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收记忆丨那时怕扛打稻机

朝华夕拾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图文原创/朝华夕拾</span></p><p><br></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57, 181, 74);">秋收是一年四季中最为期盼的,收获的不仅仅是丰硕的劳动硕果,而且还收获了全家老小的喜悦心情。秋收最为排场的是割稻,最为劳累的是打稻。尤其是八九十年代,山村全靠打稻机脱粒稻谷。少时记得打稻机实在太笨重,两个大人都要一齐用力拉,才能移动那台打稻机。如果要扛抬起来,那是相当吃力的。那时秋收,我最怕的就是扛抬打稻机了。</span></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57, 181, 74);"> 一一题记</span></p><p><br></p><p><br></p> <p><br></p><p>又是一年秋收季,又闻田野机收声。国庆长假期间,我回乡下老家广渡,看到乡邻正在紧张地收割稻谷。望着那一片金黄的谷子,在秋风里摇摆着,像是在迎接主人的检阅。看得出,又是一个丰收年。</p><p><br></p><p>如今在农村,绝大多数的农民已把粮田流转给种粮太户种植了,既是技术和成本的问题,又是劳力紧缺的需要。只有少数农民还有种粮情结,加上粮田不远方便,其余的村民越来越少有人种,这是规模效益和趋势决定的。</p><p><br></p><p>凡是在农村长大的人,都有种田割稻踩打稻机的经历,那沾满手脚衣裤的泥巴是每个人田间收割免不了的印记。遥想少时的秋收,我印象最深也最难忘的是,还是和父亲俩人扛抬打稻机的经历,那是田间最苦最累最吃力的农活了。</p><p><br></p> <p><br></p><p>八十年代初,我国农村实行大田承包责任制。改革的春风很快吹进我的老家,1982年,广渡村也分田到户,我家林林总总也分到6.8亩田。这些粮田十分分散,且以山垅田居多,平原田较少,这是广渡村柴家自然村山多田少的村情所赋,人均只有几分粮田,旱地多一些,那时能种水稻的粮田显得很值钱。</p><p><br></p><p>那时老家没有交通的概念,出门不是爬山就是走路,而且都是羊肠山路,有时或直接走田塍路,收割回来的作物只能靠肩挑背驮,整个广渡没有双轮木车,更无拖拉机运输。到了九十年代,村里才慢慢拥有几辆木车。或许正是因为经常走路,才练就了能走远路的脚劲吧。</p><p><br></p><p>印象中,我家的这些责任田有4亩是要翻山越岭的山垅田,而且分东西两个不同的方向,最远的一处地名叫羊塘(又叫良塘),有1.8亩,还有一处在盘山,有2亩多。离家较近的“门头田”不多,只有2亩左右,所以种植起来极为不便,费时又费力。我知道,那时分田的游戏规则就是优等田劣等田搭配起来分的,分到的就是“责任”了。后来我才知道,农村的生产力也就是从那年解放出来的。</p><p><br></p> <p><br></p><p>山村多山沟,山路多坎坷,给父辈劳作带来极大的困苦。然而,尽管山陡路远,责任田还是要种好的,稻谷黄熟了总要收割的。那时我家劳力只有父亲一人,我当年刚跨出中学校门不久,一介白面书生,只能充当了父亲的助手。毕竟从小在山里摸爬滚打过,每当秋收之季,自家的责任田里自然少不了我忙碌的身影,重活累活我都毫不退缩,还能顶替一阵子。</p><p><br></p><p>记得第一次和父亲扛打稻机时,看着机器不知怎么捆绑。只见父亲拿着两条结实的粽绳,接着将一根粗大适中的毛竹杆放在机头部位,用绳子将竹杯和木桶底下的横拦杆分别扎紧绑牢,并用双手托起绑定的竹杆,检查是否结实牢固,这才放心。按时下的说法叫排除安全隐患。</p><p><br></p><p>看内行人干活就是简单,而外行人操作就比较复杂了。绑定无误后,就可以抬起扛上肩出发了。