毗湿奴的神殿,高棉族的丰碑-柬埔寨吴哥游

林祥程

<h3>2014年 2月17日至2月22日我们一行8人从上海飞赴柬埔寨游吴哥古遗迹。图为经过4小时的飞行,我们于当地时间22时抵达柬埔寨暹粒吴哥国际机场。机场离市中心7公里,离著名的吴哥窟仅5公里。<br></h3> <h3>吴哥是高棉人的精神中心和宗教中心,也是旅行者向往的圣地。吴哥是9-15世纪东南亚高棉王国的都城。图为我们下榻的五星级吴哥博瑞酒店(BOREI ANGKOR RESORT &amp; SPA)。</h3> <h3>9世纪初始,吴哥王朝(802-1431年)先后的25位国王,统治着中南半岛的南端以及越南和孟加拉湾之间的大片土地,其势力范围远远超出了今天柬埔寨的领土,可谓盛极一时。图为酒店气派的门厅。</h3> <h3>吴哥王朝兴盛其间大兴土木,留下了古今奇迹吴哥城(Angkor Thom)、吴哥窟(Angkor Wat)和女王宫等600多座印度佛教建筑风格的寺塔,大放异彩。图为酒店大堂一瞥。</h3> <h3>1431年泰族军队攻占并洗劫了吴哥,该城被废弃。随后,繁华的吴哥湮没于方圆45平方公里丛林榛莽之中,到16世纪时吴哥已成为一片杂木丛生的废墟,逐渐被人们遗忘。图为酒店大堂一隅。<br></h3> <h3>酒店大堂一隅的楼梯。</h3> <h3>酒店客房楼和游泳池。随后的五天中我们所到之处,或见天神和阿修罗正在奋力“搅拌乳海”;或睹神秘的“高棉的微笑”;或瞄风姿绰约的美丽仙女阿帕莎拉;</h3> <h3>或瞻气势磅礴、规模宏大、图案被画在了柬埔寨国旗上的石窟圣塔;或观完全陷落于荒野之中的乱石残桓;可谓雷霆震撼,灵魂出窍。图为酒店内庭一隅。</h3> <h3>吴哥通王城(Angkor Thom)。又称“大吴哥”。建于9-12世纪。吴哥通王城是吴哥王朝的首都,东南亚历史上最宏伟的都城,鼎盛时人口达上百万。1431年被废弃。图为城门外的阿修罗和天神正在奋力拉扯蛇神那迦“搅拌乳海”。</h3> <h3>巴戎寺,吴哥通王城中最重要的建筑之一,这里有蜿蜒的走廊、陡峭的台阶,最经典的是54座哥特式风格的宝塔.这54座哥特式风格的宝塔,每座塔的四面都刻有神态各异、面带微笑的佛像。</h3> <h3>最经典的“高棉的微笑”,轩昂的眉宇、宽厚的鼻梁、热情的厚唇、慈善的神情,国王巨大的头像从各个角度俯视着人间,暗示着君主威权、控制和仁慈。<br></h3> <h3>巴戎寺精美的浪花壁雕。阿修罗和天神拉扯蛇神那迦“搅拌乳海”产生了浪花,漂亮的浪花即将诞生美丽的仙女阿帕莎拉。</h3> <h3>“搅拌乳海”产生的浪花诞生了美丽的仙女阿帕莎拉(Apsara),被誉为东方的蒙娜丽莎。阿帕莎拉壁雕的创作日期要比蒙娜丽莎油画要早几百年呢。</h3> <h3>巴戎寺精美壁雕,美丽的仙女阿帕莎拉。</h3> <h3>巴戎寺,时空交错中的轮回。传说中的幸运神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合影。</h3> <h3>神秘的高棉的微笑。眉眼中淡淡的忧伤,嘴角却一丝微笑。国王仿佛预知了这个民族将要遭受的深重苦难,带着悲悯的微笑安慰着他的臣民。</h3> <h3>精美的壁雕:仙女阿帕莎拉美丽的舞姿。