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连江定海古城三面环山、面朝大海,依山而建。古城下是条百米长的热闹街市,为填海时新建的。穿过街市,尽头便是南城门,城墙高6米多,由大石条垒砌成的地标牌坊写着"定海古城"。</p> <p>走进小巷,眼前是一座由石条垒成的3个拱形城门,当地称"三重门",据说为闽东沿海罕见的古建筑。</p> <p>其中一个城门上刻有"会城重镇"四个大字。意谓:定海城堡是一个省会城市的边防重镇。</p> <p>从古城往里走是一座座古民居和深邃的巷子。</p> <p>在街的两旁依稀可以看到早年遗留下来的老店和晚清深宅大院,</p> <p>由于年久失修,现巳破烂不堪。</p> <p>看到我在拍摄,在门前织网的女子问:“是否是记者?”,</p> <p>于是闲聊了几句,这位大姐说:他儿子也在福州,也买了相机,也喜欢到处拍照。</p> <p>迎面走来一位热心男子和老人,介绍起了古镇历史文化。</p> <p>古城中的深巷里有一口古井,虽离海边很近,而这口井水却是清澈甘甜的淡水,滋养着古城的渔民。</p> <p>这位老奶奶今年己94岁了,每天喜欢坐在古城门前看着过往行人,街坊邻居见到她时也会走过去寒喧几句。</p> <p>定海榕树下,成了渔民的交易场所,这里的海鲜非常便宜。</p> <p>连江县苔菉镇北茭村:既然是半岛,势必三面环海。</p> <p>而北茭村在黄岐半岛的东北端,更是三面环海了。</p> <p>它与马祖列岛仅有一水之隔,最近处不足5海浬。</p> <p>北茭村扼南北航道之咽喉,是重要的海上通道,北茭村被福建省誉为"渔业十强村"。</p> <p>东南沿海黄岐半岛是最末端,在福州最东端的北茭村是福州连江的"天涯海角”。</p> <p>今天来到北茭村正好是大潮时,浪花滚滚,惊涛拍岸,渔民们没岀海却在岸边享受垂钓的乐趣,时不时的钓起各种鱼类。</p> <p>这里也有一种“五彩渔村”的风情。</p><p><br></p> <p>海洋捕捞业务,海水养殖业务,海上运输业务……使北茭村成为福建省著名渔村。</p> <p>为出海做准备,渔民们告诉我他们是当天往返,去妈祖庙附近海域捕鱼。</p> <p>男士们也一样能织、能补、能缝。</p> <p>海边风大,日照较强,女人们都包裹的严严实实,只露出一双眼睛,双手灵巧的飞梭,缝补着鱼网。</p> <p>北茭村的房子均坐落在半岛末梢的山坡和山顶上,远远望去有种北欧风情的味道。</p><p><br></p> <p>询访之后,回复是最后一位"三寸金莲”老人也去世了。</p> <p>只带回来留下照片的三位老人生前照和鞋的照片。</p> <p>北茭当年是远近闻名的小脚女人村,是福建乃至全国最后一个小脚女人聚集的地方。</p> <p>三寸金莲”的"小脚女人早已淡出了人们的视线,所有关于小脚女人的故事,似乎只能当作记忆而存在着。曾经以“三寸金莲“为美的年代早已一去不复返,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这些小脚女人将成为封建腐朽文化最后的印证。</p> <p>北茭村位于福州最东端从地图上可见巨石逶迤入海,远望如鼻成了福州的“天之涯、海之角”。</p> <p>途经的美丽乡村--大建村,居高临下的眺望海湾,非常壮观的场面。</p> <p>远山绵绵,近水悠悠。红蓝线条相间在蓝天与大海之间,一群群海鸥上下翻飞,渔船时不时的在“五线谱”上穿梭,仿佛在演奏着最美妙,最气势恢弘的大海交响曲。</p> <p>从网上下载"北茭鼻"的形状,长长的海礁石匍匐在海水中。宋民族英雄文天祥这样描述"北茭鼻”:"潮风连地吼,江雨带天流"。</p><p>源于北茭村处在罗源湾潮水、台湾海峡海水、以及闽江三水汇流的地区,所以多漩涡、暗流,滩险风大浪急,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海蚀地貌。</p> <p>不知不觉已到傍晚,虽听说附近筱埕镇海边有红色彩石,是极佳拍摄地,但闲逛了几小时,人也有些疲惫了,在返程途中,忽然见车窗外夕阳冲破云层射出一道橙色的霞光,不一会儿圆圆的红彤彤的太阳挂在空中,时而在海边,时而在山顶,映照着海面上的船只,好一幅夕阳美景!随着车辆行驶的角度不断变化着方位,又一次想起朱自清的诗句"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