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人故里--曲阜

魏方

<p>山东曲阜,圣人孔子的故里。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p> <p>▽孔子像(网络)</p> <p>在曲阜孔府门楼前,立有一块石牌,上面刻有“世界文化遗产”孔庙、孔林、孔府。曲阜孔庙、孔林、孔府统称“三孔”,这里每天吸引着国内以至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游览和瞻仰,中国历代曾经有12位皇帝亲临曲阜致祭。曲阜三孔,二十年前我曾游览过,今年中秋国庆双节前夕,我再次重游曲阜“三孔”。</p> <p>▽世界文化遗产一一孔庙、孔林、孔府</p> 孔庙 <p>孔庙座落在曲阜城内,南临旧城垣,东与孔府毗邻,原是历代帝王祭祀孔子的地方。周敬王四十二年(公元前478年),即孔子逝世的第二年,以其故居三间为庙,内设孔子的衣冠礼器,岁时奉祀。自西汉以来,历代帝王不断进行重修、扩建,成为一个规模宏大的古建筑群。</p><p><br></p><p>庙内共有九进院落,前有棂星门、圣时门、弘道门、大中门、同文门、奎文阁、十三御碑亭,自大成门起始分三路,中路有杏坛、大成殿、东西庑、寝殿、圣迹殿等,东路为孔子故居,西路有祭祀孔子父母的启圣王殿等。孔庙纵长630米,横宽140米,占地21.8公顷,有殿、堂、坛、阁466多间,门坊54所,古树1250株,还有被誉为艺术精品的历代碑刻2000余块。</p><p><br></p><p>孔庙具有东方建筑特色、规模宏大、布局严谨,气势雄伟,是我国著名的古代殿式建筑群。曲阜孔庙和北京故宫、承德避暑山庄并称中国三大古建筑群,并于1961年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p><p> </p> <p>▽孔庙全图(网络)</p> <p>孔庙正南门(仰圣门),古时只有皇帝及钦差大臣来曲阜祭孔时,此门才打开。“仞”是古代的计量单位,一“仞”相当于现在1.6米——1.8米之间。“万仞宫墙”其意出自《论语》子贡语,学生称赞老师的儒家思想和道德文章,犹如“万仞宫墙”之高深。清乾隆皇帝御笔书写“万仞宫墙”四个大字,以示对孔子的尊崇。</p><p><br></p><p>▽仰圣门</p> <p>进入城门,就到了阙里街。“金声玉振”牌坊岿然挺立,金声玉振坊是进孔庙的起点,建于明嘉靖十七年(公元1538年)。坊为石刻,4楹,石鼓夹抱,4根八角石柱顶上饰有莲花宝座,宝座上各蹲踞一个雕刻古朴的独角怪兽“辟天邪”。两侧坊额浅雕云龙戏珠,坊额填色4个大字“金声玉振”,笔力雄劲,为明嘉靖十七年(公元1538年)著名书法家胡缵宗题写。坊名来自孟子对孔子的评价:“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者,金声而玉振之也。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以此象征孔子思想集古圣先贤之大成,赞颂孔子的巨大贡献。</p> <p>▽金声玉振坊</p> <p>坊后是一座单孔石拱桥,桥面是二龙戏珠的石阶,桥下清流呈半圆绕过,这就是泮水,可惜泮水被石块封盖,只有泮桥独存了。桥后东西各有一幢石牌,立于金明昌二年(公元1191年),上刻“官员人等至此下马”,文武官员、庶民百姓从此路过,必须下马落轿,就连皇帝祭祀孔子也要下辇而进,以示尊敬。 </p><p><br></p><p>▽下马碑</p> <p>棂星门,棂星,即灵星,又名天田星,古人认为它“主得士之庆”。