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欲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宋代司马光这首诗对“天下之中”的洛阳极尽赞美,让这座十三朝古都一直倘佯在五千年的文明中熠熠生辉。</p><p><br></p><p>国庆期间有幸来到这座历史古城,感受着文化与历史交织的美景,身体的疲惫早已被心灵的充实滋润。</p><p><br></p><p>即使有洛阳朋友的精心安排,几天的行程在几千年文化留下的浩瀚中依然是沧海一粟。</p> 龙门石窟 <p>龙门石窟是每一个到访洛阳的游客必选的景点,然而在我看来,它的吸引力不在于风景秀丽,也不在于香火旺盛,而在于先人们勤劳、勇敢、智慧、坚韧的品质,吸引着后世一代又一代的人去瞻仰、膜拜。</p><p><br></p><p>石窟始凿于北魏孝文帝年间,盛于唐,终于清末,历经1400余年,是世界上营造时间最长的石窟。相传大禹治水时将龙门山一分为二,才有了东西两山,后人便在两山的峭壁上雕凿佛像。听着导游介绍,想像着一千多年无数匠人爬山凿像的光景,深深体会着“伟大”这两个字的含义。</p><p><br></p><p>沿着伊水东岸一路缓行,一座座像龛、一尊尊造像就在青山绿水间饱和了视线,大卢舍那像龛、宾阳南洞、摩崖三佛龛、万佛洞、莲花洞……,它们或饱满、或丰腴、或优雅、或轻盈……仿佛世间所有能赞美的形容词在这里都能找到答案。</p> <p>我对佛学终究是无缘的。对于无法说出这些佛像的意义只好深表欠意,好在照像机留下的印迹可以让有心人去寻找答案……</p><p><br></p><p>当我走出这片历史的留痕时已是四个多小时,这让我感慨不已:一是游人真多。在这个疫情并行的长假里,如此壮观的人流也只有伟大的祖国开始了经济复兴,这是多么值得骄傲的事。后来听说,国庆期间龙门石窟游客爆棚,上千年历史的佛像被游客摸出包浆;二是佛像真多。沿着伊水两岸的东西山石壁,南北长达1公里,现存有洞窟像龛2345个,造像11万余尊。作为一个华夏儿女,怎不为祖先的鬼斧神工自豪呢?三是遗憾不少。看到很多佛像少了身体部件乃至于整个佛像不见了,让人心痛不已,尤其20世纪30年代到40年代,战乱使龙门石窟造像受到了疯狂的盗凿,许多头像、碑刻、浮雕被日本、美国的文物商人收购。这就是国弱的悲哀啊!</p><p><br></p><p>国家有梦,民族有梦,当中国人民重新站在世界之颠时,我相信这些文化的瑰宝将再无遗憾。</p> 小浪底 <p>原本没有去看黄河的计划,不想朋友说:“黄河你不去看吗?”她的话一下子让我生出“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景像。是啊,黄河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我们称其为“母亲河”。到了母亲的身边,又怎能不去看看母亲呢?</p><p><br></p><p>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风景区,离洛阳40公里,开车半小时就到了。四号的那天,天气宜人,阳光忽隐忽现,在秋日里格外气爽。在我的记忆里,黄河水一直是浑黄的,电影里黄河水惊涛骇浪、奔涌咆哮的场面总让我感到生命的渺小。我热爱母亲,她赋予了中华民族生命,但我同样敬畏母亲,她又让多少华夏儿女流离失散。</p><p><br></p><p>然而今天我看到了这个伟大的工程,1997年截流,2001年底竣工,控制流域面积69.42万平方公里,占黄河流域面积的92.3%,起到了防洪、防凌、减淤的作用,让黄河水变得清澈舒缓。水库内大量的半岛、孤岛、险峰,又使自然景观近有曲折蜿蜒的河湾,远有烟色浩淼的湖面,以美、幽、奇、胜、典让人们领略到母亲河特有的美丽。</p> <p>记起主席在畅游长江时写下的“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今日在这秋水连天的黄河之上,心情竟也如此开阔。以浑黄壮阔著称的中华母亲河,因为这个伟大的水利枢纽工程,变得如此清碧秀丽,大河温婉缠绵在青山间。</p><p><br></p><p>这时,不知谁喊了声“泄洪了”。便见大坝中央一道洪流奔涌而出,激起千堆雪。水面上立时云蒸霞蔚,壮观之极。随着“隆隆”之声越来越响,水柱越来越高,溅到水面上时更是气象万千,好似温柔的女子一下子变得千娇百媚。</p><p><br></p><p>远处,湖心岛亭榭生辉,吊桥悠悠晃晃,几多白鹭、水鸟振翅飞旋,和着瀑布天成,好一幅天然水彩画。我看到一位新娘正凭栏拍摄,衣袖飘飘,宛如仙女下凡。</p><p><br></p><p>今天我看到的母亲是如此温柔、可亲!</p> 少林寺 <p>多年前来过一趟河南却错过了少林寺一游,一直引以为憾。这次同来的朋友说:“我与你一样有种少林情结,无论是否好玩,少林寺名扬中外,终要一去”。</p><p><br></p><p>早上七点,因怕堵车我们便早早前往登封。