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r></p><p>陇城镇地处张家川、清水、秦安三县交界地带,大陇山两侧,清水河上游,海拔在1500-1900米之间,平均海拔1700米。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传说伏羲、女娲生于陇城,故有“羲皇故里”之称。名胜古迹有女娲庙、女娲洞,齐家文化遗址、西番寺遗址、三国时期古街亭战场等。1964年上袁村出土秦代铜杈和铜灯,为国家级珍贵文物。</p><p><br></p><p>陇城镇历史悠久,三国古战场街亭就在境内,是古秦安四大集镇之一。史料计载,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凉洲刺史部冶在陇城(古名为龙城);西晋时设置略阳郡、略阳县,隋朝时设置陇城县。</p> <p>2008年,陇城镇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授于“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的称号。传说女娲生于陇城镇,使该镇有了“娲皇故里”之称。三国古战场遗址、女娲祠、女娲洞、西番寺、明清古建筑一条街等构成了这座历史名镇的基础文化。</p> <p>从秦汉以来,秦安一直是女娲的祭祀地。历经了数千年的绵延发展,已形成富有独特地域文化魅力的女娲祭祀典礼。2010年,蕴含着历史文化底蕴的女娲祭祀仪式被文化部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p><p>作为两皇故里的陇城,对伏羲、女娲历代都有隆重的纪念和祭祀活动。明代胡缵宗写的《秦安县志》记载:汉代以前陇城就大祭女娲,他说:“女娲成纪人也,故陇城得而祀焉”。</p><p>女娲庙在陇城北山上,叫北山寺,后因北山塌陷庙毁;之后建在东门上,后水逼城垣冲成半个城,庙也被冲毁;又建在寺坪上,叫做东皋寺,清同治年又毁于兵乱,随后建在南城门内的城隍庙旧址,文革中又毁。现存的女娲祠是群众自筹资金7万余元于1989年第五次重建的。山门为2001年自筹资金8万余元修建而成。</p><p><br></p><p><br></p> <p>汉代以前,女娲庙在陇城镇以北2.5公里的龙泉山上。清代乾隆初年,龙泉山崩,女娲庙移建在陇城东门内。此后,由于清水河不断侵蚀城址,女娲庙又移建东山坪。同治初年,回民起义,女娲庙被毁后,重建于陇城南门内。解放后“文化大革命”中,女娲庙被毁无存。1989年陇城民众集资在陇城南门内原址重建。</p> <p>女娲祠位于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陇城镇南侧,主要建筑有“娲皇宫”和“女娲祠门牌”,最早的女娲祠位于今陇城城之北山。北山古称“龙泉山”,山梁称风台梁,梁下迤右有龙泉寺,即张锦读书处;梁下迤左有北山寺,右之山崩,祠庙毁于一旦。女娲祠的建造年代,可追溯到秦朝,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女娲祠历经沧桑,时至今日已经是五次迁建。今日之女娲祠,气势宏伟,塑像庄严。娲皇宫龛位祥座的披发慈容、肃穆祥和的女娲尊像,是1989年由著名雕塑家何谔女士精心雕塑而成。</p> <p>女娲生日是三月十五日,而他老公伏羲生日是三月十八日,女娲和伏羲不是孪生子,因为女娲小于伏羲所以是妹妹。女娲原姓凤后来嫁于伏羲随夫姓风。</p><p>伏羲后来死于政敌的伏击,女娲称帝后战胜了政敌就召开祭奠伏羲的仪式,这个日期就是三月十八日,同时也是女娲正式登基的日子,那年号女皇元年,女娲也被称为圣母,于是后世就有人说女娲成圣的日期是三月十八日。</p><p>其实三月十五日才是女娲的生日,就是在神话中记载,每次都是女娲在三月十五日这天去火云宫找青帝伏羲,然后三月十八日再返回娲皇宫。