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齐贤羊山 2012-10-10

云中马

<p>  羊山,故乡的山;因山上有石如羊,故名。</p><p> 我们小时候都叫它沙山,原因是大规模采石留下的碎石块、碎石片、碎砾石、碎沙子堆成了一座座山,很直观。如今大部分沙石、石片被采沙场掏空作建材,那些幸存的裸露的碎石山坡也已长满了杂草,家乡人也多称其为羊山。</p><p> 其实,200多年前, 就有乡人叹曰:“问所谓羊山者,无存焉。” 羊山去哪里了? 昔之羊山,广数百亩,越王勾践时,范大夫凿此山之石以城会稽。隋开皇十一年,越国公杨素采羊山之石以筑罗城。还有乡贤详实求证,更大规模的用途是修筑海塘,“自海水为灾,屡兴石工,而采凿无余”, “海塘为越中第一保障”。羊山屡经开采,已是“为宫、为霍、为岌、为峘……,洼以为洞、潴以为潭。”</p> <p>  最初几次去羊山,都是和台门里的小道伴,跟放牛的九斤大叔去的。</p><p> 春天,牛还不用下地干活,青草疯长,正是放牛,让牛长壮的时候。九斤牵着牛,从台门口外的东官弄过,四、五个台门里的学前孩童,跟在牛后面,走过茶亭桥,多数时候就此打住;有时,邻家的大男孩挑头,说跟着去,大家积极响应。</p><p> 久而久之,和九斤熟了,他住在柴船溇,离得近。听大人说,他从小是孤儿,刚生下来是个大胖小子,有九斤重,所以得名九斤。我们去田里捉泥鳅、黄鳝,常从溇底过。他四十出头,是光棍,家就在村道边,隔着一块石板道地,两间平屋,大的一间没有门,只有半截木栅栏,里面关着牛,旁边小的一间他住,门口是一张门板搭的床,一个用石块垒的灶,几只箩筐和坛坛罐罐,里面堆着烧饭用的柴草。我们路过,门口张张,从不进屋。</p><p> 九斤乐意和小孩搭讪,不过口齿不清,说得越多,我们越不明白。还有他右脚走路不灵便,拖着走。原来,他得过小儿麻痹症,留下后遗症,田里的活不能干,所以生产大队叫他放牛。</p><p> 九斤去山里放牛要从镇上过,牛要乱拉屎、拉尿,他尽量不从街上走,穿东官弄,到中街东,马上过茶亭桥,直接从聚仙溇出街,沿着下方山下的路,往南转,前面就是羊山。我们一路奔奔跳跳,跟着来到山脚下一个较大的山岙。山坡地、沙石地长着草,旁边有水沟和一个小水塘。九斤把牛放开,由牛去找草吃,找水喝。</p><p> 望望一座接着一座的沙山、奇形怪状的岩峰,几个五六岁的孩童,心生怯意。九斤带领下,到山地拔茅针。一丛丛茅草蓬,长出新芽,把嫩芽往上一抽,一支比筷子还细长的茅针到手;剥开外面的绿叶,取出里面的白芯子,放进嘴里,软软的,绵绵的,汁水有一点鲜,有一点甜。</p><p> 边吃边拔,手里攒一把了,这时,抬起头来,发现沙山已在身边,岩峰已看不见,几座山头,中间一条沟。往沟里走一段,听上过山的大男孩指点一番,就不往前走了。</p><p> 九斤要放一天牛,我们离开时,九斤把他拔的茅针分了。我拔得少,分到的多。他手里抽出十几枝,笑呵呵递过来。他笑起来,皱纹更深了,露出一口黄牙,破棉袄也敞开;挥挥手,叫我们快回家</p><p> 春阳照耀着我们手里一把把嫩绿的茅针,照耀着泛绿的山地和新绿的草木,照耀着一张张灿烂的笑脸,在羊山脚下,一起构成印象中故乡的春天。