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福文史:留良王家厅不曾知道的历史

烂笔头

<b>前言:</b><br><br><b> <font color="#ed2308">写这篇文史,消耗了国庆长假,这不算什么,写之前我就担心,钱善群、钱维钧两位钱镠后裔为我提供了许多珍贵资料,他们都是学者型的,我这个门外汉写他们的家族史,真的是“班门弄斧”,文章究竟该怎么写。期间,我与钱善群、钱维钧先生多次商讨,最后定稿。<br> 文史写毕,总体有一个感受:在为钱氏家族骄傲的同时,深深觉得一个家庭的兴旺不在于有多少财产,而是在于这个家庭是不是重视文化传承,是不是有良好的家风家训。<br> 就像钱善群先生说的那样:钱氏一族历千年而不衰,得益于家族文化的传承,其中钱氏家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font></b><br> 留良一带称为塘东,即崇福运河塘东,有塘东八大姓之说,留良村有其中的“钱”、“王”、“田”三大姓,而王家厅的“钱氏家族”,其历史可以追溯到五代时期的吴越国国王钱镠。因此,这里的村民们对王家厅这个地名甚是自豪。<br> 王家厅在留良村第13村民小组,有42户农户,除了12户姓李,3户姓陆以外,其余都范姓。<br> 据留良中心小学退休老师陈良甫介绍:王家厅的钱氏家族是桐乡望族,祖上可追溯到吴越国王钱镠。我国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钱三强、钱伟长;水利部部长钱正英,艺术家钱君陶都是王家厅钱氏的宗亲。钱王倜、钱天任堂弟兄为国大代表。<br> 据王家厅钱氏嫡系后代卅三世钱善群介绍,家族尊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太祖武肃王钱镠之二十四世孙君彩公为支系一世祖,其父为岳令公、母亲朱太夫人。家族以《钱氏家训》之“勤俭为本,自必丰亨,忠厚传家,乃能长久”取堂名为“师俭堂”;又以“子孙虽愚,诗书须读”取家族账房名为“春日咏庐”。<br> 明清之际,钱氏远祖入赘留良王氏望族,三代归宗恢复钱姓时,考虑到王氏一族子嗣艰难,遂复姓“钱王”,居住在合仰桥王家厅。家族虽然复姓“钱王”,周边村民仍习惯用王姓称呼。<br> 自廿九世起,历代后人按辈份,分别用钅、 氵、王、亻、马、木偏旁的单字取名。民国期间,钱天任首次冠钱姓后,族人开始逐渐使用钱姓,解放后,基本上已离开祖居地,散居浙江、上海、江苏、河南、广东、河北、北京、台湾、美国、比利时、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地。1981年秋,钱善群父亲搬离祖居,现在王家厅已没有后裔。<br> 姓氏专家王万擘先生在钱王姓起源中说:“钱王姓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当年两姓族人出于人员互补、消除纠纷的目的,而试图通过平等合作的方法,寻求共同发展的最佳手段。” <br> “合仰桥王家厅”这个地名已沿用数百年。说起王家厅,在清朝、民国时期,海宁、石门(今崇福)、桐乡三县可以说是家喻户晓。至于它的闻名,当地传颂着这样一个故事。<br> 有一年,崇德遭遇旱灾,田园荒芜,三餐难继,而县衙仍继续催缴田赋,百姓苦不堪言。钱善群远祖仗义执言,至县衙为民陈情,县衙终于蠲免了当年的田赋。当地灾民感戴钱氏远祖之恩,口口相传,遂在周边诸县有了名声。乾隆年间,“半农公扑水告状”,更使得王家厅名声大振。<br> 王家厅因当地王家浜附近远近闻名的大厅而得名。大厅自西向东是四棵几人合抱的参天大树。到了春天,树枝吐出嫩绿,远远望去犹如一顶顶翡翠华盖。树下有两只南北放置的石凳。到了夏天,浓荫匝地,是休憩纳凉的好去处。过往的行人总喜欢在树荫下歇歇脚、喘口气,再继续他们的行程。