古代祭天,先要祭祀灵星。孔庙设门名灵星,是说尊孔如同尊天。</p><p><br></p><p>棂星门在泮水桥后,四楹三间。石柱铁梁,铁梁铸有12个龙头阀阅。四根圆石柱中缀祥云,顶雕怒目端坐的天将。额枋上雕火焰宝珠,明间额坊由上下两层石板组成,下层刻乾隆皇帝手书“棂星门”3个大字,上层刻绦环花纹。明代时此门为木制,清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重修时“易以石”。</p><p><br></p><p>▽棂星门</p> <p>棂星门里建二坊,南为太和元气坊,此坊建于明嘉靖二十三年(公元1544年)春,形制与金声玉振坊同,坊额题字系山东巡抚曾铣手书,赞颂孔子思想如同天地生育万物一样。</p><p><br></p><p>▽太和元气坊</p> <p>北为至圣庙坊,明额题刻篆字,坊明代时原刻“宣圣庙”3字,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易为今名。坊为汉白玉石刻制,三间四柱,柱饰祥云,额坊上饰火焰宝珠。</p><p><br></p><p>▽至圣庙坊</p> <p>后人为赞颂孔子思想对我国社会所发生的深远影响,使用了“德侔天地”、“道冠古今”8个字,意即他的贡献如同一夺一样大,他的主张古今来说都是最好的。因此在孔庙第一进院落左右两侧修建了两座对称的木质牌坊,东题“德侔天地”,西题“道冠古今”,为孔庙的第一道偏门。两坊建于明初,具有明显的时代风格。建筑为木构,三间四柱五楼,黄色琉璃瓦,如意斗拱,明间十三踩,稍间九踩,中夹小屋顶五踩。坊下各饰有8只石雕怪兽。居中的4只天禄,披麟甩尾,颈长爪利;两旁的4个辟邪,怒目扭颈,形象怪异。</p> <p>▽“德侔天地”偏门牌坊</p> <p>在孔庙中路,按照中国古代“天子五门”的礼制建有:圣时门、弘道门、大中门、同文门、大成门五道大门,规制均为五间三门,建筑各有特色。</p> <p>圣时门,据《孟子》记载:“孟子曰:‘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意思是说,在圣人之中孔子是最适合时代的。据此,清世宗于雍正八年(1730年)钦定孔庙正门名“圣时门”。圣时门始建于明永乐十三年(1415年),3间,弘治年间扩为5间中设拱门3券,碧瓦歇山顶,四周是深红的墙皮,券内是杏黄的墙里,前后石阶上各有石刻龙陛。由拱门内望,令人有深邃莫测之感。</p><p><br></p><p>▽圣时门</p> <p>弘道门,壁水桥北为弘道门,是明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时孔庙的大门,清雍正七年据《论语》“人能弘道”钦定命名,以赞颂孔子阐发了尧舜禹汤和文武周公之道。门下有元碑两块,东四棱碑为“曲阜县历代沿革志”,记载了曲阜的变迁沿革,史料价值很高西碑为“处士王处先生墓表”颇有书法价值,是1966年移入孔庙保管的。</p><p><br></p><p>▽弘道门</p> <p>大中门原名中和门,较弘道门长且狭,共5间,原为宋代孔庙的大门,后经明弘治时重修,今门系清代所建。门左右两旁禹有绿瓦拐角楼一座,系元至顺二年(公元1331年)为使孔庙象皇宫一样威严而建的。角楼均3间,平面作曲尺形,立在正方形的高台之上,台之内侧有马道可以上下。此两角楼瓦庙东北、西北两角楼构成一个巨大的长方形,以供守卫之用。</p><p><br></p><p>▽大中门</p> <p>过大中门,即进入孔庙第四进庭院。院落疏阔,古树葱郁,禽鸟翔集夏天鹳飞鹤舞,白鹭翩翩,冬春鹊鸣雀喧,昏鸦噪晚,显得十分幽深。