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伯聪 撰文<br><br> 福建晋江安海古镇,历史悠久,曾经建有不少的古大厝,其中一些大厝大门的前沿外框装有木制的“梳门”,在我的记忆中安装有这种“梳门”的大厝有大巷的下林厝,洪厝,培基下的佘厝,殿顶旁的张厝,楼仔后的陈厝,三公境的陈厝等。下菜市的君天祝家,是60年代才修建的普通平房,其门口也加装一道“梳门”。<br> 安海古大厝的这种“梳门”,是安装在大门前沿,屋檐下的一道木制门栏,是由大约3寸见方的木制骨架,疏密相间,中间留置一同样疏密相间的,与大门大小相同的可开关“梳门”供进出,其余部分则为固定的结构。有的较为精细的,还在其上方装有木制的雕花格子的装饰。此种结构,兼有防盗和暂时阻隔“陌生人”于门外的作用。<br> 安海古大厝“梳门”之所以冠以“安海”,因为这是安海特有的古建风格。安海周边也可能有模仿此形式的结构的古大厝,但同样是古老的泉州老城区内,古大厝的建制形式与安海的古大厝的建筑形式相同,但唯独其大门前沿没有加装此种“梳门”。本人在泉州工作生活了30多年,曾经因此事,请教过多位的“老泉州”朋友,及通过他们间接了解和请教了泉州当地的古建专家及文物考古专家,均一致回复,在泉州老城区的古大厝大门前沿未见有加装此种“梳门”的建筑风格。同时也有信息反馈提示,在泉州周边的农村个别古大厝似曾有见过“梳门”。分别是泉州江南亭店的“杨阿苗古大厝”和南安官桥的“蔡资深古大厝群”中的个别大厝有安装“梳门”。但本人尚未予与考证证实。<br> 安海装有“梳门”的古大厝,有两大共同点:一是较为富裕的大户人家,二是大门临向大路。本文开头所提到的君天祝家,虽不是古大厝,但因其门口面临菜市场,安装一道此“梳门”,可有效阻止嘈杂的市场小摊“兵临门下”。大约是60年代初,君天祝老先生年轻时在香港谋生,据说他有个女儿是香港的电影明星---凌波,资助君先生回乡,将老屋翻新,同时加装了“梳门”。君天祝先生为人乐观,人称“乐阿祝”,与我祖父同是归侨朋友,是在安海侨联的“联谊常客”。小时候记得有次听我祖父与君先生谈及“梳门”时,祖父讲了一个有关安装“梳门”的传说:古时候,安海有位富有人家,大厝堂皇,面临大路。有一次,一伙强盗盯上了此户人家,为了达到敲诈勒索的目的,这伙无赖使出了一阴招,在某天夜间,偷偷搬来一具尸体将其倚靠在此户人家的大门上,待到第二天一早,仆人打开大门时,瞬间这具尸体倒向其屋内。为此,这伙无赖便借此狠狠地敲诈了一笔金钱。鉴于此,有人就想出了在大门前沿的屋檐下加装一道“梳门”,防止此类敲诈勒索事件。从此,安海本地的大户人家纷纷仿效安装“梳门”。这应该也就是为何比安海历史更为古老的泉州老城区,却没有见过古大厝安装“梳门”的缘故吧。<br> 由于“梳门”是木制的,并安装在外部,年久之后,往往面临腐朽和散架。现安海多处已被拆除或改装成金属架构,失去了文物价值,加上安海一些古大厝拆迁和改造,此类“梳门”至今能保留下来的已经十分稀少。由于对此种安海特有的古建风格没有充分的认识,不知其历史渊源,认识不到其重要的历史价值,已经到了濒临消失的边缘。有感于此,真心想借助本文的记叙,希望能得到有识之士和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视,采取有效措施抢救和保护安海这“历史遗产”,发掘和保护安海的历史文化,并呼吁安海镇内,有此建筑风格的人家,应主动重视,注意保护“梳门”这家族中“光宗耀祖”的历史遗产,让古镇的文化和经济在新的历史时期更加蓬勃发展。 <div> <br> (2020.1.28)<br><br></div> <h5> 这是安海大巷洪厝,目前保存尚完好的“梳门”,可见已有经过修复的迹象</h5> <h5> 这是培基小学下的佘厝,仅剩下的“梳门”的外框,其上方精致的木制方格装饰尚基本保存<br></h5><h5><br></h5> <h5> 这是下菜市的原君天祝家旧宅,门口的“梳门”已部分损坏,失去了初装时的功能<br></h5> <h5>这是殿顶旁的张家门口的“梳门”,已改装成金属样式。牢固了,但没“古早味”了</h5> <h5> 这是明代著名藏书家黄居中位于原广全巷1号的故居,其大门上的“梳门”(该故居已于2011年城镇改造时拆除)<br><br> (转载自吴杭州老师的“安海回眸”旧景观照片小辑)<br></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