天气有些阴冷,时不时感到一点雨丝,但与千年古刹邂逅的心情却如此热烈。少林寺被誉为“天下第一名刹”,因其历代少林武僧潜心研创和不断发展的少林功夫而名扬天下,素有“天下功夫出少林,少林功夫甲天下”之说。许多年前,一部李连杰主演的《少林寺》让少林功夫家喻户晓,也让我从小对中华武术心向往之,“南武当北少林”便一直成为我心中的圣地。</p><p><br></p><p>当汽车行入登封境界时,我看到许许多多武校矗立在道旁,我好奇地问送我们来的小马(洛阳朋友的儿子):“和平年代还会有那么多人学武吗?”小马肯定地说:“有,少林的名气太大了,只要学成出山,去别处开个武馆,收入是不错的”。但在我想来,来这里的学生更多的是对国术的热爱、对少林圣地的崇拜吧!</p> <p>大约九点,我们随拥挤的人流迈入了少林景区,其实从山门到千佛殿,共七进院落,主要包括常住院、塔林、达摩洞和初祖庵等。常住院的建筑沿中轴线自南向北依次是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阁、方丈院、立雪亭、千佛殿等。</p><p><br></p><p>从史料知道,少林寺经过多次兵灾,后又遭遇文革,现存建筑当中包括著名的大雄宝殿、达摩面壁石等均属仿古重建建筑,仅古代练武场、塔林及部分石刻仍属于古代的原物遗存。但在我认知里,无论沧海桑田、时代怎样变迁,少林寺依然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闪烁在东方。</p><p><br></p><p>塔林是最有历史价值和欣赏意义的遗迹了。这是历代少林高僧安息的墓地,现存唐朝至清朝历代砖、石墓塔240余座。一座座石塔大小参差,高低不同,粗细不一,以各种形式散乱排列着,却构成了独有的茂林。每座石塔都有塔碑,记录着每一位高僧弘扬佛法、保家卫国的功绩。望着一座座石塔,仿佛一位位少林高僧栩栩如生,心中油然生出对英雄的向往。</p><p><br></p><p>人生能记住的不过百年,但历史能记住的却是千年、万年。少林寺之所以屹立不倒,不是武艺的精妙,而是一代代僧人以武艺保家卫国的精神、以佛法普渡众生的愿力。</p> 七天建筑 <p>洛阳城内的风光同样是多姿多彩的。然于这个千年古都文化相映成辉的当属七天建筑。</p><p><br></p><p>隋唐东都城,始建于公元605年,唐、五代、北宋一直沿用,至金毁于战火,历时五百余年。该城由宫城、皇城、诸小夹城、东城、含嘉仓城及外郭城几部分组成,畦分棋布,洛水贯其中,犹如河汉之象。武则天徙居洛阳后,对这里重新营缮修葺,以“天上七星,地上七天”的规划理念,在中轴线上布局七座“天”字建筑,天阙、天街、天津桥、天枢、天门(应天门)、天宫(明堂)、天堂,由南而北依次排开。城外山川形胜,城中坊市繁华,洛河舟船云集,宫内殿宇巍峨,一幅绝胜的景象见证千年。</p><p><br></p><p>天上七星,地上七天,天人合一,可见修建者的雄心,武则天不止想当人间的帝王,还对天上的天帝之位有兴趣。如此雄心,真可比肩秦始王。面对宏伟震撼的七天建筑,万国使臣纷至沓来,真个“天下之中”,由此可以想象当时洛阳的盛况。</p> <p>以今人的眼光去看历史,才知道历史的价值。遗憾的是很多的东西,历史留给我们更多的想像。七天建筑也因不同的原因埋在了历史的长河里,现在恢复的应天门、明堂、天堂都是仿古建筑,让人们在领略盛唐文化的同时多少留下了遗憾。</p><p><br></p><p>晚上的应天门可谓灯火辉煌、巍峨壮观,我是描述不了它的建筑特色,但作为朝廷举行登基、改元、大赦、宴会等外朝大典的场所,给人的视觉冲击是震撼的,站在城墙上,恍惚历史的厚重在时光中奔驰。看看白居易笔下的应天门,“晴阳晚照湿烟销,五凤楼高天泬寥(jué liáo)。野绿全经朝雨洗,林红半被暮云烧。龙门翠黛眉相对,伊水黄金线一条。自入秋来风景好,就中最好是今朝"。此时我与诗人的心情是相通的。</p><p><br></p><p>应天门北面200米就是明堂,是武则天用作接见群臣、发布政令、大享祭天之所,故明堂是最为恢宏壮丽的建筑之一。现在的仿建筑呈八角塔形,总高20米左右,总宽度105米,外观为三层台基,上为八角攒尖屋顶。我们已无法看到真正的明堂,但唐人刘允济曾作赋赞曰:“粤自开辟,未有若斯之壮观者矣!”由此可见当时明堂的壮美。正厅里设置了一个武皇宝座十万朝乐的体验区,再现了一代女皇上朝的盛大场景;背景的墙壁上是武则天在明堂受朝时的微缩场景,再现了武则天打破世俗,赫令群臣,荣登大宝,君临天下的无上气概……</p><p><br></p><p>天堂是武则天感应四时、与天沟通的礼佛堂,但因时间的关系,没有去成,也留下一点小小的遗憾。我期待有一天,待七天建筑重新归来时,一定还来洛阳城。</p> <p>洛阳的风光便在匆匆的三天中饱满了身心,但我知道这座伟大的古都蕴含的厚重是我一生也无法看完的。虽然我的笔只能醮起历史的微小墨花,但我的内心却可以看到它美好的未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