</p> <p>  上学时,羊山和相邻的陈家山就在学校前面,上山,成了家常便饭。读小学时,每个班级有几块菜地,种青菜、萝卜、地瓜,还养过兔、养过羊,同学一起上山拔草。体育课,也常沿山岙越野跑。读中学了,更是有事没事进山。少年时代,羊山,在我们眼里,不只是一个个山头,一处处山泉、一块块巨岩和一座座山崖。具体说,我们有时是较长期地,有时是阶段性地和羊山的水塘、羊山的沙石、羊山的险峰打交道。</p><p> 今天,老了,许多事情记不清了,说起羊山,却仍能条理秩然,头头是道。</p><p><br></p> <p> </p><p> 一.羊山的水</p><p> 俗话说,山不在高,有水则灵。羊山的水和其它山的水不一样,它没有瀑布,没有湍急的山涧、溪流,也没有潺潺的流水声。它是在沙石下流动的暗泉,偶尔在某处沙石间露出地面;它是石岩上的几处清水池,悬崖下的多个冷水塘和山下汇集成的大塘。</p><p> 山谷底部,暗泉出口,先人在水流经的石上凿槽,在槽的前端或后端挖一个小潭,一方面,让水畅流,一方面蓄水,方便饮水、取水。这石上水槽,乡人称为管;与槽连接的水潭,乡人称为塘;并按先后次序,由外而内,取名一管塘、二管塘、三管塘、四管塘。一管塘,就是一条石槽的水塘,二管塘,就是两条石槽的水塘,以此类推。</p><p> 名气最大的是一管塘,又称“肚脐眼”。登高俯瞰,三面山围,中间如有一巨人枕山而卧,泉眼位于腹部中间,高处远看,还真有点像。它位于靠近小镇的羊山中部,进山路口的山脚边。塘大约一米见方,水深不到膝盖,终年盈满,外溢的水通过沟渠流到田里。传说吴越王钱镠,驻兵羊山时,曾用此水泡龙井茶,说和杭州虎跑水一样,水质上品。镇上没有装自来水之前,常有人来挑水取用;还有人来担水,穿街走巷卖水。</p><p> 我们一般不喝一管塘的水,离镇太近,喝得最多的是三管塘的水。它在进山的必经之路上,因已在山里面,位置也高,相对比“肚脐眼”的水更干净,更清凉。一股涓涓泉流,悄无声息地从山下的沙石间流出,汇成一个小水潭,沿着岩上的三条石槽往下流到两条石槽。往往走到这儿,口干了,我们在二管塘洗手,在三管塘喝水。一般,用手一把把掬槽里或潭里的水喝;有时,掬水喝不爽,直接趴地上,咕噜咕噜喝一通。</p><p> 四管塘离得远,要翻好几个山头才到。想来,四管塘的水源和其余三个不会是一处的。它是稍高于地面的一个水潭,后面是山体,前面一块竖立的薄薄岩石板挡着水。这块挡水的石板上,开了四个寸把长口子,水就从口子往下流。据说,四管塘的水质最好,最清凉;喝水也方便,蹲下,嘴对着口子喝。我有个弟弟上山下乡,到下面的湖岙村插队,夏收夏种双抢期间,他的任务是每天进山,去四管塘挑泉水,挑到田间地头供下田的村民喝。我问他上下山几里地,一天挑水好几趟,挺累吧;他说这份活自由。</p><p> 我们来到四管塘,再喝一肚子泉水,一般就不再沿原路返回,或向西到湖岙村,翻湖岙山回校;或向东经过上面的天池,下到日潭、月潭后回家。</p><p> 说到天池,羊山开山取石,有多个石宕,‘宕’是越地方言,意即采石场;宕内取石材后留下多个石池、石潭;天池就是其中一个石池,位于山之南。