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家乡

冷雨敲窗

<p> 我和我的家乡</p><p> ――说好的喜剧片,却看得我感慨万千。</p><p> 这部电影由四个小故事组成,表现的主题几乎都是建设家乡,带领乡亲们贫致富奔小康一类。</p><p> 也许每一个人看了都会或多或少想到自己的家乡吧。就我而言,我觉得我的家乡已经不需要建设了,或者要真正意义上的建设家乡是永远无法实现的。 </p><p> 如今的家乡,公路,国家政府已经出钱修好,村村通户户通;房屋,农村人外出挣的钱尽都直接显摆在了高房大屋上;庄稼,基本荒废了,只有个别地方的良田被承包起来发展果树。这是我家乡四川南部县的情况,我想中国农村大抵如此吧。</p><p> 可是,建设家乡,高房大屋,轿车公路,就够了么?这就是我们要建设家乡的终极目标么?</p><p> 早些年,我的家乡有一些很好的习俗。比如,谁家的姑娘要出嫁了,消息在村里不胫而走,家家户户都要轮流请这个姑娘到家里吃上一顿饭。不一定是非常讲究的饭菜,但一定充满了善意和真诚。对姑娘的不舍和祝福,都寄托在这些粗茶淡饭里。姑娘,此去他乡,山高水远,愿你的婆婆不刁难,愿你一生被人温柔相待。</p><p> 年轻人结婚或者老人做寿,主人家会迎来不少的客人,农村瓦房里那几间床铺显然是不够用的,但夜晚的客人们住宿从来不是问题。主人家在村里走一圈,远道而来的贵宾们便有夜晚的栖息之所。家家户户都会把卫生打扫一遍,腾出一间床铺,换上最好最干净的床单被套,迎接来自别家的陌生客人。于是,来自县城或者大城市的客人们,像长途迁徙的候鸟寻到歇脚的枝头, 在乡村静谧的冬夜里,在农家简陋的木床上,面带微笑安然入梦。</p> <p>  这是我大脑里至今留存着的为数不多的家乡的画面,一些朴素而温暖的画面,一些让我因此想念故乡的画面。如今的家乡早已物是人非。姑娘们读几年书就不见人影了,再过几年见到时往往已为人母,一身的时尚看不到一点当年的影子;如今农村的婚宴寿宴也大多在县城的酒店里包席,和城里人一样,一大桌的大鱼大肉大多用来浪费。如今的家乡,只有形单影只的老人和小孩,只有外形高大室内空荡的房屋,只有一条条曲折而寂寞的水泥路。</p><p> 很显然,建设家乡不应该只是经济层面的问题。文化建设,习俗传承,都应该是建设家乡的主题之一。我始终认为经济发展和文化习俗的传承不应该是相悖的。能否在有生之年还能否回到充满农村味儿和人情味儿的家乡?尽管这种可能性很低,但我对此还心存幻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