</h3> <h3>巴戎寺千年长廊回眸一笑。</h3> <h3>巴戎寺蜿蜒的外侧回廊。总长1200米的浮雕,1.1万个人物浮雕栩栩如生地刻画了12世纪高棉人的战争和生活的情景。内层回廊的浮雕主要为神话和宗教故事,而外层回廊则从战场厮杀到生产劳动和集市贸易等。<br></h3> <h3>巴戎寺集体照。巴戎寺共三层,下两层为正方形,顶层为圆形,树立佛塔。底层浮雕从东门开始顺时针行进,分别是:出征占婆-林迦崇拜-水战--水上生活-赢得胜利-斗鸡和下棋-军队-内战-大鱼吞羊-胜利游行-马戏团-占婆人洗劫吴哥。</h3> <h3>吴哥旅游的几种交通工具。二轮摩托车,三轮Tuk Tuk摩托车,令人瞩目的大象,几乎独享路权。</h3> <h3>战象台。长达350米的战象台是国王宏伟壮观的观礼台,是公共庆典和阅兵的巨大检阅台。站在台上,想象一下吴哥王朝顶盛时期公共庆典的盛况吧!</h3> <h3>纪念碑式的中央阶梯两侧各饰有三头大象。象鼻连地。虽已破败斑驳,却仍不失精巧,防佛可见当年钟鼓齐鸣的场景。据元使周达观《真腊风土记》载,台后的古王宫金箔贴壁,明镜悬顶。但王宫因为是木结构,现今已是废墟一片。</h3> <h3>战象台中央阶梯两侧台基上刻满大象和狩猎场景的巨型浮雕,以及狮头怪物和嘎鲁达。战象台东侧散布着十二生肖塔和南北仓,已然破败不堪。图为台基上张开金色双翅的大鹏鸟嘎鲁达。</h3> <h3>圣剑寺。国王置剑处。寺前有长长的引道。引道两侧天神和阿修罗正在“搅拌乳海”。<br></h3> <h3>天神正在 “搅拌乳海”。只是天神的佛头大多已被盗走(据说被收藏在某国博物馆),斑驳的苔藓蔓延在天神的胸部和断裂了的巨蛇那迦身上。</h3> <h3>圣剑寺长长的门廊,一道门嵌着一道门,一眼望不到头。图中部的石雕为古高棉生殖图腾—林迦与尤尼。穿行其间,美丽的阿帕莎拉或仍完美或已残缺,而苔藓和藤蔓却已爬上了她们丰润的手臂和性感的双乳。</h3> <h3>圣剑寺一隅。右侧一西方学者型游客正对照着精美的画册细细鉴赏。</h3> <h3>塔布隆寺。建于12世纪末,电影《古墓丽影》的拍摄地。历经800多年的沧桑,斑驳的绿荫下,寺庙坍塌中的围墙和廊柱被狰狞的树木根系所缠绕。</h3> <h3>古老的塔布隆寺遗迹上可以看到一个轮回。首先是人类征服大自然,快速地创造,之后是大自然再次主宰人类,慢慢地使之毁灭,周而复始……</h3> <h3>巨大的千年老树的强劲根系吞噬着寺庙坍塌的宝塔和围墙,将许多精美的建筑捣鼓得支离破碎,让人看得目瞪口呆。</h3> <h3>塔布隆寺的精美壁雕和美丽的仙女阿帕莎拉。</h3> <h3>高大的热带树木像老妇人筋骨嶙峋的手,又像面目狰狞的妖精的爪,肆无忌惮地从屋顶上伸出来。令人惊骇和恐惧,顽强的丛林的力量。</h3> <h3>塔布隆寺即将崩塌的长廊和石柱。</h3> <h3>塔布隆寺残存的建筑台基旁斑驳的气宇轩昂的石狮。</h3> <h3>身披红色袈裟的年轻僧侣穿行在青灰色的塔布隆寺中。<br></h3> <h3>塔布隆寺西门洞一瞥。潇洒一游。<br></h3> <h3>塔布隆寺山墙一角摇摇欲坠的精美壁雕和神态各异的阿帕莎拉。</h3> <h3>塔逊寺。其东塔门是整座寺庙的点睛之处。