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杨贵是谁?他是红旗渠总设计师,原河南林县县委书记。在他任林县县委书记期间,主持修建了举世瞩目的人工天河---红旗渠。</p><p> 如今,杨贵走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还在散发着无限的光芒。</p><p> 杨小周是谁?河南巩义市涉村镇北庄村党支部书记。就在10年前,他默默地主持修建了河南的“小红旗渠”---巩义北村引水洞。</p><p> 如今,杨小周还在忙忙碌碌地活着,当地群众都说,他是从不闲着的“杨贵”。“杨小周”精神早已走进党校课堂,被众人所认知。</p> <p> 初见杨小周,我的头脑里就跳出了“杨贵”这个名字。于是,我就面对面地拿他与杨贵相比较:杨贵曾是县委书记,你是村党支部书记,官职都是书记;杨贵修了大红旗渠,你修了小红旗渠( 引水洞),都是一样在修渠;杨贵修红旗渠是为了引水,你修引水洞也是为了引水;杨贵是全国人民心目中的“大人物”,你是北庄村百姓心目中的“大人物”,你们一样都是“人物”;杨贵姓杨,你也姓杨。同为杨家人,你们都是一心为民的好书记,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都干出了一件令人无法想象的大事。</p> <p> 和穿着普通,不善言辞,总爱骑着一辆破旧摩托车的杨小周一见面,感觉我们就像多年未见面的老朋友一样,总有聊不完的话题。</p><p> 不知不觉,天色已晚。杨小周说,今晚饭后先住下,明早我带你们先去看看北村的后山吧。</p> <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 5416米山路上,建了“四大工程” </b></p><p><b style="font-size: 20px;"></b></p><p> 2020年10月7日,国庆黄金周的第七天,一连下了几天秋雨的天空突然放晴。杨小周是一位很守时的人,早起一见面他就说:你们来了,天也放晴了,真是好福气。</p><p><b style="font-size: 20px;"> </b></p> <p> 杨小周说的“后花园”,其实是指黄家山。此山,最早姓黄的在此居住,后卖给姓杨的,于是就有了黄家山杨家寨之说。</p><p> 通往黄家山杨家寨的山路呈45°的斜坡,车子昂起头加足马力前进。车子越走越高,北庄的村容村貌越来越清晰。杨小周说,前面不远处有块平地,也算一个观景台,到那里可以好好欣赏一下俺的村庄。</p> <p> 三面环山的北庄,在美丽的秋空下显得是那么清新与婉约,层峦叠嶂的青山意境恰是一幅优美的画卷,让人久久迷恋其中。</p> <p> 可杨小周却说,北庄村是一个生起养不起的村庄。</p><p> 怎么会有这个说法?杨小周笑了一笑:缺水。“北庄村惜水如惜油,赶集上店才洗头,洗脸水澄清洗衣服,刷碗脏水喂猪牛”,这是当时北庄严重缺水时的真实写照,后被村民编成民谣流传了下来。</p> <p> 皱了皱眉头,杨小周带我们一起重温了他所经历的艰苦岁月。6岁大小时,他就被家人用绳子吊着送到井底去刮水,半天才能够刮出一担,回家把泥沙澄清后再饮用。十二三岁时,开始跟着大人到外村担水,最远的能跑到四里开外。那时候,他个头底、力气小,轱辘都绞不动,绞8次才能绞一担水。因为争水、抢水,村与村、人与人之间甚至会发生殴斗。有一年冬天,村民杨小孬为了一早抢到水,竟然把门板放到井上,自己躺在上面睡觉,心想这回总该弄担清一点的水吧。没想到他睡得正香,别人把他抬到了一边。等他醒来时,井里的水快被抢光了。他恼羞成怒拿起扁担向着担水的人乱抡起来。</p><p> 为了改变自己的生活条件,生活在北庄村的一代又一代村民们无不为水而思考、为水而奔波,为水而奋斗,为水而付出。1972年,北庄村准备用一年时间,开凿冷沟1300米山洞引水,那时候因为经济困难,没有电,没有机械设备和通风设施,结果一年才打了70米,后来这项工程不了了之。