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70年代

梁斌

<p><br></p><p>上世纪七十年代,国家还处于计划经济时期,商品匮乏,供应紧张,买面买米要粮票,买肉要肉票,烧煤要煤票,煤球票,买布做衣服要布票,一切都是凭票供应的年代。就连出门乘车住店都得开介绍信,不然可真是乘不了车住不了店。需要给年轻人说明的是:居民身份证是八十年代以后的事。</p><p>我家在农村,出行基本靠走,通话基本靠吼,耕地基本靠牛。吃盐是大疙瘩盐,酱油,醋用鸡蛋或粮食从小商贩手里换,油一般过年的时候买一斤,一斤吃一年。农村的孩子基本没有什么零食,山药南瓜糊的饭能吃饱都是好人家。鸡蛋是没得吃的,是家里换盐油酱醋的主要生活保障。偶尔一次生病甩个鸡蛋滚个疙瘩汤,对农村娃来说,绝对是奢侈品。</p><p><br></p> <p><br></p><p>农村孩子上学是没有钱买书包的,都是母亲手工缝制的花书包。找些布头边角布料,或者剪一些废旧衣服。剪成小方块或者三角形,一针一线把边沿连起来,形成两片大布头,中间加一寸宽的布条缝起来,再缝上两根带子,一个美丽的书包就成功了。</p><p>背上小书包,就要上学了。学校只有一个老师,是个临时工。那时叫作民办老师,公社一个月给发十几块钱,村里给粮食,给地。老师自己种地,一个人带五个年级的孩子。关键是老师不会汉语拼音,教我们啊a哦o呃e时候,直接翻篇了,导致我现在打字老是打不出来,老是问人。</p><p>花书包是妈妈一针一线缝出来的,里面满满的都是爱。学校的桌子是长条桌,没有抽屉,每天都背书包回家。书虽然只有语文、数学和自然常识三门课,但每天翻来翻去,我们的书都是卷边的,翻破了。像现在低年级学生借书学习几乎是不可能的事。</p><p><br></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那时候农村是没有电的,学校上学到了晚上要点煤油灯,每个孩子一盏灯。我的煤油灯是爸爸用一个废弃的墨水瓶制成的。制作的过程很简单,先用一个大一点的钉子,在瓶盖中央钻一个黄豆粒般大小的孔,用薄铁片卷成一根寸余长的正好能插进孔眼儿的小细管,用棉线搓成一根能放在管里,粗细正能穿过这个小细管的二三寸长的灯捻,为了保护塑料的瓶盖儿不被烧坏,再在瓶盖上套一个大小一样的圆形小铁片,一盏能照亮黑暗的煤油灯就做成了。油灯在使用之前,灯捻要先浸透煤油,是为了灯捻不被烧坏。划根火柴轻轻一点,煤油灯便开始冒着一缕油烟,发出如萤如豆的光亮。尽管光亮微弱,却是黑夜里的温暖,照亮了一段艰苦的岁月,也照亮了我快乐的童年。</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晚饭过后,煤油灯又是我学习的好帮手,我在灯下学习,母亲则在一旁做针线活。煤油灯下有影子,有时候觉得学习累了,我们兄妹几个便开始在靠墙的地方,用手做出各种形状,欣赏自己做出来的有趣的手影。微弱的煤油灯之光,点亮了无数寂静幽暗的夜晚,闪烁着家庭的温馨。</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如果说70年代有什么电器的话,唯一有可能入围的就是手电筒了。在没有电的农村,晚上是漆黑一片,有个手电筒照明,对于山里的孩子们来说,上学的路蜿蜒曲折,沟深路滑,一束光明的照亮,不仅仅是方便,更可能是生命的保障。</p><p>学校的教室紧挨着大队办公室,里面有一部手摇电话机,连着一组电池,一摇呜呜呜的声音很好听。电话只能和公社邮电所连接,往外打电话要通过邮电所的交换机接转。在学校西南角有一棵苹果树,苹果树旁边有一个土堆,站在土堆上,伸手可以触摸到电话线。那时候的电话线是裸露的,没有外皮。不知道那个小伙伴发现,打电话的时候,用手抓住电线,手麻麻的感觉很舒服。</p><p><br></p> <p><br></p><p>课间休息的时候,男孩子们会跑到土堆上,一个人在大队办公室里摇电话机。到七十年代后期,差不多是八十年代的时候,村里终于有电了,有了磨坊,学校也通电了。学校的电线也有了外皮包装。开关是拉绳的那种,不知道为什么教室的电线没有开关,用电线勾着。男孩子们淘气,经常踩上桌子用手捏住接口展现勇敢。</p><p>一天,天下着小雨,我站在桌子上正捏着电线接口。突然,一个小伙伴拉我裤腿说:“老师来了!”,一股电流穿过全身,把食指穿了个洞。我一下子跳到地上,灰溜溜的接受老师的批评。经过这件事之后,教室终于安上了开关,但我的右手食指的洞一直没有长住,白皮一直翻着,冬天来了,仍然没有长好。差不多二年多的时间,直至我上了初中,食指才长出新皮,天阴下雨才不发痒,中间那个白点才消失。</p> <p><br></p><p>记忆中的七十年代,喇叭挂在树杈上,公社的广播电台是有线广播,庄户人家收听用的喇叭是个方匣子,自行车是横梁大28式,在外上班的或邮电职工已经开始骑车。后期,家庭条件好的人家开始有了缝纫机,年轻人结婚开始买手表。收音机开始进入平民百姓家里,是那种大一点的收音机,可以摆在桌子上的当摆设。闲暇时间听听戏曲,听听评书。了解时事新闻也是收音机的主要功能。</p><p>七十年代,公社开始有了拖拉机耕地,村里有了电磨、碾米机。随着文革的结束,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运动也进入了尾声。国家开始改革开放,土地渐渐地回到了农民手中。计划生育被提上了日程,农民开始外出打工,中国进入了经济发展时期。</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