</p> <p>陇城镇女娲祠广场舞台外,风格设计是访明清式大木作法戏台。</p><p>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建筑结构为一层重橹,橹望天棚以下彩绘,外层仿青砖勾白粉素面,计算整体高度16.49米。建筑通高15.09米,东西边距间距18米。建筑面积325.36平方米,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设计使用年限50年。</p> <p>相传,女娲生于风沟,长于风台,葬于风茔。女娲洞位于陇城镇南约2公里的风沟,洞在风台梁西侧的半崖上,洞口高约6尺许。在洞深10米处,又窄又小,一人仅能进出。女娲洞与郑家沟相通,全长约1.5公里。由于洞深,空气稀薄,洞内不详。离洞口10余米处,有多人进去,再深处无人敢进。</p> <p class="ql-block">郑家沟出口</p> <p><img src="https://ss2.meipian.me/users/61750902/0d3e94d9cb6f13237b20969d92541de2.jpg?meipian-watermark/bucket/ivwen/key/dXNlcnMvNjE3NTA5MDIvMGQzZTk0ZDljYjZmMTMyMzdiMjA5NjlkOTI1NDFkZTIuanBn/nickname/6ZmH5Z-O6ZWH55m-5aeT5LqL/userid/NjE3NTA5MDI=/sign/a743f69785d065b1036face1fb04e91b%7cimageView2/2/w/750/interlace/0/q/80/auto-orient"></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女娲洞前矗立的石碑,是陇城人士杨耀春将军在1991年书写"女娲洞"三个大字,由己故陇城文化站站长杨泰先生亲手雕刻而成。后立"女娲洞前,供大家参观。</p><p><br></p> <p><br></p><p>女娲文化博物馆位于女娲祠对面略阳剧场的东侧,馆内面积约1000平方米,分上下两层。</p><p><br></p><p>一层为主馆区。主要版块有“前言”“娲皇故里在陇城”“女娲文化源流图”“霍松林楹联”等,陈列的展品有女娲塑像照片(清代)、陶器、有关女娲的史志图书、陇城旅游资源分布图(沙盘)、马尾荷包、草编等。</p><p><br></p><p>二层为功能区,设有陇城游客接待中心、女娲论坛多功能会议厅、女娲文化艺术孵化基地、女娲文化研究会、女娲史料典籍室等功能区。</p><p><br></p><p>女娲文化博物馆是陇城镇的地域名片,也是陇城镇独一无二的文化展厅!</p> <p>东汉时街泉县改称略阳县,旧县名归并街泉栾所接管。据《郡国志》记载:“略阳县有街泉亭,即故县”。 街亭山高谷深,地势险要,为历史上重要军事关隘、兵家必争之地,进可攻关中,退可守陇右。历史上群雄角逐,战事频繁,在这里曾多次进行过大规模战争。三国时期,“马谡失街亭”就发生在这里。据《三国志》记载:“蜀汉建兴六年(公元228年)蜀将马谡与魏将张郃战于街亭”。当时诸葛亮为了实现“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大业,亲率大军北伐魏国,攻打祁山。因蜀军一路军纪严整,士气高昂,接连得胜,曹魏南安(郡治在今甘肃省陇西县东北)、天水(郡治在今甘肃省甘谷县南)、安定(郡治在今甘肃省镇原县南)三郡叛魏降蜀,一时响震于关中。魏明帝曹睿急忙从都城洛阳赶到长安,命大将张郃领兵抵御。诸葛亮派参军马谡“督诸军在前,与张郃战于街亭”。不料,马谡违背了诸葛亮的命令,又不听副将王平的劝阻,自作主张,“依阻南山,不下拒城”,不近水,把军队扎营在山上。司马懿得知蜀军凭高亿营,驱大军一拥而进,四面围困,断绝了下山取水的道路,困蜀军于山。