1974年,在镇里的组织下,南庄、罗全、北庄、西坡4个村决定绕山腰修一条水渠把洪河水库的水引进来,水渠全长6700米,工期预计三年。四个村的群众勒紧裤腰带苦干3年,直到1976年水渠才全线贯通。可北庄的群众高兴了一段时间后,再也高兴不起来了。由于水渠太长,汛期的时候水还勉强流到北庄。到了枯水期,光前边的几个村就把水放干了。1988年,村里钻探出245米的深水井一眼,但没过几年地下水位下降,机井只能闲置,变成了废井。2001年,北庄村实施屋顶接水工程,用两年的时间修建了可容纳30立方米以上的家用水池300余座。可是由于窖里接的都是雨水,那真是“上边清,中间浑,底下黑泥恶心人”。即使这样的水,如果遇见干旱年份也没有保证,村民急用水时,只有以10元/吨的价格到4公里外的地方去拉。</p> <p> 杨小周看到了北庄半个世纪的寻水、引水经历,对这段的历程倍感痛心。北庄村人不仅流血流汗,还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康寿刮水掉井死,彦库掏井为公亡,康岳恨水开山洞,康超打井归西疆,十年无奈地下水,引洪六年心变凉,百人十丈八九下,浑浊澄清度时光。”</p><p> 看似身体羸弱、弱不禁风的杨小周,谁也猜想不到,他曾参军入伍,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战。更不会想到,1979年他结婚时,妻子的娘家陪送的“嫁妆”是16担水,乡亲们的“贺礼”都是一盆水。婚后,他用手头所有的积蓄买了一辆拖拉机,依靠个体运输在村里率先致富。再后来,村干部一干就是28年,先后当了12年的支部委员、16年的村党支部书记。身为支部书记,他也是费尽劳神、殚精竭虑,一心为解决村民吃水问题而奔波在路上。</p> <p> 再上车,行至不远处,我们便来到了北庄的引水洞。车子从引水洞里穿行916米后,停在一平地小广场上。杨小周抚摸着引水管道,无比感慨地说:“想不到,真的想不到,北庄能发展到今天这个样子。水的问题要是解决不了,哪里会有游客来这里。”</p> <p> 杨小周回忆说,2005年他当选为北庄村党支部书记后,先后19次组织人员到杨家寨山后的冷沟和滴水沟寻水源,6次邀请郑州市水利勘测设计院的水利专家入村勘验。最后专家建议,可以在黄家山上凿通一条900多米长的山洞,引山后的泉水利用落差优势流入北庄村,同时在山腰上修建一座蓄水池,这样就基本能够满足村民的生活用水了。初步预算,这个项目仅主体工程就需要400多万元,但这并没让杨小周退缩。</p><p> 2007年,巩义市水利局给村里划拨20万元建水窖。拿到了这笔资金,杨小周就召开村民代表和全体党员代表大会,广泛征求大家的意见,看能否用这笔钱开山凿洞、引水进村。这一决定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质疑和议论顿时铺天盖地而来。“就拿那20万凿山洞?200万还差不多。”“该不会又弄个半拉子工程出来,搁置那不管不问。”“他是胡想蛮干,真是想水想疯了。”</p><p> “大家要是不相信我,市里划拨的20万元一分不动,待山洞挖到200米后,再考虑这笔钱咋用如何?”看着一贯倔强的杨小周,村民们相信了带领他们挖井的人。2007年12月,在山西包工程的村民姜应召带着14名施工队员开进了黄家山。一场战天斗地、史无前例的引水工程在黄家山上打响了。当山洞挖到200米时,炸药从每箱240元涨到了500元,每天需要多支出1000元。再者来说,在山上凿洞,上街买个菜就得跑5里路,干了一天的活了也无处洗澡。姜应召面对艰苦的施工条件,再也撑不下去了,带着工人们离开了黄家山。</p><p> 当时已经快到过春节的时候,为了不让工程停工,杨小周在村里的喇叭上进行了爱心捐款广播动员。杨小周自己先带头,把家里的玉米卖了3000元,还让村里的两位老师作担保,贷款2万元全部捐了出来。