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style="text-align: center;">左一为作者丛晶</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0px;">《他们的名字叫~知青》</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丛 晶</p><p> 在哈轴的历史上,有一个曾经的群体,不该被人们遗忘。</p><p> </p><p> 那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这群年轻人走出了家门,来到了一个既偏远又陌生的地方,干起了修理地球的工作。</p><p> </p><p> 那时,他们牵动着哈轴职工千家万户人们的心,也在那广阔的天地里,开始了他们人生的第一个足迹。</p><p><b> </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这个群体的名字就叫~知青。</b></p> <p>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正是文化大革命轰轰烈烈的时期。有人说那是一个火红的年代,也是一个疯狂的年代。就在这个年代,毛泽东主席发出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号召。一场席卷全国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声势浩荡地覆盖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乡村和边疆。于是成千上万名城市青年奔赴农村、奔赴边疆,他们用自己的热血和忠诚,在青春岁月中镌刻了“滚一身泥巴,练一颗红心”的历史。哈轴,作为当年上万人的大型国有企业,他们的子女自然也涌进了这个浩浩荡荡的上山下乡的洪流之中。</p> <p> 当年,哈尔滨轴承厂党委为了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更是为了解决万名职工子女的安置问题,经党委会研究决定,利用小三线五常分厂的地理优势,自办农场,于是在1973年4月25日这一天,宣布哈轴五常青年农场成立,</p> <p> 由此,轴承厂的子弟,包括亲属纷纷报名,也有的哈轴子女报名建三江兵团或别的青年点插队落户,哈轴总厂在文化宫召开了欢送首批知青131人奔赴青年农场大会。有一幅老照片记载了当时的热闹场面:知青们人人胸前都佩戴一朵大红花,手里拎着统一发放的洗脸盆,(洗脸盆里装着写有^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白色茶缸,一个军用水壶)。他们那稚嫩的脸上洋溢着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对新生活的渴望。</p> <p> 知青们来到了五常县沙河子公社嘎啦河子大队的红石山下开始了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建设农场、向荒山要粮的知青生活。</p> <p> 接着就是第二批、第三批…到1974年就增加到了第六批。之前由最初的几百人达到了一千余人。同样在哈轴文化宫召开欢送大会,同样的披红戴花。在香坊火车站前,欢送的人群依依不舍,有父母前来送行的,有兄弟姐妹前来送行的,车上车下泪流满面。</p> <p> 要知道这些知青当中,有的才是十五、六岁的孩子,这么小小的年龄本该是依偎在父母身旁,享受父母们的爱抚,本应在校园里欢歌雀跃,在知识海洋里吸吮滋养。可当时这场势如洪水的上山下乡运动任谁也阻挡不了,有的是替哥哥下乡的,有的是替姐姐下乡的,有的家里把三个孩子都送到了青年农场,因为在城市也找不到工作,索性家长们就把青年农场当做锻炼孩子们的一个地方,他们哪里知道,这里有多苦呀。</p> <p> 刚刚成立的青年农场,可谓是房无一间,地无一垄,借住在五常分厂腾出的一栋平房,六个门,分六个班:女生三个班,男生三个班。干了一天农活的知青们没有自己的食堂,就在五常分厂的食堂用餐,没有凳子就站着吃饭;没有水喝就天天用大马车送水,值班知青负责把每个人的军用水壶给接满,男知青的脸盆更是一盆多用:一是洗脸洗脚洗衣服;二是装饭装菜当饭盒;三是洗菜洗碗洗所有吃的东西;四是做汤煮粥当锅用。</p> <p> 1973年4月26日,红石山下集合着一排排知青队伍,一场“向荒山要粮,创建现代化农场”的誓师大会在这里召开。知青们个个摩拳擦掌,情绪高昂,决心让这一块块荒凉的黑土地快快的长出粮食。</p> <p> 知青们纷纷写下热情洋溢的决心书。其中一个知青在决心书中写道:“坚决响应毛主席的号召,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冬天一身汗,夏天一身泥,扎根农村一辈子,可见当时的知青们是多么的天真无邪,多么的血气方刚!