</p> <p>▽成化碑</p> <p>▽洪武碑亭</p> <p>同文门,宋代是为孔庙的正门。此门原名“参同门”,取孔子之德与天地参同之意,清雍正皇帝以《中庸》“书同文,行同伦”而命名。赞扬孔子对我国文化的统一作出了重大贡献。同文门是奎文阁前的重要屏障。</p><p><br></p><p>▽同文门</p> <p>奎文阁始建于宋天禧二年(公元1018年),始名藏书楼。金章宗在明昌二年(公元1191年)扩建时改名“奎文阁”,清乾隆帝重新题匾额。古以奎星为二十八宿之一,“奎”有主文章之说,后人把孔子比作天上奎星,故以此名之。奎文阁为历代帝王御赐图书典籍,墨迹收藏之处,它独持的建筑结构,又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木构楼阁之一。</p><p><br></p><p>▽奎文阁</p> <p>最能炫耀皇家恩宠的是大成门前的十三碑亭,过了奎文阁便是十三碑亭院,这里是孔庙的第六进院落。十三碑亭南八北五,东西排列,专为保存封建皇帝御制石碑而建,习称“御碑亭”。</p> <p>碑亭院内,金、元时代所植古柏依然蓊郁苍翠,仿佛在诉说尊孔之风源远流长。 </p> <p>▽十三碑亭</p> <p>南面左右二座为金代碑亭,约建于金明昌二年至六年(1191年—1195年),是孔庙现存最古老的建筑;中间二座为元代碑亭,分别建于元大德六年(1320年)和元至元五年(1339年);清代碑亭9座,分别建于康熙、雍正、乾隆年间,十三亭均为木制,形制大同小异,重檐歇山,彩绘斗拱,黄瓦朱甍,平面呈方形。亭内存唐、宋、金、元、明、清、民国石碑55块,凡是御碑,都以贔屃驮趺,古穆庄重,凸现王家威仪。</p> <p>碑文多是皇帝对孔子追谥加封、拜庙新祭、派官致祭和整修庙宇的记录,由汉文、八思巴文(元代蒙古文)、满文等文字刻写。</p> <p>孔庙内有两棵奇特的树,合称“龙凤树”,也称“龙凤呈祥”。龙树我们叫它“龙纹树”,因为整个龙树的树干从底到顶,一面整齐的长着波纹,真好像有几条小龙盘柱欲飞。</p><p><br></p><p>据说乾隆来拜孔子时,因为是来拜师,所以是比较讲究的,步行而进,孔庙也是比较大,走的有点累了,就靠了下这棵树,没想到这棵树沾了皇帝的真龙气息后,顿时在乾隆帝靠过的地方出现了龙型树纹。</p><p><br></p><p>在“龙纹树”一旁的就是“凤树“了,虽然已经干枯了,但是依然保持着傲人的姿态,一直陪伴着”龙树“。</p> <p>▽龙树</p> <p>▽凤树</p> <p>大成门,十三碑亭北,有五门并列居中的一座名大成门,是孔庙第七道大门。</p><p>“大成”,是孟子对孔子的评价。他说:“孔子之谓集大成”,赞颂孔子达到了集古圣先贤之大成的至高境界。此处,五门大开,将孔庙分作三路:东为承圣门,内奉祀孔子上五代祖先;西为启圣门,内奉祀孔子父母中路大成门,三门并立,左掖金声门,右掖玉振门。“金声”是击钟的声音,表示奏乐之始;“玉振”是击磬的声音,表示奏乐之终,用以象征孔子思想集古圣先贤之大成。中路主祭孔子夫妇,并以历代先贤先儒配享从祀。</p><p><br></p><p>▽大成门</p> <p>先师手植桧,位于大成门内石阶东侧。古桧挺拔高耸,树冠如盖。据记载,古桧原为孔子亲手所植,几经枯荣毁于火难。今存桧树为清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于古树桩下复生的新枝长成的。树东有明人杨光训“先师手植桧”刻文石碑。“先师手植桧”被人们视为孔子思想和孔子后裔兴衰的象征,倍受敬仰。</p><p><br></p><p>▽先师手植桧</p> <p>大成殿前的甬道正中是杏坛,是专为纪念孔子办学设教而建造的纪念物。