老八路田又生分两次捐款5000元,老支书康文兴卖黄牛捐款1000元,老村委主任康富山把自己过去烧铝石积攒的2万余元捐了出来,村里捡破烂的杨成现捐款50元...短短20天时间,全村群众共捐款18万多元。工程队走了,杨小周带领群众上山安了家。在隧道口的空地上,两个四面透风的帆布帐篷就是杨小周和工人的营地。夏天他们顶着蚊虫的叮咬,冬天他们顶着刺骨的寒风,吃在帐篷外,住在帐篷内,挂面、馒头蘸点辣椒水,成为一日三餐。为确保施工安全,杨小周将施工人员分为四班,实行24小时倒班作业。从开始打山洞到洞被打通,光杨小周磨破的黄球鞋不下20双。倦了,困了,累了,精神快要崩溃时,杨小周说,自己就会想起民国37年全村人出去逃荒、爷爷拉着3个孩子逃荒把叔叔留给陕西一户富农家、在越南打仗时看到战友替自己牺牲时的场景。就是这种特定的环境和力量支撑着.他快要倒下时又顽强地站了起来。后来,杨小周结合从工程队那里学到的经验,又改良创造了“梅花式”爆破法,大大提高了爆破效率,为整个工程缩短了三分之一的工期。功夫不负有心人,2009年9月3日,这条长916米的引水渠终于被打通,引水渠不仅起到引水作用,还成为开发后山的交通要道。洞被打通,泉眼也被找到,手捧着清澈甘甜的山泉水喝,当时就有不少群众激动得流下热泪,高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歌曲。再后来,他们又在山上又建起两个4000立方米的蓄水池。现如今,北庄村的群众家家户户吃上了山泉水,不少农户的楼房顶上还安装着太阳能热水器。</p> <p> 听杨小周讲故事,就像听自家故事一样,倍感亲切和感动。身子靠着洞口,手指着我们刚刚通过的那条山路,杨小周依然还沉浸在兴奋与喜悦之中。他说,洞被打通了,接着又开始谋划修与洞口连接的山路。2013年,他来到县交通局跑项目,争取修路资金240万元。北庄村上至八旬老人、下至十几岁学生,每天100多人奋战在高山峻岭之上。有车的出车,有人的出人,不到一个月时间便就修了一条3公里长、4米宽的上山路。接着,他又跑来110万元,修通了一条防火通道。这样一来,两条路就形成了一个上下连接的循环圈。</p> <p> 把泉水引进村后,杨小周还不满足。修好了山路,就可以拉物料了。2014年,杨小周又争取国家兴修水利资金450万元,在后山上修了两座水库。“关于这两座水库的功能,一来是想把水调到村里用;二来是想开发后山,想把后山打造成郑州的后花园,为乡村旅游业发展做好铺垫。走,现在我带你们去看看那两座水库,都离这不远,就1500米路程。”</p><p> 跟着杨小周,我们顺着后山的羊肠小道开始向水库的方向走去。边走,边聊,杨小周还给我们生动地讲述北庄的红色故事。他说,北庄的山是英雄的山,北庄的河是英雄的河。1944年7月,皮定均受党中央之命,从豫北来到巩县,组建了八路军豫西抗日支队,司令部就设在北庄村。豫西抗日支队依托方圆100多平方公里高山峻岭的青龙山,与日寇进行了百余场大小战斗,共消灭鬼子和伪军800多人。脚下的这条小道,就是当年八路军与鬼子打游击战常走的一条小道,现在村民们称它为“抗日游击小道”。</p> <p> 不知不觉中,我们来到第一座水库。由于种种原因,第一座水库暂时还没有蓄水。看着水库那伟岸的身影,我们站上去就有点恐高,就此可以想象当年北庄村人修建水库也是多么的不容易。</p><p> 继续前行,一座碧波荡漾的水库出现在面前。杨小周说,这就是村里修的第二个水库。我们绕道而行,到了水库边,而杨小周直接从山上下到水库大坝上。他站在水库大坝,向着远方的碧水望去,一副若有所思的样子。他也来到水库边,顺手捧起一把水洗脸:“这后山,只要我闲下来,都要来转转看看,不知转了多少遍了。用水库水勤洗脸,就是要让自己时刻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因为前面还有很长的路需要继续走。”</p> <p> 到北庄后山上走一遭,屈指算来,5416米的山路,分明建了“四大工程”:3000米的上山路,916米的山洞,两座储水量分别为4万立方米的水库。