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雅唐模画中居

云起龙飞

<p class="ql-block">因为有那么一丝丝浪漫因子,喜欢畅游古镇古村。走进古村唐模,一见便倾心,犹如小石块投于内心,激起的圈圈涟漪中,倒映的都是古村的浑然朴实之美。</p> <p class="ql-block">唐模周围青峰环绕,就像是这大山之中最珍贵的宝藏一样,这些山峰就像是团团围住它的护卫,它们只想要守护住眼前最珍贵的宝藏。因为远离于城市的喧嚣,唐模就像是一片净土,充满着浓郁的历史韵味,它也被人们认为是最具有唐朝风韵的村庄。</p> <p>唐模村原为歙县所辖,现属黄山市徽州区。唐模最早是汪氏家族聚族而居的村落,其祖先汪华曾在唐朝被封为越国公,死后谥“忠烈王”。取名唐模,据说是其后人为纪念唐朝对祖先的恩荣,按盛唐时的模式、风范、标准建立的村庄,是徽派建筑与园林景致相结合的一座恬静而别致的村落。</p> <p>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代翰林、该村晚清时期的诗人许承尧所撰楹联云:“喜桃露春浓,荷云夏净,桂风秋馥,梅雪冬妍,地僻历俱忘,四序且凭花事告;看紫霞西耸,飞布东横,天马南驰,灵金北倚,山深人不觉,全村同在画中居”。</p> <p class="ql-block">游览古村通常从村头走到村后,但我们是从村后的入口进入的唐模,所以只能选择从村后到村头,再从村头回到村后。进入景区后,绿茵茵的草坪前有一荷花池,虽荷花已经凋谢,但池里水草茂盛,荷叶轻舞,一派江南水乡之独特美景。站在此处深呼吸一口,贪婪的吸取着这里的风雅之气,觉得全身惬意无比。荷池边的一块巨石上有王蒙的题字:风雅唐模。风雅,正是唐模的神韵。</p> <p>穿过徽州老作坊,沿着穿村而过的檀干溪,一路前行。全村夹岸而居,有小桥连接着河两岸的建筑。沿街建有一座好几十米长的避雨长廊,让人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小桥、流水、人家”的意境,简直就是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p> <p>唐模古村背靠狮子山,一条清澈的溪流穿村而过,在溪流两侧分布着百余幢古香古色的徽派古建筑,有民居、店铺、祠堂、作坊等,构成了一幅清新明丽的村居山水图。唐模给人的感觉倒像个大的园林,楼台亭阁、小桥流水,徽派建筑与园林景致得到了完美的结合,感觉这里颇有点诗情画意的味道。</p> <p class="ql-block">那天游人不多,也没有看到举着旗子开着扬声器一路吵闹而来的“旅游团”,四处都显得那么恬静、幽雅……仿佛时光都慢了下来,这种感觉,身居在繁华的都市里的人们已经多久没有这种体会了,在唐模,暂时忘却自己的烦忧,心慢慢地安静下来。</p> <p class="ql-block">小桥流水人家,这三个名词放在一起,就是一幅美丽的画卷。曲曲折折的小溪依小村而漫流,小村傍着小溪曲折而延伸,水与徽派建筑的完美融合,在一定程度上比江南水乡更有情趣。</p> <p class="ql-block">小溪的两岸并立着粉墙黛瓦的徽派建筑,一座座古民居挤挤挨挨,错落有致,形成了夹溪对望的街道。街道两侧,是清一色的青砖、黛瓦、木檐、马头墙,屋宇上的雕梁画栋,长窗花格,门庭屋脊,独特的粉墙黛瓦建筑。</p> <p>风雨长廊是模水街最为特别、最富情调的地方,三座风雨长廊,全是一面黑瓦坡顶,一排方梁圆柱,搭建长廊的木椽、木梁、木柱,全都没有刷过油漆或者涂料,更没有精致的彩绘或者雕刻,一任裸露着它们的原木本色,显得那么古朴自然。格外显眼而令人赞赏的是,三座长廊的临河一侧,同样架设着带有靠背架的长排木条凳子,村里人平常习惯叫它“路凳”,又称它“美人靠”。