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灯研究系列之四:煤油灯

缤纷宇宙

<p>  煤油灯顾名思义是以煤油为主要燃料(有时也会用清油、柴油等)的照明灯具。它是电灯普及之前的主要照明工具。</p> <p>  煤油灯的发明。煤油灯发明于1853年,由一名叫Ignacy Lukasiewicz的波兰发明家发明。从此,世界进入了煤油灯时代。</p><p><br></p> <p>(上图为波兰发明家Ignacy Lukasiewicz的纪念像)</p> <p>  煤油灯又叫“洋油灯”。外国人使用的煤油灯外形美观,燃料先进,燃烧方式科学,亮度数倍于国内老油灯,这些特点深深吸引了中国人的眼球。特别是有些外国的石油公司,把煤油灯作为销售自己石油产品的敲门砖,推向中国的老百姓。他们给中国人提供免费的煤油灯具,甚至免费供应一部分燃油,让人们试用(如美孚石油公司的美孚灯)。因此,在清朝末年煤油灯被引入中国。当时,国人习惯把从国外进口的东西冠以“洋”字,所以煤油灯又叫洋油灯。1865年,中国上海街头出现第一盏路灯,它由煤油灯点燃,当时黄浦江边人山人海,人们专门前往一睹风采。</p> <p>  煤油灯的构造。旧式煤油灯使用棉绳灯芯,其灯头通常以铜制成,而灯座和挡风用的灯筒则用玻璃制成。灯头四周有多个爪子,旁边有一个可控制棉绳上升或下降的小齿轮。棉绳的下方伸到灯座内,灯头有螺丝绞与灯座相配合,故可把灯头扭紧在灯座上。而灯座内注满煤油,棉绳便把煤油吸到绳头上。人们用火柴点着绳头,并罩上灯筒,便完成点灯的动作。</p> <p>  煤油灯的材质。煤油灯多为玻璃材质,一般上面带挡风用的玻璃瓶,下面为玻璃的贮油装置。煤油灯也有利用毛竹筒制作的,只留下出灯芯地方一点铁皮。还有最简单的利用墨水瓶或者药瓶制作的。先在盖上打一个圆孔,然后将牙膏或白铁皮制成的灯芯模插到圆孔里,用棉花卷起来或布条做灯芯,在瓶内注入煤油,用火柴点上即可照明。还有用铜皮制作的执手煤油灯,以及铁、铜皮制作带玻璃罩的桅灯、马灯等。另外,可防风、可移动的陶及瓷的煤油灯也有广泛的市场。琉璃材质的煤油灯比较珍贵、罕见。</p> <p>  煤油灯的款式。主要有三种:一种是“马灯”,用铁制成,中间有一个圆圆的玻璃罩,底座是盛油的,灯头为通气孔,灯座处有一个可以调节灯芯火焰大小的旋钮,这种煤油灯可以防风,通常是聚会或活动外出时用,灯光较明亮,但用油较费,普通人家用不起。第二种是“台灯”,比“马灯”简单,也不如马灯亮,只有一个比较高的玻璃底座上罩着一个薄薄的如葫芦般的玻璃灯罩,灯罩一侧有一个可以调节火焰大小的旋钮。第三种煤油灯也是一般村居家庭那时常用的灯,很简陋,墨水瓶大小的灯座,裸露着灯芯。没有防风,也不亮,但用油省。这种灯却是一般穷人家最普遍使用的。解放初期以及六七十年代没有通电的中国农村普遍使用煤油灯。计划经济时期,煤油要按分配的票到供销社购买。为了节油,孩子围灯做作业,女主人统统借灯光纳鞋底或缝衣物。</p> <p>  煤油灯是一代人的记忆。凡上了年纪的人记忆中永远挥不去的是那一盏冒着有点黑烟,有着特有煤油味的老灯,它伴随着一代代人在灯下长大。那一盏盏发着昏暗光芒的煤油灯,如今虽已退出了生活,走进了博物馆,可是我们永远忘不掉那萤火虫般微弱的光芒在漆黑的夜里摇曳的情景,它虽然粗糙,却驱散了黑暗,点亮了寂静幽暗的家园,给我们带来了光明,带来了心灵的慰藉,带给童年的我们无数的快乐。它的灯光虽弱,火焰虽小,但它燃烧的执着却具有穿透一切的力量。每一盏煤油灯都是活着的历史。</p> <p>  华夏古灯文化园古灯研究室供稿</p><p> 2020年10月11日</p> <p>(华夏古灯文化园正在建设中的煤油灯厅)</p> <p>(华夏古灯文化园煤油灯展厅的收藏品及部分展示品,欢迎赏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