《庄子》有载:“孔子游于缁帷之林,休坐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杏坛有亭,周围朱栏,四面歇山,瓦用黄色琉璃,飞檐二层,斗拱双重。亭内细雕藻井,彩绘金色盘龙,中有乾隆《杏坛赞》御碑,前有桧树一株,相传为孔子手栽。 </p> <p>▽杏坛</p> <p>  孔庙的最后一个景点是大成殿,唐代时称文宣王殿,殿高24.8米,长45.69米,宽24.85米,座落在2.1米高的殿基上,为全庙最高建筑,也是中国三大古殿之一。</p><p><br></p><p>来到大成殿,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雍正皇帝手书“大成殿”三个烫金大字,大成殿是孔庙的主殿,门外正中是清雍正皇帝题书的“生民未有”匾额,殿内正中是康熙皇帝题书的“万世师表”和光绪皇帝题书的“斯文在兹”匾额,南面悬挂着乾隆皇帝题书的“时中立极”等匾额。殿内正中供奉孔子塑像,两侧是孔子的弟子塑像,为了表达对孔子的敬重,我们都进行了礼拜。</p><p><br></p><p>▽大成殿</p> <p>▽宏伟的大成殿</p> <p>大成殿内,最抢眼的是高高悬挂在殿内的“万世师表”匾。“万世师表”匾为清代康熙皇帝于二十三年(1684年)到曲阜孔庙祭孔时,听完监生孔尚任讲完《大学》首章后御赐。“万世师表”,意思是说孔子是万世千秋的老师和表率。后来,康熙根据大臣奏请将此题字制成匾额在全国各州府的孔庙大成殿内正中悬挂,此匾从此名流天下。</p><p><br></p> <p>▽大成殿“万世师表”匾</p> 孔府 <p>孔府又称“衍圣公府”,位于孔庙东侧,紧挨着孔庙,有“天下第一家”之称,是孔子的后代长期居住的地方。孔子死后,子孙后代世代居庙旁看管这里,后来孔氏后裔住宅扩大到数十间,并且随着孔子后世官位的升迁和爵位的提高,孔府建筑不断扩大,在明、清两代是更是到了一种鼎盛。</p> <p>孔府坐北朝南,迎面是一个粉白的大照壁,门前左右两侧,有一对2米多高的圆雕雌雄石狮。红边黑漆的大门上镶嵌着狻猊铺首,大门正中上方的高悬着蓝底金字的“圣府”匾额,门两旁明柱上,悬挂着一对蓝底金字对联: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这副对联相传是清人纪均的手书。文佳字美,形象地说明了孔府在封建社会中的显赫地位。</p><p><br></p><p>▽孔府大门</p> <p>▽圣府</p> <p>走进孔府大门,穿过小院,便到了孔府二门。此门为清代建筑,也是按照定制所建,一般情况下不会轻易打开,只有在婚庆、丧葬、节日、重要来宾等特殊日子才会徐徐打开。门深二间,阔三间,高8.33米,长13.27米,宽9.37米。五檩三柱分心式木架,灰瓦悬山顶,檐下施一斗二升交麻叶斗拱,平身科二攒。</p><p><br></p><p>▽圣人之门</p> <p>入圣人之门,迎面是一座小巧玲珑、别具一格的屏门,此门建于明弘治十六年(1503年),门为木构,四周不与垣墙连属,独立院中,类似遮堂门。屏门顶覆灰瓦。门楣因悬明世宗亲颁“恩赐重光”匾额,故称“重光门”。门的四根圆柱下有石鼓夹抱,上面承托着彩绘的屋顶,前后各缀有四个倒垂的木雕贴金花蕾,故又称“垂花门”。在建筑工艺上很有研究价值。过去,重光门平时是不开的,每逢孔府大典、皇帝临幸、宣读诏旨和举行重大祭孔礼仪时,才会打开。</p><p><br></p><p>重光门因独立院中,把前院和后院隔绝开来,所以又叫“塞门”。据说这样的塞门一般官司宦人家是无资格建立的,只有封爵的“邦君”才能享受此荣,故《论语·八佾》中有“邦君树塞门”的记载。