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光头山,学名马盂山,因形似契丹人马上盛水用具马盂而得名,为辽河源景区主峰,海拔1738.4米,属七老图山系,绵延数百里。</p> <p>山顶有近万亩高山草甸,山下连绵数万亩茫茫林海。相传是辽王耶律阿保机游牧场所,史称“王爷马场”。</p> <p>辽河源风景区,位于平泉市区西北部,面积230平方公里,为“国家级森林公园”。因该地山泉众多,水源充沛,为西辽河发源地,故称为“辽河源”。</p> <p>该景区集高山、森林、草原、清泉、怪石为一体,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维妙维肖的象形石景观。“九龙蟠杨”更为景区一绝,被有关专家称之为“天下奇树”。</p> <p>辽河源景区还是契丹和奚族的发祥地,辽道宗、辽景宗、萧太后,曾在此飞骑逐猎,弯弓射雕。并遗存大长公主墓石棺,辽陈国公南院枢密副使窦景庸墓石像、石羊、石虎等。</p> <p>景区山下小溪潺潺,泉水叮咚,山腰林海茫茫,遮天蔽日,山上草场广阔,芳草萋萋,野花如绣,是休闲消夏的好去处。</p> <p>10月8日,赴光头山辽河源景区游览,途经高山营北大山林区,沿途五彩缤纷,绚丽多彩的深秋景色美不胜收。</p> <p>山梁上矗立着平泉市与承德县的分界标志牌。</p> <p>下梁后便可入景区南门。</p> <p>辽河源国家森林公园南门的牌楼上,镌刻着“马盂胜境”。公园票价45元,70岁以上老人免费。守门人告知,今天是开放的最后一天,从10月9日开始,公园将封山至来年的5月底。</p> <p>进入景区,五颜六色的森林美景令人目不暇接。</p> <p>黄里透红的柞木叶赏心悦目。</p> <p>金黄色的白桦林让人陶醉。</p> <p>一丛多株聚在一起被称之为“团结树”。</p> <p>大片的原始次生林则被誉为茫茫林海。</p> <p>景区道路曲折盘旋,</p> <p>汽车可以直达山顶,并可从北门驶出景区。</p> <p>汽车开进停车场后,下车直奔光头山。</p> <p>起点距峰顶2公里,全程铺设木栈道。</p> <p>龙母洞就隐于光头山峰顶之上。</p> <p>接近山顶,似有三尊山神一字排开把守山门,只缘现代人把栈道绕到山神背后,任游人出入却无可奈何。</p> <p>晚秋的光头山,山下坡缓林密,枝繁叶茂,五彩缤纷,绚丽多彩。</p> <p>山上峰顶岩石嵯峨,叶落草枯。</p> <p>夏季的绿茵花海早已不见踪影,呈现一派光秃秃的悲凉景象。</p> <p>足踏石阶登上峰顶。</p> <p>立身峰巅之上,顿觉天近云低,心旷神怡,领悟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境遇。</p> <p>山下微风和煦,暖意融融。山顶寒风凛冽,呼啸声不绝于耳。</p> <p>沿山后栈道下行,一直通往辽河源头。</p> <p>这里就是辽河源国家森林公园名称的起源,中国七大河流之一的辽河发源之地。</p> <p>源泉之水清澈明亮,由石块围拢以示保护。</p> <p>沿山前石阶下行,先达龙王庙。</p> <p>庙内供奉龙王,药王与李老爷位列左右。</p> <p>其下便是龙母洞,洞口朱漆木门,上方悬挂“龙母洞”金色匾额,两侧挂金色楹联一副,左联“古洞云中龙母府”,右联“(三个山字)屾山内显神灵”。门外置金色龙纹香炉一尊。</p> <p>龙母洞为一天然石洞,深约5米,高约3米,宽约2米,洞内供奉龙母神像一尊,供游人参观、瞻仰、供奉,祈求平安。