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 这周读到这本《被压迫者教育学》,其实刚刚看见书名的时候就很迷,感觉是一本难啃的书,事实也的确如此,书中并没有大量的案例来帮助理解,书读起来就会更加的晦涩难懂,其实对于教育学新手来说,这本书对于我们进一步理解教育会有很大的帮助,读完这本书之后,我也有一些自己的拙见。<br></div> 首先,先来说一说作者,这本书的作者是保罗·弗莱雷,20世纪批判教育理论和实践方面最重要和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他出生在一个军官家庭,在大学时主修法律,也接触了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知识,读完博士后,他有参加扫盲工作,而后巴西发生了军事政变,他就开始长达16年的流亡生活,弗莱雷一生的教育思想,无不是围绕“ 教育即解放”来拓展、延伸,在流亡期间,他直接提出“教育即政治”的口号,目的是希望通过教育让人们认识自己与社会。通过对他生平的了解,对我进一步理解这本书也有很大帮助,下面我来说一说我从这本书中所了解到的一些东西:<br> 这本书与一般的教育类书籍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它开篇并没有说明某一个教育现象,指出所存在的问题,在这本书里,它开篇主要就是从人性的角度来说明被压迫者教育学存在的理由,以及压迫者与被压迫者之间的关系,他认为只有解放才能解决压迫者与被压迫者之间的矛盾,书中这样一句话令我印象深刻——解放:不是一种恩赐,也不是一种自我实现,而是一个互动的过程,这也是他一直都主张的观点,被压迫者与压迫者之间会有斗争,而斗争的目的也是被压迫者想要解除压迫,重获自由,可能在他们的内心深处也想成为压迫者,就是这样的一个无限循环,其实联想到作为学生的我们,我们也是处于一个被压迫者的地位,才会有学生因为学习压力过大而跳楼、自杀等事件的发生,其实在学习过程中,压迫者不一定是老师,也可能是自身,大家都是一个压迫者与被压迫者的矛盾体,当我们为毕业而欢呼时,就像是被压迫者得到了解放一样。<br> 书中提到了两个对立的教育观——“灌输式”教育和“提问式”教育。所谓“灌输式”教育就是教师把学生当作是“容器”,一味地往里面强加知识,老师忘容器里面灌输得越多,就越是好老师,学生被灌输地越多,就越是好学生,其实这也是过去国内教育的普遍现象,正如弗莱雷所说:“教育就变成了一种储蓄行为,学生时保管人,教师是储户。”但是这却违背了我们学习的初衷,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应该才是主体,是需要主动地去吸收知识,而不是被动的接收知识,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温顺地被灌输已成为了我们的常态,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自然就变成了被压迫者。那么还有一种教育方式,也就是“提问式”教育,这也是一种有目的性的教育,它打破了传统的灌输思想,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联系主要是通过对话,弗莱德也指出:教育应该具有对话性。因为对话是学生有意识的活动,在对话的过程学生会自己主动地去思考,那么对话应该如何顺利地展开,这也需要教师去引导,对话的目的,是对现实进行不断创造,是为了人的不断人性化,没有了对话,就没有了交流;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真正的教育。<br> 教育即政治。弗莱雷在书中谈到他对教育的理解时,就指出了教育的两大特征——政治性和实践性,那么何为政治性呢?也就是说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认识自己和帮助社会,不管我们在哪里接受教育,都与政治密切联系,在书中他提到“政治是教育的灵魂”,弗莱雷进一步解释说,如果把教育与政治分开,这是一种危险的行为,如果教育独立于权力之外,独立于现实社会,那么学校只能成为一堆抽象的价值观和概念的场所,或是技能的表演场地。不是教育使得社会去适应某些规范,而是社会塑造了教育,使教育去适应维系社会生存的价值观。教育学中就指出什么样的社会决定了什么样的教育,教育总是有利于权力阶层的。那么教育的另外一个特征——实践性呢?字面理解,也就是教育要与实践相结合,的确,我们所接受的教育也就是为了付诸实践,辅助实践,教育与实践密不可分,有一个名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就简单粗暴地指出了实践的重要性,列宁曾说过:“没有革命理论,就没有革命运动。”他并不是说理论更加重要,而是向大家指出Gemini既不是单靠口头说说,也不是单靠行为,而是要将二者结合起来,这也更加验证了教育要与实践相结合。<br> 最后,我想要书中的一段话话来结尾:如果学生既没有必需的认识上的好奇心,也没有对所学知识客体的某种愉悦感,就难以建立增强他们认识上的好奇心的种种条件,以形成能使他们理解和领悟知识客体的必要智力手段。如果学生不能把生活阅历转化知识,并且把早已获得的知识用作发现新知识的过程,他们就根本不可能积极参与到作为学习和认知过程的对话中来。我们大家一起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