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登海棠山

lj浪迹

<p><br></p><p> 金秋逢十月, 天蓝映红叶。</p><p> “双节”休闲日,登山好时节。</p><p><br></p><p> 为了避免“国庆、中秋”双节长假高速车多拥堵,景区人多扎堆,还真就用心做了一下节日出行计划和登山攻略:</p><p> 出行日期选择10月5日,避开长假前几天“最热时段”;</p><p> 出行时间选择早上六点,躲开当天车辆出城高峰;</p><p> 出行地点选择自驾行车二百公里左右,并非关注度极高的“大热门”景点。</p><p> 最终确定前往:有山、有寺、有文化、有历史,好友再三推荐的国家级4A景区~辽宁阜新海棠山。</p><p><br></p><p> 海棠山位于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大板镇境内,距阜新市区22公里,距省会沈阳160公里。</p><p> 清晨6点天已大亮。沈阳绕城高速~G1113(丹阜高速)~G25(长深高速)~G4513(奈营高速)“海棠山站”驶出高速,一路车辆不多,路况良好,景色宜人,秋风送爽,9点刚过,我们已经站在海棠山景区山门前了。</p> “东方小布达拉宫” <p>  </p><p><br></p><p> 俗话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海拔715米的海棠山,不算高,是辽宁名山医巫闾山的余脉,因为有被誉为“东方小布达拉宫”的普安寺,而名扬四方。</p><p><br></p><p> 据阜新县志记载,海棠山普安寺是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由章嘉活佛率其徒始建,历经六代五世活佛,于光绪九年(1883年)建成。它是黄教藏式的古建筑群体。包括措钦大殿、大雄宝殿、法相僧院、密乘僧院、时轮僧院、玛尼庙、活佛宫、龙王庙、舍利庙、关帝庙及白塔等。被视为东北藏传佛教中心,素有“小布达拉宫”之称。但令人遗憾的是寺庙陆续遭到破坏,仅剩下少数庙宇和遗址供后人观赏。 </p><p><br></p><p> 2002年7月重新修复的普安寺措钦大殿、大雄宝殿正式落成。大殿建筑面积为968平方米,建筑宏伟,风格迥异,整个大殿用黄金6公斤,宝石1200块,是东北地区修复建设的最大一座藏传佛教庙宇。</p> <p><br></p><p><br></p><p><br></p><p> 过山门,走坡道,登石阶,来到了座落在半山腰的普安寺主殿~措钦大殿。</p><p><br></p><p> 措钦大殿前的石碑,向我们诉说着这里的沧桑岁月……。</p> <p><br></p><p><br></p><p>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由第一世活佛巴雅斯古朗发起兴建普安寺。乾隆二年(1737年),二世活佛被乾隆皇帝册封为阿拉坦希哷图班智达莫尔根堪布呼图克图。鼎盛时期,海棠山建有四大扎仓等43座殿堂,2000多僧人,是东北地区藏传佛教中心。</p> <p><br></p><p><br></p><p> </p><p> 为什么在东北会有藏式寺庙?认真听了导游的解说才知道了其中的原因。</p><p> 原来,十五世纪北元时期,一直驻牧河套地区的蒙古族古老部落~贞部落,为了躲避战乱,逐渐向东迁移,十七世纪初,最终定居在今天辽宁阜新境内,他们不仅带来了牛羊、奶茶,还带来了他们的信仰~由藏传佛教首领八斯巴传授给他们的黄教,也就是藏传佛教。</p><p> 经元、明两朝世代传承、融合,到清代初期藏传佛教在当地形成规模,并在康熙二十二年开始在海棠山间兴建藏式庙宇,在遍山花岗岩巨石上雕刻佛像,历时百年,达到鼎盛,成为东北地区藏传佛教中心。</p><p><br></p><p> 依山而建的藏式风格庙宇~普安寺古建筑群。</p> <p><br></p><p><br></p><p> 普安寺措钦大殿前广场“鼓楼"</p> <p><br></p><p><br></p><p> 拾级而上,措钦大殿后面便是大雄宝殿。</p> <p><br></p><p><br></p><p> 大雄宝殿</p> <p><br></p><p><br></p><p> 沿着石阶继续攀登,一片掩映在树木中的巨石群逐渐清晰起来,不知是谁喊了一声:“快看!石刻!”。</p> 摩崖造像栩栩如生 <p><br></p><p><br></p><p> 导游介绍说:海棠山最大的奇观,是山间这267尊,鬼斧神工般的摩崖造像。</p><p> 这些造像采用了阴刻、阳刻、高浮雕、龛内浮雕等多种形式雕刻在花岗岩巨石上。在佛像雕刻艺术方面,继承和发扬了晚唐的石刻特点,创造出了具有蒙、藏民族传统风格的摩崖造像群。这二百多尊造像大小不一,最大的高达 6.5米,最小的只有 15 厘米,3 米以上的造像有 30 多尊。