该寺门被一棵大榕树的根系完全覆盖,寺门与大榕树融为一体,形成了树下寺的世上奇观。</h3> <h3>女王宫,建于公元967年。作为吴哥的艺术画廊,被誉为吴哥艺术皇冠上的一颗明珠。她以艳丽的色彩和精美的浮雕著称于世,是吴哥古迹中风格最独特和最精致的建筑群。</h3> <h3>女王宫大门上巧夺天工,妙不可言的精细浮雕,是吴哥所有寺庙石雕作品中最上乘、也是古代高棉艺术的颠峰之作。</h3> <h3>女王宫精美的建筑和机警的哈努曼神猴。女王宫以红砂岩的精美雕刻享誉世界,湿婆主神和护卫女神都是镶嵌在墙上的深浮雕,而哈努曼神猴却是真正的三维雕塑,一尊一尊地蹲坐在女王宫内的石阶上。</h3> <h3>美轮美奂的艳丽光影。哈努曼是公元前300年前后的印度史诗《罗摩衍那》中的神猴王,它的使命是帮助罗摩王夺回被魔王罗波那抢走的妻子悉多。</h3> <h3>无处不在的神兽鬼怪。哈努曼与1800年后吴承恩创作的孙悟空使命相似,更相似之处是,他们都是超越时空束缚的神灵,都能腾云驾雾天马行空。</h3> <h3>女王宫以小巧玲珑、精致剔透、富丽堂皇的精美建筑和雕刻闻名于世。</h3> <h3>女王宫壁雕上的女神阿帕莎拉。真正的东方蒙娜丽莎。女王宫并不是女王居住的宫殿,一说来源于浮雕上的女神。</h3> <h3>女王宫外洋溢着天真无邪笑容的当地女孩。</h3> <h3>吴哥窟远景。真腊王国的印度教毗湿奴神庙,也称吴哥寺、小吴哥。柬埔寨国宝,世界上最大的石窟寺庙。12世纪中叶,笃信毗湿奴的苏耶跋摩二世定都吴哥后,举全国之力,花了35年建造了这座供奉毗湿奴的国庙,名之“毗湿奴神殿”。<br></h3> <h3>吴哥窟西参道外的石狮。雄风犹在。吴哥窟无疑是吴哥遗迹中最令人叹为观止的庙宇。寺内古塔高高矗立,寺外护城河紧紧环绕。该寺后为真腊国王苏利耶跋摩二世的陵墓。15世纪上半叶随吴哥都城的废弃而荒芜。</h3> <h3>吴哥窟西参道一瞥。吴哥窟正门朝西,西参道是主通道。毗湿奴,印度教三大神之一,梵天主管“创造”、湿婆主掌“毁灭”,而毗湿奴是“维护&quot;之神。其性格温和,对虔诚的信徒施予恩惠,常化身各种形象拯救危难世界。</h3> <h3>吴哥窟西参道北侧的藏经阁。沿参道东西对称设计的长方型建筑。亦被称为“高棉艺术的珠宝盒”--图书馆。</h3> <h3>穿过吴哥窟入门塔步入内过道,内过道南北两侧各有一方水池,映入眼帘的是池水映射出的祭坛5座圣塔莲花蓓蕾般的倒影。</h3> <h3>吴哥窟莲花蓓蕾般的圣塔倒影前8人集体照。吴哥窟莲花蓓蕾般的圣塔造型,已经成为柬埔寨国家的标志,展现在柬埔寨的国旗上。</h3> <h3>吴哥窟西北侧一瞥。清晰可见吴哥窟的外侧回廊。吴哥窟有两个基本布局:外侧的回廊和中央的祭坛。祭坛由三层长方形回廊环绕须弥台组成,祭坛顶部矗立着按梅花型式排列的五座宝塔,象征印度教须弥山的五座山峰。</h3> <h3>吴哥窟西北角回廊近景。围绕主殿一层台基的“浮雕回廊”清晰可见。回廊长达800米,壁高2米余,壁面满布浮雕。这些浮雕手法娴熟,场面复杂,人物生动,形象逼真,采用重叠的层次来显示深远的空间,堪称世界艺术史上的杰作。</h3> <h3>吴哥窟西侧回廊外景一瞥。外墙内侧保留尚好的仙女(Apsara)浮雕墙。