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data-pm-slice="1 1 []">作者:山民<br></br></h3></br><h3> 天柱山独峰耸立</h3></br><h3>山不在高,有文则名。青岛平度天柱山之美,不独在山水之绝胜,更在于自然与人文的交相辉映。公元511年,时任光州刺史的北朝大书法家郑道昭在此留下了宝贵题刻多处,均刻在山内险峻的摩崖之上。其中,以世称的《郑文公碑》最为著名,被誉为“隶楷之极”,是我国书法艺术宝库中的珍品。</h3></br><h3>金秋晴日,我踏上了赴邻县平度拜谒魏碑的行程。</h3></br><h3> 从路旁葡萄园中眺望天柱山</h3></br><h3> 天柱山掩映在成片成片的葡萄园中</h3></br><h3> 步入景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日本友人捐建的门坊</h3></br><h3>所谓“墙内开花墙外香”,古老恢弘的天柱山魏碑书法艺术在中华故国的世事沧桑中沉积了千百年,怎料却在邻国扶桑声名隆誉,倍受推崇,正应了网上的那句段子:“唐宋在日本,明清在韩国……”。</h3></br><h3> 景区入口处的提示标语是本地文化所所长亲自撰写,这一手精古妙劲的魏碑体竟与山上的千古佳作相得益彰。</h3></br><h3> 日式风格的门柱,倒也让人耳目一新</h3></br><h3>景区山门是由日本旅客铁道株式会社出资设计建造的,这种白柱白墙的建筑风格融合了我国南北朝时期的建筑特色,体现出日本建筑设计的独特精巧。</h3></br><h3> <h3>该景点主要接待文化旅游团,每年接待日本书法爱好者数十批人次。近年来,国内书法爱好者和当地群众也常登山游览。<br></br></h3></br><h3> <h3>天柱山其实并不高巍,独立的一座山头拔地而起于周遭的葡萄田中,惟其如此,才愈发显露着它的不凡气度。售票处购得仅二十元的门票,步入景区,却是一对典型日式风格的山门,日本的建筑风格就是这样,喜欢体块模块化,不像中国式门楼的大红大绿色彩艳丽,它的建筑色彩以素雅朴素为多。这都是来此观摩拜谒魏碑的日本文化界人士所捐赠修建,据说在日本书法界流传着一句话:“不到中国看魏碑,不能算作真正的书道家。”其中,日本著名书道家种谷扇舟先生连续十数次前来观摩,尚深嫌不足。日本书道会女代表团长北地美子(70余岁)称:50年前即看到郑文公碑拓片,梦寐以求能亲眼得见,今日梦想终成现实。当她一眼看到郑文公碑时,竟抢前抱住碑石,眼含热泪,抚摸着碑身喃喃自语;“这次可真摸到你,尽管你的身体是凉的,可我感到你是热乎乎的”。由此可见天柱山魏碑在日本文化书法界的崇高地位。</h3></br><h3> 郑道昭塑像</h3></br><h3> <h3>这种“石刻线画”,是古代中国绘画的一种,始自汉代,以刀代笔,描绘现实生活、神话传说、宗教故事乃至装饰图案等,在造型和线的运用上,多是由朴质雄劲,逐步变为优美细致。”<br></br></h3></br><h3> <h3>拾级而上,不过百步,半山腰处加盖亭阁的《郑文公碑》便映入眼帘。透过栅棂近距离观看《郑文公碑》,很难想象,荒山野岭之中存在了1500年石刻,依旧如此完好。</h3></br><h3> 日式建筑的柱子是下粗上细的棱柱,迥然于中国的通直的圆大柱</h3></br><h3> 郑文公碑已加装护栏进行保护,连拓印行为也禁止。</h3></br><h3> 碑文正面</h3></br><h3> <h3>1984年5月,国学书画大师刘海粟在八十九高龄之际毅然登上天柱山参谒此碑,并为郑碑题词“魏碑国宝,绝壁生辉”。</h3></br><h3> <h3>能在天然之境中见此碑文,历经岁月雕琢的崖壁上的碑文与天地浑然一体那种感觉,才能真正体悟出魏碑那种古朴浑厚、苍健内敛的神韵来。</h3></br><h3> <h3>郑道昭是我国古代著名书法家,魏碑体鼻祖,工书善正书,体势高逸,作大字尤佳。被誉为“书法北圣”,南与王羲之齐名,有“南王北郑”之誉。他书刻于青、光二州山崖的众多题刻,总称“云峰刻石”。其中以《郑文公上碑》、《郑文公下碑》、《论经书诗》、《观海童诗》等摩崖刻石最为著名。天柱山魏碑位于平度大泽山天柱山南,又称天柱山摩崖石刻,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碑文刻在一块天然巨石上,高3.2米,宽1.5米,阴文20行,每行40至50字不等,共计881个字,碑文1400余年至今仍清晰可辨。