊总算合群了。</p><p>二、与不相识羊互相顶撞,造成伤害,严重的腰子被顶掉(实为严重下垂),后腿不能行走。安照兽医教的,必须用布把整个腰部挷起来,我们撕了被面子挷好,几天后总算是恢复健康了。</p><p>慢慢一切顺利了,两个人,可以一个人跟着羊群,另一个人在家烧饭。有羊羔时,一人放大羊,一人放羔羔。</p> <p>我们放的绵羊,作为首次用新品种卡拉库种羊配种。这种羊羔毛皮是黑色卷毛,出口经济效益特别高。但是要在羊羔时宰杀,而且听说宰杀这种羊羔挺残忍,牧民都不忍心,不愿意试养。就由我们知青来试。</p><p>下羔时,母羊被这黑胡胡的小羊羔吓得跳到一边去了,我们赶紧把小羔羔送到它鼻子下让它闻,这才认下自己的羔羔去添小羔羔。这个办法是在牧民家帮牧时,牧民教我们的绝招。</p><p> 绵羊都是冬季最冷的时候下羔。一开始,我们不懂,觉得晚上天寒地冻的,小羊羔在外面会冻着,就把小羊羔抱到家里,白天再抱到外面,结果没2天小羔羔就接连着死了2~3只,我们急的要命,又不知原因。好在小队长谢喜旺路过,懂得兽医知识,到家里抱起一只病中的羊羔,发现羊羔小肚子鼓鼓的,帮它按摩后症状减轻,他告诉我们,小羊羔是因为一会冷一会热造成的,小羊羔在外面母羊身旁不会冻着。哦!原来是因为我们爱过头了。从此后,我们的羊羔全部成活,成活率很高。</p><p> 羊羔成活率高,还得夸夸我们喂养的牧羊犬。草原上狐狸多,常拖咬小羊羔。离我们不远一家牧民家,喂了一只对人很凶的大狗。但是,他们家二岁羔都被狐狸咬死。我们的狗不大,每晚围着羊群,尽心尽责地守护着羊群,从来没有一只,那怕才出生的小羊羔,都没遭到狐狸伤害。</p><p> 冬天,茫茫大草原上,大雪在太阳照射下,特别伤眼睛,一不注意就会造成雪盲,史兵放羊为此眼睛受过伤。 </p><p> 因为牧区人烟稀少,偶尔来一辆汽车,把羊吓的四散乱跑,尤其到了晚上,辨别不出方向就偷里那(迷路转脖子),我遇到过一次,才下了大雪又是傍晚,到处一片白茫茫的,天已全黑,简直辨认不出东南西北。200只羊乱窜,但还算好,费尽全力终于把羊一个不少赶回了家。</p><p> 内蒙古的沙尘暴很厉害!常会一早醒来,嘴里都有沙。我遇到过一次,放羊时天气晴朗,突然像一堵墙似的沙尘暴袭击过来,羊群受到惊吓乱跑,我尽力把羊往一起赶,这只赶过来那只跑,急得人直跳脚,也还算好,终于又是一只不少赶回了家。遇到这种天气,第二天,就常有牧民出来找逃散的羊。</p> <p>在自已打的水井边打水饮羊,这是每天必做的事情之一。</p> <p>  放羊的人,羊是大队的公共财产,羊奶是可以个人支配的。挤羊奶,羊羔吃不完的羊奶挤下来熬奶茶,做奶皮子、酸奶、酥油、奶酪。</p> <p>  羊群里,每只母羊都有名字,就是为了便于帮小羊羔找母羊吃奶。万一搞错了的话,母羊就不认羔羔了,这时候,我们会把它的羔羔在它屁股上參过后给它闻,居然就认下了。这个经验也都是在牧民家帮牧时学会的。</p> <p>我们的羊群。在经受了初期小羔羔死亡的痛苦后,第一年就增加了不少小羊羔。心中充满了喜悦!</p> <p>  在水利队劳动的知青常回来抱抱可爱的小羊羔。</p> <p>牧羊中,挑斗小羊与大羊互顶着玩,也是一种乐趣。</p> <p>  深秋,草渐枯萎结籽,羊粪成形了(夏天羊吃青草,粪是稀的,只能当肥料),把羊糞豆收集了,存起来,全年取暖烧饭主要都靠它。</p> <p>从大队到我们放羊的知青屋和供销社,必经过这个沙粱,一但刮起大风,这沙梁会形成飞沙,造成这样的沙窝。</p> <p>走累了在柔软的沙峰上晒着太阳小息。</p> <p>  这匹马是我们放牛,队里批的(放大畜的都有一马或毛驴或骡子)</p> <p>我们学骑马,骑骆驼,骑骡子,骑毛驴。当然必须是调教好的才敢骑。毛驴是最狡猾的,连常骑牲口的牧民也都有人被它摔下来,还有摔骨折的呢。</p> <p>  大队知青,陶世雄调到公社当了办事员,史军担任了大队保管员,王先当赤脚医生,石磊当了配种员,史兵上调到旗知青办,以后邱惠玉回江苏随父母到盐城老家。接着知青陆续上调,有到旗乌兰牧骑的,旗文化站的,还有上调到工矿等企事业单位的,有的知青上了大学。</p><p> 大队也办起了大队小学,由于牧区人员居住特别分散,所以学生全部都住校。小学一年级~三年级在大队上,四年级以上到公社小学上。大队小学有蒙汉两种班,我被抽到大队小学负责教一~二年级;谢占祥教三年级的汉文班,敖特根花教蒙文班。二个年级在同一个教室里,要合理安排好不同年级的课程。老师又教书又要负责学生的生活起居。