因此,王家厅这个地名也就越传越远了。大树上总是白鹭翔集,并在此栖居,蔚为壮观。<br> 钱善群祖居西侧立有一照壁,正门是一道象征家族身份的高门槛,前后有房屋数进。王家厅实际上共有三厅,分别为西厅、中厅(正厅)、东厅,每厅约宽四丈,深三丈许。西厅始建于明末清初,周围村民在小孩弥月、周岁、结婚时常借用此厅来摆设喜筵。随着家族的扩大,又分别于清朝中叶、民国前后修建了正厅、东厅。正厅、西厅,在清朝、民国期间,分别开办过家族私塾。<br> 王家厅具有典型的清代古建筑风格。各进之间各有天井,还有花园、书房、佛堂,钱善群祖上居住的是上下两层回字形砖木结构走马楼。处处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和建筑文化,富有雕梁画栋的特色,到处可见雕刻精美的砖雕;门、窗上雕刻着十分精湛的八仙过海、蝙蝠、石榴、荷花、牡丹、梅、兰、竹、菊,福、禄、寿、禧等中华民俗图案---- 厅内厅外处处渗透着“树大、房旧、画古”的文化底蕴,古朴、幽深。<br> 王家厅钱王氏累世酷爱收藏古籍、书画。逢年过节,大厅里挂满了历代书画大家的传世珍品,其中有唐寅、文征明、董其昌及祝允明的十二幅对联;徐悲鸿骏马图;民国书画名家戴传贤对联,吴剑飞篆书屏联、滕白也指画、许行彬对联、戴光弟书法、徐志清牡丹......这些珍贵的古籍、书画,连同历代往来信函、文字书稿、照片在文革抄家后不知去向,损失难以估量。<br> 新中国成立后,这些房产大部分被充公,除分给周围村民外,其中东厅、正厅先作为留良区公所办公地,后开办留良丝厂,丝厂搬迁后被拆除。目前仅存的唯一原物,是村民下河洗漱用的一座花岗岩条石台阶。<br> 钱善群说,1981年秋,他父拆除仅剩的几间祖遗旧屋,迁至崇福。现在祖居地仅存始建于80年代、复建于2014年6月的钱氏宗祠“春晖堂”。<br> 2015年8月30日,我应钱维钧先生的邀请,参与了嘉兴钱鏐文史研究会桐乡春晖堂分会成立仪式,原嘉兴市政协副主席钱雪林先生主持授牌仪式,嘉兴市、崇福镇有关领导参加了授牌仪式。浙江、嘉兴、桐乡等地的电视、报纸等媒体都做了相关报道。 今日写留良王家厅钱王氏历史,除了让我们记得这些辉煌历史以外,更要我们学习钱王氏家族的家风家训,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今天,从中得到启迪。 <br> 钱善群家族先人在武肃王《钱氏家训》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五联家训,其中一联因年代久远,他父亲仅记得下联中的“永放光明”四字,记得完整的四联家训如下:<br> 一、“敦伦继世、务本传家“<br> 二、”心术不可得罪于天地、言行要留好样与儿孙“<br> 三、”老者安少者怀孝悌忠贞一庭之中多至乐、善必昌恶必败和平忍耐六经以外少奇观”<br> 以上三联为廿七世孙卧云公所遗,乾隆年间列为家训。<br> 四、“唯孝友乃可传家弟兄休戚相关则外侮何由而入、舍诗书无从启后子孙见闻祇此虽中材不致为非”。<br> 第四联为卅一世孙钱王琳(问西公)之京华塾师孙太先生所传。同治年间,延为家训。<br><br> 钱王氏一族历千年而不衰,得益于家族文化的传承,其中钱氏家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br> “厚德传家“——“道德传家,十代以上。”寡矜孤,敬老怀幼。救灾周急,排难解纷”,是他们这个家族的一贯传统。<br> 钱善群的曾祖银槎公记述:廿七世孙卧云公年轻时有一次外出,听到人声鼎沸,看到一群人在围殴一人,被殴者已是鼻青脸肿,浑身是血,奄奄一息。卧云公上前询问,原来是小偷行窃被抓,故群情激愤,众人拳脚相向,并欲送去见官。问明情况后,卧云公说:小偷不犯死罪,若被打死,乃是犯法。众人随即罢手。卧云公扶起小偷,问明原委,遂知其因老母得病,无钱购药、无米下锅,不得已才出此下策。