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涵制作的美篇

子涵制作

<p>国庆假期,我们兄妹同行沿着黄河两岸观光</p> <p>第一站:清涧区域的北国风光</p><p>一代伟人毛主席在这里写的《沁园春·雪》成为千古绝唱,又使名不见经传的高家坬塬由此名扬四海。“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这一豪情万丈的词句,在此时此地引人入胜,远眺巍巍吕梁山,近观滔滔黄河水,沟壑纵横,一种诱人的神秘沐浴心神。</p> <p class="ql-block">忽有故人心上过,回首山河己是秋。<span style="font-size: 18px;">2021年的今天,二哥你离开我们一月整,留给我的是长长的思念……</span></p> <p>九曲黄河九十九道湾</p> <p>壮观母亲河</p> <p>乌蒙磅礴走泥丸</p> <p>这里的天是晴朗的天</p> <p class="ql-block">没想到2020年的十月,竟是我们和你最后的一次的出行,你的音容笑貌一直在我心里……</p> <p class="ql-block">面颊长皱纹,两鬓生白发,岁月不会放过任何人,老的是岁月,年轻的是心态,如此,便是修炼后的霞光万丈。</p> <p>碛口古镇,碛口镇位于晋西吕梁山西麓,黄河之滨,临县之南端。明清至民国年间,凭借黄河水运一跃成为北方商贸重镇,享有“九曲黄河第一镇”之美誉,是晋商发祥地之一。碛口镇是山西省吕梁市临县下辖镇,地处吕梁山西麓,临县城南48公里处,南与柳林县黄河名镇孟门镇相接,东与林家坪镇相连,北与丛罗峪镇接壤,西与陕西吴堡县隔河相望。全镇面积108.45平方公里。</p> <p>碛口镇,享有“九曲黄河第一镇”之美誉,当时,西北各省的大批物资源源不断地由河运而来,到碛口后,转陆路由骡马、骆驼运到太原、京、津、汉口等地,回程时,再把当地的物资经碛口转运到西北。鼎盛时期,碛口码头每天来往的船只有上百艘之多,拥有各类服务场所(红灯的遗迹尚存)。日复一日,碛口便以“水旱码头小都会”的美名传遍南北。现镇内有数量丰富且保存完好的明清时期建筑,主要有货栈、票号、当铺等各类商业性建筑和庙宇、民居、码头等。由于古镇至今还是原始质朴的居民生活形态,所以又有“活着的古镇”之称。这里的美景充满了粗犷之美,是摄影绘画者的艺术再造天堂!</p> <p>我们就住在这个客栈,最佳观景台</p> <p>碛口落日</p> <p class="ql-block">黄昏就像是我们生命的隐语,它引导着人们去领悟人生那一份平静与淡泊。日暮的宁静如一束星光让人心灵寂寞而平和,黄昏不代表哀伤。我喜爱黄昏,它的光芒,它那柔和又充满希望的光芒,它以最美的景致结束了一天。</p> <p>碛口晨曦</p> <p>每晚的演艺舞台</p> <p>人车共渡</p> <p>黄河,这条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千百年来赋予了中国人民深厚的民族情感,塑造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p><p>黄河安澜,国泰民安。</p> <p>毛主席在这里东渡黄河</p> <p>1947年3月18日,面对20多万敌人的疯狂进攻,党中央主动撤离延安,开始转战陕北。直到1948年3月23日,党中央、毛主席从吴堡县的川口村东渡黄河,共计行程2000余里,历时一年零五天。</p> <p>按预先安排,毛泽东登上了第一只木船,周恩来、任弼时乘第二只木船,陆定一、胡乔木等上了第三只木船。大约二三十分钟后,渡船绕过了无数顺流而下的冰块,避开了一个又一个旋涡,冲出激流,顺利到达了黄河对岸——山西省临县碛口镇高家塔村的黄河滩头。</p> <p>凝视着河对岸的陕北大地,毛泽东深情地说:“陕北是个好地方!”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东渡就这样顺利结束了。</p> <p>佳县白云山</p> <p>渡黄河对岸去</p> <p>。</p> <p>沿黄公路风景好</p> <p>一路美景一路晴</p> <p>天蓝蓝,水弯弯</p> <p>黄河沿岸红枣熟了</p> <p>吴堡延黄观景平台</p> <p>黄河,中国北部大河,全长约5464公里,流域面积约752443平方公里。世界长河之一,中国第二长河(也有称第二大河流)</p> <p>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的约古宗列盆地,自西向东分别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及山东9个省(自治区),最后流入渤海。</p> <p>黄河中上游以山地为主,中下游以平原、丘陵为主。由于河流中段流经中国黄土高原地区,因此夹带了大量的泥沙,所以它也被称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但是在中国历史上,黄河下游的改道给人类文明带来了巨大的影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