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山巨堡 湘峪古城

姚姚

<p class="ql-block">  在山西晋城市,有一群屹立了近400年的古堡型村落:三合院、四合院的民居,加上城墙、瞭望楼、地道、藏兵洞甚至炮台,堪称建筑奇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十一”长假,自驾去晋城看古堡。汽车沿着湘峪河谷蜿蜒前行,一座气势不输于皇城相府的巨型城堡映入眼帘,塔楼林立、固若金汤,这就是沁水的湘峪古堡。</p> <p>  400年的风风雨雨足以让一个地方的模样变幻N次,而坐落于深山巨谷之中的湘峪古堡,400年了,依旧保存完好!</p> <p>  河水护城,群峰环绕,苍松翠柏,层楼叠院,高低错落,屋依着城,城偎着山,粗犷雄伟,山光水色,一幅质朴大气、古韵悠悠的画卷。</p> <p>  该城由明朝天启、崇祯年间的户部尚书孙居相和右副督御史孙鼎相兄弟主持修建,兄弟二人是当时赫赫有名的东林党人,数代家赀积累,故古堡修造的颇为“豪奢”。</p><p><br></p><p> 湘峪古堡开工于明熹宗天启三年(1523年),此时距农民军攻山西尚有七年,足见所氏兄弟的远见。</p> <p>  湘峪古城城墙建于石壁和陡坡上,最高处达25米,令人望而生畏。站在远处仰望古城,可以看到城墙和城内房屋上的拱型窗孔,密密麻麻,有如蜂窝,民间谓之“蜂窝城”。</p><p><br></p><p> 遍寻史册,为军事防御而生的湘峪古城,却未经历防御之战。或许,在固若金汤的湘峪城前,农民军根本不敢靠近,只能走马而去。这不得不说是一处军事防御设施最大的幸运了!</p> <p>  进入南门,坡道在门内呈直角形,拐了一个弯后继续爬升。门洞里面建有一堵石墙,位置和作用与民居中的影壁相似。</p><p><br></p><p> 门洞里便是瓮城;从北宋开始许多重要的军事要塞都盛行建造瓮城,这样一旦大门被攻破,瓮城内部便迅速有效地形成了第二道城堡防线,使敌军在狭小的空间无法展开兵力。而己方则完全可以居高临下对敌实施打击。在冷兵器时代,瓮城经历了许多实战的考验,这种堡垒式的建筑方法从北宋一直延续到清代;湘峪古堡的正大门也采用了这种有效的防御方式。</p> <p>  南城墙上的藏兵洞是多层走廊式和串联式兵道相结合,并且有一套完整的供水系统,打起仗来不用出城墙即可用水。更为神奇的是,墙砖用蛋清和糯米的合成剂粘合,墙缝如纸,坚固如磐。湘峪藏兵洞,将防御工事、兵营、军需仓库的功能合为一体,洞体坚固,这种兵洞连城的建筑被专家称为民间军事工程的顶峰之作。</p> <p>  藏兵洞串联一体,宛如若迷宫。这种设计在古建筑中堪称独一无二,是冷兵器时代军事防御的杰出之作。</p> <p>  登上城墙可以俯瞰古城全貌。</p> <p>  从城墙上看到的古堡内最高大的建筑就是三都堂,孙鼎相居所,因排行第三又担任过都察院右副督御史,故名三都堂。</p> <p>  这座院子叫双插花院,主楼坐北朝南,院子东北、西北角各建四层高楼一座,而正北中间堂房却只建三层,形成两边高、中间低的高低错落样式,其外观恰似一顶古代双插花的官帽,因此便被称为“双插花院”。</p> <p>  帅府院是孙氏子弟的住所,倘或有战事,在此指挥作战。</p> <p>  城中建筑大多建于明末,这些民居以三到四层建筑为主,古朴雅致,宏伟气派,走在窄窄的小巷中,给人一种高楼林立、鳞次栉比的感觉。</p> <p>  毫无目地的漫步在古朴韵味十足的院落,穿梭在曲折幽深的古街古巷中,静静地行走其间,看斑驳的街道,古风浓郁的建筑,每一处景致,都诉说着耐人寻味的故事......</p> <p>  按下快门,安静地记录着古城那抹不易察觉的美好。</p> <p>  小雨中徜徉在古堡的每一个角落,脑海里闪现着那些曾经和当下生活在这里的人们,那些在战乱冲突夹缝里抱团求生的智慧,那些平和岁月里最家常又最传奇的过往,这些更能打动人心,令匆匆过客为它驻足,为它感慨。</p><p><br></p><p> 几百年前,以村为堡,守护的是生命;几百年后,以堡为证,传承的是文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