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乡村记忆》第52村</span></p> <p> 明天启五年《文水县志》载:“善治坊领乡都十二,孝义都在县南十三里。”在市集一节中记载:孝义镇市为偶日市集。仓储一节记载:孝义镇社仓,原贮谷一千四十七石五升八合五勺。清康熙十二年《文水县志》墩堠一节记载:孝义墩,县南十五里。周围八丈,高三丈,上盖小房一间,下设小墩六座,以备烽燧之警。</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一</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文水有“四大镇、八小镇”之说,四大镇是孝义镇、下曲镇、西社镇、开栅镇,八小镇是南武镇、石永镇、徐家镇、大象镇、东城镇、南庄镇、原东镇、石侯镇。排在四大镇之首的孝义镇自古就是文水之重镇。</p><p> 据明万历碑文记载,孝义古时称“鬼市”。传说,孝义村西边山一带风水极佳,曾经有许多官宦人家把坟地选在这里,随之形成了祭品市场,人们便有了“鬼市”之称,最初,有高姓父子俩就住在这里,逐渐形成了村落。后来修建了村堡,由于村堡东门、南门、西门都在正方位。而北门在堡东北方位,像一只歪着头的乌龟,且堡内寺庙众多,有人便称之为“龟寺”。无论祭奠先祖还是祈祷神佛,都蕰含这“孝”与“义”,这就形成了“孝义”。有家谱记载这里曾叫过“隐泉乡”,民间还把当地人叫的“好礼村”和“昊陵”相联系。</p><p> 明天启五年《文水县志》载:“孝义堡,城围四里五十步,高一丈八尺,基阔一丈六尺,上阔六尺。嘉靖十九年知县邹以大建。”古村就在“孝义堡”内,堡中心繁华的十字街有一座三层砖木结构过街楼,上面供奉文昌帝和斗魁星,始建时间不详,清嘉庆十九年(1814)重修。一层为砖券结构,四个拱券门洞分列四面,上部为砖雕仿木结构的额枋和斗栱,内部为砖雕仿木结构藻井。楼梯开在西门南侧;二层为砖木结构,面宽、进深均为三间,内部为四根通天柱,四面砖墙围合,墙上设拱券门,外设回廊,檐柱头斗栱三踩单昂,内部有木制楼梯通往三层;三层面宽、进深均为一间,十字歇山顶,四周出平座,可供远眺,檐柱头斗栱五踩双下昂,内部做藻井,平座东西两面各设四扇六抹槅扇门。过街楼设计精巧、建造考究、作工精细,屹立数百年,是不可多得的古代建筑艺术精品。</p><p> 堡内南北方向的街道通过十字街过街楼的是南街、北街,另外,东面有条街叫八街,西面有条街叫四街,村北还有条短街叫北门街;堡内东西方向的街道通过十字街过街楼的是东大街、西大街,另外,南面曹家街、北面有九街、拐弯街、霍家街、孙家街、左家街、杨家街。</p><p> 孝义堡内从南门、南街、北街、拐弯街、北门是当年的官道,南经马村、上贤通汾州府,北经东夏祠、桥头、冀周村西、南关到文水城。</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二</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孝义镇的庙宇很多,四个堡门楼上都有庙宇,东门供奉千手观音,南门供奉南海大士,西门楼阁里有佛像,北门楼上是真武庙。在北门真武庙下面有三间窑洞,住着三、四个懂医的和尚,中间窑洞里有两排药柜,是村民看病买药的地方。而村南堡外,也有一座真武庙,那是村里开砖窑的十八户人家集资修建的,每当开烧,都要在这座庙里祈求平安顺利。</p><p> 堡东门原来是个单层门,门外有座关帝庙。传说,当年李自成的部队路过此地走到东门,想进堡内驻扎,突然看到关老爷从关帝庙出来上了堡墙,骑着骏马飞舞着大刀来回巡堡,便急忙返回野外安营扎寨。自今,孝义村东还有返道口、扎野地的地名。队伍走后,村民们非常感激关老爷,便在堡东门外又修了一道门,里门朝正东,外门朝东南,双门形成了瓮城,这样把关帝庙就围在了瓮城内。</p><p> 出于村民对关羽的敬仰,堡中有多座关帝庙。东大街中间有关帝庙,并有过街戏台;北街往北的杨家街对面有关帝庙;左家街有关帝庙;村堡的东北还有两座关帝庙。</p><p> 西大街过街楼不远处有一座坐北朝南的子夏庙,庙前是坐南朝北的戏台,戏台砖雕木刻,非常精致,号称“三晋第一台”,上有傅山题字“亦解春秋”和“醒世台”匾额。戏台下有通道,东西有两门,东为大门,西是小门,两侧是钟楼鼓楼。戏台对面是膳厅,悬蓝底金字“河东公”匾。膳厅后面是五间正殿,塑子夏等七座伸像,正殿两边有耳殿,东是五道殿,西是财神殿。庙内还有东西配殿。</p><p> 沿西大街往西有座五进院的西岳庙,供奉西岳华山兵神金天王,是道教主流全真派。西岳庙坐北朝南,大门两侧是钟鼓楼,第一院内有四大天王踩八怪塑像,东侧有一偏殿,据说是供奉着麻衣仙姑的姐姐;第二院东配殿有佛像,西配殿中供着李大娘石雕像;第三院供奉着南海大帝等几十个塑像;第四院正房有三眼窑洞,中间塑有孔子像;第五院正面是五佛大殿,里面有高大的铁铸塑像,东殿是学堂,西殿塑着千手观音。