所以把杜宏发从大队食堂调到大队小学食堂,专门为师生烧一日三餐的饭菜,射占祥婆姨干些杂活,后来谢保娃也来帮忙当个小勤杂工。学校还养了猪,开了一片荒地,种了土豆。</p><p> 大队小学有体育课,音乐课,还组织学生们排练说、唱、跳舞的节目,曾经到大队演出过。</p><p> 我调回南京后,史军接替教一~二年级。</p> <p>  当年,我为大队学校师生员工拍的一张合影。学生也有近30人呢!</p> <p>大队小学的全体教职员工。这时,谢宝娃还没到。</p> <p>旗知青办的陶格图与史兵,到南京外调并为南京知青办病退,与我们几个正好在南京探亲的知青在清凉门公园相聚。</p> <p>  到1975年,我于5月底离开大队,史军于76年1月坚持到最后离开大队。大队12名知青,全部离开了牧区。但是我们与鄂尔多斯大草原建立了深厚的,永远抹不去忘不掉的感情。</p><p> 大队的牧民朋友和鄂尔多斯的蒙族亲人们,以各种形式陆陆续续来南京与知青们相聚。</p><p> 谢林旺、杜宏发的儿子、康占雄等都到过南京,但是,这几次见面都没有留下照片,但此情此景会永留心中!</p> <h3>公社牧民来南京看望南京知青,在中山陵音乐台相聚。</h3> <p>1997年,敖特根花单枪匹马,千里迢迢来南京,两人见面有说不完的话,睡在一张床上,聊个没完。因为上班很忙,我只能抽空陪同看望病中的史军,并游览了南京的夫子庙、新街口百货商场等一些景点。</p> <p>几天眨眼就过去了,深感相聚是那么的短暂,我下了班,工作服也没来得及换,赶到火车站送行。送别时真是依依不舍。</p> <p>  南京知青大部分离开牧区后,仍然不忘为牧区建设添砖加瓦。从1997年~1998年南京知青们,为第二故乡建希望小学共捐款15万元,建了三所小学,分别在:鄂旗的苏米图;鄂前旗的布拉格;乌审旗的乌兰陶勒盖。</p><p>这是其中,邱惠玉和我的捐款凭证。</p> <p>反映内蒙插队知青的书,至今我收藏有5本。</p> <p>谢云云来南京探亲,在宁的大队知青,难忘当年情谊,能来的都来与云云相聚。</p> <p>2018年4月“歌从草原来"的歌唱家们来南京参加交流活动。百忙中,专门抽空与南京知青举办交流会。</p> <h3>歌声</h3> <p>2018年牧民代表们专程来南京,看望大队的南京知青。我因身体不争气,没能陪同游览,深感遗憾。好在,我们在牧民入住的旅店第一时间见了一面。</p> <h3>二姐妹见面,相拥在一起。</h3> <p>这次牧民还在知青的陪同下游览了苏州、上海、杭州等地。</p> <p>晚上聚餐,沙日胡舒的知青也来了。</p> <p>  1997年,插队三十周年快到来之际,南京的知识青年第一次组织回蒙省亲。但是,由于我新工作刚接手不久,特别忙走不开,厂里不批假,没能参加。史军因身体原因,也没能参加。史兵带着女儿和史军的女儿代表我们参加了这次省亲活动,也让知青二代看一看,当年父母们劳动生活过的地方。</p> <p>史兵带着二位二代,来到当年我们与牧民一起挖的水库旁。</p> <p>我们曾经放羊自己干打磊盖的房子已破败不堪。</p> <p>看望当年的大队民兵连长谢喜旺</p> <p>看望大厨师杜宏发。</p> <p>史兵与斯旺道尔吉、康占雄、刘占林亲切交谈。</p> <p>  俩姑娘穿着大队送给她们的蒙古族服装,可真美,还真有点像蒙族库肯(女子)呢。</p> <p>在谢保成家</p> <p>看望什拉、呼日哈全家</p> <p>在大队部前,与水利队劳动的牧民合影。</p> <p>大队保管谢玉科家</p> <p>谢占祥家</p> <p>  敖特根花家,敖特根花的父母及妹妹的孩子。</p><p> 我们独立放羊那年,小队在敖特根花家开会,我还在家里住过一晚。</p> <p>  在敖特根花家中与都仁桑、敖特根花及两个宝贝女儿合影。</p> <p>与李谒平和张三力的儿子、仁庆(索日肯的儿子)合影。</p> <p>相聚是快乐而短暂的。每次相聚,总有说不完的话,述不完的旧。等待下次再聚。</p> <p> 注:因篇幅问题,只能分成两删,其中 (一)上册记录的是知青插队时的片花(因前期没照片的只能以文字述说)和牧民数次来南京与内蒙知青的相聚。及知青插队三十周年回蒙省亲与牧民相聚</p><p> (二) 下册是知青插队四十周年、五十周年及03年史征和史军专程回内蒙省亲与牧民的相聚。</p><p>在此,要特别感谢支持与帮助我,并提供照片的各位朋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