</p> <p>龙母洞与“秃尾巴老李”的传说</p><p>传说龙王之女,与李姓青年相爱,并怀身孕。老龙王发觉此事,十分恼怒,遂将龙女逐出龙宫,贬入人间。龙女便与李姓青年沿辽河而上,直至源头马盂山上,于密林之中寻得一个幽静山洞。二人便居住在此,砍柴、耕种,过着普通农家的生活。后来龙女生下“怪胎”,人面蛇身,遍体覆鳞。其父见状,以为不祥,挥刀准备将“怪胎”砍死,却一刀砍在尾巴上,“怪物”化作飞龙腾空而去。有人说,他飞向长白山五大连池修炼成仙。也有人说,飞向黑龙江作了江龙王。</p> <p>后来,每年的八月份前后,每当龙母洞西北方向黑云骤起,电闪雷鸣,黑云行至马盂山上,定有大雨或冰雹,人们便说是“秃尾巴老李”探母来了。</p><p>如今,龙母洞一年四季香火不断,旱天祈雨尤为灵验。特别是端午节这天,善男信女长途跋涉,登上马盂山龙母洞,或祈求、或还愿,求神拜仙,络绎不绝,祈盼风调雨顺,幸福平安。</p> <p>洞前月台下,还有近期宰杀生灵之痕,必是善男信女祈愿之故。</p> <p>洞顶之上岩石耸立,细看之下酷似骆驼,犹如一匹待命的“沙漠之舟”,随时听命于龙王、龙母的差遣。</p> <p>山前,巨大石块形成的石河,遗留着地壳变迁的痕迹。</p> <p>龙母洞下,有石阶小径由南坡通向木栈道。</p> <p>山前一片片鲜红的狗奶子,为荒凉的光头山增添了些许生机。</p> <p>沿着石板路前行,便可返回木栈道之上。</p> <p>咀嚼着酸酸的狗奶子,仿佛又回到了童年。</p> <p>归途中,又见山包上的巨石,恰似龟兔赛跑中的乌龟,首先爬到终点。</p> <p>到得近前再看,又似有一只青蛙前来为它喝彩。</p> <p>返回停车场沿山路继续前行。</p> <p>道旁矗立一座单檐六角观景亭。</p> <p>登上观景亭,可以近看逶迤蜿蜒山路下,五颜六色的深秋美景。</p> <p>也可眺望山巅的信号塔与监测站。</p> <p>还可以越过层林尽染的秋色,去远眺天边层层叠叠的山峦。</p> <p>再向前行,道路左侧有一木质牌楼,上书“仙居山庄”,系以高脚木屋为主体建筑的马盂山仙居山庄度假区,为游客休闲度假之所,只是道路已被栏杆封闭,看来也已停业歇菜。</p> <p>前方,一个个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的象形石,便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p> <p>鳄鱼望海</p><p>据传远古时期,平泉一带是一片汪洋大海,马盂山是大海中的一座孤岛。一天,生活在岛边的一条鳄鱼吃饱之后,爬到山坡上晒太阳,很快就被暖融融的太阳送入了梦乡。待它一觉醒来,大海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马盂山也变成了莽莽林海,鳄鱼再也回不了它生活的海里了。于是,它日夜趴在山上眺望大海,盼望早日回到它生活的地方,结果,嶙峋瘦骨风化成为岩石,永远的留在了山上。</p> <p>神龟献宝</p><p>龟是一种有灵性的动物,神话传说中,总是把龟描绘成负山载地、力大无穷的神兽。不晓得这只神龟驮着宝贝,是不是想</p><p>谋得一官半职,去向玉帝献殷勤,结果与鳄鱼的命运相同,被困在了马盂山上。不过远古时期,似乎没有行贿受贿的陋习。</p> <p>在停车场南面有一巨石,长5米,宽4米,高8米,酷似一只大手,被称为“佛手通天”。</p> <p>佛手通天的传说</p><p> 相传有位云游天下的僧人来到马盂山,见峰顶的龙母洞有清泉圣水,山中林木苍翠,花草繁茂,便在此吃松籽喝清泉,拜祭龙母,修炼佛法。