之所以称天池,因地势较高,海拔50多米,在半山腰,贴着陡峭的山壁。池水不盈不溢,水深难测,即使长夏无雨,也没见浅下去多少。其水清澈,周围岩壁挡风,池面平静如镜,往水中一望,倒映出人影、山影,天光云影。</p><p> 山中石池。</p> <p>  读书时,去的较多的是两个冷水塘。 </p><p> 一个在峡谷里,夏天去,三面高耸的崖壁围合,终日不见阳光,留一条路,走到谷底水塘,天大热,幽谷阴冷,一到谷底水塘边,身上的汗水就收了。我们站水中的石上,慢慢适应,先下水游一小会,不宜多游,忽热忽冷,容易脚抽筋;后坐在塘边石坎,擦擦洗洗,谈天说地。</p><p> 另一个冬天去,这塘,就像是在岩石中挖了一个深坑,四周全是岩壁,只有一个缺口,水从缺口溢出,人从那里下水。这个塘的水有个特点,冬暖夏凉,从不结冰。初中,三个同学一起住校,每日晨练,拜其中一个同学为师,跟他学打少林小洪拳;再往山里跑步,边跑边把衣服脱了。到水塘边,用手把水撩到身上,拍拍胸口,下去冬泳。与其说健身,不如说锻炼意志。</p><p> 羊山最大的水域是山下东边的大塘,就是现在的日潭、月潭、羊山湖,那时,统称大塘,平均水深14.5米。</p><p> 其中日潭,是镇上男人的天体浴场,每到夏日傍晚,水边和石滩上,站满一丝不挂的大男人和小男孩,白花花一片。如有人起哄,必是在日潭和月潭中间的道上有年轻女人掩面走过。</p><p> 每年五六月,麦子扬穗,河虾肥壮,镇上的孩子去大塘钓麦头虾。除了星期日,平时中午放学也去,回家匆匆扒两碗饭,拿起钓竿、一火柴盒红红细细的小蚯蚓,顺路跑到豆腐作坊,抓一团豆腐渣,赶到大塘。把一小撮豆腐渣往水中的石缝边一撒,蚯蚓穿到钢丝弯的钓钩上,大大小小的虾就爬过来,先钓老湖虾,再钓带子虾,小的不钓,换一个地方再钓。个把小时,钓满满两口袋,差不多有半斤。</p><p> 有一天,萧山的四爹来我家做客,父亲陪他喝茶、聊天,母亲去街上买菜,我和弟弟到大塘钓虾。一个多钟头,我们钓了半竹篓。回家,父亲已把锅烧热,先烧一碗油爆虾,一碗带子虾酱油蒸,脚很长的老湖虾放汤。四爹爱吃,以后见面时,还常提起我们钓的大塘虾。</p><p> 有人称羊山为“万泉山”,有点夸张,大概有几十处塘、潭、泉、池。不过,有几个奇泉倒是真的。前面提到的“肚脐眼”, 传说是钱镠下令保护的饮水源;四管塘,水清味冽,传说八仙之一吕纯阳到此采掘草药,给人治病,饮用过此水,被后人称为“纯阳泉”;此两泉可以算奇泉。</p><p> 还见过另一个奇泉,同学邀我去,只去过一次。它在羊山东面,山脚下一个沙石坡,下陷一个凹塘,称桃花洞。洞下有泉,口子比洗脸盆大一点,水清浅,称桃花泉。酷暑,我俩坐洞口,冷风一阵阵从石洞缝隙间冒出来,先靠得近,风吹着爽,就像开着空调冷气;后有点冷,往外挪一点,再挪一点。同学带了几根黄瓜,丢入泉中,一会儿,拿出来吃,又脆又凉。时不时地,有人来挑水,泉太小、太浅,要用勺或杯汲水。看看泉里的水,不足一桶,奇就奇在,汲走一桶又一桶,泉水却不见少。同学还说,用桃花泉水,泡附近玉屏山上的茶,比虎跑水龙井茶还好喝。</p><p> 羊山的水,流在暗处和明处,汇入池塘、泉潭、羊山湖,也在我们的记忆里欢畅地流淌。