</p><p> 我们沿着山石间小路一边走,一边看,这里有很多中原地区很少出现的佛造像,这些造像群中有佛祖释迦牟尼、普渡众生的观音菩萨、救苦救难的药师佛;还有红绿度母、阿修罗、金刚力士、欢喜佛、千手千眼佛、三头六臂佛、多脑多手佛等。</p><p> 从雕刻手法上看,海棠山的摩崖造像既不像唐代佛造像那样丰满端庄,也不像宋代佛造像那样典雅优美,而是十分粗犷、淳朴,特别具有蒙古民族的审美情趣,部分造像佛龛或上或下,或左或右,刻有蒙、藏、满、汉等文字;有十几处造像涂有彩绘,虽历经300 多年风雨侵蚀,仍保存完好,色彩清晰,堪称珍宝。</p> <p><br></p><p><br></p><p><br></p><p> 在众多的造像中,我原以为都是佛像,可是导游说到还有关羽像,让我感到很是好奇。</p><p> 关羽石刻像位于一处大岩石的右下方,关公手持青龙偃月刀,骑着赤兔马,威风凛凛。雕像的上下左右刻有蒙、藏两种文字的对联,导游给我们当翻译:横条是藏文,汉译为“关老爷”;对联是蒙文,上联汉译为“福如月宫香檀树般苍盛”,下联汉译为“寿比瑶池如意宝般长久”;龛内是藏文,汉译为“班禅额尔德尼官印”。</p><p> 关公像前的石缝中并立生长着两株有300多年的古松,形影相伴,时刻不离,被称为“姊妹松”。</p> <p><br></p><p><br></p><p><br></p><p><br></p><p> 宗喀巴大师造像。</p> <p><br></p><p><br></p><p> 在海棠山摩崖造像群中出现了藏文、蒙文、满文和汉文四种文字,这在全国石窟石刻和摩崖造像中非常罕见。</p> <p><br></p><p><br></p><p> 极具蒙古民族艺术特色的藏传佛教造像。</p> <p><br></p><p><br></p><p> 这些造像有的慈眉善目,面露微笑;有的慧目圆睁,呈忿怒相;有的结手印,有的持法器,有的站立,有的禅坐,千姿百态,栩栩如生。</p> 古松怪石独具特色 <p><br></p><p><br></p><p> </p><p> 上师顶是海棠山次峰,我们登上山顶时,满山阳光普照,植被五彩缤纷,山势愈高,秋韵愈浓,秋色愈美。</p><p><br></p><p> 海棠山奇松是另一大看点。峰顶有多棵四五百年树龄的古松,迎客松、不老松、阴阳松和卧龙松等四棵名松,雄姿各异,令人赞叹……。</p><p><br></p><p> 在海棠山上师顶傲立近五百年的“迎客松”。</p> <p><br></p><p><br></p><p> 曾经一半枝繁叶茂,一半干枯的“阴阳松”,如今因再遭雷击,几近全枯。</p> <p><br></p><p><br></p><p> 海棠山不仅松奇,石也怪,树石相伴,美景不断。</p><p> “石为山之骨,无石则柔不能立”。在海棠山山间到山巅,观音石、济公帽石、青蛙爬山石、夹树石、探海石、乌龟石、聚仙石、……怪石林立,蔚为大观。</p><p><br></p><p> “夹树石”, 山路边,顽强生长在巨石中的大树。</p> <p><br></p><p><br></p><p> “ 逍遥石”</p> <p><br></p><p><br></p><p> 谁能为这块石头起个名?</p> <p><br></p><p> 看看时间还早,意犹未尽的我们决定向海棠山最高峰继续攀登。</p><p><br></p><p> 长空碧透,秋日暖阳。11点12分,我们登上海棠山主峰,站在“财宝天王殿”门廊眺望远方。</p><p><br></p><p> 这正是:</p><p> 层林已尽染,满目皆烂漫。</p><p> 秋意天际间,攀登山巅瞰。</p> <p><br></p><p><br></p><p> 下山时回望矗立峰顶“财宝天王殿”。</p> 海棠山与海棠之谜 <p><br></p><p><br></p><p> 来海棠山之前,想象着海棠山一定海棠花开满山,可下山后才感觉到一路走来却不见海棠树,更别说海棠花了。</p><p> 摆渡车司机告诉我们说:其实海棠山原名叫亥台山,海棠山是蒙古语亥台音兀勒的音译,或者说是不准确的音译。“亥台”蒙语意为墙垛,又是瞭望台;“兀勒”蒙语意为山。由于从清初亥台山译成海棠山,所以人们误以为海棠山上应该满山海棠花,司机师傅说:海棠山只是近几年才开始在后山试种一些海棠树罢了。</p><p> 为了证实司机的说法,我再向导游咨询,她说:亥台山用蒙语译音成为海棠山,在文史资料中是有明确记载的。</p><p><br></p> <p><br></p><p><br></p><p> 虽然攀登海棠山而未见海棠花,但峰峦之间,古松、枫树、杜鹃、山楂、樱桃、杏树五彩斑斓,秋色正浓,秋韵十足,令人大饱眼福。</p><p><br></p><p> 怡情亭</p> <p><br></p><p><br></p><p> 下山小路依然石阶清幽,满目风景如画。</p><p> 这让我不由想起大诗人苏轼、杜牧两首诗来:</p><p> “一年好景君须记,</p><p> 最是橙黄橘绿时。”</p><p><br></p><p> “停车坐爱枫林晚,</p><p> 霜叶红于二月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