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中仿制的碉楼处是游客中心。 <div>看完云山屯,步行到本寨很近,大概一公里。云山屯与本寨一个在山上一个在山下,遥遥呈对角之势,互相掩护支援的意图很明显。它们一个是主战场,一个是大本营兼司令部,军事安排极为合理。</div> 沿途一派秋高气爽,鸭群烂漫。加上小河流水,柳细花俏,身心疲惫渐渐消除。 稻香成阵,丰收在即。贵州山地太多,难得一块稻米地,像示范田一样娱人耳目。 安顺对本寨的开发下了不小工本,未见本寨,先见小桥流水,闻花香稻香,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p>安顺“云峰八寨”指本寨、云山屯、雷屯、小山寨、章庄、竹林寨、吴屯和洞口寨,八个屯堡村寨护卫在旧州周围。看到这个招牌,心里不由升起一个疑问:云山屯命名为”云山屯古建筑群“,既然本寨是大本营,为什么称之为”云山屯本寨古建筑群“,仿佛是说本寨是云山屯的附属单位?如果不是这样,应当称之为”本寨古建筑群“才是啊!隶属关系始终存疑。</p> 接近本寨,已是热闹非凡,画院的学生早已占领了大本营。 <p>这幅水彩画作刚刚完成,对比看相似度极高,用色比较准确。</p> <p>一字长蛇阵。</p> <p>明初,朱元璋采取征剿与安抚结合的策略,在安顺一线推行屯田制度,按三比七的比例,三成军队驻扎城市,七成军队屯驻乡村,屯军每人领种18亩土地,家属随军。这是屯堡的来历,也是本寨的来历,其核心是为了统治便利。那么,一个被动的政治选择因此影响改变了海量迁移人口的命运走向,不能不说历史巨大的偶然性。</p> <p>本寨曾经是明朝南征时期的一个大本营,统领云峰八寨。600年来在建筑、衣着、饮食、节日和宗教等习俗上痴心不改,保留下来难得的实物证据。它古朴安祥,依山傍水,碉楼耸立,石房紧凑,具有浓郁的耕战生活情趣。在本寨,各家各户自成“合院”,通过小巷连成片区。甚至户与户有暗门相通,形成布局严谨、主次有序、结构坚固、易于防守的兵寨格局。</p> <p>本寨的战略位置很重要,从寨门可见一斑。寨门比房屋高出不少,大石垒成,每块石头打磨极其平滑精致,看不到缝隙,坚固性勿用质疑。门顶以实木作底,上浮当地薄石片,牢固异常。寨门上部有一个瞭望孔、二个枪眼、气口若干,攻守兼备,蔚为大观。长圆形门洞大开,木门今已不存,纯为通道,不宽不窄甚是便利。门上有联语:六百年风云暗蕴,八千里星月可追。对仗工整,隶书书写,应是当代作品,对军屯制度和屯堡历史勾画准确,有一步三回头的意味。寨门左侧有一堵呈九十度的墙壁,苔藓斑驳,烟火气还未退尽,明显是后来的“杰作”,这就把“本寨”从明代到民国直至当代的建筑历史分期表现得淋漓尽致。这堵杀风景的墙壁应是清末加盖的另一户人家的外墙,它对寨门美学上的破坏如何估计都不会过分,严重背离了早期规划。寨门面向大道,连接寨中各主要街道,再通过弯环小巷连接各家各户。</p> <p>元朝灭亡时,西南是最后平定的地区。朱元璋先后几次下令南征,第一次,1371年派大将汤和征贵州,知府适尔投降,但继任者安锁与元朝梁王巴匝刺瓦尔密谋反叛,于是有第二次1381年傅友德30万大军南征。大本营就设在距旧州不远的刘官乡,当年叫傅家大寨,这是”本寨“的起源之一。大军很快生擒安锁,梁王败死。但没过几年,反叛烽火又起,傅友德不得不奉旨于1388年第三次南征,战事多年僵持。三次南征的结果最后被动性地催生了军屯制度。政府军选择以“黔之腹,滇之喉”的安顺为中心驻扎下来,就地屯田立寨。