<br></p> <p>溪街上的避雨长廊,在村内算是比较丰富的集市。廊内杂货店、百货店、油坊、米店一应俱全。溪埠头上,村妇衣袖上卷浣洗衣裳,河面上鸭子成群的欢快嬉戏,勾勒出一幅生动的情景交融和谐组图。<br></p> <p class="ql-block">水和桥不分家,从村头到村尾造型各异的桥共有十座,但高阳桥独具魅力,它是徽州地区仅存的独一无二的廊桥。始建于清雍正年间,双孔,桥边古树横斜,桥下群鸭戏水,桥上建屋为廊,是为“廊桥”,可以在桥上通行。因唐模许氏出自高阳郡(今河南许昌),故名“高阳桥”以示郡望。</p> <p class="ql-block">徽州,自古有晒秋。秋天的唐模也不例外。秋风起,恰好丰收时节,村中的广场上,村民把一年劳作收获的农物,或悬挂、或架晒、或铺晾,最朴素的晾晒农作场景,在旅者和摄影师眼里,成为最美风景。一种格外喜悦的颜色,五彩斑斓,晒挂于白色马头墙前,记忆了村落景致的美奂美轮,成就了徽州大地的秋韵无边。</p> <p>“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这是《诗经·伐檀》中的诗句。坐落于唐模村口附近的“檀干园”就是取其意而命名的。“檀干园”建于清初,又称“小西湖”。亭台楼阁、水榭拱桥点缀其间,湖堤檀木茂密,湖面波光水影,远眺山色空蒙,近赏美不胜收。<br></p> 忠君铸造了唐模,尽孝则成就了名闻遐迩的檀干园。据说在清代时唐模有一位富商,其母亲一直想到杭州西湖游玩,但因山高路远且年老体衰,最终未能成行,这位富商为了满足母亲的心愿,在这里挖塘垒坝并模仿西湖景观打造而成了檀干园,当地称它为“小西湖”。园中亭台、楼阁、水榭、长廊一应俱全,并营造了三潭印月、玉带桥、湖心亭、白堤等风景,时至今日,依然保存完好,虽然比西湖要小许多,但景色却别有一番味道。 流连园中,檀木环绕,水面明澈如镜,恍惚间仿佛漫步于江南园林,竟然忘却了这是位于皖南山村。那曾经砍伐檀木的“坎坎”之声虽已飘然远去,但眼前极具古典风韵的园林却处处诗意盎然。 路中,一座牌坊跨路而立,四柱冲天的高大石坊正反面分别刻:“同胞翰林”和“聖朝都谏”。这是为纪念清朝康熙年间该村许氏兄弟两人考上进士、被皇帝钦点为翰林而建。由此可见当地文风之盛,这铭刻着当初万千学子渴望实现的期盼,彰显着曾经诸多人家孜孜以求的殊荣。 唐模的村口矗立着一座建于清代康熙年间的“沙堤亭”,上下共三层,中空,上有回廊,飞檐翘角。从不同角度看,每个平面均为八角, 又名“八角亭”。从远处看是三层,走到亭中才发现就上面两层架空,只有一层,这种亭子的造型我还从未见过。石板铺成的古道逶迤向前,我想象着古时候的车水马龙。亭子里面朝上看居然是一个“回”字,据说古人男子一般都出去经商,世事难料,很多外出的男人没回来或者回不来。在家等着的女子就站在亭子这里默默等着,里面的“回”就是希望家人早日归来。 徽州古村的村头一般是由老树、河流等组成的“水口”景观。潺潺流水预示着滚滚而来的财富,而葱郁茂盛的树林则象征着家族人丁的兴旺。村头的那一株香樟树,它作为一个无声的看客已经见证了这个村落400年来的变迁,曾还有不少电影选择在这里拍外景,七仙女为董永做媒的那段剧情就是在这棵香樟树下。这棵树很美很古典,树梢上,许多祈愿的红幡随风飘摆,“老槐树”还在继续开眼,不断开创成人之美的事业。 如果说徽州像一部古书,唐模古镇则是其中一阙淡淡的词。行走在唐模,依稀穿行在时空的记忆中,有种陶醉其中、迷离恍惚的感觉,仿佛悠然游荡在远离尘世的仙境里。唐模如诗,浪漫却如此真切;唐模如梦,茫然却并不遥远;唐模如画,绚丽却又置身其中。 回到村后,离别之时,终于豁然开朗过来,原来那种对唐模一见如故的倾心,是源自记忆深处熟读成诵的经典诗文、是脑海之中时常回放的熟悉画面、是珍藏心底深切向往的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