重光门两面三刀侧的东西厅房,是孔府仿照封建王朝的“六部”而设立的六厅。</p><p><br></p><p>▽重光门</p> <p>孔府中令人印象最深的是内宅的宅门,宅门内壁上面有一幅状似麒麟的动物像,名叫“贪”。传说是天界的神兽,怪诞凶恶,生性饕餮,能吞金银财宝。尽管在它的脚下和周围全是宝物,连“八仙”的宝贝都为它所有,但它并不满足,还想吃掉太阳,真可谓贪得无厌了,但它最终淹死在海中。孔府把”贪”画在这里,是在警示后人莫贪多无厌,要做官清廉。</p> <p>贪壁正北是前上房,内宅第一进院落的正厅,明末清初建筑,是衍圣公接待亲友和近支族人的客厅,也是他们举行家宴和婚丧仪式的主要场所,厅七间,高8.60米,长30.88米,宽8.60米。七檩四柱前后廊式木架,前出廊,灰瓦悬山顶,明次间设格扇门,稍尽间施花板,雀替蝉肚平而密,门前明柱上原有孔子七十三代孙孔庆鎔手书的红底黑字对联。</p><p><br></p><p>▽孔府客厅</p> <p>1894年慈禧办60岁整寿,孔令贻奉母携妻进京祝寿,受到慈禧召见并赐宴赏画。上款正书“ 慈禧皇太后御笔,光绪二十年十月十五日”,下款正书“赐赏戴双眼花翎袭封衍圣公孔令贻”,中草书一大“寿”字,一次呵成,无回笔。现存于孔府二堂内。这个“寿”字凭空添了一小横——意为“添寿(增寿)”。</p><p><br></p><p>▽慈禧御笔</p> <p>在孔府三堂明间正上方,悬挂着一幅匾额,上书“六代含饴”四字,蓝底雕龙金边。匾正上方镶金字“乾隆玉玺”大印,此匾为乾隆御赐。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乾隆皇帝第四次来阙里朝圣,孔子第六十七代孙孔毓圻的夫人黄氏已经八十一岁高龄了,而孔子第七十二代孙孔宪培也已经出世,从黄氏到孔宪培已是六代同堂。乾隆帝看到孔府人丁兴业,家庭和睦,生活像吃了饴糖一样甘甜,遂赐此“六代含饴”匾。</p><p><br></p><p>从孔府的“六代含饴”匾额中,我们不难看出,衍圣公在当时社会中所拥有的尊荣地位,以及他那家大业大,人丁兴旺的繁荣景象。</p><p><br></p><p> </p> <p>▽“六代含饴”匾</p> <p>前上房的室内陈设豪华,家具精美,是举行寿宴的陈列,文物古玩琳琅满目,中堂挂有一幅慈禧皇太后为七十六代衍圣公孔令贻之母、一品夫人彭太夫人写的大“寿”字,正堂上方悬挂有曲阜邻县的绅士们联合赠给孔令贻的夫人陶氏的巨大匾额,书有“宏开慈宇”四个大字,两侧墙壁上挂有十二幅金色的长条字幅,是光绪二十四年彭太夫人(即孔令贻之母)过五十大寿时,山东地方联合赠送的祝寿词,这间屋子里的摆设也是很有特色的,有花瓶,有石镜,还有一座停摆的时钟,这些摆设寓意深远,按照谐音是“始终平平静静”的意思,反映了孔家人一种平和的心态。</p> <p>乾隆皇帝十分尊孔崇儒,据传说他为了与孔府联姻,特意将大学士于敏中的女儿认为义女,并以公主的身份,嫁给孔子第七十二代嫡孙孔宪培为妻(清朝满汉不能通婚)。乾隆格外重视这次联姻,孔宪培原名孔宪允,乾隆认为他是一个值得培养的好苗子,特御赐“培”字,孔宪允由此改名孔宪培。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孔宪培与于氏完婚。孔府中,从此多了一个当朝驸马的衍圣公。现在孔府东院的“慕恩堂”与孔林内的“于氏坊”都是为了纪念这位公主所建。</p> <p>▽乾隆女儿嫁妆(部分)</p> <p>在孔府花园角门处,有幅出自清末一位不知名画家之手的壁画,画面上有一条金光大道、一排高树,朝观者而来。画家巧用边与角的视觉效应,使游者不论站在东、南、北哪个方向。都觉的正对着这条路的中央,十分有趣,每天吸引大批游客前来观赏。