</p><p> 西岳庙里第二院塑的李大娘石像,还有着一个神奇的故事呢。当年村里集资修堡墙,碰上寡妇李大娘,李大娘说,“你们集资先修,不够了再来见我。”经办人觉得一个寡妇人家,不集也罢。结果全村集得资只修了个堡墙基础。这时,经办人想起李大娘说的话,便和大伙说去看看李大娘。李大娘从家里搬出一箱子银元宝说,拿去用吧,不够了再说。大伙说过个数,李大娘说,过什么数,拿去用就是了。大家还是过了个数,整整一万六千两。堡墙动了工,做了一年半的时间完工了,但没有了筑堡门的资金。大伙又来找李大娘,大娘又搬出一瓦盔金元宝,整整100两黄金,四个门全建起来还没有用完,便想退还给李大娘,结果再也没有找到她。于是人们在庙里塑了李大娘的像,并立了碑,记载了李大娘资助修堡墙的故事。</p><p> 堡南八街有任家过街阁和红花庙,南门外有个大影壁,上面有砖雕“福”字;堡西南四街有李家阁,曹家街的曹家圪垛有五道庙,曹家街和南街丁字街处有一过街阁;西大街还有龙王庙、过街阁、燕家庙,西门外有影壁;堡西九街有九街东阁、九街南阁、燕家阁,九街东阁对面是十王庙,坐西朝东,有十殿阎王、二十四孝等壁画;堡北面有座北寺,传说有卖砂鏊的来到这里,被北寺里的人一下全买走,跟着进了寺内却不见了人影,只见寺内每尊神像头上顶着一面砂鏊。</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三</p><p><br></p><p> 孝义镇有五千余人,人口较多的姓氏有张、王、李、武。</p><p> 张姓是从陕西米脂县迁来的,始祖是张少卿。张家在这里繁衍生息近三十代了。根据张家墓碑记载,张仲科曾是“清皇侍郎”; 明天启五年《文水县志》载,张士弘为万历年皇明岁贡;清光绪五年《文水县志》记载,张大绩为清辛卯科武举人;据家谱记载,清同治10年(1871),张必遐的母亲70岁,张必遐当时任千总。</p><p> 张家有很多经商的人,张克勤、张积富、张积贵等在北京做生意。北街有座坐南朝北的三进旗杆院,四方街门朝西,门前有旗杆和拴马柱,门内对面是砖雕照壁;砖雕二街门进去,东西厢房各三间;三街门进入里院,东西厢房各三间,正房中间是三间一明两暗,前墙都是木构隔扇墙;正房西侧是一间三层棒槌独角楼,东侧是一间耳房。三进院的东面有一偏院,是打谷用的场院。</p><p> 张必遐有张尚和、张尚谦两子,人称大财主、二财主,在汉口做生意。张尚谦生有五子,张丕锦、张丕绣、张丕文都在北京做经商,张丕章在汉口做经商,张丕玉在民国早期当了多年村长,村里人现在还保存着民国十三年(1924)修楫戏台完工时村长张丕玉和村干部等有关人员的合影。张丕玉的三子张恩俊,字秀山,是抗日教师,被日军杀害。在堡西南四街,有三座相靠的张家宅院。东院、中院院形相似,均为三进院,第一进院有街门连倒座南厅三间,第二进院东西厢房各三间,第三进院东西厢房各三间,正房三间。西院为二进院,街门连倒座南房三间,东西厢房各二间,里院东西厢房各三间,正房三间。</p><p> 霍家街有座清代建筑,是张家四合院。沿中轴线自南往北依次为砖雕垂花院门、正房,两侧有东西厢房及风水楼。正房面宽三间,进深四椽,单檐硬山顶,五檩无廊式构架,斗栱为一斗二升交麻叶头。风水楼一层为一孔平顶式砖券窑洞,门窗均为拱券式。东西厢房各三间均为单檐硬山顶。砖雕垂花门雕饰斗栱、花卉等,栱眼壁书“全贞”,门额题“静观”。后檐斗栱为三踩单昂,墀头有精美的瑞兽砖雕。</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四</p><p><br></p><p> 传说,五代十国期间,有燕姓大将隐居在这里,堡内西北便有了燕家巷。有明朝墓碑记载,明代燕进章曾负责集资修建过观音庙;民国期间,燕鑑在北京经商。燕家巷有座三进制“燕家宅院”,大门上有匾额,题“明经第”。一、二院均有东西厢房各两间,里院有东西厢房各三间,正房是三孔窑洞。</p><p> 民国期间,武秉权当任村长时,在堡外东面设计建筑了一条大堰,有一丈多高,把村堡和文峪河隔开。以前发洪水堡东就有被淹的危险,这条堰避免了这个危险。村民给武秉权送了一副“功在文峪”的木雕大匾。武吉曾在南方买了一座茶山,后来涨价卖出,带回了一桶的现洋,在堡东南修了一座高墙大院。</p><p> 堡内西北坐北朝南三进院布局的清代建筑,是从中渠村迁来的商界精英王尚义修建的。三进院均有东西厢房,正房为砖券窑洞三孔,门窗为拱券式,西侧有砖砌楼梯可登顶。院门开在一进院东南角,为木构单檐悬山顶;二进院院门为悬山顶,脊部有精美花卉砖雕;三进院院门为砖雕垂花门,雕饰斗栱、花卉等。</p><p> 高本华祖上就是经商能手,他也在北京做生意。高家在村中间四街有座三进制旗杆院,砖雕垂花门朝东开,门前有旗杆和拴马石。一院南厅五间,西厢房三间,东厢房两间,街门占一间。