但起肩也是需要力气的,特别是从平地上起肩的难度要大的多,所以起肩的诀窍是,要把打稻机移到有高低落差的路沿,然后两人蹲下同时站立,这样就会省力多。</p><p><br></p> <p><br></p><p>这次从家里扛到“门头田”,路面还算平缓好走,感觉还能挺住,但两个人有一个配合的过程,一前一后,须不紧不慢,步调一致,速度均匀,走在前面的人不能走的过快,走快了,后面的人就会跟不上而乱了阵脚,走慢了,后面的人肩膀又受不了重负。只有配合默契,才会轻松前行。还好离家较近,中途没歇脚,一肩就扛到了田头。虽如此,肩已痛。一放下打稻机,我便一屁股坐到田塍上喘大气了。</p><p><br></p><p>第二次是和父亲去羊塘割谷。秋收季节乡邻都有责任田收割,父亲就没有雇人帮助了,还是我们全家自己动手。羊塘的路确实有点远了,从家里走到羊塘的路程约有6华里远,都是先上坡后下坡的山路,且山路弯弯,崎岖不平,有的地方十分狭窄陡峭,不要说扛打稻机了,就是空手走一趟也会酸痛了双脚。</p><p><br></p><p>据父亲讲,那时普通打稻机的重量至少有一百五六十斤,还有更重的。一般劳力不好的人还扛不动。因打稻机身是木料制做的,被雨淋过或打过湿谷以后,重量还要增加。那时,父亲考虑到我的体力毕竟还嫩,也出于羊塘、盘山两地山垅田路远的考虑,专门雇师傅定做了一台打稻机,选择杉木板做材料,结果重量减轻不少,只有一百二三十斤,这样轻便了许多。</p><p><br></p> <p><br></p><p>第二次扛打稻机,印象特别深,也是最难忘的便是去羊塘的那年。尽管家里的打稻机作了改装,机身重量变得轻便多,但俗话说的好,长路无轻担。要将打稻机扛到6里多远的羊塘,难度可想而知。为了收割那里的稻谷,我只得与父亲迎难而上负重前行了。</p><p><br></p><p>那天,我和父亲吃过早饭就出发了,从老家纸白山脚起肩,一路经过柴家自然村地方,还要过一座桥,然后又往雷打石方向走。这段是平路,我们扛的较轻松。碰见邻居会问父亲,父子要去哪里割稻呀?父亲笑而答道:去羊塘噢。邻居一听我们是去羊塘割稻,都很惊讶地说,这么远啊!</p><p><br></p><p>羊塘的偏远难走,在村里是家喻户晓,知名度很高,羊塘收割的艰辛,也是人人皆知,心有余悸。一些无劳力的村民,都会雇人或叫亲戚帮忙收割。我和父亲扛着打稻机和熟悉的邻居不断地打招呼。当年只有十八九岁的我,也算血气方刚的青年劳力,偶尔干点重活还是不在话下的。</p><p><br></p> <p><br></p><p>当走过村庄后,就开始走上坡路了,我们那儿也叫上岭。原来是平路,重量是平衡均等的,忽然变成陡坡路,重量便开始倾斜了。如果力气不大,这样的架式,走在后面的人会感到重量往下挤,时间长了会压酸肩膀,而走在前面的人需要用力往上作牵引,打稻机才能负重前行。</p><p><br></p><p>上坡前,须休整。其实,我刚才身上已冒汗。父亲让我休息时,正合我意。父亲为了照顾我,还让我走前面,把重量多移动一点给自己。坡度越来越陡,我感觉到肩膀被竹杆压得酸痛了,肩膀上的那层皮也渐渐发红作痛,而浑身早已汗流浃背。没走几步上坡路,我有点坚持不住,又想休息了。</p><p><br></p><p>父亲知道我的力气还不够老道,难以承受这翻山越岭的重活。父亲当年正是年富力强的年龄,虽然个子不高,身材瘦小,但仿佛浑身有使不完的劲,扛起打稻机来似乎不觉得重。一路还叮嘱我,要是顶不住就休息会儿,我气喘吁吁地应答着,顿时让我体会到一种如山的父爱!</p><p><br></p> <p><br></p><p>这样的扛扛停停,肩膀已不堪重负,肩皮被杆子越磨越痛,汗水已经满脸,用力向上的双腿已经发酸发抖。父亲见我已非常吃力的样子,就叫我停下来多休息会,还说,再坚持一下,马上就要到山顶了,过了山顶就是平路,还有一段下坡路。</p><p><br></p><p>是的,曙光已在前头,必须坚持到底。父亲的一番话,给了我的勇气和信心。既然已经扛到半山腰,绝不能打退堂鼓,更加没有退路了!此刻,我的身上似乎充实了新的力量,忘掉了肩上的酸痛,双腿也变得有力起来。