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9月4日</p><p> 从浑源到大同只有80多公里的路程,我们决定直接去云冈石窟。昨晚大家特地在B站上观看了清华大学王南教授做的一期节目《千年一窟看云冈》,算是提前做点功课。这期节目让我对石窟艺术有了更深的了解。去年第一次来云冈,主要关注洞窟的时期、相关的历史,满足一下对石窟艺术的视觉享受。但其实云冈石窟展现出的在美学、建筑学、文化融合以及宗教等方面的内容还非常广博,值得细细地探究。比如王南讲到塔这一个细节,就包含了本土化、造型、种类、风格演变等诸多方面的内容。上次去云冈重点从石窟开凿的三个时期来分类,这一次我直接抛开时间线从石窟的三种类型(塔庙窟、佛殿窟、大佛窟)去进一步了解其内部结构和功能。进入每一个窟,目光首先在石壁上搜寻各种塔的造型,果然发现了许多不同形制的塔,还找到了古希腊的两种柱型。特别仔细看了王南提到的18窟,慈祥微笑的菩萨和后面崖壁上露出半个身子眯着眼微笑的弟子以及只露出一个头的胡人弟子,这些最最让人震撼和惊叹的地方,都是上次完全没有注意的所在。</p><p> 时间关系,云冈石窟还是看得意犹未尽,下午还要去善化寺和华严寺,不得不抓紧时间赶路。</p> <p> 第二次来大同,这座城市于我依然魅力不减。大同历史上最高光的时刻是成为北魏的都城,那时候大同还叫平城。这一时期保留至今的只有云冈石窟,悬空寺虽是建于这个时期,但现存的建筑已基本是后期修缮的了。不论如何这些都是大手笔、大工程,让人不得不对这个王朝充满敬意。辽金时期的大同作为陪都西京,在沉寂了许久之后再度兴盛于北方,成为中原与北方对峙中的中转之地。这一时期作为北方政治、军事、宗教的中心,留下了大量的皇家寺庙建筑和雕塑,比如善化寺、华严寺。明代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朱元璋的十三子朱桂就藩于此,守卫大明王朝的北方边境,大同成为北方的边塞重地。这一时期建造的代王府被毁于战火,只有府门口的照壁——九龙壁幸存下来。</p><p> 临行前无意中翻到比尔.波特的《禅的行囊》,这位美国人曾经在上个世纪80年代来中国做了一次寻禅之旅,途径大同和五台山。比尔.波特笔下的大同还是一个煤都,天空中飘着煤烟,城市中生活着大量的煤矿工人,偏僻而落后。如果他现在来到大同,一定会惊叹这座城市已经完全变了样,他会看到湛蓝的天空,呼吸着清新的空气,目光所到之处都是青翠的绿植,而满街的互联网自行车可以免去步行的劳累。整个城市因为曾经遗留下的古建筑和古遗迹显得底蕴深厚、端庄大气。</p><p> 下午的时间只够参观华严寺和善化寺,九龙壁正在维修,本打算去看看重修好的代王府也没去成。去年曾经整理过关于大同的美篇,有兴趣的可以去看看关于古城的内容。</p> <p> 路上预定了一家古城里的民宿,位置好,价格还特别便宜,我们做好了房间小、设施旧的心理准备。到了地方才发现,这地方就在善化寺的旁边,位置不是一般的好。只是相邻的这几栋楼正在搞升级改造,地面被挖开,许多工人正在布线、换门窗、换外墙砖。高一脚低一脚地上楼,进到房间里,才发现之前的担心真是多余,房间不仅宽敞明亮,设施也很齐全,完全超出预期,与外面的环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如果这几栋房子改造完毕,这样的位置恐怕双倍的价钱也住不到了。房东是个年轻女孩,人很好,当我们打听这里有什么好吃的,她热情地给我们推荐了好几家。</p><p> 收拾停当,饥肠辘辘的我们决定去紫泥369好好犒劳一下自己。到了地方才发现,居然还要等位置。幸亏我们人多,加上时间也比较晚了,很快就有了一张空桌。一顿饭吃下来,不禁感叹,这样的位置和装修,饭菜还这么价廉物美,看来这么多人等位不是没有道理的。</p><p> 饭后在古城中随意走走,再一次看到了大同澄澈的夜空和皎洁的月亮。</p> <p>9月5日</p><p> 今天临时改变计划去内蒙乌兰察布的大草原上遛遛,那里离大同只有100多公里的路程。