这一年马盂山一带突然来了一只怪物,专吃活人,危害百姓。僧人为解众百姓之忧,挺身降妖除怪。哪料与怪物厮杀了七天七夜,直杀得天昏地暗,也分不出上下高低,难能取胜。僧人为救百姓脱离苦海,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于是,他把心一横,自断右手,使出佛家最高深的功夫,将怪物压在马盂山下。从此,当地百姓又过上了幸福生活。</p><p>每当百姓再遇难事,就去求僧人压怪物的佛手,总是有求必应。人们为纪念他,就称他的手为“佛手”,又因手指指向天空,且功力无边,后来人都称它为“佛手通天”。</p> <p>这个停车场,也是去往北门的地方。</p> <p>俩姐妹在辽河源不期而遇。</p> <p>这里是辽河源水土保持监测站。</p> <p>山巅上的信号塔。</p> <p>这三块石头,犹如一朵盛开的莲花。</p> <p>游览完监测站后原路返回。</p> <p>虽未进入古树参天的原始林区,但从路边挺拔的落叶松与白桦林,料想足以可见一斑。</p> <p>驶出景区南门后继续东行,去参观久负盛名的“九龙蟠杨”。</p> <p>沿途村庄的美景璀璨绚丽,各有春秋。</p> <p>九龙蟠杨</p><p>位于平泉市柳溪镇薛杖子社区下桥头自然村,村东有一株小叶杨,生于辽代,树龄已达千年,又被称为“千年古杨”。此树九条侧干犹如九条苍龙,或平伸、或上扬、或俯探,盘旋曲绕、婀娜多姿,故被誉为“九龙蟠杨”。 </p> <p>古树高约12米,主干直径5米,树冠覆盖面积750平方米。辽河源国家森林公园对九龙蟠杨实行封闭管理,设立围栏,禁止攀爬,并对枝干加以修复保护。</p> <p>九龙神树的传说</p><p>相传,辽开泰九年(公元1020年),圣宗耶律隆绪与皇后萧氏来马盂山打猎,见一只八角梅花鹿在一棵杨树上磨角,皇帝张弓搭箭欲射,皇后不忍杀戮这个小生灵,抢先拉弓虚发,小鹿闻风而逃,皇帝心领神会,与皇后相视而笑。自此,那只八角梅花鹿曾驻足过的杨树好像天神眷顾,在皇后箭矢的痕迹处中央主干一分为三,盘曲蜿蜒成九条形态各异的虬龙,被人称为“神树”。</p> <p>古树下建有九神庙与大仙庙,枝干上悬挂着红色布条与彩色经幡,寄予着人们对幸福生活的祈愿与憧憬。</p> <p>这棵杨树看起来像是三棵树聚在一起,其实不然,它原本就是一棵树。</p> <p>此树“独木成林”堪称一绝。</p> <p>这棵一株三干的古树,树皮上的点点斑痕,记录着曾经的沧桑岁月。九枝分杈犹如九条游龙,有的翘首昂视,睥睨众生,似有扶摇直上穿云破雾之志;有的俯首低眉,张开双臂,似欢迎远客到访;有的像戏曲名家甩起的长长水袖,神采飞扬,如梦如幻;有的如蛟龙探海,九曲连环,行雨剪水;还有的摩肩搭背,互相搀扶,宛如患难兄弟。虽历千年,仍然枝繁叶茂,郁郁葱葱,尽显古树傲霜斗雪,老当益壮的风骨。</p> <p>据说从东侧向西观看,此树恰似中国版图,大概是本人没有选对拍摄位置。</p> <p>广场两侧矗立着契丹和奚族雕塑,昭示着契丹与奚族的发祥之地。</p> <p>契丹始祖的传说,</p><p>“相传有神人乘白马自马盂山浮土河而东,有天女驾青牛车,由平地松林泛潢河而下。至木叶山,二水合流,相遇为配偶,生八子。其后,族属渐盛,分为八部,每行军及春秋时祭,必用白马青牛示不忘本云。”</p><p>据说后世当地男糊白马女糊青牛的丧葬习俗即来源于此。</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