</p> <p>  二.羊山的沙</p><p> 羊山,遍地石,满山沙。一个个石宕,经石宕工终年累月的开采,揭石板、取石料、劈石柱,留下的山皮、宕碴和沙砾堆积成山。这一座座沙山,海拔一般不超过百米,大多六七十米。上学时和同学、寒暑假和同学或邻家少年,结伴上山,不但走遍了每一个山头,还与山厮磨与沙戏,上山掏鸟窝、滑沙、挖树根;甚至有同学,辍学去山上沙场打工。</p><p> 沙山,植被稀疏,树木稀少,鸟类也不多。偶尔见老鹰,高高地在空中盘旋。台门里一个青年,抓到过一只小猫头鹰,还不会飞,是从崖上的窝里掉下来的。课间,布谷鸟的鸣叫,一声声从山里传来。山上,刺柴蓬(荆棘丛)较多,生长在沟里、陡峭的坡上,或贴着岩壁疯长,麻雀在蓬中做窝。小学一两年级,班里有个同学,常掏鸟窝,学校屋檐下,树上的鸟窝掏光了,就往山上跑。我跟着去,基本上每次都有收获,不是一窝鸟蛋,就是一窝小鸟。他带回家吃,分给我,我不要。第二天,他塞给我几个煮熟的鸟蛋。</p><p> 有一天,另一个同学悄悄告诉我,他发现了一个大鸟窝,邀我一起去。这个同学平时闷声不响,在这方面,和我一样是菜鸟级的。我俩登上一个较高的沙坡,上面不高的山崖间,有一条石缝,他说已观察过一段时间,有两只比麻雀大好多的黑鸟,在缝中的柴蓬中飞进飞出,必定有鸟窝。我将信将疑跟着他,小心翼翼地往上走。快接近时,突然,一只鸟从天而降,“扑”的一声,在同学头上拉下一坨鸟屎,往我身上也拉了一点。同学站在崖前犹豫,不由分说,另一只鸟俯冲下来,十分精准地往他脸上撒了一大泡尿屎。他忍不住用手一摸,抹得满脸都是,又臭又脏。两只鸟还不罢休,凶狠地冲他喳喳叫。</p><p> 我们败下阵来,找一个水塘清洗。我身上不多,把外衣脱下来,局部搓洗。同学洗完头、洗完脸,看我把洗干净的衣服披头上晾干,有了主意。他把衣服拿着,说走。原来,他怕鸟啄他的头,现有办法了。我们头上披着外套,又来到崖下,攻击过我们的鸟没有再出现。大着胆子,爬到石缝处,柴蓬里果真有个大鸟窝,但里面的小鸟已被转移了。这件糗事,这个爱肚里做文章的同学和我说一定要保密,如让那个专掏鸟窝的家伙知道了,肯定要笑话我俩。</p><p> 沙山与湖岙山交界的山头,有一条成四五十度斜坡的长长沙道,大概有五六十米长。这条沙道,可以说是我和台门里的小伙伴们滑沙滑出来的。</p><p> 假日,有一天,来到一座山头,邻家的男孩不从山脊上的路走,他侧身从一处山坡往下走。走了一段,前面的山坡有点陡,他捡起一块石块,干脆坐在石块上滑了下去,风驰电掣般地下滑,不一会儿就到了山下,太爽了。山脚下,沙又多又厚,就像一个大沙坑,不会有危险。大家见状,纷纷效仿。为防止下滑时飞石伤人,要一个个下滑。轮到我时,我已准备了一块北较方正的石块,坐上面,两腿略弯曲,后面有人推了一把,顺着陡坡而下,不一会坡度加大,飞般地加快了速度,我一边身体后仰,一边举起双手,风在耳边呼呼刮过,两旁飞沙走石,响声如鼓轰鸣,顿时肢体和感管深受刺激。随着惯性的加大,速度越来越快,我也和大家一样,一边快乐地大呼小叫,一边用脚点踩沙石,就像汽车点踩刹车,以减慢速度。</p><p> 小时候不怕累,滑下去,上来再滑,连着玩了好几回。