卧云公让众人放了小偷,并送了些银两,说了几句勉励的话就让小偷回家去了。<br> 卧云公晚年学道,隐居吴兴金盖山(今湖州云巢山),他精通堪舆,想在当地找一块“风水宝地”,作为百年后安眠之所。一天晚上,他忽闻龙吟之声,他循声而去,发现深山中有上峰、中峰、下峰三处天然石穴,都可安葬棺木两具。卧云公大喜,当即选定中峰石穴为自己安葬之地。卧云公欲购买此地,他一连数日打听土地的主人,却一无所获。正为难时,只见一人匆匆赶来,口称“恩公”,拜倒在地。原来,那人正是当年卧云公资助过的小偷,那山地是他家祖上传下来的。他马上把山地送给了恩人。卧云公去世后,遂与原配姚太夫人安葬于此,因石穴只能安葬两具棺木,继配汪太夫人只以木主与之合葬。从此,家族兴旺,人才辈出,至今已历十世两百余年,这正应了古语“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解放前,每逢清明,后辈轮流坐船去吴兴祭扫。每当回忆起他乡祭扫,族人至今仍津津乐道,恍如昨日。<br> 我们真的不敢相信,事情就是这么巧。正是应了这句话:善有善报。<br><br> “心术不可得罪于天地,言行皆当无愧于圣贤”<br><br> 廿八世孙半农公在年轻时就中了秀才,他为人正直无私、嫉恶如仇。乾隆年间,家乡天灾频发,旱涝相继。<br> 天灾如此,人祸更甚。石门县贪官横行,官商勾结,苛捐杂税压得百姓怨声载道。半农公义愤填膺,多次上书县衙,为民请命,总是石沉大海。有一日,恰逢乾隆皇帝下江南巡视,半农公觉得机不可失,决定舍身解百姓于倒悬,向乾隆告御状。他反复思量,觉得石门城外包角堰桥(俗称南三里桥)是龙舟必经之地,于是写好状纸,在桥上等候。<br> 那日,他远远看到一行船只逶迤而来。当龙舟靠近时,半农公奋不顾身从桥上一跃而下,御侍迅速将其救起。他双膝跪下,手捧状纸面呈皇帝。乾隆看过状纸,立即将知县叫来当面训斥一番,知县吓得浑身发抖,此事迅速轰动了整个石门县城。不久,朝廷下旨蠲免石门县及浙江省田赋一年。<br> 谁知待巡船过后,知县立即派人把半农公五花大绑抓至县衙,用老毛糙纸(老式手纸)将其活活闷死狱中,对外则声称暴病身亡。最后,由卧云公出面,将尸首接回家中择日开丧安葬。葬礼那天,四周乡亲闻讯纷纷前来吊唁,绵延数里。这个场景感动了狱卒,他冒着杀头的危险,将半农公真实死因和盘托出。<br> 翌年新正,半农公两位内弟根据乡俗前来送年羹蜡烛,半农公之妻方太夫人殷勤接待,面无异色。岂知待宾客散尽,方太夫人走进自己房中悬梁自尽了。“半农公扑水告状,方烈女忠孝尽节”一时传为美谈。为了纪念半农公夫妇,百姓自发募捐修建了一座石牌坊,因怕官府捣毁,仅书“钱王方氏之牌”。该牌坊与早年廿五世孙彦宾公德配朱太夫人的牌坊同立于大运河大麻塘南侧,可惜在文革中被毁。这段史实已被收进《崇福镇志》,《没有圣旨的牌坊》。<br> 崇德合仰桥君彩公派支系人物传略一<br><br> 据民国时期出版的《钱氏家乘》权威史料记载:浙江省崇德县留良乡合仰桥钱氏君彩公支派,吴越王钱镠三十二世孙钱天任,1890年-1961年10月17日)外交家,谱名钱王傑,字天任、冠华,西名Frank T.Z.Chien,以字行,出生于合仰桥王家厅。早年就读于浙江官立两级师范学堂(今杭州师范大学)优级师范部,成绩优异,深得校长赏识。1910-1913年就读并毕业于北京大学法政科,是我国首批政治学本科毕业生。1917年3月起,在当时颇有影响力的政论性杂志《太平洋》上相继发表《评伦敦泰晤士报论老西开交涉事》、《德意志之东方问题》等文章,其中《评伦敦泰晤士报论老西开交涉事》一文对《泰晤士报》关于1916年天津老西开事件露骨的侵略言论表示愤慨,逐段加以批评,维护国家主权和尊严,在留英、留日学生中反响强烈。<br> 1918年,钱天任南下,在广州任孙中山南方政府非常国会秘书。