</p><p> 这不,又有一首歌谣在北庄开始流传开来:山高路险不再愁,家家水流到门口。惜水爱水情依旧,一泓清泉润心头。</p> <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 窑洞变民宿,红色旅游兴起来</b></p><p><br></p><p> 引水洞打通了,村里有水了。后山打开了,游客陆续来了。豫西抗日支队红色文化品牌叫响了,北庄村也随着出名了。</p> <p> 郑州市民徐滟来黄家山游玩,就被这里原生态的山水画卷、红色文化所吸引,同时还被杨小周的愚公精神所感动。于是,她决定来这里,与北庄携手共兴伟业。</p><p> 徐滟的想法和杨小周的思路很吻合,俩人一拍即合。</p> <p> 红太阳培训中心和红色党建教育基地,在北庄建了起来。徐滟介绍说,中心和基地以红色教育为主题,以乡村振兴、精准扶贫为依托,深入挖掘当地的红色元素,先后整理了八路军豫西抗日支队事迹,老八路田又生(北庄村人)先进事迹,现代愚公杨小周先进事迹,作为红色教育的生动教材。在基础设施上,利用村里废弃的窑洞,打造出具有浓郁豫西民居风格的民宿---“石居部落”;利用老村委会大院改造成一幽静的小院---“山居听语”;利用空闲宅基地新建景观---“红船记忆”;利用废弃学校改建的会议中心---“创客公社”等四大板块,形成了集吃、住、学、游“四位一体”可容纳200多人的红色教育培训基地。</p> <p> 杨小周领着我们先去看了创客公社。“巩义市党员干部党性教育基地”、“ 中共巩义市委党校现场教学基地”两块牌子映入眼帘。再往里面走,接着又看见了豫西抗日支队纪念馆和几位八路军的塑像。培训教楼的墙壁上,一幅“管城回族2020年党支部培训班”的横幅还在悬挂着。教室里,来自郑州联农会的学员们正在互动上课。杨小周说,村里红色教育培训班已排到11月底了,每月排号都满满的。</p> <p> 从创客公社出来,我们走进“红船记忆”。只见红船记忆是由一艘红船和15幢木质双层建筑组成,是一处以红船精神为主题的红色教育基地。每个房间均用毛泽东诗词词牌命名,房间内装裱对应诗词,处处体现出一代伟人的情怀。</p> <p> 迫不及待走进石居部落的窑洞民宿。只见石居部落是由30余孔百年石窑组成,每个小院都是曲径通幽,风景如画。走进一民宿房间,里面的设计着实让我们惊叹,经过精心设计的窑洞民宿既体现了当地民居的传统,又体现了现代文化的气息。窑洞里面的布置有书架、茶台、标准间双床、红色大鼓、古筝,卫生间里有大大的浴缸。杨小周说,住在这里不仅可以看书、喝茶、弹琴、追忆红色年代时光,还可以看月亮、望星空,来个冲浪浴。“你在城里吸雾霾,我在山上数星星”,石居部落要多美它就有多美。等我们从窑洞民宿走出来,只见来自郑州联农会的学员们正在支起柴禾,他们说等天黑了还有一场篝火晚会上演呢!</p> <p> “山居听语”,大宋御锅台,也都是都是石居部落暖情暖胃的好地方。</p><p> 杨小周说,一期“石居部落”星级窑洞于2017年6月28日正式营业,杨家寨美食公社,大宋御锅台,创客公社、拓展训练中心同期开业,目前已接待游客22000多人次,入住游客达1200多人。就近安排30多名群众就业,其中10户贫困户。</p> <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 装上变压器,着力打造郑州后花园</b></p><p><b style="font-size: 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b></p> <p> “若不把引水洞打开,哪里会有北庄发展的今天。真是几代人做梦都不敢想象的事情,如今变成了鲜活的现实。”</p><p> 杨小周的梦想一直张开着翅膀。他说,目前在第二个水库处已把变压器装好,高压已经接通,低压还剩200米。装上变电,就是为了以后北庄的发展。北庄以后要走红色旅游、精神旅游、生态观光旅游的路子。