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圆中秋 传承经典

站前小学5.3

<p>  根据中国的历法,农历八月在秋季中间,为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称“中秋”。中秋节也叫“八月节”,“八月半”,中秋节的活动围绕“月”进行,所以大家还称它为“月节”。 中秋节那天,月亮是一年中最圆、最亮、最美的。 圆圆的月亮象征着团圆。中秋晚上,家人聚在一起,热热闹闹地吃月饼,还有其他各种鲜果、干果。</p> <p><b>玉兔捣药:</b></p><p> 相传有三位神仙变成三个可怜的老人,向狐狸、猴子、兔子求食,狐狸与猴子都有食物可以济助,唯有兔子束手无策。后来兔子说:“你们吃我的肉吧”,就跃入烈火中,将自己烧熟,神仙大受感动,把兔子送到月宫内,成了月兔,和嫦娥为伴。</p> <p><b>吴刚伐桂:</b></p><p> 月亮上的广寒宫前有一棵桂树,生长得十分茂盛,有五百多丈高,玉皇大帝命令一个人去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拢。几千年来,就这样一边砍一边合,这个桂树永远也砍不断。这个砍树的人叫吴刚,他在天界犯了错误,仙人就把他贬到月宫,惩罚他每天都这样不停的砍树。</p> <p><b>关于中秋的童谣:</b> </p><p> 中秋节,月光光,全家一起看月亮,月儿圆,月儿亮,月饼甜,月饼香。吃月饼,看月亮,说说笑笑喜洋洋。</p> <p><b>与月亮有关的名句:</b></p><p>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王维:《鸟涧鸣》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山居秋瞑》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照古时人。 李白:《把酒问月》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李白:《月下独酌》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水调歌头》。</p> <p><b>燃灯</b></p><p> 中秋之夜,有燃灯以助月色的风俗。如今湖广一带仍有用瓦片叠塔于塔上燃灯的节俗。江南一带则有制灯船的节俗。近代中秋燃灯之俗更盛。今人周云锦、何湘妃《闲情试说时节事》一文说:“广东张灯最盛,各家于节前十几天,就用竹条扎灯笼。做果品、鸟兽、鱼虫形及‘庆贺中秋’等字样,上糊色纸绘各种颜色。中秋夜灯内燃烛用绳系于竹竿上,高竖于瓦檐或露台上,或用小灯砌成字形或种种形状,挂于家屋高处,俗称‘树中秋’或‘竖中秋’。富贵之家所悬之灯,高可数丈,家人聚于灯下欢饮为乐,平常百姓则竖一旗杆,灯笼两个,也自取其乐。满城灯火不啻琉璃世界。”中秋燃灯之俗其规模似乎仅次于元宵灯节。</p> <p><b>吃月饼</b></p><p> 月饼,又叫月团、丰收饼、宫饼、团圆饼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作为家人团圆的一大象征。月饼象征着大团圆,人们把它当作节日食品,用它祭月、赠送亲友。发展至今,吃月饼已经是中国南北各地过中秋节的必备习俗,中秋节这天人们都要吃月饼以示“团圆”。</p> <p>  2020年9月30日我班开展了“月圆中秋 传承经典”的语文实践活动课圆满结束。在课上孩子们展示了她们收集到的有关中秋方面的文学知识,利用废弃的矿泉水瓶和红气球动手制作了红红的灯笼,品尝到了香甜的月饼。整个过程洋溢着浓浓的传统节日的气氛,给我们留下美好的回忆。短短的一个半小时凝聚力我们师生的智慧,为我们的明天喝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