1926年夏,北伐开始,他投笔从戎,参加国民革命军,历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部员、东路军政治部主任秘书、高级参议等职。1928年5月1日随北伐军进入济南,随即发生了震惊中外的“五三惨案”,钱天任是山东交涉署十八名外交人员中唯一的幸存者。事变后,他至上海揭露事件真相,国民政府由此号召全国民众“对日本进行经济绝交”,国内迅速掀起了“抵制日货”的浪潮。 <br> 同年6月28日,钱天任被任命为外交部江西省特派交涉员兼九江特区市政局长(市长)。他任内力主禁烟,多次率部属到英商船上查禁鸦片,并公开焚毁,维护国家尊严、保障民生健康。禁毒壮举,曾在国内《申报》等报纸上相继刊载,名闻国内外。因其任内治绩斐然,得到当时外交部长王正廷的器重,被派往国外,历任中国驻俄罗斯海参崴总领事馆、古巴、巴西、美国公使馆秘书。在美期间,求学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法科(法学系),后因抽调回国,未能卒业。回国不久,赴日内瓦担任国际联合会(简称国际联盟、国联)中国代表团秘书。钱天任1930年11月10日任外交部(简任级)秘书。<br> 1937年4月任中国驻日本国横滨总领事馆总领事,是年10月因抗战爆发奉召回国。当时,因病未能随国民政府西迁重庆,蛰居上海租界,以研读经书自娱。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战争爆发,次日日寇入侵租界。迫于生计,曾于1942年5月,在爱多亚路(今延安东路)与同乡合伙开办胭脂店,适逢乱世,生意自然难如人意。钱天任精通日语、英语,虽度日维艰,但依然不受日方诱惑,拒任伪职。时与李烈钧、陈仪、吴铁城、太虚法师等社会名流多有交往。1945年抗战胜利,百废待举,同年11月任上海市接收物资管理处(简任级)视察主任,任内以身作则,廉洁自律。不久,加入中国民主社会党,被选为民社党中央常务委员会委员,兼浙江省民社党执行委员。一九四七年回乡参加竞选第一届国民大会崇德县代表,当年11月底作为民社党籍代表获得胜选。<br> 1950年10月,离开上海去香港,然后转赴台湾,居住于台北市罗斯福路四段81巷9号。1954年11月25日,任“光复大陆设计研究委员会”委员。1961年10月17日因肝硬化不幸逝世,享年七十二岁,葬于台北市六张犁极乐公墓,墓地有蒋介石先生题匾:“冠华代表千古 谠论流徽 将中正。”<br> 钱天任笃信佛教,每日早起必先礼佛诵经。1947年8月17日,被选为中国佛教协会上海分会监事。他生前济苦救贫,深受乡人景仰;热心于地方公益,于1930年春,捐资1700银元,重建家乡南沙渚塘“王过此桥”,改桥名为“荆石”,由外交部长王正廷为桥书额。<br><br> 另据据西冷印社2018年秋季拍卖会相关资料显示: <br><br> 在北洋政府时期,钱天任与周纬(时任中国国际联盟同志会驻欧主干事) 围绕国联人事、经济及事务安排,以及巴黎世界和平大会会议内容及修改不平等条约、“分洲主义"等重要事件,竭力维护国家利益。并写下了一批相关信札及文献一批信笺、文稿,约五十八页。这批文献由周纬、钱天任组织汇报,文稿由林长民上款并批阅。<br> 文稿中谈到和平大会上中方所提出的修改不平等条约已或圆满成功,然“分洲主义"及竞选常任国一事仍在努力中等。这批文稿已成为重要的中国外交史文献。<br> 中国国际联盟同志会梁启超、顾维钧、林长民、汪大燮、叶景莘等上款,林长民、梁敬諄批阅。<br><br> 下图为民国十四年(1925)钱文选先生编纂《钱氏家乘》<br> 下图为“春晖堂”陈列的珍贵资料: 近日,乘国庆假日,我第三次去王家厅,碰到一位叫范爱芬的村民,她正往河边走去准备洗衣服,见了我就问,到这里采访点啥新闻。我说来看看钱王家的“石徒”。她指着河边的“石徒”说这就是。<br> 这是普通的“石徒”,不是花岗岩的。问过钱善群老先生才知道,花岗岩部分在底下。我这才发现,河浜水位差不多与护岸一样高了,难怪没有看到。