这是吴哥窟最扣人心弦的景点之一。<br></h3> <h3>吴哥窟西侧回廊外景一瞥。五女留念图。</h3> <h3>吴哥窟西参道的东端寺庙正门入口一隅。我们将从这里进入寺庙的底层回廊,经过三层回廊的攀登,到达须弥台并登临祭坛顶部。</h3> <h3>蛇神那迦千百年来守护着吴哥窟。</h3> <h3>吴哥窟西侧回廊正门入口处五女合影图。</h3> <h3>吴哥窟8人集体廊柱合影图。</h3> <h3>吴哥窟底层“浮雕回廊”一瞥。吴哥窟丰富多彩的装饰浮雕雕刻于回廊的内壁、廊柱、石墙、基石、窗楣及栏杆之上,题材主要取自印度教神话和高棉王朝的历史,也有战争、皇家出行、烹饪、工艺、农业活动等世俗情景。</h3> <h3>保留较好的壁雕仙女阿帕莎拉。舞姿优美的仙女雕像裸露着上身,戴着华丽的头冠,显得雍容华贵。最特别的是仙女阿帕莎拉脸上神秘的微笑,比起西方的蒙娜丽莎有过之而无不及。</h3> <h3>回廊天井一瞥。</h3> <h3>阿帕莎拉壁雕造型各异,翩翩起舞,姿态之优美,雕功之精巧实在令人惊叹。宏伟的吴哥窟正因为有了这群俏丽的仙女环绕,而整个鲜活了起来。<br></h3> <h3>这一群造型各异手舞足蹈相传由浪花变成的美丽仙女阿帕莎拉,每一尊的表情、面貌、衣着完全不同,可谓鬼斧神工之作,令人叹为观止。</h3> <h3>回廊上艳光四射雍容华贵、舞姿优美、雕功精细的阿帕莎拉。阳光照耀着仙女裸露着的双波和浅浅的笑靥。据统计吴哥寺阿帕莎拉的头冠造型有36种之多。</h3> <h3>鬼斧神工。吴哥窟回廊壁上令人叹为观止的精美壁雕。</h3> <h3>出征。吴哥窟回廊壁上令人叹为观止的精美壁雕。</h3> <h3>凯旋。吴哥窟回廊壁上令人叹为观止的精美壁雕。</h3> <h3>吴哥窟须弥山第三层回廊。这是回廊的最高层,四座小塔拱卫中央主塔,三层长方形回廊环绕须弥台组成祭坛,象征着印度神话中位于世界中心的诸神居住的圣地须弥山。</h3> <h3>夕照中的须弥山边令人震撼。一长排曾经镀了金边的雕花窗棂,每个窗棂之侧都伴随着阿帕莎拉修长的身影,风姿绰约,艳光四射。西下的夕阳慢慢地抚过她们飘扬的裙裾、精致的腰带、丰满的双乳、恬静的脸颊、脖颈上的项圈……</h3> <h3>通向须弥山主殿的台阶被称为“天堂阶梯”。要从回廊的最高层登入须弥山主殿你得手脚并用心惊肉跳地爬上斜度达70度,阶面狭窄、梯级又高的石阶。虽然东西南北任何一座石阶皆可攀达主殿,但仅西侧石阶设有铁栏杆扶手。</h3> <h3>“天堂阶梯”太陡了。然而众信徒却可籍此领悟攀登天堂之路的艰辛,表达无限的崇敬与虔诚。1973年一法国女游客在此西台阶攀登中失足坠落而亡。其夫悲痛之余捐资在此修造了铁栏扶手梯级。从此该侧阶梯也被称作“爱情阶梯”。</h3> <h3>心惊肉跳地爬上了须弥山祭坛主殿。祭坛中央顶部矗立着须弥山主峰。</h3> <h3>须弥山主殿雕花窗洞回首西参道上的藏经阁。</h3> <h3>吴哥窟护城河一隅远眺祭坛圣塔。</h3> <h3>晚间在吴哥艺术中心观看演出。图为《高棉历史的丰碑》演出一幕。<br></h3> <h3>荔枝山。仙境般的瀑布景观。中国元朝使节周达观于元贞二年(1296年)携荔枝种子撒于山上,后长成大片荔枝林,遂此山得名。