此后朝庭“调北填南”,从中原、湖广、江南等省强行征调大批农民、工匠、役夫、商贾入黔,与屯军一起,形成军屯军堡、民屯民堡、商屯商堡,统称为“屯堡人”。</p> <p>普通民居,成了大杂院,晾晒苞谷和花椒,看来周围玉米种植远多于水稻。</p> <p>巷道悠远,古朴沧桑。只见石头不见木头。</p> <p>雕梁画栋,门楣高数,石雕和木雕手法娴熟、干净利落、栩栩如生,从雕件的级别看非大官员不能住。只是院内寒酸,亟待修整。</p> <p>现在的场院最初是练兵场,纯军事用途开拓出来的一块空地成为村民和学生们的乐园。此处地势开张、平整如故,石头房的兵营容量巨大,仿佛看到上下铺的散兵游勇时刻准备着提防敌方偷袭。学生们遍布整个院子,随便一个角度都有一幅优美的图画可作。</p> 巷道幽深神密,任何一个点都可能发起攻击,正如任何一个点都可以成画,防不胜防、数不胜数。 <p>在房屋平面布局上,屯堡民居强调中轴对称、主次分明,地基地面青石牢固,屋顶覆盖薄石片,就地取材的建筑效率最高,也是建筑行业一贯做法。这和龙井、镇山的布依族造屋法完全一样,比苗、彝、土家等族群高明多了,民族差异是由创造力的发展决定的,我们说一个民族行不行要看它对待基础教育和基础研究的态度和方法,搞得好百年树人,搞不好十年毁人。</p> <p>这是一个少见的双重四合院,住房分配既讲究实用性又充分体现内外、长幼、主宾的儒家伦理,从而制约和维系家庭、家族、宗祠等社会关系。</p> <p>这是本寨最大最高的碉楼,关闭状态上不去,当能俯视全寨。下面的直道如一条战壕横亘在那里,牢不可破坚不可催。这幅画取直道全景,墙体斑驳陆离,有整修痕迹,碉楼墙面的观察兼透气口有三个,画面只取二个。和画师交流了一下,她说下面那个窗口距离墙体上沿太近,容易混淆,只取一个大窗口有画龙点睛的作用。现在的学生真不错,思路开阔,不拘束于教条,面对实景写生也有自己的想法,是真正在“自由思想”,其独立精神尤其可贵。</p> 另一侧 <p>屯堡民居的架构多为木结构穿斗式悬山顶,内部间壁和前檐门庭用实木板拼接而成,后檐墙和山墙则以石块砌筑,屋顶薄石板盖就。几家、几十家连在一起,通过巷道的有效分割使整个村子形成军营式管理。每家以一个四合院或三合院构成,围墙隔离独立成户。</p> <p>从这间小房可以看到木架构和石壁完全融合,即紧固耐用又冬暖夏凉。房间很小却有两个门可见其防御本质。</p> <p>屯堡建筑把石头工艺发挥到了极致,放眼望去,白茫茫一片真干净,墙体平滑错落有致。石瓦盖、石房、石街、石墙,加上家用的石碾石磨石缸,构成一个石头世界。</p> 场院另一侧,视野更为宽阔。这么大地方如果用来跳广场舞效果如何呢?想必不太可能,因为本寨留守的多为老人小孩,每天忙生计和生意,山深皇帝远,哪有那闲心搞这个玩艺呢。画院的老师真会选地方,过去说“天下名山僧占多”,现在该改成“历史遗产生占多”了吧。 在邋里邋遢的小角落里发现一个斜着的院门,奇怪? 门楼的规格还不低,看上面挑梁和横梁的木雕精密细致,门楣上的石雕品质不一般,石基不但大而且整饬有形。从破碎的木挡板可见门楼内空间硕大实用性一流,用来贮物好得很。至于为什么门不正?我猜想是这户人家的造屋主懂得仁义之道和礼让三分的自谦精神!其实呢,多半原因是街巷狭窄,建到这里只剩下这点空间,主人因地就势,乐得与邻为善。 这个巷子特别长,看那个学生娃是否有点“倩女幽魂”的味道呢? 这个院子的门虽是正的,但与人共用围墙,硬生生地把大门让出一半空间,由此可见本寨的建筑用地极其紧张,就像当代全民城市化进程中把城市空间完全堵死破坏掉了,所以才有不断地拆迁、拆迁。