虽然都穿着破裤破鞋,几次滑下来,更显得衣衫褴褛;回家免不了挨父母骂。后来,又去滑过好几回,为了裤子减少磨损,想了好多办法,在石块上放纸板或木板,或就近拔草,铺石上。裤子还是容易磨破,手脚也少不了磕磕碰碰,滑了一个假期,不新鲜了,停了下来。</p><p> 有一个暑假,遭受旱灾,小河干涸了,需一道道筑坝,从大塘和小海湖往河里灌水。水乡,河流是主要通道,筑坝后,外面的柴船进不来。六十年代,镇上家家户户用煤球炉烧饭炒菜,个把月下来,生炉子的引火柴没了。破木箱、破家具、树枝、竹枝都用尽。那些年的山,都是光秃秃的,山上的柴早砍光了。有一天,路过对面台门的一户人家,见门口晾晒一堆刺柴蓬的树根。里面的男孩出来,说树根耐烧,生炉子,两三个树根就够了。他说带我去挖,我点点头。</p><p> 他父母在外地,和外婆生活在一起。在学校,他比我高一个年级,块头更大。除了和我还说几句话,很少搭理其他同学。那天,带着锄头,箩筐,跟他上山挖树根。沙山上,沙石松动,树根好挖,只是树根不多。开始我俩是在一起挖的,不知什么时候,他出现在对面的山坡;我向他靠拢,他又到另一个山头。最后,一起回去,他的箩筐几乎装满了,我的箩筐比他小,还不到半筐。他看看我,露出得意的神情。又一起去了几回,赶早去,太阳猛了就回来。一到山上,他总在避我,我总在找他。他告诉我,挖回去的树根,自家烧不完卖给台门里的阿公阿婆,前天卖了3分,昨天买了5分,洋洋自得的口气,像发了财一样。他知道,凭我挖的这点,家里勉强够烧。回来路上,他接连回头看我,细细的眼睛里,掩饰不住地笑。</p><p> 后来,听说他支过农,又自己做生意,情况不怎么好,也不知现在如何。</p><p> 小学五六年级,文革中,上课极不正常。我有一个好友,辍学去羊山的沙场做小工。他比我大一岁,身体结实,为人厚道。其实,他的家境比我家好多了,可能由于家庭氛围不好,他一心想自己攒钱,独立生活。</p><p> 六十年代,羊山一直有采沙场。几个壮汉把石块搬开,垒叠起来,用铁锹把沙石铲到一个砂石筛里,一道道筛,先筛分出小沙砾和沙,再把沙筛出来。沙堆成一堆,沙砾,他们称瓜子片,也堆成一堆。然后,由人把沙和瓜子片挑到不同的船埠头,等船来载。我的朋友,就做挑沙的活,在采沙场大概算较轻的活,有几个妇女也在挑。</p><p> 朋友说,他这样干一天8角钱。有一个下午,我去看他,他拿了两瓶汽水,一包花生。采沙作业场,石块垒成一条条两三米深的壕沟,他带我到沟中一个无人的角落,有石块搭的桌、椅。我俩边喝汽水、边吃花生,边聊天。</p><p> 我说也想挑沙挣钱,他说我不是那块料。我那时瘦弱,身高不到一米六,体重四十公斤以下。而他,快一米七了,长得壮实、有力气。</p><p> 后来他顶父亲的职,进了国营绸厂。三十几年前,我们在老家见过一面,他在桥上看见我,急匆匆地跑下来。望着他,我怔住了,他好像没再长个儿,并且比当年瘦。而我,比他高大多了。我发怔时,有人叫我,匆匆谈了几句,那时还没手机,没留联系方式。听同学说他单身,没有结婚。</p><p> 沙山的沙,现稀少了,刺柴蓬多了,连废弃的石块也派上用场,被买走了;深沟浅壕,多已复平。在时间的沙漏里,我们也已失去,并且再难以拾回某些堪称珍贵的友情。