该碑是北魏永平四年(511)光州刺史郑道昭所书镌,碑文记述了其父持节将军兖州刺史南阳公郑羲的生平事迹和著述。因郑羲的谥号为郑文公,故此碑的全称为:“魏故中书令秘书监郑文公之碑”,简称郑文公碑。郑道昭也是北魏最著名的书法家,其书写的魏碑体,突出体现了我国书法由隶书到楷书的转变,故此碑受到古今书法家所推重。</h3></br><h3> 局部细观</h3></br><h3> 碑身其实是天然倾斜,并未人工磨平立直。</h3></br><h3> 天空澄澈空明</h3></br><h3> 神清气爽天高远</h3></br><h3> 天光云影共徘徊</h3></br><h3> <h3>郑道昭的书法妙在方圆并用,不方不圆,亦方亦圆。或体方而用圆,或用方而体圆。故能给人以结体宽博,笔力雄强的感受。</h3></br><h3> <h3>北魏刺史、书法大家郑道昭在此任光州刺史,在天柱山留下千古魏体石碑,字体是隶楷之间开山立门的魏碑体,碑有三处,至今保存完好。<br></br></h3></br><h3> 迎客松</h3></br><h3> 一位青岛过来参膜的先生侃侃而谈</h3></br><h3> 水灵灵的白云铺满天空,给人以无尽的想象力</h3></br><h3> <h3>这尊被世人称为《郑文公碑》即是上碑,以此区别于莱州云峰山的下碑。喜爱魏碑的人都知道,郑道昭是洛派的书法家,不仅发展了方折的书风,而且吸收民间圆笔作书的特色,创造了洛派真书中规矩整饬、结构严密的圆笔流派,叶昌炽称其为“书中之圣”,祝嘉则欲尊其为“北方书圣”。</h3></br><h3> <h3>由于唐代李世民的推崇等原因,王羲之书法有近乎一统天下的态势,以后长期的历史进程中,书法基本按照南方书风发展。直到清朝 ,在发达的学术的背景下,人们开始热衷于金石碑版。北碑书法又回到了人们的视野。<br></br></h3></br><h3> <h3>郑道昭是北魏最著名的书法家,其书写的魏碑体,突出体现了我国书法由隶书到楷书的转变。北宋金石学家赵明诚(李清照夫),将郑道昭父子的刻石记入他的权威著作《金石录》中。后人誉“南王北郑”,南有王羲之,北有郑道昭。郑板桥和刘海粟许多大家皆在此留墨。<br></br></h3></br><h3> 郑道昭魏碑是研究中国古代书法艺术和中国文字变迁的珍贵资料,吸引着众多的中外著名书法研究爱好者到此谒拜</h3></br><h3> 巧遇青岛文物局局长及大泽山当地领导一行人来此考察,宽博浑厚的石刻引得领导们啧啧赞叹</h3></br><h3> 青岛文物局领导正在倾听讲解员绘声绘色的讲述</h3></br><h3>青岛文物局领导正在倾听讲解员绘声绘色的讲述。据这位身为文化所所长的讲解员讲述,日本代表团曾经有一年来此参观,却在山下遭遇暴风骤雨天气,接待人员劝阻其待雨停风静后再上山观摩不迟。但日本文化人士执意强登山,并写下“克死克伤,自己负责,与他人无关”的纸凭,对魏碑的狂热之心可见一斑。</h3></br><h3>清人叶昌炽《语石》认为:“今人见题名,或称之为摩崖, 不知摩崖不皆题名也。即桂林诸山,诗、赋、赞、颂姑无论,唐宋《平蛮》诸碑、韩云卿《舜庙碑》,非巍然巨制乎?……晋、豫、齐、鲁间佛经、造像,亦往往刻于崖壁……盖摩崖,犹‘碑’也,为通称,为虚位,亦为刻石之纲,其文字则条目也。”马衡《凡将斋金石丛稿·中国金石学概要》指出:“刻石之特立者谓之碣,天然者谓之摩崖。</h3></br><h3> 蓝天下的缁阳水库,幽蓝迷人</h3></br><h3>而留存于胶莱地区的许多碑石,散布在平度天柱山之上的众多摩崖石刻,都是先人们一笔一刀,赋予冰冷的石头以文化内涵,这一本本“石质书籍”,立于山水之间,岩崖之上,记录着历史沧桑变幻的脚步,闪烁着文化艺术之亮光,彰显出中华深厚的历史、文化及精神内涵。 </h3></br><h3> 文化所所长的书法艺术,令我深深为之赞叹,真乃是一位乡野遗贤。</h3></br><h3> 回望天柱山</h3></br><h3>郑道昭书法的精深博大,令人神往,或是一定要与此天柱山相伴个几年,而不仅仅是在意象中。</h3></br><h3> 天柱山东面的三山顶</h3></br><h3>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lQDyHmvn4AqR7vd9khqNMg"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