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一叶小舟 </p><p> 江口大桥拆除已近月,乡邻百姓各种不舍、诸多怀念通过朋友圈、抖音等抒发不尽……近日长芷高速隧道封闭施工,江口出行不便,堵车严重,拆桥后的不利影响再次占据坊间热点,跻身头条。</p><p> 服役四十载的江口大桥和顿旗山一起早已深深的融入江口儿女的血液,烙进沅水子民的心里,他们的雄伟、坚毅、朴实、包容早已筑就了江口百姓的精神家园,让人崇拜,让人铭记,让人奋进!</p><p> 在我的脑海里,关于江口大桥的记忆颇多,尤其是近段时间经常撩起我的思绪,故拙笔一叙以是记念。</p> <p> 膜 拜</p><p> 小时候,街弄子里的哥哥姐姐们说,大桥建成通车那天政府召开万人庆祝大会,学校停课一天,组织学生们踏上大桥,参观大桥,庆祝大桥的竣工。当时的我,听得是满脸的羡慕,觉得真是太味了,竟然可以放假一天去参观大桥;觉得真是太有份量了,竟然可以让四乡八寨的百姓们放下所有事务去庆祝、去膜拜。现在才知道,四十年前的大桥通车,那是大江口镇当时的“划时代”、是“里程碑”、是“政治大事”、是“百姓喜事”……</p> <p><br></p><p> 责 任</p><p> 记得小时候夏天的傍晚,街坊们都喜欢在我家旁的王家码头乘凉,茶余饭后,大家高谈阔论,天南海北,讲味的,听味的,乐此不疲。但大多时候,话题都离不开大桥。印象最深的是,大人们说主修江口大桥的一位女工程师在大桥建成后,因为质量问题而劳改判刑了。我一直没有去考证这个事情的真伪,但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里都留下了深深的震撼:桥没修好要坐牢!以致在我的成长历程中,心中时时提醒自己要把事做好,脑海里也时常想起那个倒霉的女工程师。现在才知道,小时候大人们说的大桥质量事件,其实是在向我们传授责任与担当,告诫下一代行事要谨慎,做事要细致。</p> <p> 跳 桥</p><p> “有人跳桥了”,八十年代初,街头巷尾时常听到这种呼叫声。家族矛盾、夫妻争斗、邻里纠纷、坎坷倒霉、各种想不开等,轻易就击碎了那个时代人们脆弱的心灵,桥上一跃跌入沅江,以这种悲壮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跳桥,竟也蔓延成了一种常见现象,深深地映在老一代江口人的心里,也留给逝者家庭无尽的悲痛。</p><p> </p> <p> 过 桥</p><p> 大桥在时,过桥是男女老少每日寻常之事。我这里说的过桥,指的如下几种老记忆。</p><p> 一是往年正月舞龙灯时,河西龙灯经过大桥时,龙头、龙筒子和龙尾散发出的烛光甚是明亮和惹眼。“龙灯过桥了”,孩子们欢呼着,奔走相告,大人们则开始准备小香案和礼生,清空堂屋杂物,恭迎龙灯进屋,以祈祥瑞。</p><p> 二是五月半爬龙船时,沅江上游茶湾、白沙等村的龙船自上而下穿过大桥时,船尾要连放几鸣铁炮,吹几串双唢呐,呼几声号子,划几手猛桨,爬出气势,划出威风!“船来了,龙船过桥了”,犁头咀河岸边捞(看)龙船的人便兴奋的相告着。听老人们说,龙船过桥要热闹,一是报个信,传递出“我们来了”的信号,二是展气势,展现出“我们雄势”的威风。还有更为重要的是,龙船是龙,在江口人心中大桥也是龙,龙船过桥就是跃龙门,所以要放铁炮,吹唢呐,爬起来。用现在的时髦话说,江口大桥已经纳入了江口人民对龙的图腾范畴。</p><p> 三是百姓家中老人过世,出殡上山时,送葬队伍过桥时,孝子孝孙便会口呼逝者,跪告“过桥了,过桥了”,拜告行程以示孝敬。在江口人心中,大桥已超越了实际道路的标志,俨然成为了大家心路历程的标志!</p><p> </p> <p> 桥 上 切</p><p> 三十多年前,江口镇周边乡村还没有水泥路,往后江、岩坪的桥也未建,没有现在的富美新城广场,大码头也未扩建,河那边也没有湘维文化广场,文化宫,沅江边上也没有龙舟广场,人们晚饭后散步休闲的空旷干爽的地方很少,于是饭后相约散步大多是“桥上切”。</p><p> 那时,寻常百姓家里没有空调,风扇也不多。于是,每到夏夜,劳作一天的人们三五相邀“桥上切,歇凉切”,更有年轻人带铺盖桥上打地铺,人行道上睡觉过夜。</p><p> 八十年代,江口休闲场所很少,男女青年相亲,第一次见面不知道去哪儿时,媒人就会说“桥上切”。于是男女新人从桥东走到桥西,又从那头走到这头,便是喇叭裤时代的标准相亲秀。恋爱中的时尚恋人,桥东电影院看完电影后,桥上再走走,或者桥上相送更是时常之事。</p><p> </p> <p> 桥 底 行</p><p> 说起江口桥底行(下),大家可能都会想起桥下面的花酒店,藏垢纳污之地。乡邻熟人调侃时,常说“伙计,那日我捞(看)到你到桥底行”,桥底行已成为江口人心照不宣的不文不雅之地,见不得光的地方。</p><p> 其实,桥底行的一说最早形成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与后来的桥底行风马牛不相及。那时,江口场坪由犁头咀迁到上街,人们管(赶)场自锅厂起经大桥下面到汽车站一带,桥底行(下)由于有桥道遮挡,天晴落雨不受影响,便成为买卖粮食的米场。那时有城镇户口和农村户口之分,农民自己种田收粮食,城镇居民每月凭粮折到粮站购指标粮,所以又称吃商品粮的。外地或农村迁到江口做手工的匠人,自己无田种粮,又无城镇户口购不到粮站商品粮,只能用钱到桥底行买米吃。随着80年代计划生育政策的严格,部分超生的人口上不了户,领不到粮折,父母就会自嘲“我屋儿桥底行的粮”。</p><p><br></p> <p> 便 捷</p><p> 四十年江口大桥,经历着江口镇的风雨变迁,见证了大江口的改革开放,陪伴着江口人民的发展与进步。同时,大桥也给我们提供着无尽的便捷:过河上班,走亲访友,孩子上学,赶场逛街等等,不管年头四季还是逢年过节,不管江河涨水还是风里雨里,不管白天还是黑夜,江口大桥就像仁厚的父亲,驮着肩上的儿女走向目的地,奔向幸福!</p><p> </p> <p>祈 盼</p><p> </p><p> 如今,江口大桥已经拆除了桥面,远远望去只余残躯,就像老去的父亲让人心疼,让人唏嘘……拆桥给大家的生产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但是大家心里都很明亮,因为我们都在祈盼,祈盼三年后一座崭新的现代化江口大桥跨越沅江,凤凰涅槃后再度天堑变通途!</p><p> </p><p><br></p><p> </p> <p> 桥:架在水上或空中便于通行的一种建筑物;一种姓氏。</p><p><br></p><p> 桥在汉语言中有5种释义,但江口人民心中的“桥”便只有以上两种释义,因为四十年来,江口大桥已不仅仅是一种建筑物,更是一种姓氏,我们都是桥的儿女,我们都姓桥!</p><p><br></p><p> 别了,江口大桥!</p><p><br></p><p> 再见,亦是少年!</p><p><br></p><p> 2020年10月11日于益阳城市学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