</p> <p>  三.羊山的峰</p><p> 羊山,现辟为景区后,分成石佛景区、羊山公园和羊山石城景区三部分,总面积88.5公顷。</p><p> 古越名胜石佛寺。</p> <p>  小时候,羊山峰峦,从东到西,构成一幅奇妙的山水长卷。东为石佛寺的水中三峰:城隍峰、灵鹫峰、龙角峰;我在石佛寺游记中已有描述。接着是贴着羊山湖南岸,一组错落有致的奇石,一座称伴佛居的佛堂结庵于此。中为日潭、月潭,南端高高耸立五指峰。西为沙山,现称羊山石城,连绵起伏的山头,<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重岩叠嶂</span>,孤峰兀立。</p><p> 伴佛居,在石佛寺西,大塘南。一处不高的山峰和几块不高的岩石,撑起一座庵堂。大概离石佛寺近,不足百米,伴石佛而居故名。现已不存。</p><p> 几间白墙黑瓦老屋,坐北朝南,中间一间供佛。因是女性修行者居住,里面一尘不染,相当洁净。房子两旁和走廊外,有几竿竹,几垄整整齐齐的菜地。</p><p> 引人入胜的是,西侧岩峰如壁,下面有一个很深,不大的水塘。原来,岩壁下的塘水深处有一个大洞和外面的塘水相通。放暑假,我们结伴而来,向下走二三十级石阶到塘边,两三个小伙伴,本来就赤脚,卷起裤脚,站到水中的台阶上,把脚浸在水里。这时,有个小伙伴,来到岩壁外面,找一块搬得动的石头,从高处扔到外面的水塘,外面听得到‘扑通’一声,看得到水激起的涟漪;里面听不到,但小水塘立马涌起水浪, 涌浪一般二三十公分高,厉害的话,会有三四十公分高;我们规定站水中的第二级台阶,把小腿肚淹没,有人逃得快还好,逃得慢,整条裤都湿了,大家一阵哄笑。惊动庵里的尼姑,把我们赶走。</p><p> 五指峰,位于石佛寺和羊山石城中间。镇上过去,要从日潭、月潭间的石廊穿过。</p><p> 石廊,除地上铺着石板,两边也竖着青石板,石板两则和上面用石条卯嵌固定。竖立的石条上刻有捐款者姓名。原来,当年从两潭间的沙石路走过,有醉酒者、胆小者跌落水中,尤其在刮风下雨夜,还有人溺水而亡。故有好事者,筑路围栏。</p><p> 来到五指峰下仰望,数十丈高的山峰确如手掌,掌心朝比、掌背朝南,高高矗立,雄居家乡山水的中间,是这幅奇妙山水长卷上画龙点睛的神来之笔。卓立的山峰,可清楚分辨出并拢的五指。指间石缝,生树长草,有成群的喜鹊飞进飞出,一天到晚,吱吱喳喳叫个不定。峰下,有一座小桥,过了桥有一座路亭,内连着一间搭进岩穴里的小庙,庙里有菩萨,旁边还挤着一户人家。</p><p> 夏日傍晚,喜鹊归窝,四周僻静。我们中学里的几个同学,来到五指峰背阴处的桥上,桥下,一条泉水汇拢的小河静静地流过,大家坐在桥栏上乘凉聊天。星月夜,凉风吹拂,抬头望峰上的云空,一朵朵飘逸的云,似乎把我们的话题引了开去,也把少年的心思带远。</p><p> 有一年夏天,小镇来了很多解放军, 一个工兵排,炸峰取石,围垦海塗。没几天,五指倒了,搬空了,只剩下短短的一截大拇指,现留存在羊山公园广场上。</p><p> 沙山诸峰,因一座座奇峰,开辟为羊山石城景区,除口口相传的名字外,现有了正式的名称,称天柱峰、骆驼峰、笔架峰、龟鳖峰、锦屏峰、观音朝佛峰、大王峰等。