我想,这就是所谓的精神力量吧。</p><p><br></p><p>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果然,在往后的那段山路上,我的心情开朗了,扛打稻机的时间也长了。不一会儿,我们终于登上了山顶,眼前豁然开朗,山风阵阵吹来,顿觉神清气爽。啊,快到了。我在心里如释重负地感叹到,肩膀仿佛也轻松了。往下的路平坦了许多,不到10分钟就到了我家的稻田旁。母亲已割好一堆堆稻谷,正等待我们的打稻机脱粒谷子了。我们放下打稻机,父亲随即点燃了一支烟,边抽边笑着对我说,从家里出来到这里,我们已扛了一个多小时了。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扛这么笨重的打稻机,走这么远的路,确实是一次艰辛的考验啊!</p><p><br></p> <p><br></p><p>如果说羊塘是远,那么盘山就是陡了。听说要扛打稻机上盘山,我的心里会害怕的发怵的。那里的山路用石级铺设,但坡度很陡,即使空手往上走,也要走走停停边走边歇的,更不用说扛着打稻机上去了。</p><p><br></p><p>可是我家的责任田在盘山,那里有我丰收的稻谷,秋收之时必须去收割。有时我也和父亲提议过,还是雇劳力好的人帮忙扛吧。父亲笑笑说,家家都要收割,雇人也不好雇,还是自己干,慢慢来吧,一天做不完就两天。那时的父亲劳力还好,加上我这个帮手,确实能顶过去的。</p><p><br></p><p>扛打稻机上盘山的经历,艰难程度与羊塘没有什么区别。除了路途比较近只有4里左右外,难度比羊塘还要大的多。但并不是把打稻机扛到田里就完事的,还要负责把割下的所有稻谷都打完。既要扛,又要打稻脱粒,这是我为什么怕扛打稻机的真正原因。难怪那时有人被雇割稻时,会对东家说,帮你割稻可以,但最好别叫我扛打稻机。可见,怕干这活儿的还不止我一人呢。</p><p><br></p> <p><br></p><p>悠悠岁月,时光飞逝。30多年前老家的秋收情景恍如昨日,还历历在目。虽然在家帮忙的年数不长,只和父亲扛了短短的三四年时间,后来我就外出参加工作了。但扛打稻机的经历记忆非常深刻,终生难以忘怀,这是人生的一段宝贵经历!</p><p><br></p><p>扛打稻机,不仅仅是磨炼了我的双肩和双脚的承受力,也不仅仅培养了我的吃苦耐劳的毅力,更重要的是让我从中学会了坚持!无论条件环境多么艰难,都要咬紧牙关坚持!人生之路不会一帆风顺,工作生活中都会遇到曲折和坎坷,只有坚持,才有希望!只有坚持,才能胜利!只有坚持,才能圆梦!这是那时扛打稻机给我的人生的收获和启迪!</p><p><br></p> <p><br></p><p>如今秋收的田野上,早已不见打稻机,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化的收割机。我的那些责任田也因兄弟姐妹户口的先后迁出而分出去了,只留下父母两人的几分田,也早已无力耕种了。而羊塘、盘山的那些山垅田也不知分给了谁,估计早已荒芜长草了。</p><p><br></p><p>但在一些偏远的山村,偶尔还会看到一些老农种着零星的山垅田,打稻机也改装的很小了,适合老年人的体力所需。此物已罕见,毎每见此,我都会手拍留念。这是我的打稻机情结,也是我珍藏的一段关于打稻机的记忆!谁说不是难忘而有意义的呢?</p><p><br></p><p><br></p><p><br></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76, 79, 187);"><i>谢谢您的赏阅点赞与分享</i></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76, 79, 187);"><i><span class="ql-cursor"></span></i></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