一场街亭争夺战与此展开。魏军乘势攻山,马谡料难固守,持续数日之后便带乏兵突围而逃。扎营山下的王平欲领兵相求,适逢张郃拦路厮杀,又因势孤兵寡,只好仓皇而逃,撤退于天水。结果,蜀兵大败,失了街亭。诸葛亮不得不从天水退回汉中。赵云军队在箕谷也吃了败仗,好在赵云亲自断后,人物损失较轻。街亭一战,蜀军主力溃败,导致了诸葛亮初出祁山的全局失败。诸葛亮回到汉中,依照军法,斩了马谡,给赵云以降职处分,同时,上疏“请自贬三等”。他还在《劝将士勤攻已缺教》篇中说:“大军在祁山、箕谷,皆多于贼,而不能破贼为贼所破者,则此病不在兵少也,在一人耳。今欲减兵省将,明罚思过,较变通之道于将来。”足见街亭所丧,教训深刻。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失街亭”。 千百年来,山河更易,历史变迁,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等历史故事广为人们传诵。但昔日之街泉亭,泉在亭毁,古街亭遗址实难确定。《后汉书.郡国志》载:“略阳县有街泉亭,……即故县”。《太平寰宇记》记载:“街泉亭,俗名汉街城,即马谡败绩处”。《</p> <p>西番寺为秦安县文物保护单位。</p><p><br></p><p> 西番寺位于今陇城镇西南1公里盘龙山之西番坪,相传始建于战国时期,早建庙宇曰无忧。无忧之意,一说是秦始皇诛阿育王后,战乱悉平,再无后顾之忧。另一说是诛阿育王后,观盘龙山麓有出帝王迹象,奏请始皇在此山头积麦崖处凿一处地藏王洞,以破其穴,曰无忧,后曰无忧寺,今名西番寺。</p><p><br></p><p> 唐太宗贞观年间,佛教大兴,西番寺有牌曰“贞观三年尉迟恭敬德督建。”经过多次的维修和扩建,庙宇壮观,楼台错落有致,风景幽雅。第一个台地是小巧玲珑的土地庙、魁星庙和抛物线形建筑的磨针洞。第二台地,右边是灵官殿,左边是戏楼、剧场和僧房。第三台地是寺庙的重点建筑,有山门和钟楼,院内正中长一棵形如巨伞的盘龙槐,右边是子孙宫、考察殿,左边是药王殿、寿星殿和弥勒佛殿,中间就是无量大殿。再上就是在积麦崖掘开的地藏王洞,洞顶悬“贞观三年尉迟恭敬德督建”的木牌。洞门有砖刻对联一副,上联为“若不回头谁替你救苦救难”,下联为“如能转念何须我大慈大悲”,横题为“元通宫”。最高处就是如来佛殿和玉皇阁,凌空飞架,势如悬空,呈棱锥形,分层而建。整体的玉皇阁高十余米,巍峨轩昂,丹青彩绘,歇山屋顶,飞檐高翘,独具一格。</p><p><br></p><p> 西番寺庙会是天水地区历史最长、规模最大、最具民俗文化特色的民间盛会之一。每逢农历三月十九庙会日,山场景观,首推遍布山坡的龙柏花。龙柏,早春先叶开花,每年三四月间,龙柏花竞相开放,一簇簇,一丛丛,挨在一起,抱成一团,连成一片,争妍斗奇。远望宛如片片粉红相间的浮云,缕缕清香沁人心脾。宽阔的略阳川既回荡着浓郁的节日气息,又散发着扑鼻的花香。龙泉村、娲皇村、凤尾村、略阳村、西关村显得更加红火热闹,这里的村民们从夜间零时就开始上山朝拜,按当地习语说就是看谁家先上了头香。大家为点燃第一柱香而争先恐后,“气氛”十分火爆。天一亮,周围几十里地的男女老幼怀着欢快的心情,迈着虔诚的脚步,从四面八方纷纷赶来参加一年一度的西番寺庙会,近者在天水市境内,远者有来自陕、甘、宁、豫等地。每年参加庙会的人将近万人。</p><p><br></p><p> 明《秦安志》记载:“盘龙山,盘迴如龙,不下数百里。联大陇,连三阳,其上为西番坪,其坪下瞰陇城,有太白庙。”当你登临西番坪,骋目东望,关山青苍横莽,出没云烟之中。再看那带川百里的略阳川,扑人眼帘的便是那峰峦环抱的陇川晓耕,绿树掩映的万家烟井,穿越带川的丝绸古道,川-蛇的莲花屯玉。山人烟云,莽莽苍苍,浑然一体,蔚为大观。真让人心旷神怡,浮想联翩。</p><p><br></p><p> 2009年5月,西番寺被秦安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p> <p><br></p><p>陇城镇古明清老街,古略阳城内明清街的两侧及城外,古略阳城呈八卦形,建造于汉代,阴阳对称。