村里在黄家山上种植的林果业已初具规模,有的已经挂果。等电接通了,再建步道、索道、玻璃栈道,还有水上漂流项目。到时候通过后山就可以直接进入慈云寺景区,与巩义市南部山区旅游通道相连接,真正把后山打造成“郑州的后花园”,“ 巩义的世外桃源”。眼下的北山,再过十天半月,就会变成红叶满坡。</p> <p> 看似相貌平平、少言寡语的杨小周,干起事业来那可是风风火火的。村民说,他像一个陀螺,一刻也停歇不下来。在北庄村里转悠,我们发现别家都住上了新楼房,过上了好日子,唯有杨小周家现在还住在破屋内。走进他家屋子,只见家里家徒四壁,没有一件值钱的家具和家电。几只小木制板凳,老式缝纫机、电视机算是他家的全部财富了。</p> <p> 杨小周的妻子姜凤珍说,“老杨就是心地善良、爱为老百姓操心的人,家里的事情他从来不管。结婚41年了,现在还在欠着外债。先前当村干部时才几十元的工资,他从没往家里拿过,看谁家困难了就直接资助别人了。修路、凿引水洞、建水库,他都把家里的积蓄捐光了。有一次他去郑州办事,腰包里没有一分钱,还是我把偷偷卖掉的头辫子的钱,从箱底拿出来给他做路费。儿子结婚时,他居然找不出一双像样的皮鞋去参加儿子的婚礼。闺女那时候正在郑州建筑学校上大学,他住在山上干工程几年。每天,我只有去五里开外的一家耐火材料厂打工,以补贴家用,给女儿凑学费。说起来你们或许不信,他到现在还是自己烧火做饭、下面条吃。评上劳模后,他又把上级奖励的钱给村里的党员干部发福利、组织党员干部外出考察学习。”</p> <p> 面对妻子的“埋怨”和“唠叨”,杨小周说,妻子和孩子永远理解不了自己,只有他自己能懂自己。面对战友的倒下,面对乡亲们的逃荒,面对村里缺水的窘况,面对村里的小伙子娶不上媳妇,面对其他村里的闺女不愿意嫁北庄,自己作为村党支部书记,深知自己所肩负的重任,只有奉献再奉献,苦干再苦干。</p><p> 能让杨小周自我安慰的是,先前的贫困户都找到了挣钱门路,前些年出去打工的人愿意留在村里,在家门口创业。</p><p> 引水洞打通后,因残致贫的贫困户杨明朝、李秀苹夫妇来到了引水洞洞口附近,开了一家农家乐。杨明朝原在米河镇中铝矿业开大车拉铝矿石。2014年4月1日的夜晚,突然遭遇路况塌陷,一下子连人带车直接翻入40米深的矿山坑里。后来,杨明朝在巩义人民医院住院一年,花了36万元。上山两年来,原本被医生认定终身瘫痪的杨明朝却奇迹般站了起来。现在由他们两口经营的农家乐生意也变得格外红火。</p> <p> 今年45岁的杨光辉,原来一直在郑州打工。引水洞打通后,他就留在了村里办起了养牛场,现在存栏黄牛30多头,累计挣了40多万元。</p> <p> 看着村里的人家一 一找到致富门路时,杨小周开心地笑了:“以后村里还要上风力发电和疗养、养老、养生项目,村民重点要围绕乡村旅游业做好服务工作,把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服务好,让他们到北庄旅游,如同回到自己的家一样。”</p> <p><b style="font-size: 20px;">后语:</b></p> <p> 本不想对杨小周做任何评价,因为他的所作所为足以感动很多人。但,对他没有几句评论,似乎又觉得少了点什么。</p><p> 于是,我就以自己一己之见,三言两语评价一下杨小周。</p><p> 他用自己的朴实纯粹、淡泊名利书写了精彩人生。</p><p> 他是一个忠诚的人,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青山,忠于绿水。</p><p> 他把青山和绿水请进生命,把自己的生命之根紧紧扎进青山,把自己的生命之魂毫无保留地融进绿水。</p><p> 大智若愚,我将无我,他有着一位共产党员无私奉献的家国情怀。</p><p> 兢兢业业,实干苦干,他有着一位农民最真实的性格特质。</p><p> 他是农民,也是北庄村党支部书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