车子开出去没多久就进入了内蒙的地界,回头望望大同的方向,深刻地感受到大同对于历史上的中原王朝而言是一个多么偏远的城市。这个游牧民族和中原王朝拉锯争夺之地,不知道曾经留下过多少金戈铁马、壮怀激烈的故事。</p><p> 乌兰察布离中原很近,这里的村子商业化已经很浓,到处是集中修建的用于接待游客的蒙古包,牧民们骑着摩托出行,草原上零星的马则留给游客尝鲜。之前去过几个大草原,对于草原的期待已经不像最初用最唯美的画面来想象,只要天高地远,视野开阔就好。此时已是旅游淡季,牧民们会出来很远的地方拉客,抢占零星的游客。我们来的这个蒙古包,只有我们这一行游客,住宿倒不贵,100多块钱四个人住,还带卫生间,算是高配了。只是吃饭很贵,一只烤羊腿就要几百块。因为这里一年之中能够经营的时间基本只有半年,半年要把一年的钱挣回来,只有从一切可能的收入上下功夫了。看老板的脸色,还嫌我们菜点少了,他不知道我们昨天才大吃大喝了,今天能省就省点。好在饭菜贵是贵,味道还挺不错,特别是老板自己熬制的奶茶非常好喝,一顿饭吃下来也心满意足。</p><p> 午饭后步行到周边的草原逛逛。现在是深秋季节,草已经变得零星,有些开始发黄。草场上目光所及之处有一些零星分布的小石丘,给单调的视野增加了一些亮点。蓝天白云,阳光照耀,旷野的风吹得人格外清醒,毫无困意,心情居然有些雀跃。草原上每隔一段距离就排布着利用风能发电的风车装置,这样的装置在西北地区可以说是随处可见。看来中国在新能源的利用上已经布局多年并且发展迅猛,一旦电池储能技术取得突破,困扰人类多年的能源问题将迎刃而解,而太阳能和风能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环保能源。</p><p> 用于接待游客的蒙古包比起过去牧民们住的从舒适度到卫生条件都好很多了,但对我们这些老胳膊老腿而言还是有些不适应,床太硬,被褥也不够洁净,加上四个人一间屋子,稍有动静就互相影响,第二天早上起来,大家明显都没有睡好。虽然有卫生间,但水小得像涓涓细流,大家没洗脸就出发了,到了高速公路的休息站才仔细洗漱一番。</p> <p>9月6日</p><p> 到了应县,远远地便望见高耸的木塔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穿过门口的牌坊,应县木塔就完整地呈现在眼前。虽然来之前已经看过木塔的各种照片,但亲眼目睹这座古塔还是让我非常震撼,正如梁思成当年见到应县木塔时所感叹:“不见此塔,不知木构的可能性到了什么程度。我佩服极了,佩服建造这塔的时代,和那时代里不知名的大建筑师,不知名的匠人。”</p><p> 应县木塔全名应县佛宫寺释迦塔,始建于辽代,塔高60多米,相当于22层的高楼,每一层塔楼间挂满了历朝历代的横匾。此塔为全木结构,是世界上现存最高的木塔。外形为五层六檐八角形,其内部结构为内外相套的两个八角形。因为全部使用榫卯结构,有人称之为浮屠和鲁班锁的结合体,塔身所见的各种形制的斗拱使整座塔呈现出充满韵律的美,让每一个见到它的人领略到古代的建筑匠人使用木材达到何等登峰造极的水平。</p> <p> 900多年间,木塔遭受到各种自然和人为的破坏,除了多次的地震和电闪雷击外,在上个世纪20年代的军阀混战中还被200多发小型炮弹击中,至今其内壁上到处可见各种弹痕。但它受到的最致命也是最不应该的破坏却是上个世纪30年代,当地的乡绅为了外观和采光,拆掉了明层中的斜撑墙,破坏了增加木塔稳定性的支撑结构。木塔慢慢开始倾斜,和比萨斜塔的整体倾斜不同,应县木塔是从第二层开始倾斜的,而塔的基座和一层丝毫没有问题。因木塔发生倾斜,游客已经不能再自由登临塔顶,只能在底层参观。</p><p> 登上几米高的石质台基,便进入木塔的底层,为了安放巨大的佛像,底层使用了重檐,实际上相当于两层的高度。一尊身着红色袈裟的镀金大佛端坐塔的正中,头顶就是复杂精美的八边形藻井,呈现出规则的几何之美。