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原创:倪捷儿 摄影:千喜</p> <p>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稻海翻腾金色浪,丰收景象似乐谱。锅碗瓢盆交响乐,柴米油盐酱醋茶。这些人生烟火,谁也离不开它;这些人间快乐,不时感动身心。偶尔听一首音乐,沏一壶清茶,回放人间美景,感受生命力量;写下一段文字,编辑一篇文章,记录感动瞬间,分享人间真情。一半烟火,一半清欢,相伴相随,在入世与出世中顺其自然的轮回。</p> <p class="ql-block">念念不忘那一抹黄的色彩,从春天念到冬天,从儿时念到白发。春天的那抹嫩黄,那是油菜花。春风里摇曳着纤纤的身段,翩跹起舞,那是充满活力、朝气蓬勃的一抹嫩黄。秋天的那抹金黄,却由那片稻浪描摹。江南平原的黄,那是一望无际、整齐划一地连成一片又一片,犹如金色的海洋在微风中摇曳着;而江南梯田的黄,那是层层叠叠、高低起伏,灿烂的黄拥着黛色、青色的群山,与白云相连,与天际相接。</p> <p class="ql-block">念念不忘那缕缕炊烟,从春天念到冬天,又从儿时念到白发。炊烟源于土灶,当柴火欲把灶台里的饭菜做熟时,那缕缕炊烟便会轻灵地滑过烟囱,轻巧地抖落掉身上的灰尘,袅袅婷婷地飘向空中,与那蓝天上的云朵去谈情说爱了。那些农村长大的孩子,后来参军或读书去了城里,在城里是很少能见到炊烟,偶尔在乡野见到,仍会倍感亲切,自然生出怀旧情绪,想到童年,想到年迈的父母,思乡的眼泪便会悄然滑落。</p> <p class="ql-block">人间烟火味,最抚凡人心。念念不忘那儿时的土灶。土灶一般用泥巴和砖块堆砌而成,灶面就是一大一小的俩铁锅,外加一个小铁炉子,上面盖着木制的锅盖。儿时,用土灶的铁锅煮米饭,后来,煤球炉代替了土灶,铝锅代替了铁锅。再后来,煤气灶代替了煤球炉,高压锅代替了铝锅,煮米饭就容易多了。现在,大多是用电饭煲煮米饭,插上电源,按下菜单就成了,但仍难忘用土灶煮出来米饭的味道。</p> <p class="ql-block">人间烟火味,最抚凡人心。念念不忘儿时外婆用土灶做的锅巴。从冬天念到夏天,从寒假念到暑假。外婆会在米饭熟了后,将米饭盛出来,留下半厘米左右厚的米饭,用锅铲塌平后盖上锅盖,用诸如花生壳、芝麻杆等文火慢慢烤。这样做出的锅巴,轻轻一铲,就可以整体出锅,黄灿灿、半透明,香气扑鼻。或干吃,满齿留香;或泡菜汤,焦香流淌。</p> <p class="ql-block">外婆会从土灶里,变魔术似的变出好吃的东西来,扎肉、糟鸡、熏鱼和八宝饭等。尤其是春节,那土灶里会变出更多东西,后来长大了才知道,为了这一顿丰盛的美餐,外婆平日里常常是青菜拌米饭。最难忘的是炖三样,一只鸡、一只蹄胖和一块火腿,慢火炖上一天一夜,那香、那鲜、那糯,那半个世纪前的味觉记忆,至今想起还会流口水,甚至偶尔梦里还会重演那美好。</p> <p class="ql-block">儿时的记忆里是不愁没米饭吃的,饭菜可以食堂买,可以吃的饱饱的。上初中后,开始学做全家的晚餐和年夜饭。会用煮熟的粳米或糯米做各种好吃的,比如猪油拌米饭,比如八宝饭和酒酿米饭。会用肉和鸡蛋做家常来,比如炒蛋和蛋饺,比如炒肉丝和肉丸子,还可以做一锅干湿相宜且香喷喷的白米饭。特别地愿意给长辈长辈盛饭,长辈赞许的目光,让我满满的成就感和幸福感。</p> <p class="ql-block">丰收在望,农民们走在田埂路上,穿行于稻田之中,望着这满坡满畈的稻浪,沉醉于这丰收的景象,脸上情不自禁地露出灿烂的笑容。稻田里的稻谷,到底有怎样的超级力量,能让祖祖辈辈的农民们如此辛勤耕耘并为之拚命呢?长大了才慢慢懂得,收成是农民一家衣食温饱和所有开销的源头,难怪,尽管千辛万苦,但农民的脸上,却总挂着内心折射出来的欣慰、喜悦和幸福。</p> <p class="ql-block">割稻应该是农村最繁忙的时节。日光漫溢了田野,那些庄稼汉子赤膊上阵,浑身上下被汗水濡湿了,显得油亮。他们朝皱裂结实的大手吐了口唾沫,然后挥舞手中的镰刀,雪亮的镰刀起起落落,不一会,身后就匍伏了一垛垛沉甸甸金黄色的谷穗,蚂蚱在稻子倒伏前雨一般飞溅。然后再把它们捆起来,用脱粒机将稻穗分开。现在有收割机助力后,收割时直接将稻穗与稻茎分离。</p> <p class="ql-block">割了稻,该打谷子了。早期打谷子用的是谷桶,它是个四四方方略显笨拙的家伙,将一垛垛割好的稻穗在谷桶里拍打,让谷粒脱落,然而把打好的谷粒用筛子筛干净,直接装在谷桶里。后来是脚踏式打谷机,再后来是柴油打谷机,现在有了收割脱谷机,农民们只要在田边等着,就能收回一包包脱好的稻谷了。但大山梯田稻谷的分离,还仍得用古老的谷桶或打谷机。</p> <p class="ql-block">脱了粒的稻草则被匀匀地铺开在山坡上,等晒干了,草香便即弥漫,于是扯两把稻草,用尾梢挽一个结当作稻草绳,将它捆扎稻草,再用叉子,一杈一杈的稻草奋力扬起,摞在田边地头,垛起成堆,垛在房前屋后的空场上,或堆在屋后的山墙边,堆成了一座座小山,日后可以作为做饭的燃料、养田的肥料和喂牛的饲料。