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抗美援朝老兵的故事 ——我的伯父李列贵

根在诸翟——不忘初心!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抗美援朝战争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span></p><p><br></p><p>一个孤胆英雄/</p><p>一个敢死队长/</p><p>一个尖刀连长/</p><p>一个无名英雄/</p><p>一个从不居功自傲,淡泊名利,默默奉献在基层教育战线上的人民教师!</p><p>———怀念我的伯父——李列贵!</p><p><br></p><p>从淮海战役到解放开封,再到渡江战役,再到解放华中南,再到西南剿匪,再到抗美援朝战争,伯父转战几千里,1954年抗美援朝战争胜利归国,转业到地方从事基层教育工作,最后只是以一个普通教师身份退休,始终没有享受过一个老革命战士的任何待遇。我一直在问自己“伯父是不是那个“最可爱的人”?”</p><p><br></p><p>“在朝鲜的每一天,我都被一些东西感动着;我的思想感情的潮水,在放纵奔流着;我想把一切东西都告诉给我祖国的朋友们。但我最急于告诉你们的,是我思想感情的一段重要经历,这就是:我越来越深刻地感觉到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p><p>——————摘自《谁是最可爱的人》(作者魏巍)</p><p><br></p> <p>伯父的多枚军功章随葬入土,无法提供</p> <p>李列贵(1923.12.03—2014.02.28)</p><p>又名李腊贵、李正兴、李振兴。</p><p>河南省林州市龙山街道办事处西街村人(原林县西诸翟镇西诸翟村人)</p> <p>华北解放纪念(章)</p> <p>淮海战役胜利纪念(章)</p><p>中原人民解放军</p> <p>渡江战役胜利纪念章</p> <p>解放华中南纪念章</p><p>1950</p> <p>解放西南胜利纪念</p> <p>保卫世界和平——志愿军出征纪念(章)</p><p>1951</p> <p>抗美援朝身份信息(表)</p> <p>中国人民解放军(臂、胸徽)</p> <p>关心祖国(光荣)匾</p> <p>伯父(志愿军战士)的手帕</p><p>(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敬赠)</p> <p>伯父(志愿军战士)的食品袋</p><p>(抗美援朝 保卫祖国)</p> <p>伯父(志愿军战士)的食品袋</p><p>中朝人民军队并肩前</p><p>进保卫世界持久和平</p> <p>司 令 员 林 彪</p><p> 政治委员 罗荣桓</p><p> 邓子恢</p><p> 谭 政</p><p>政治部主任 陶 铸</p><p><br></p> <p>中国人民解放军</p><p>中南军区兼第四野战军</p><p>立功证明书</p> <p>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纪念章</p> <p>林县工会积极分子奖章</p> <p>中国共产党城关公社第三次代表大会(代表证)</p> <p>卅年教龄留念(纪念章)</p><p>伯父最自豪的就是自己是一个基层教师。</p><p>在世时经常教育我们不要被纷繁复杂的各种社会现象所迷惑,要坚定自己的信念,站稳三尺讲台,做一个值得受人尊重的人民教师,培养品德高尚,知识扎实,真才实学的社会新人。</p> <p>不建设好林县</p><p>绝不罢休(奖章)</p> <p>———伯父李列贵(1923年12月3日——2014年农历二月28,中国人民志愿军136团部指导员),中国共产党早期党员,淮海战役任连指导员,渡江战役任尖刀连长,解放开封任敢死队长(口令原子号),西南剿匪任营指导员,置身虎穴,解救贵州少数民族群众,抓获1000多土匪,被称为“置身虎穴,孤胆英雄”,1950年11月从川滇黔战场转移河北集训,1951年3月25日在军长秦基伟的带领下入朝作战,跨过鸭绿江与孙占元、黄继光(黄继光135团通讯员)一起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上甘岭战役;1954年归国后长期从事基层教育工作,淡泊名利,兢兢业业,默默无闻为党的教育事业奋斗终身;从不居功自傲,从未向党和政府提出任何要求,从未享受过一个老英雄、老革命、老战士的任何抚恤和待遇,最终只是以一个普通教师的身份退休。为支持林州市龙湖景区建设,他奉献出自己老宅拆迁造湖,2014年病逝后由于无家可归,借住他人屋下,后人不能穿孝送终,只能在林州市龙湖边搭个简易灵棚低调祭奠。他用实际行动履行了一个共产党员的职责,支持了党的事业和林州市政府市政建设!现在每当路过此地,我们都会驻足默哀!</p> <p>中国人民志愿军第十五军:</p><p> 军长秦基伟、政治委员谷景生,下辖第29、第44、第45师。1950年11月,由川滇黔边开赴河北进行整训、改装。1951年3月25日入朝参战。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第五次战役、1952年春夏巩固阵地作战、1952年秋季战术反击作战和上甘岭战役。1952年12月,移至元山以南地区,担负朝鲜东海岸防御任务,参加1953年春反登陆作战准备。朝鲜停战后,参加帮助朝鲜人民重建家园的工作。1954年4月,撤离朝鲜回国。</p> <p>中国人民志愿军第十六军:</p><p>抗美援朝战争时期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一支野战部队。军长尹先炳(后潘焱)、政治委员陈云开(后吴保山),下辖第32、第46、第47师,各师均辖有1个炮兵团和1个坦克团。1951年4月底~5月初,到达河北整训。1951年9月,军主力抵达吉林通化地区,为志愿军总预备队;第47师入朝至咸兴地区,担负朝鲜东海岸防御任务,12月返回国内。同年底,军主力回防辽东半岛和鸭绿江口。1952年5月,第46、第47师进行整编改装。该两师高炮营提前入朝,参加新安州、顺川附近地区对空作战。1952年12月,全军入朝参战,位于安州、价川、球场地区,参加抗美援朝战争1953年春反登陆作战准备,担负朝鲜西海岸反空降、反登陆作战任务。6月底,担负正面战线平康地区防御作战任务,参加1953年夏季反击战役。朝鲜停战后,参加维护朝鲜停战协定斗争和帮助朝鲜人民重建家园的工作。1958年4月初,撤离朝鲜回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