围着大佛转一圈游客就只能止步了,如果想了解二层以上木塔的风光,可以去看王南教授做的系列节目《千年一塔看应县》,王南和央视记者一路解说一直登临到塔顶,但他们还不是登到最高位置的人,当年梁思成和莫宗江测绘木塔时,冒着生命危险从塔顶出到塔外并上到顶部的塔刹位置。可以想见,为了研究中国的古建筑,当时的学者们有多么拼。</p><p> 其实中国历史上有文字记载的最高木塔并不是应县木塔,而是比它高一倍的永宁寺塔。此塔建于北魏迁都后的洛阳,考古学家幸运地找到了永宁寺塔的塔基,通过塔基的面积推算出塔的高度。永宁寺塔为9层塔,用三年时间建成,可谓木结构的登峰造极之作,成为那个时代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高塔,可惜在建成15年后即遭大火焚毁。据说永宁寺塔着火那天,全洛阳的人目睹大火吞噬木塔的情景都失声痛哭,几个僧人直接赴火而死,大火烧了3个月才熄灭。一座恢弘的木塔自此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仅留下文字记载供后人追忆和想象。</p> <p> 来应县的游客很容易错过木塔附近的净土寺,那里的藻井十分美丽。从佛宫寺出来,我们顶着正午的烈日,在30多度的高温中东转西拐才好不容易找到这座寺庙,寺庙似乎正在维修,到处搭着脚手架。从一个小门进去,一眼就发现一座显然属于古建筑的大殿。可是大殿门口却是一把大锁锁住。正当我们打算拍几张照片就遗憾地离开时,旁边石阶上蹲着的一个小伙子见我们也想进殿就好心的告诉我们:“负责开门的师傅正在休息,我们是来敬佛的,你们也一起等一下吧。”想着大老远的来了,怎么着也要看一眼啊,于是也在阴凉地坐下等待。等了一阵还不见师傅来开门,我们还要赶路,决定下次再来弥补这个遗憾。那个小伙子人很好,说我们一起去找师傅吧,说不定师傅看我们人多就开门了。我们决定试一试,绕到大殿后面的一排石房子,敲开一扇门,进去一看原来他说的师傅其实是一个穿着保安服的管理人员。我们说明了来意,那人却说,这里已经不对外开放了,没法参观。还是那个小伙子对这人说,他们是来敬佛的,还要赶很远的路回去,希望能够开门让他们了个愿。看来这番话终于打动了这位寺庙的管理人员,拿起钥匙打开了大殿的大门。整个净土寺,目前只有这座大雄宝殿是金代的建筑,外观十分不起眼,只是三间进深的小殿,但进到里面抬头看殿顶的藻井,就会感觉不虚此行了。整个殿顶有九处藻井,以中间的斗八藻井最为壮观,藻井的四面还建有精美的天宫楼阁,藻井中心绘有两条相互缠绕的金龙,非常罕见。各式各样的藻井也见过许多了,这种形制和规模还是第一次见。如此精细的结构,如此繁复的色彩,不知道那个时代的工匠是如何做到的。</p> <p> 心满意足地离开应县赶往太原,途经雁门关,看看时间还早,临时决定去雁门关景区看看。雁门关作为古长城上的重要关隘,以险著称,有“天下九塞,雁门为首”之说。当然经过了这么多年,现在雁门关上的所有建筑和城墙都是现代重修,唯一保留的一段明长城也已保护起来,没有在景区内。沿着新修的古道,一步步往关口登去,途径古关口的门洞,意外发现青石板上留有清晰的车辙,算是雁门关保留下来的一点古迹了。为了好好俯瞰一下整个雁门关的风光,我们气喘吁吁地登上了最高处——古烽火台所在地。放眼望去,四周都是绵延的群山,依稀可见一些残断的人工土堆,沿着山脊分布,那一线就是古城墙的烽火台所在地了。一旦有外敌入侵,这些烽火台就会被次第点燃,将敌情通报四方。</p><p> 站在这个曾经无数次出现在历史典籍、小说故事中的关口,任思绪穿梭于历史的长河之中。自赵武灵王建立雁门郡,多少响当当的人物与这里发生关系啊:秦朝大将蒙恬率30万大军出塞打击匈奴;汉朝名将卫青、霍去病、李广曾多次驰骋在雁门古塞内外;王昭君从这里出塞和亲,带来了难得的和平;杨家将在此多次打败辽军,守住了北宋王朝的疆域……即使没有留下什么遗迹, “雁门关”这三个字就代表了波澜壮阔、兴衰成败的历史。</p><p> 最喜欢李贺这首《雁门太守行》:“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p> <p>9月7日</p><p> 太原几个必看的地方:晋祠、山西省博物馆、山西省地质博物馆,再加一个青铜器博物馆。