<br> 范爱芬从小在这里长大,对王家厅略知一二。她说,老底子我们这里王家厅很有名气。这座“桥拓”就是他们祖上留下来的。小时候知道最西面的厅是姓王的,叫王万祥(音),中间和东面的两只厅姓钱。<br> <div><br></div> 这只浜西面落北还有一段,后来平土填掉了,浜弯上南通塘河,那边有个桥叫合仰桥。<div><br></div><div> 其实,范爱芬提供的有些差错,毕竟是她小时候的记忆,几十年过去了,有差错在所难免。</div><div> 钱善群老先生说,西厅至今已有400年左右历史,厅前有照墙,正门是象征家族身份的高门槛,当地村民都习惯称呼王姓(西厅,中(正),厅,东厅)都如此,他父亲钱万翔,当时住在中厅,村民习惯称他王万翔。<br></div> 王家厅村坊上的退休教师李升初告诉我,合仰桥横跨南沙渚塘,三孔横梁石桥,桥面为三块横梁。大约在1969年,或者1970年扩宽南沙渚塘的时候拆除的。<br> “合仰桥”的“合”在这里不读” hé”,而是读“gě”。“合(gě)”是容量单位,10勺等于1合,10合等于一升、10升等于1斗,10斗等于一担。“合”为方形或圆筒形,用木头或竹筒制成。<br> 崇德合仰桥君彩公派支系人物传略二:吴越国国王钱镠 上图为公元900年,朝廷绘就的悬挂于首都长安凌烟阁的钱镠像 吴越国疆域为今天的江、浙、沪、闽全境或部分地区。钱镠是一位远见卓识的国君,在位期间,他一直效忠于中原王朝,使吴越国有效地防御了周边诸国对它的侵扰,为吴越国创造了和平的内部环境,这从当时编撰的的《百家姓》“赵钱孙李”的排序中可以得到印证。他奉行“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的国策,礼贤下士,广罗人才;他居安思危,发展贸易,奖励垦荒,发展农桑,在天下混战割据的局势下,使得吴越国富甲东南。特别是钱镠开凿灌溉渠道,修筑捍海石塘,治理太湖,疏浚西湖,整治鉴湖,奠定了浙江粮仓 —— 杭嘉湖平原的坚实基础。他还着力建设苏州、杭州城,建成了“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人间美景,对江浙地区的开发建立了一定的历史功勋。所以,吴越国虽是当时疆域最小,但却是国祚最长的割据王国。吴越国的发展为南宋建都杭州,建设、发展江南打下了扎实的基础。<br> 钱镠去世后安葬于临安,钱王陵现已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临安钱王陵、海盐吴越王庙、杭州钱王祠为浙江三大钱镠祭祀场所。清明恭祭钱王、钱王秋祭、元宵钱王祭被分别列入临安区、嘉兴市、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br> 明清《崇德县志》记载,吴越国王钱鏐从军前,自海盐县澉浦盐场贩私盐去安徽一带,以当时崇德县的天荒荡(春秋吴越古战场)为据点,在崇德县千乘乡钱林村建房居住,并建有钱氏祖祠。吴越国王钱鏐第二十子秀水侯,首任秀州剌史金吾将军钱元弼,吴越国王钱鏐四世孙,吴越国秀州剌史宋工部侍郎钱昱,吴越国王钱鏐后裔明代都察院右都御史钱梦得等,都居住在洲泉 炉头等地。吴越国第五任国王懿王钱弘叔的爱妃周妃墓,也建在钱林村钱氏祖祠北侧。<br> 中国著名的科学家钱伟长的先祖,吴越国王钱鏐六世孙钱进,是居住洲泉市的,秀州剌史钱昱的次孙,宋代从崇德县迁居无锡的。这在无锡钱氏家谱中都有记载,<br> 据《桐乡县地名志》(1989版)记载,桐乡(崇德)县境内,名称叫钱家村、钱家埭、钱家浜、钱家白场等带“钱”字的地名,有上百处。主要分布在原洲泉 炉头 钱林等乡镇。据史料分析,宋元明清以来,这些乡村的钱氏,大都是吴越国王钱鏐在桐乡(崇德)县的后裔,由于家谱失传而无法认谱归宗。<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