二院东西厢房各三间,里院东西厢房各三间,正房五间。</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五</p><p><br></p><p> 孝义堡内有条左家街,据说左家拳的创始人左昌德,人称“左二把”祖籍就是孝义镇,后迁至孝子渠,孝义镇有许多左家拳弟子。清代有两位武举人,张大绩是清辛卯科武举,王士升是乙酉科武举。拳师袁来来以摸眉功见长,徒弟多在汾阳一带;韩二则以臀功见长,曾在交城开镖局。孔广聚字子安,传承的就是左家拳。</p><p> “岳村的鈲子桥头的鼓,孝义镇的龙灯真功夫。”曾经有位叫“安儿”的长子人多年在孝义镇开理发铺,民国八年,安儿师傅用竹子制作了一条纸龙灯,把自己做龙灯的技艺传授给了当地人,并教会了大家舞龙灯。随后,就再没有见到安儿师傅。村里的弓学义、燕春旺、张青等舞龙灯高手都有一定的武功。后来,梁德礼、任富全还传承了龙灯的制作技艺。</p><p> 还有一项较为独特的表演是“少林五虎棍”,参加表演的必须有较高的武功,据说大部分表演者是左家拳传人李毓秀的徒弟,闫鸿茂、燕春旺、刘忠良、弓学义等是主要成员。</p><p> 村里还有位韩姓晋剧丑角,艺名叫玛瑙丑,尤以方言唱腔出名,演出剧目有《折桂斧》等。</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六</p><p><br></p><p> 孝义堡墙上长满野生酸枣树,而墙外又栽种了榆树、槐树,从野外很难看到堡内的建筑。民国二十七年(1938)十月,日军一个中队来到堡内,先来到东街路北王兆达的宅院,准备驻扎司令部,后来发现路南武青的高墙宅院更好,便把司令部扎在了这个院落。至此,八路军和游击队就经常来袭击日军。为了防止八路军袭击,日军让村民把村堡四周的树木全部砍掉。</p><p> 村里的邓凯、韩铁斋、杨文凯等有志青年纷纷参加了八路军。</p><p> 日军投降后,八路军在北门楼上修筑了三尺厚的炮楼,有一个连的兵力驻守孝义堡,阎军派来一个师的兵力,打了一天都没有攻进来,第三天阎军又调来兵力,攻打孝义堡,八路军进行了战略撤退。村里的基干民兵越来越壮大,引起了阎军的恐慌。民国三十六年(1947)四月初八,阎军接到有民兵在南街活动的情报,于是包围了孝义堡,搜查了村干部王玉生院,把村民召集到南街成彩林院里,架起机枪威胁群众。为保护群众,区助理杨景西挺身而出。阎军在南门外刺死了郝臭孩,郭成锁被刺11刀,其中有一刀刺在腰上,闫四儿被刺9刀,没有刺到要害处。待阎军走后,闫四儿爬起来,看看郭成锁还活着,便跌跌撞撞回到村里让人把郭成锁抬了回来。随后,他俩被送往交城野则沟八路军医院直至康复。</p><p> 民国三十六年7月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纵队司令员许光达指挥2旅、3旅,在八分区交文支队和县警卫连的配合下,2旅包围孝义镇阎军216团团部及一个营,3旅包围马村、马东村216团各一个营,午夜发起全面攻击。216团团部设在堡内拐弯街一宅院,团长受伤,副团长在窑顶指挥。解放军炸开围墙,团部人员全部俘虏。有几个阎军在马来栓宅院抵抗,被解放军炸开后墙,歼灭残敌。据说,当时屋顶上血顺着屋檐往下流。激战至次日凌晨7时,216团被全歼。共毙伤216团375人,生俘团长邱汝琨、副团长张甦等1672人,还缴获许多枪支弹药。</p><p> 至此,孝义镇迎来了解放……</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此文为初稿,有错误之处或补充的内容请在文后评论区留言】</span></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孝义镇《乡村记忆》</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采访座谈人员:</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李智仁 常忠敬 张鸿仁</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张维荣 张鸿杰 赵爱云</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梁德礼 张建强 任世润</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张德智 张根全 张庆荣</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张 伟</span></p><p><br></p> <p>作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