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本来因为天气冷,这个冬天孩子极少户外活动,加之2020这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就更是不能出门了。盼到四、五月份疫情有了缓解,我们才终于能下楼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天,我带着孩子出了小区过了马路,步行五六分钟的功夫就到了我家附近的"水趣园"。整整憋了一个冬天,我们犹如放飞的小鸟一样得到了自由!</span></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五月初,正值春末夏初,景色和气候刚刚好!风和日丽,又春暖花开!不像早春乍暖还寒,也避开了盛夏的酷暑!公园到处是春意盎然,河水荡漾,河堤的柳树随着微风恣意着两岸!</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个小公园的地址是在南运河的三元桥到南运河桥的这段河堤,小公园虽然不大,但是因为坐落在南运河堤、芥园水厂及滤水池清淤转运站沿途,也就更有了“触景生情”“情景交融”的贯通作用。小小的主题公园,一个方面是介绍芥园水厂的前世今生,一个方面是运河文化的源远流长!虽人为景观确以保存文化、历史为主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因为离家很近,经常到这里来玩,但从没有过像今天这般的舒心惬意!并细心的浏览每一处的风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面碑墙大约长十八米,高三米左右,正面是汉白玉浮雕,背面篆刻的碑文。从1897洋务运动的兴起到天津有了英商济安自来水公司、又到芥园水厂的改造、72年先后九次的"引黄济津"、73年的全面打井抗旱、83年的"引滦济津"、城区供水管网的基础建设、立柱进院进屋工程、抄表入户还有高层供水改造以及现代化的智能水表。详述了天津自来水务百年的发展和变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尊雕塑是我国著名的自来水工程专家——刘茀琪。1934年到1937年出任天津济安自来水公司(芥园水厂)工程师。解放后,任天津市自来水公司总经理兼总工程师,主持了天津市供水系统的全面改造工程,1954年出任建设部组建的我国第一个给水排水设计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为华北地区以及天津市的自来水工程做出了卓越的贡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是个大闸门,园园的节闸儿跟闸柄远远的望去及像一把小提琴,倘若真有这硕大的小提琴,它一定能够演奏出天籁之音!整个的阀门非常的漂亮!现在已然成为该公园的一处景观。此闸门为DN1800苏式手动闸门,为水管道调节水量所用。曾经为"引滦入津"做出过巨大的贡献,具有保留价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此砖墙为芥园水厂的滤水池的池壁,建于1898年,至今有一百余年。其所用红砖是用河泥烧制而成,砂浆砌筑饱满,质量坚固,看着这个略带沧桑的砖墙,使我想起了南京的明长城,虽说它没有南京明长城那般的闻名遐迩,但共同的是它们都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当时的聪明才智和高超的土建工艺水平!</span></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自来水"在最初不叫"自来水",它叫"机器水"——舶来品。当时济安水厂的生产能力非常有限,只能为租界洋人和豪门大户专供,并不能满足人民大众所需。"水自来"经历了几代前人的不懈努力和艰苦奋斗,才真正的实现了我们现在的拧开水龙头就有的“自来水”!相信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发展未来还会有更加纯净的无需任何加工的“直饮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现在五十岁上下的人应该都有这个经历,那时几条胡同或一个大杂院共一个自来水,每家都有一个水缸,扁担挑水。这情景并不遥远!这让我想去我小时候听妈妈讲的故事(应该叫往事),我妈带着哥哥和姐姐从农村到天津来投父亲,因父亲在柜上干活,自己没有住房。一家人面临居无定所,无处栖身,非常艰难。后来租住在红桥北竹林一户人家,才安顿下来,房东一家特别好,妈妈为了感谢房东,每天都给房东家挑水,妈妈告诉我,在北竹林我们住了好几年,一直到爸爸厂子给了三条石的房子我们才搬家。我爸爸也时常给我讲起过这段说:"那时你妈妈也有劲,天天给房东挑水"。我的母亲是一个典型的农村妇女,没有文化。但母亲的吃苦耐劳,勤俭持家特别是知恩图报的品性深深的影响着我!有些事可以成为过往,但有些事总叫你魂牵梦绕,母亲身上点点滴滴的故事成为我忘不掉的往事!</span></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饮水当思源!吃水不能忘记挖井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经过近两年的艰苦卓绝努力,1983年引滦入津工程全线通水,在此期间,广大建设者经受了生与死的考验,共有19名解放军战士和2名民工在施工中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span><span style="font-size:18px;">(此片借于网络——引滦入津明渠开挖工程大张庄北市区工地)——向原创作者致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为了纪念引滦入津工程的建设者,在三岔河口河岸上竖立了这尊引滦入津工程纪念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天津是缺水的城市,无论是七十年代的"引黄济津"还是八十年代的"引滦济津"一个"济"字足足说明了济困的全部含义!因为有无数的工程建设者的奋斗和牺牲,让我们今天的生产,人民群众的生活有了保障!饮水思源!居安思危!水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平时,我们在生活中也要注意节约用水。从自身做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家两个小妞儿在洗手打沫沫儿(肥皂)的时候都能自觉的关掉水龙头。希望她们从小养成一个节约的好习惯!包括用电、餐巾纸之类。因为浪费它是一种习惯,一旦放开就收不住了。节约永远是美德!我的孩子——我们不是财迷!这跟我们有钱没钱没关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如果人类再不节约用水,地球上的最后一滴水将是我们自己的眼泪。