大多是按山峰的形状起名,我能对上号的只有少数几座。</p><p> 天柱峰,又称拇指峰,在山顶上,为一独立石峰,不高,但有擎天而矗的气势;峰顶有一松柏,神似“黄山梦笔生花”。黄山的梦笔生花,峰尖的小树已是假的,而这棵长在石缝间的小树,是真的,我从小望到老,却未见长高。</p> <p>  骆驼峰,这是新起的名,我们儿时都叫它岚峰牌。一道横竖的山岗,由北向南高高耸立。顶上一条路,那时,从北面可以走上去,开始一段有向上的坡度,后面基本平直,路也宽。我还没上学时上去过一次,那时长得瘦小、灵巧,看有人在顶上,想也不想,就走上去了。中间有条岩缝,大概一米宽,在平地随便一跨,但在崖壁上要跳过去,还是很紧张。顶上宽的地方,摆得下一张八仙桌。</p><p> 后上去的路,特别是靠前十多米长的一段,风化的厉害,沙粒覆盖,越来越窄,越来越难走,并听说一个妇女去割柴草摔死了,就基本无人再上去。</p><p>小学五年级时,一个进士台门的同学,常带着我和一帮他的道伴玩,都是一个学校的,年级或班级不同。一个假日,我们来到岚峰牌前,几个胆大的同学上了,我的同学也上了。他们跃过岩缝,互相敬礼,紧紧握手。在他们鼓动下,我们第二拨,有四五个人,也开始上。一个走在前面的同学,在斜坡处,吓得止步不前,又不能转身,进退不得,停在半途;沙粒在脚下;像一条细流往下掉。这样僵持下去,很危险。留在峰下和已在顶上的同学,叫他先蹲下,叫我们后退。其实,这段路应小碎步快速通过,倒着慢慢后退,脚下的碎石不断滚落悬崖,反而吓人。好在我们才走了一小段,退几步,就可以转身而下。一个胆大的同学,从顶上下来,伸出援手,帮助那个脸已吓白的同学,慢慢倒退,脱离险境。好险,大家都出了一身冷汗。</p><p> 从此,每每来到这座笔陡的山峰下,只有仰望。现山峰上已有几处大缺口,高低起伏,确实像驼峰,没有器具和专业水平,登顶已不可能。</p><p> 锦屏峰,或又称大王峰,这座山峰有路可通。在石城的西南向,坐南朝北;峰顶平坦,约有200多平米。它和骆驼峰呈倒置的“L”形相连,在两峰连接的封闭崖谷下,有一石洞,大家叫老虎洞。洞不深,根本不可能藏龙卧虎,只是其地势,犹如虎穴。沿山坡上一条土路一曲一折而上,登临峰顶,凭高眺望,故乡的山山水水,镇上的街坊民房和远近的村舍,尽收眼底,故此峰有石城 “妙高台”之称。</p><p> 锦屏峰北侧。</p> <p>  少年,志在登攀。</p><p> 有一拨同学,不走寻常路,发现了一条攀越之路。骆驼峰和锦屏峰相接的山崖,有个缺口,平时,从北面上山,面对的是一个十数丈高的垂直峭壁。而在南面,有一个几十米高的沙石坡,伸到缺口下,可登上缺口,攀着岩石,跨越到锦屏峰。</p><p> 我们去了,化个把小时,迂回穿越到南面,爬上山坡,一堵不高的山岩,有石缝可登,不一会就站上缺口。前面同学关照,不要看下面,下面就是老虎洞。一只手抓着骆驼峰的岩石,另一只手伸过去,抓牢锦屏峰的岩石,一步跨过去,踏上了锦屏峰。不过,到峰顶,还有一条乱石相叠的路,也很陡,好在有手抓的石或树,有时脚下有石头松动,请下面同学注意,如果石头不大,干脆把它踢下去,一会儿,传来石头落到谷底的声音。