由于清水河冲毁,阳极已经荡然无存,暂存的半个城内主要是明清时代建造的商贸、楼阁等共计120余间,建筑面积为5125平方米,形成一条具有鲜明明清时代的商业街。 村内保存的古遗址、古建筑有:龙泉井、女娲祠、古街道、古城墙、古商铺、古民居、古槐树、古器皿和传统饮食等。</p><p> 位于娲皇村内的古略阳城仅存的角落,遗址保存完整,建造于汉代,呈八卦形。西汉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街泉县治陇城镇。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凉州刺史部始冶于龙城(今陇城镇),东汉、三国、南北朝以至到元代,陇城均为郡,县治地。村庄内有明清街、南川、蔡川三条道路。</p> <p>关帝庙在街泉东北100米处,现在的关帝庙以前还是戏台;后来戏台被整体东移,在原戏台位置修建了关帝庙。</p><p>每逢农历九月十三关老爷诞辰之际,关帝庙前都会举办庙会,请来的秦腔戏班子也在这里登台献唱。</p><p>现在,庙会依然每年届时举办,只是秦腔改在陇城镇“骡马会场”演出。</p> <p>龙泉古井位于陇城古城西门外三路交汇处,常年供城内外居民和客商取水饮用,俗称"官井"龙泉经千年岁月。冬夏不枯,水势旺盛,相传女娲在此拣土造人。 后代称之为龙泉,因女娲之功德,修建亭子,避风挡尘,人们称为龙泉亭。</p> <p><br></p><p>街亭,又名街泉亭,简称街亭。地处今秦安县厅东北45公里的陇城镇一带。西汉时归属天水郡街泉县管辖,相传街泉县名是由陇城的一口年代久远的泉而得名的,因泉在龙山之下,泉水旺盛,冬夏不减,人们又称之为“龙泉”。</p> <p>陇城古城遗址</p><p><br></p><p>陇城故城是晋代设置的略阳郡,北魏至唐的陇城县,宋时的陇城寨,明代设置陇城巡检司的治所。北魏、北周时期的陇城故城,在唐代宗宝应年(公元762年),因吐蕃进犯而被毁,已不存在。宋正隆四年又重筑一城,即现在的陇城,又称八卦城。八卦城之名与伏羲画八卦有密切联系。</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陇城镇凤尾村新城庄"羲皇寺"。</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羲皇寺"有许多年头了,主要供奉的是伏羲,因年代久远,有无伏羲像,现无法考证了,只是流传至今。内有菩萨庙一座。也早己毁掉。只保留下来羲皇寺老门门牌一块,字体不太清晰。几块雕花木板,保存在山神庙前的窗口上,供人们观看。</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现已重新修建了菩萨大殿和土地庙。</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2017年又修建了羲皇寺戏台,重塑南海观世音菩萨像。现在寺院主要供奉的是南海观世音菩萨和山神。</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近几年来,有许多外地游客慕名"羲皇寺"威名,前来观看摩拜。</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伏羲、女娲诞生于略阳川神树巷。开天辟地。创新八卦。(神树巷)地名,凤尾村新城庄内。</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生长在这里称“羲皇故里”。伏羲一画开天,肇启文明,被誉为“人文始祖”。天水三阳川之卦台山,是伏羲始画八卦之地。</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