本寨的四合院有的是江南院落特点,有的是山西院落布局,共同的特点是----封闭格局。民居通常由朝门、正房、厢房组成,一般为一进院,多进院比较罕见。朝门一般修成"八"字型,两边巨石勾垒,支撑着精雕的门头,正房高大结实,木雕门窗刻着各种吉祥图案,厢房紧依正房两边而建,前面为倒座,形成四合,中间为天井。 <p>石头建筑的巷子互相连接,纵横交错,直通街道,形成“点、线、面”组合的防御体系。墙体上的小窗户,既采光又作枪眼,还残存着许多垛口、炮台。</p> 门头几乎全部石质,线条粗犷,标准的硬汉风格。 <p>小姑娘是贵阳顶尖画院的学生,高二,此次写生她们画院倾泻而出,来了150多人,15个老师,在这里学习一个星期,每天上午下午写生,晚上还有理论课,课程安排极为紧凑,费用自理非常值得。地上是屯堡产的绿豆糕,她吃的时候给我尝了两块,非常甜,和超市的味道差不多。我拍了她的写生画,她坚持要我再拍一张师兄的画,说师兄画得好,下面这幅即是。</p> <p>师兄的画一定好吗?</p> 宏坤别墅,始建于明代,民国年间由杨宏、杨坤复建,故名。典型的江南三合院,怀念故土之情溢于屋中。 进来是这个状况,别墅被后修的房屋包围住了,好像在说:好屋不怕巷子深。 江南书香一览无余,门第之高叹为本寨第一。因为建成时间较晚,门头石雕木雕精美异常,门头上的门楼保存比较完整,一派"龙凤呈祥"之气。 院内齐整,几乎保持原样,居住里面的人有福了。 从大门看出去又是一幅天然优美的风景画。 天井是用一尺厚的石头拼成,四周雕刻着"古钱"图案,意欲发财致富。 天井对角一边是鲤鱼的地漏,一边是龙门的地漏,则是希望孩子"鲤鱼跃龙门"。 屯堡建筑讲究风水,靠山不近山,临水不傍水,地势干燥,视野开阔。左右有大山护卫,坐南朝北,四灵作福。 <p>号称“本寨博物馆”,进去一看什么没有。原来是商品经济不成熟的产物。</p> <p>本寨的食品繁多,主食有糍粑、糕粑、包谷耙等,副食有腊肉、香肠、血豆腐、干盐菜、干豆鼓等,无不具有长期存放和收藏的特点。屯堡人的饮食源于军队,在征服与反征服对抗中,他们把主菜盐渍和烟熏火烤,便于存放和携带,现在则成了招待贵宾必不可少的菜肴。还有一个因素,贵州多山且潮湿,交通不便寒气重,由此诞生出特有的酸肉酸鱼名扬四海。</p> <p>安顺一带多山多树,岩石以沉积岩为主,石材有厚有薄,形态多样硬度适中。屯堡人选择石木为主要建筑材料,坚固阻燃,完全是生存智慧的一种选择。</p> <p>庭院深深深几许!</p> <p>屯堡人穿明服的很少啊。</p> <p>民国建筑加入了西洋元素,这样的做法很常见,你看开平碉楼就知道。</p> <p>屯堡妇女服饰,青色蓝色或紫色粉色大襟大袖长袍,系“丝头腰带”,后吊长长丝绦,袖口、衣襟处镶嵌花边。长发马尾织网,插银质和玉石发簪,腕戴银手镯,耳吊银质玉石耳坠,脚穿尖头平底绣花布鞋,额扎白布带方头巾。</p><p>屯堡男人服饰以短对襟和长衫大襟为主。今已很难看到。</p> <p>一个新视角</p> <p>加两条史料作结尾,以说明屯堡人不是当地土著是外来户。</p><p>1、“屯堡者,屯军居住之地名也”(《安平县志》)。</p><p>2、“屯堡人即明代屯军之裔嗣也,屯军堡子皆奉洪武敕调北征南而来,散处屯堡各乡,家人随之至黔”(安顺府志)。</p> <p>本寨:</p><p>云峰本寨令,边陲少鏖兵。</p><p>堂堂剑戟冷,朝朝烟火勤。</p><p>碉楼经古丽,明服已凋零。</p><p>遗产当如何?写生画笔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