</p> <p class="ql-block">割了稻,打了谷子,接下去是农妇、老人和孩子们的活了。他们从稻田与晒谷场,来回不停地奔走,打场、晒场、碾场、起场,忙忙碌碌。稻谷被挑到晒场上,不时地翻动,待晒干了,再使用风力自动筛选出饱满厚重的大米。晒谷场的场面堪是壮观,金灿灿的稻谷连片似海洋,空气中回荡着晒场人的欢声笑语还有稻谷的清香味,还有那凑热闹的麻雀,飞到东飞到西,赶也赶不走。</p> <p class="ql-block">一颗稻子的弯腰,是从青涩到成熟质的转变。它褪去了年青时的傲气逼人、冲动与浮躁的内心,而把岁月积累的内涵大度、宽厚体谅、仁慈坦诚融进了自己的躯体和灵魂。成熟的稻穗之所以弯腰是因为它孕育了渴望成长的种子,成熟的人之所以弯腰是因为他保持了谦虚。弯腰不是妥协,是灵魂极致的蜕变,是灵魂的升华和重生。弯腰是一种美德,蕴含着朴素而深刻的哲理。</p> <p class="ql-block">近年来,党中央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氛围。我国每年餐饮浪费到底有多严重,答案是800亿斤至1000亿斤。我国餐饮业人均食物浪费量为每人每餐93克,浪费率为11.7%;而大型聚会浪费率更高,达到惊人的38%;学生盒饭有三分之一被扔掉。据测算,我国城市餐饮业仅餐桌食物浪费量就在1700万吨至1800万吨之间。</p> <p class="ql-block">粮食丰收了,并不意味万事大吉。粮食从田间到餐桌,会有一个漫长的产业链,生产、流通、储存、加工,各个环节都会造成损失浪费。逢雨天谷物发芽霉变时常发生,农户储粮方法落后,每年粮食损失率高达8%;由于物流设施和方式比较落后,在储存环节,抛撒遗留损失粮食150亿斤;由于过度追求精、细、白导致企业过度加工,在加工环节,每年损失粮食150亿斤以上。</p> <p class="ql-block">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先。作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用仅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全球20%的人口,实属不易。这些年,咱们中国人的饭碗虽然端得很稳,但连年丰收、自给自足的背后,是我国粮食消费量的增长仍快于产量的提高。所以,对粮食安全这件事,始终要抱有危机意识。对于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来说,任何微小的浪费都是一个惊人的数字。</p> <p class="ql-block">我国粮食进口形势并不乐观。随着新冠疫情持续蔓延,全球粮食生产、物流、消费等多个环节受到严重冲击;蝗灾肆虐多国,非洲成为重灾区,全国粮食产量受到影响;多国出台政策,禁止粮食出口;联合国研究报告预警,世界濒临至少50年来最严重的粮食危机。当前我国粮食供给已由总量不足转为结构性矛盾,所以需要通过进口来调剂余缺。</p> <p class="ql-block">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整地、育苗、插秧、除草、除虫、施肥、灌溉、排水、割稻、脱谷、干燥和筛选,每一步都马虎不得,都汗流浃背,都竭尽全力。如果上天怜悯众生,如果四季风调雨顺,才有粮仓的满满当当,才有餐桌上的米饭喷香。稻谷是人民物质生活的根本,承载着人们的幸福和满足,承载着国富民安的重任。</p> <p class="ql-block">这美丽的秋天景色和生活劳动场景,拍摄于金华塔石岭边村。岭边村位于婺城区西南山区,境内群山盘亘,以海拔1336米夺冠金华最高山峰,被定为国家级生态公益园区,入选中国十佳最美梯田的秀美风景。清晨,云雾在山间升腾,把梯田连同边上的村子全部笼罩,有一种灵动、细腻、朴素的神韵,置身其中仿佛误入最美的幻境。满山树木葱葱风吹枝摇,田野层层叠叠风光旖旎,村庄炊烟袅袅白墙青瓦。</p> <p class="ql-block">秋天的稻田比夏日的更美,微风吹过稻浪,沙沙作响,四处弥漫着淡淡的稻谷香。叶子上的露珠,晶莹透亮,美不胜收。沿着游步道,迎着徐徐清风,嗅着稻谷芳香,感受最原始澎湃的生命。喜欢这金灿灿的颜色,喜欢这青山绿水,喜欢这淳朴的村民。一定要去一趟塔石,去一趟岭边,去感受它的春夏秋冬,它的自然生态,它的淳朴民风,它的无限魅力。</p> <p>文字:倪捷儿 编辑:倪捷儿 审读:鄢祖锋摄影:千喜 化妆:晨雪 出镜人:倪捷儿、陈望京 拍摄地点:金华婺城区塔石岭边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