</h3> <h3>荔枝山小溪中以尤尼为中心雕刻了1000个林迦的“水下林迦雕刻”,为古高棉人生殖崇拜的图腾。</h3> <h3>荔枝山当地宅院围墙一景。金翅大鹏鸟嘎鲁达张开着双翅。</h3> <h3>荔枝山当地儿童与农妇。6岁的姐姐抱着1岁的弟弟,“阿姨,糖果!”</h3> <h3>荔枝山小溪边五女图。</h3> <h3>荔枝山当地吊脚楼式的豪宅。为我们此行在柬埔寨农村所仅见的豪宅。</h3> <h3>崩密列。引道上雕刻极其精美的五头蛇神那迦头部近景。</h3> <h3>坐在崩密列引道边蛇神那迦身躯上的当地儿童。他们正在等生意。为游客带路,每次1美元。</h3> <h3>崩密列,意为“荷花池”,吴哥窟式的印度教寺庙。如今布满青苔的乱石残桓,零星散落的佛像雕刻,千年的古树与坍塌的建筑错综交织,令人步步心惊。如果没有向导带领,你根本不知道如何穿过这片巨大的废墟。</h3> <h3>崩密列是吴哥最神秘的寺庙之一,因为它已经完全陷落于荒野之中。建造这座寺庙当初所使用的材料是较软的沙岩,所以现在很多建筑都已损毁,而且很难再被复原。如今的崩密列未经任何人为修复,体现了一种残缺之美。<br></h3> <h3>崩密列于12世纪由苏利耶跋摩二世兴建。热带丛林中昔日的繁华轰然倒下后,这古遗迹的巨大体量,带给人们的是荡魂摄魄的震撼。图为崩塌中的崩密列藏经楼之一。</h3> <h3>午后阳光的斑驳光影穿透了远古的参天大树,洒落在一群来自上海的驴友脸上。吴哥文明之精美令人兴叹,然而却在15世纪初突然人去城空。此后的几个世纪里,吴哥地区成了树木和杂草丛生的林莽与荒原。</h3> <h3>枝蔓密布的窗棂。斑驳的光影和满布的苔藓,使其越发显得荒凉。荒野中的美。</h3> <h3>华丽的门楣与精美的山墙,孤独的廊柱与断壁,穿越时空的恬静和守望。</h3> <h3>“Two dollars”。带路的小女孩开价。通常为1美元。多年来,崩密列景区一直难以进入,因为柬内战时景区附近埋了很多地雷,目前仅开放了部分景区。若你想多看些地方,她会唬你“那里有地雷!”。那就2美元吧!</h3> <h3>崩密列枝蔓密布的山墙前与带路的小女孩们。她们会不会还要加价呢?</h3> <h3>华丽的窗棂与精美山墙前的崩密列集体照。</h3> <h3>顶住!崩密列正在崩塌中的石桥留影。<br></h3> <h3>正在崩塌中的崩密列藏经楼之二。</h3> <h3>船游洞里萨湖,遥望晚霞中的湖上孤舟。洞里萨湖是东南亚最大的湖,长160公里、宽36公里,通过洞里萨河与湄公河相连,是湄公河的天然蓄水池。洞里萨湖渔货丰富,不仅源源不断地供应高棉人民食用,亦有外销。</h3> <h3>晚霞中洞里萨湖上的水上商业区。远方的湖面上,数百个浮动的船屋连成了片,有店铺、学校、医院、寺庙……,甚至还有水上淡水鱼博物馆。这就是著名的“越南浮村”。</h3> <h3>鼎盛、领悟、幻灭。吴哥之美,美在刺绣般的壁雕;美在谜一样的传说;美在岁月中的崩塌湮灭;美在大自然的力量与石窟的完美融合。图为旅游团全体驴友吴哥窟留影。 (THE END)</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