除了青铜器博物馆,其余几个地方去年已经来过,因为晚上要赶往临汾,时间只够去晋祠逛逛。</p><p> 晋祠历史非常悠久,是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及母后邑姜后而建,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皇家园林,为晋国宗祠。其中的周柏唐槐、鱼沼飞梁、圣母殿、木雕盘龙均是难得的珍品。现存的建筑中,最早的是宋代重修的圣母殿,金代的献殿,此后的朝代中又不断新修了很多建筑。第一次去晋祠的人总是会被这些建筑繁复而优美的斗拱结构所震撼。</p> <p> 这次关注的重点是上次忽略的地方——唐碑亭里陈列的唐太宗李世民手书碑刻,全碑1200多字,为国内发现的最早的行书碑,也是目前唯一传世的李世民书法真迹碑刻,素有中国第一通行书大碑之称。当年李世民东征高丽返回途中经过太原,故地重游,挥毫写下《晋祠之铭并序》。唐太宗一生酷爱书法,特别痴迷于二王,如果不是做皇帝做得太成功,掩盖了其书法的光芒,加上大唐出了太多书法家,要搁在其他朝代,也算是书法大家了。清代的朱彝尊曾经集杜甫的诗句写下一首《唐太宗碑亭题壁》表达对这位千古帝王的崇敬之情: </p><p> 步屐深林晓,春池赏不稀。</p><p> 文章千古事,社稷一戎衣。</p><p> 野日荒荒白,悲风稍稍飞。</p><p> 无由睹雄略,寥落壮心违。</p><p>其中一句“文章千古事,社稷一戎衣”被刻于碑亭一面的墙壁上,供后人瞻仰。</p><p> 离开太原,前往这次行程的最后一站——临汾,在几个平台上比较半天,找到一家叫德斯凯的商务酒店。到了地方发现周边环境不太好,但大堂装饰得金碧辉煌,等进到房间,里面宽敞明亮,装修很新,立马觉得100多块钱一晚的标间真是赚到了。不过高兴没多久,就发现房间里的小设施不是马桶有问题,就是开水器不能烧水,电吹风也是生锈的,换了几次房间才安顿下来。心里感叹,这家老板大头都出了,居然舍不得换这些小物件,搞得客人体验大打折扣,真是得不偿失。</p><p> 收拾停放,出门去找吃的。走了几家都不合适,有一家都坐下了,看菜单,一个路边店没有一点家常菜,全是贵得咬人的很少见过的菜,明显就是宰人的店。立马毅然决然地起身离开,想着临出酒店时看到总台上酒店饭菜的实惠价格,当即决定回酒店吃。进了饭厅,因为时间很晚了,只有一个人坐在桌前,见我们进来很热情地招呼我们坐下。看着菜单上的菜,心想,这才是正常的菜单,都是家常菜,价格很公道。菜的味道出奇地好,一顿饭吃下来,算是让我有了点宾至如归的感觉,一致决定早餐晚餐都在这里解决了。这酒店真够奇葩的,短短一顿饭功夫,让我们对它的观感发生了几次反转。</p> <p>9月8日</p><p> 临汾城市不大,街道上的雕塑和建筑形制处处透出这是一个有历史底蕴的城市。今天第一站直奔同学隆重推荐的晋国博物馆而去。</p><p> 晋国博物馆在离临汾市30多公里外的曲沃县,是依托"曲村--天马遗址"而兴建的山西省第一座遗址类专题博物馆。在该遗址的核心区域,发现了九组十九座晋国诸侯及夫人墓葬,十座车马坑,从考古发现中完整地还原了西周时期晋国早期的发展传承脉络。在发现的珍贵文物中,不仅找到了记载唐改晋的时间节点和缘由,而且理清了晋国早期历代公侯的传承谱系。现藏于山西省博物馆的那件著名的晋侯鸟尊,就出土于这里。不过这里最令人震撼的要数陪祀的车马坑,最大的一座属于晋献侯,是中国所发现的商周时期最大的车马坑。车和马分坑而葬,战车48辆,战马挖掘出来的有105匹,根据西周的礼制,这个坑里殉葬的活马应该有192匹。能够用这么多活马殉葬,可以一窥当时晋国的国力多么雄厚。要知道那时可是以战车的多少来评价一个国家的实力,千乘之国就是一个中等的诸侯国了。</p> <p> 地图上显示从晋国博物馆返回临汾的途中会经过陶寺遗址,这是一个属于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的遗址,正好去看看。