</p><p> 登上峰顶,回望脚下,肩膀一耸,吁一口气,顿时升起豪情。</p> <p>  羊山险峰,在离开故乡的游子心里,在平凡的岁月里,在不平坦的人生路上,或时隐时现,或清晰地矗立眼前,给我们平添信心、勇气和力量。</p> <p>  2012年国庆假日,在相隔近二十年后,我又一次走进羊山。同学在朋友圈发消息,齐贤镇政府正在羊山石城辟“百佛园”,借此带动整个景区。我来绍兴探望父亲,住城里,趁天日晴好,起个早,和咪龙说一下,独自一人赶去看看。</p><p> 到羊山石城门口,七点多点。前几年,杨洁导演的《西游记》续集第九集《祈雨凤仙君》在羊山石城拍摄,羊山已有一定的知名度,除本地人,节假日也会有外地游客。我来得早,遇见几个晨练的中老年人。</p> <p>  进石城,先见一弥勒佛,已基本完工,但还搭着作业架子。往前,可见十几尊造像已完成,更多的还只完成局部,有观音、天王和其他菩萨。佛像造型端庄,线条流畅。佛像布置,主要沿东侧山脚下一线山体,依陈家山而起,向寿家山推进。望族陈家的祖山,清时禁开,现为百佛让位。固然如此,古采石场遗址、羊山石城主体将维持原貌。</p> <p> 进山的路,经整修,多处保留原来的沙石路。原先不大好走的路段已铺筑石板,原需登攀的小道也筑石阶,方便多了。走了不一会儿,四周已是岩石嵬嵬,多是青石,也有五彩石。这是羊山石的一个特色,不但石质坚固,石色呈黄、青、灰、黑、白五彩,有“羊山五色石”之称。</p><p> 峰回路转,出现一个个石宕,四周峭壁,形如围城。仔细看,多处石壁上,有斧劈质感,凿痕累累,深浅不一。一处石壁上,刻着“钱镠兵寨遗址”和相关文字介绍。原来,唐朝末年, 吴越王钱缪奉诏,率杭八都兵,曾在此处安营扎寨,平董昌之乱。</p><p> 拾级而上,渐向高处,除了高高在上的骆驼峰,豁然见两座孤峰,便是观音峰和天柱峰。这应是无意的雕凿,恰似神工。正如徐渭诗曰:“石宕固是人所凿,若使拟凿反不能。天意人工两无意,方能成此孤峰撑。”</p><p> 来到骆驼峰背后,进入谷底,见一块巨石上,画着一个大大的爱心,写着一个女孩的名字,下面,用英文写着“我爱你!”。想当年,这峰林幽谷,也是镇上男女谈情说爱的地方。我们那一代人的山盟尤在,今人的信誓旦旦。怪不得,镇上拟把这一带山谷打造成情人谷。</p><p> 虽是旧地重游,却处处新鲜,走出谷中,又跃上一个山头,锦屏峰赫然在目;冲顶四望,俊峰耸峙,波谷起伏。</p> <p> 记起结婚那年,带咪龙登上此峰之巅,指点故乡明媚的山水、田园、村镇,稍远的东北方,是驼峰山、马鞍山;近处是金帛山、拱星庵,那是祖先长眠的地方。我把她拉到身边,心里默告:我把老婆带来了。</p><p> 说曹操,曹操到。正在此时,接到咪龙电话,她在酒店吃了早餐,退房、结账,已开车过来,在石城门口等。</p><p>匆匆下山,来到车前,我再一次回望羊山,朝阳照耀下,山石嶙峋,峰峦隆起,一片灿然;百佛园的工地上,也已有三三两两游客。</p><p> 见到咪龙,我劈头盖脑地说了一句:“羊山不火,天理不公!”</p><p></p> <p>THE END.</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