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时间:2020年9月27日上午</p><p>地点:忻州市代县雁门关</p> <p>雁门关,位于山西忻州市代县县城以北约20公里处,是万里长城上的一个重要关隘,素以“险”著称,有“天下九塞,雁门为首”之说。与宁武关、偏关合称为“外三关”。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p> <p>“雁门关”三字,为新中国开国领袖毛泽东亲笔题写,以示对历代统一国土、保家卫国英烈的缅怀和纪念。雁门关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5A级旅游景区和“中国最佳文化旅游观光目的地”。</p> <p>现在我们看到的雁门关长城,为明万历年间巡抚都御史李景元在古长城基址上复筑而成。西起白草口,东至新广武,高8至10米,上阔4.6米,全长5033米,每隔120米建1座敌楼,并设置了烽火台、壕堑,是中国明代长城的代表作。</p> <p>长城,一条俯卧在群山尖顶上的龙,深黄的巨石记载着沧桑的历史,一座座关隘、炮楼和峰火台凝聚着古人的智慧与力量。</p> <p>千百年来,祖辈先民筑建了数不清的军事要塞,以之抵御入侵,保境安民。坚固的长城,雄伟的结构,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构成了中华大地上独具特色的长城文化。</p> <p>今天,我登上了长城,不能用雄壮的文字抒发追古思今的感慨,只能用笔和镜头记录我的所见所感,来表达我对长城和雁门关的敬畏与赞美。</p> <p>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赵武灵王进行军事改革,胡服骑射,建立了云中、雁门、代郡,派大将军李牧常驻雁门,免除匈奴对赵国边民的侵扰。李牧曾在此大破匈奴十万余骑,并将其赶至阴山以北。现雁门关上建有“靖边寺”,以纪念其戍边保民之功。</p> <p>汉武帝时期,汉朝名将卫青、霍去病、李广等曾驰骋在雁门古塞内外,多次大败匈奴,立下汗马功劳。</p> <p>汉元帝时,王昭君从这里出塞去往内蒙和亲。从此以后,这一带出现了“遥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的安定局面。</p> <p>唐初,北方突厥崛起,屡有内犯,唐驻军于雁门关,凭借“东西山岩峭拔,中有路,盘旋崎岖”的天险,距敌于关外。</p> <p>雁门关关署。</p> <p>北宋初期,著名的杨家将和杨家女将在雁门关一带与辽兵激烈战斗,多次大败辽兵。男将全部战死后,女将继续领兵杀敌,为国立功。杨家将已成为全国家喻户晓的英勇战将。</p> <p>1937年9月,为了配合第二战区的友军作战,阻挡日军攻势,在八路军115师师长林彪、副师长聂荣臻指挥下,充分发挥近战和山地战的特长,首次集中较大兵力在雁门关附近的平型关,对日军进行了一次成功的伏击战,一举击溃了日本号称“钢军”的板垣征四郎第5师团第21旅团,有力配合了阎锡山负责的第二战区正面战场的防御作战,迟滞了日军的战略进攻,史称“平型关大捷”。</p> <p>1937年10月18日,八路军一二零师七一六团挺进雁门关大同公路附近,在此伏击了日军汽车运输队,一举摧毁敌人汽车400余辆,赢得了震惊中外的大捷。</p> <p>摆放在雁门关城墙上的一尊尊锈迹斑斑的古炮,一座座历经沧桑的炮台,还有陈列在博物馆的马刀、铳、尖头抢、擂木、滾石等武器,像磁石一样吸引了我的目光。我伫立在古炮前,历史风云在脑海一晃而过,眼前出现了千军万马奔驰疆场、奋勇杀敌的场景:万马奔腾,刀光剑影,人嘶马叫,硝烟弥漫,鼓角争鸣……在这用血肉凝结的土地上,望着一处处历史遗留,我缅怀先烈,凭吊英灵。</p> <p>(一)雁门关关城</p> <p>雁门关围城随山势而建,周长5公里余。城墙的南端分别与关城的东西两翼相连,向北沿着山脊延伸到谷底合围,合围处建有城门。围城以外还筑有3道大石墙和25道小石墙,起到屏障的作用。</p> <p>关城有东、西二门,皆以巨砖叠砌,过雁穿云,气度轩昂,门额分别 雕嵌“天险”、“地利”二匾。