开着导航,七弯八拐,越走越荒僻,举目四望,四野开阔,不见任何像纪念馆之类的建筑。正好路边停着好几辆显然是外地来的车辆,又觉得走对了,这些肯定也是来陶寺遗址参观的游客。继续往里开,导航就结束了,提示目的地就在附近。下车四处巡视一下,果然发现在一处低洼的地方有在建的房屋,看起来只搭建了主体就停工了,有一条基本成型的碎石路一直延伸到远处,路的两边立着一些巨大的广告牌,写着诸如“尧舜之都,最早中国”的字样。沿着碎石路往前走,一个复原的古观象台出现在眼前,由一组弧形排列的石柱与一个用于观测的圆心组成,当第一缕太阳光从对面的山顶照射过来,光线透过石柱间的缝隙,成放射状汇聚于圆心,以此来判断四季的一些重要的节气。</p><p> 正午的阳光照得人有些晕晕乎乎,看看四周荒僻的样子,感觉没啥看的了,正准备打道回府,这时从远处匆匆走来一个身着衬衫西裤有一些学者气质的中年男人,一看就不像当地人,感觉像是与这个遗址有关的人。等他走近,迎上去询问,果然他就是这个在建的遗址博物馆的管理人员,因为有领导来视察,他正准备去迎接,不过在路上他可以简单给我们介绍一下有关情况。没想到运气这么好,自然是诚心请教一二。据他介绍,陶寺遗址由中国考古研究所进行了多年的考古发掘,基本搞清了这个遗址的情况,有许多重大的发现。这个遗址属于新石器时代的龙山文化后期,大致相当于传说时代的尧舜时期,可以说这里就代表了最早的中国。我忍不住插话:学术界比较公认的最早的中国是二里头啊?他说:陶寺遗址发掘前是可以这样说,但这个遗址早于二里头,而且发现了宫城、外郭城,城市有明显的功能分区,发现了宫殿区、手工作坊区、王陵区、贵族墓葬区,出土了有龙形图案的彩陶,有世界上最早的古观象台,其发达程度已经进入了方国时代。</p><p> 我们听得意犹未尽,但因为有接待任务,这位管理人员不得不匆匆与我们告别。我们在原地盘桓了一会也上车离开,这一趟来得还是挺值的。</p> <p>9月9日</p><p> 下午的火车票返程回家,有一上午的空闲时间,我们决定去临汾市博物馆随便转转。本来对一个地级市的博物馆没报什么期待,但里面藏品的丰富和精美让我们连连惊叹。参观完博物馆,我不得不承认,临汾并非一个普通的地级市,她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承是我所在的城市完全无法比拟的。她的历史上启于旧石器时代,经过新石器时代,到春秋时期达到辉煌的顶点,后历经朝代更替,起起伏伏,但其重要的地位从来没有改变。</p><p> 博物馆按照时间分四个主题布展,第一个是旧石器时代,陈列着距今十几万年前生活在这里的丁村人的打制石器和牙齿化石。丁村人是介于北京猿人和现代智人之间的一个人种。</p><p> 第二个是新石器时代,这里大量展出的是陶寺遗址发掘出来的器物,主要是陶器,最著名的就是那件彩陶龙盘。还有用现代科技复原的古观象台,可以来一次时空穿越,像古人一样观察到不同节气太阳光线照射的角度。</p><p> 第三个展厅是晋国争霸的历史,展示了考古发掘的从唐叔尧建国到三家分晋600多年晋国历史的器物,主要是一些青铜器。韩赵魏三家分晋是一个重要的历史节点,标志着战国时代的到来,晋国的历史虽然延续到最后一个晋侯的死亡,但三家分晋在周威烈王给韩赵魏三家封侯就已经完成,所以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要从这一年开始,从儒家文化的礼制上,事实上的瓜分已经实现。</p><p> 第四个展厅展出这一地区从晋国灭亡后各个时期的出土文物。晋国作为一个国家虽然不复存在,但其几百年的历史已经对这一地区产生了深远而恒久的影响,人们一直用三晋称呼这片区域,晋作为山西的简称也沿用至今。</p><p> </p> <p>后记:</p><p> 人说“地面文物看山西”,山西确实保存了很多的古建筑,值得反复来这里参观。打算买一套《寻访山西古庙》 将整个山西境内的古建筑一网打尽(完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