</p><p><br></p> <p>▽神奇的画</p> <p>五柏抱槐是孔府后花园的第二奇观,五柏抱槐树龄有五百余年,是自然生长景观,柏树五枝合围中寄生出一株槐树,非同种但同根,有“大爱无疆”、博爱包容之势,故此树又名“五君子柏”,是孔氏家族几百年来同舟共济、互爱互助的生活象征,被赋予了同甘共苦、和谐共生的精神文化内涵。 </p> <p>▽五柏抱槐</p> 孔林 <p>离开孔府,我们在门口租用一辆马车前往孔林。孔林距孔府约1500米,在曲阜市城北。</p><p><br></p><p>孔林本称至圣林,是孔子及其子孙后代的安葬之处,也是世界上延时最久、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处氏族葬墓群。</p><p><br></p><p>孔林占地面积三千余亩(约2平方公里),有孔子及其历代子孙的墓葬十余万座,汉、宋、明、清、民国墓碑4003通(现在新立碑未统计)。石人、石马、石兽、望柱等石仪85对。历代栽植的树木42000余株(民国晚期到现在栽植的未统计)。为表彰儒家思想、满足祭祀的需要,修建了门、坊、享殿、碑亭等二十余座。孔林以其地下文物丰富,碑石如林,石仪成群而享誉国内。</p><p><br></p><p><br></p> <p>至圣林坊,原名“宣圣林”坊,建于明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经明、清两代的多次重修,始终保持明代早期的建筑特点。此坊四柱三间三楼式木制牌坊,绿琉璃瓦庑殿顶,前后檐下皆用雕刻精制的斗拱,彩画精细,十分精美。坊前有明崇祯七年(1634年)雕刻的石狮一对。</p> <p>一进大门,是长一千米的孔林神道,两侧苍桧翠柏,郁郁葱葱,尽头便是“至圣林”牌坊。</p> <p>孔林二林门位于至圣林门北,为一座城堡式的建筑,亦称“观楼”。四周筑墙,墙高4米,周长达7000余米。二林门前以甬道与大门相连接。此门为鲁国故城的北门(龙门)遗址,元至顺二年(1331年)始建,明弘治七年(1494年),六十一代孙、衍圣公孔弘泰添建门楼,“神门隘陋也,架以楼观”。现存观楼五间,重檐绿瓦歇山顶,无斗拱,下檐四周有回廊,廊柱下置鼓礅柱础。清雍正十年(1732年)、1964年重修。门前石栏内放有石狮一对,均为明崇祯七年(1634年)雕刻。</p> <p>▽孔林二林门</p> <p>过了二林门,再上洙水桥,通过甬道,再穿过孔林享殿,由东南角门进入孔子墓园。孔林很大,值得看的景点也很多,但因为是墓地,我们只选了孔子墓及其子孙墓,其它的景点就不看了。</p> <p>孔子墓位于孔林中偏南地段,东西30米,南北28米,高5米。墓前石碑二通。前碑篆书“大成至圣文宣王墓”,为明代正统八年(1443年)所立,后碑篆书“宣圣墓”三个字,为元乃马真后三年(1244年)孔子五十一代孙衍圣公孔元所立。碑前有石供案、下酒池和石砌拜台以及砖砌花棂围墙等。墓东边为其子“泅水侯”孔鲤墓;前为其孙“沂国述圣公”孔芨(子思)墓,此种特殊墓穴布局称之为“携子抱孙”。</p><p><br></p><p>▽孔子墓</p> <p><br></p><p>撰文/魏方</p><p>摄影/魏方</p><p>摄影地/山东曲阜</p><p>时间/2020.09.23</p><p>背景音乐:王玉玺-圣贤故里</p><p><br></p><p><br></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57, 181, 74);">谢谢您赏阅点赞与分享</span><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