东西二门上曾建有城楼,巍然凌空,内塑杨家将群像。</p> <p>雁门关东走平型关、紫荆关、倒马关,直抵幽燕,连接瀚海;西去轩岗口、宁武关、偏头关至黄河边。恒山沿代县北境蜿蜒于山巅的内长城,将雁门山、馒头山、草垛山联成一体。</p> <p>雁门关与宁武关、偏头关为内长城之“外三关”,这里峰峦叠蟑、山崖陡峭,关墙雉堞密集,烽堠遥相呼应,东西两面将老营口等十八隘口连为一体,地势十分险要,为历代兵家征战之地。</p> <p>(二)瓮城</p> <p>瓮城位于雁门关北门,石券门顶,额匾书刻“雁门关”三个大字。两侧镶嵌砖镌联语一副:“三边冲要无双地,九塞尊崇第一关。”城门上有楼,砖木结构,谓瓮城门楼。</p> <p>(三)围城</p> <p>城廊为石头边墙,周长约万米,南端分接关城东西城两翼,北至谷底延伸围合。围城城门座南向北,上筑有宁边楼,为明代嘉靖年间所建。围城门外接石拱关桥连关道,关外依次设大石墙3道,小石墙25道,为守关御敌第一道防线。</p> <p>(四)东城</p> <p>东城位于关城城廊内关道东侧制高点,为大砖城,依山而建,无壕堑,有垛口六百。东门曰雁门,西门曰雁塞。南与关城天险门相连,西与关城地利门相连,北顺山脊至谷底与围城关门宁边楼相连,筑有营房、马厩,为守关屯兵之所。</p> <p>(五)西城</p> <p>为雁门关西侧石砌高台,高一丈五,设垛口五百和一座城门,城内设仓库和草料场。南顺山脊延伸到西城制高点,与兵堡连为一体,北折至西城角楼、天险门城墙,东经角楼到地利门与城墙连为一体,城内设营盘、校场和点将台,为守关将士操练守御之所。</p> <p>(六)天险门及雁楼</p> <p>天险门为关城南侧之门,是关南第一道城门,石基砖券,高12.5米。墙垣设垛口,青石板铺路。天险门上建有雁楼,重檐歇山顶,四角悬挂风铃。门洞上方额匾篆体书刻“天险”二字。门洞内的青石板为明代原物,上有600年前的清晰车辙。</p> <p>(七)地利门</p> <p>地利门为关城西门,与天险门对应,石座砖身,额匾篆体书刻“地利”二字。此门坐向南北,城门建有宁边楼,二层歇山顶结构,所建门楼为杨六郎祠,两侧塑孟良、焦赞像,供设杨门郎铁刀一把,城楼上供设大炮两尊。</p> <p>(八)镇边祠(李牧祠)</p> <p>镇边祠亦称靖边祠,位于关城天险门外东侧,占地面积3190平方米,建筑面积1510平方米,是雁门关最具规模的建筑群之一,为纪念战国名将李牧而建,俗称李牧祠。1937年日军占领雁门关后,镇边寺遭到毁灭性破坏,2009年按原样复建后改名镇边祠,成为展示姬幸、李牧、薛仁贵、杨家将等西周至明朝2600多年间守关名将展览馆。</p> <p>祠宇建筑规模宏大,山门前有石砌平台,上竖石制旗杆一副,配设石狮一对。正中左右各筑踏朵台阶,并配以石雕石栏柱石栏板。山门两旁建有钟鼓二楼,祠院分前后两进,前院两侧为厢房,正面过殿供奉李牧塑像,背面供有韦陀像。</p> <p>(九)长平桥</p> <p>(没有照片资料)</p><p>长平桥位于关南谷底营房沟交汇处,随山就势恃险扼守,和平时期为通商津口,战乱期间为守关之卡。石拱基座飞虹于深涧,总高10米,宽6米,跨度50米,桥畔立有长平桥碑。</p> <p>(十)马公墓</p> <p>商贸城(近年重建)。</p><p>马公曾任雁门关总兵。雁门关关道曾虎害成灾,昼伏夜出屡伤百姓及过往商旅,使熙来攘往的雁门关道几成绝路。马公有一孪生弟弟自荐除害,在与虎搏斗中不幸遇难。马公愤而杀虎于道旁,使雁门关道恢复往日的祥和热闹。为纪念马公兄弟除害之功,当地百姓捐资立碑,上书“马公杀虎处”,厚葬于长平桥北。</p> <p>文艺表演。演绎送子送夫参军,来雁门关保境安民的历史故事。</p> <p>时已中午,我们即将结束雁门关的游览行程。高山巍峨,雄伟的山峰依然俯瞰历史的风狂雨落。我仰望高山上那坚实的长城,似脊背顶住了两千多年的风霜雪雨。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和民族团结,长城,雁门关,已结束了它扼守中原、保境安民的历史重任,但保家卫国精神必须代代相传,随着风云诡谲的国际局势,每个中华儿女都应筑起坚不可摧的心理长城!科技长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