</p> <p> 我是第六批下乡的知青,没有见到当时这种热闹的场面,但我听说当时知青们都是统一着装,春夏秋穿一身黄军服,班长以下两个兜,班长以上四个兜,冬天发军用黄棉被,实行半军事化管理,每天早晨五点出操,军训,风雨不误,然后,排队去食堂吃饭,饭后出工下地也都排成四排,时而喊着响亮的口号,时面唱着革命歌曲,那口号声、歌声久久地回响在红石山下。</p> <p> 怀着好奇心去问第一批知青、当年农场书记杜春杰大姐、她便热情地给我讲述了当年发生的一段不为人知的往事。</p><p><br></p><p> 当年哈轴总厂本打算在离农场干校不远处的山边盖一所哈轴职工疗养院,特批专款十万元。结果杜大姐把这项专款用作给知青买了四季都有的军服及相关用品。要知道这在当年没有布票的情况下,求人到沈阳某部队买来部队积压的服装也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正因为当时给知青们发放了一年四季的黄色军衣,才又吸引了不少哈轴家长及子女们的极大兴趣,来到这里下乡的知青显得十分活跃。</p> <p> 没有宿舍,知青们就自己动手盖房子、打水井,并吹响了向十岭一坡进军和开垦一号、二号、三号地的战斗号角。春天里烧荒、伐树、播种、插秧;夏日里顶着炎炎烈日为庄稼除草,汗水湿透了衣衫,还要忍受密集围攻的蚊虫叮咬;秋天到了收获季节,几乎每个知青都能扛上一、二百斤重的麻袋粮食,稳步登上跳板,往粮仓里运送;冬天冒着零下近40摄氏度的严寒,挖水渠、修水库,大搞水利建设。</p> <p> 翻开一九七六年一月十四日的日记,看到自己写下的一首幼稚的小诗:<b style="color: rgb(1, 1, 1);">千军万马齐参战/高歌猛进战群山/挥起钢钎当铁笔/汗水化墨谱新篇/修建水库工地忙/人来人往喜洋洋/艰苦奋斗学大寨/山寨一片新气象。</b></p><p> 用现在的眼光看这首拙诗,真是幼稚得很,可这就是一个当时文学小青年的知青的一种真感情的流露呀。</p> <p> 经过知青们与天斗、与地斗的艰苦劳动,到1975年,开垦了红石里山、二龙山、一、二、三、四号水稻田,建筑了13栋知青宿舍,农场已发展拥有九个连队、八个职能组,并有了自己的食堂、机械队、修配厂、畜牧队。如果有人问,农场的什么活儿最累?说起最累的活儿,顶数往红石里山挑粪。高高的红石里山坡,就是两手空空的往上爬都很费劲,女知青们每天挑上满满的两土筐大粪往红石里山半山腰的地里送。最风光的活儿就是机械队的知青们驾驶着轰鸣的拖拉机,在野草丛生的田野里,开垦一片片土地;最难干的活儿是刨塔头,有的知青战友被陷进深深的沼泽地里不能自拔;最有趣的活儿是伐树,伴随着一声声“咔嚓咔嚓”的拉锯声,不一会儿,只听有人喊道:“顺山倒嘞!”一棵棵大树就顺势倒下,最盼望的一件事就是盼着周末晚餐,一张餐券,两个大馒头或四两大米饭,一个肉炒粉,那才叫个香呀。知青们在艰苦的劳作中,寻找着劳动时的乐趣,他们仿佛看到了麦浪滚滚、稻花飘香的诗意场景。当有人问他们,苦不苦,累不累,他们共同的回答是:苦是苦,累是累,但快乐也在其中。</p> <p> 哈轴五常青年农场的知青们,他们把美丽的青春奉献给那片黑土地,他们用勤劳的汗水换来了吃苦耐劳,勇往直前的精神。让知青们难以忘怀的还有当年哈轴领导的热心关怀和温暖之事。农场成立当年,哈轴总厂先后派出了李春发、宁贵臣任农场场长,程凤岐、林树村、刘宝珠任党支部书记,并派去了以吴亚伦、田沛君、王永远、高淑萍、孙金玲、张洪安、毕千祥等带队师傅,每个连队一名带队师傅,和知青们同吃同住、同劳动。</p> <p> 1973年5月7日,哈轴时任工会主席关景宝、工会副主席于廷春、党委宣传部副部长曲淑英前来看望远在他乡的知青,问寒问暖。1974年春节时,时任总厂党委政治部主任刘玉学和知青办主任于兴广一行来农场慰问,与知青交谈,并与留在农场看家的知青们度过了一个愉快的春节。1974年3月,哈轴党委又派时任副厂长于殿源,工会主席关景宝到农场视察,听取农场领导汇报垦荒工作,并叮嘱知青们一定要吃好喝好,还要身体好。殷殷嘱托,铭记在知青的心中。</p> <p> 是啊,当年的哈轴五常青年农场的知青们,以战天斗地,勇于吃苦耐劳的大无畏的精神,用辛勤的汗水和聪明的智慧及勤劳的双手,使这片荒凉的土地变成了良田,从最初吃返销粮到实现了粮食自给自足,为国家减轻了负担,被五常县评为先进青年农场。在一次次与天斗与地斗的大会战中,知青们苦过、累过、哭过、怨过,但他们从来没有后悔过。这群知青的共同情结是:在红石山下相识,在农场这个大家庭里结缘,我们豪情满怀,我们青春无悔!</p> <p> 如今,半个世纪过去了,“扎根山区干革命”、“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已经成为了一个过往的口号,知青们有的已经双鬓斑白,有的生活已不能自理,有的因病已离开人世,但是他们在红石山下曾经留下的苦乐、留下的足迹无法抹灭。至少在哈轴历史上应留下一笔,因为,他们在中国知青的史册上,已经留下了一个共同的名字~知青。</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8px;">编辑:王东音</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8px;">照片:杜春杰/于力/林丽</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