——我希望我跟我们都记住!💦💧(此片借于网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京杭大运河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它是中国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京杭运河,顾名思义,北起北京南至杭州,途径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等省市,流程约3200多公里。天津的南运河、北运河即京杭大运河最北边的一段。</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天津地势低平,河洼众多。素有九河下稍之称,仅在天津市区就有五条大河,南运河、子牙河、北运河、大清河、永定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是我家门前的青年河(墙子河)的一道闸门。墙子河的水过了这道闸门就流向了南运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三岔河口,站在金刚桥逆向看左面的河流是南运河、右面的河流是北运河(子牙河,北运河汇流后)、天津海河、三条河流在此交汇。过了金刚桥即为海河,终流向渤海。海河——天津的母亲河!达河通海!我想海河的名称亦海、河相通因此而得名吧。天津因运河而兴!我傍运河而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乡!每个人的家乡也都有一条小河!尤其是那背井离乡之游子无论怎样的南渡北归与其说是“思念家乡的小河”倒不如说是每个人之生命都有着一条永不磨灭的记忆的长河!更是一首永不落幕的生命赞歌!</span></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以下两幅图片来源于网络</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三条石大街南临南运河,北靠北运河,西通繁华的河北大街,东面是南北运河汇流的三岔河口,恰好形成一个三角地带,这里曾是天津民族工业的发源地。出生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人对三条石这个地方应该是有些记忆的,那个年代,天津诞生了一个著名的《三条石历史博物馆》。那时各单位,学校都会组织大家参观《三条石血泪史》忆苦思甜!这些已然成为了历史。因城市规划片区改造,三条石大街的旧貌新颜也早已不复存在,只留下这个承载着天津民族工业发展的摇篮之厚重,几代人不能忘掉的地名!跟其他人相比,三条石这个地方,我可能是比别人有着更多的特殊情感!因为三条石这个地方有着的我许多童年回忆和美好的情感!我从蹒跚学步、上学、到参加工作二三十年都是在这里度过的。我们家住在三条石大街三才胡同。后来找的婆家都没有离开三条石这个地方!婆家住在三条石新胜利胡同,夫君更是生于斯长于斯。那时双方虽并未熟识,因为离的太近了相互打听起来都非常方便,要找什么样的婆家,母亲早就为我规划好了:第一,人老实厚道大工资、第二,要离我家近、第三,父母要年轻(相对我父母而言),经媒人介绍找的这位先生!我那时二级工,挣三十九块七毛八分。老伴好像是四十多块具体多少,也都不记得了。经过恋爱接触,人挺好,也等于是坚定的执行了我母亲的规定!哈!哈!事实证明了要听老人言,幸福才能在眼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三才胡同 三条石南起三条石大街,北至周公祠西街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普乐大街 三条石东北起三条石大街,南至三官庙大街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新胜利胡同(我婚后婆家 )三条石东起普乐大街,西至河北大街中段,中与泰昌胡同、关下冰窖胡同、生产胡同、肖家胡同相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上面提到的几条胡同就是我的居住地辐射到婆家大概三公里之内的经纬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87年搬家到河北大街十号楼住上了楼房,依然没有离开三条石这片地儿!没有离开南运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在三条石大街三才胡同这个地方生活了二十多年,直到一九八三结婚离开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三条石“新胜利”胡同,是文革期间改的名字,之前叫“脚行胡同”,可能是在解放前应该是卖苦力的穷苦人居多吧,新胜利胡同6号婆家,也是我的家,婆婆住8号,我跟爱人结婚后住6号。那时婆婆一家五口人蜗居在九平米的一间小屋,我们三口之家也是住九平米的一小间,(里外屋,两间各九平米)这个小小的门牌号码见证了公公婆婆一家人四五十年在此生活的经历和过往,(从1951年婆家就在此居住),公公从年轻力壮蹬着生活这个车轮子从年轻转到了老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公公从51年到天津在三条石铁匠铺当学徒到公私合营后在天津标准件厂,那个厂子主要生产螺钉螺母等大大小小的国标件直至退休,八级钳工。可以说是为社会主义新中国建设做出过贡献的一代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公公1990年从标准件厂退休后因为是技术工人,就在标准件厂的一个外协单位返聘又干了十年,2千年我当时下岗正处于“自主创业自谋生路”的档口,在河北大街的一家店铺里卖体育彩票,公公刚好就不去补差了,就每天去店里给我送午饭,卖票的高峰点儿,公公还在店里陪着我们!婆婆也是从青丝到白发养育了四个子女,为孩子们的成长成人到成家费尽了全部的心血直至蜡炬成灰!到如今父辈们已经不在了他们身上所有的点点滴滴,无论我们及我们的后辈将来以及将来的将来是否还能记得,我想这个小小的6号、8号门牌号它该是亲历者!陪伴者!见证者!更是我们一家三代人在此生活的标志物和共情者。我们在此生活过的日子,这两枚小小的门牌号它是不会忘记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几块门牌号码是2004年河北大街拆迁的时候,我跟爱人看着被拆迁的幢幢房屋和街道,内心无限感慨,因为每一块块街牌它都承载着一段段历史的变迁,每一个小小的门牌号它的背后也都有着一个个鲜活的故事!残垣断壁的废墟中我跟爱人把我们曾经生活过的地方的街道胡同门牌号码都取下来擦拭干净并小心的保存起来,如今近二十年过去了,它虽不是什么文物,但在我们的心里它无比的珍贵!因为它见证了像我们这些个平凡的小人物的岁月流年!世事变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的确三条石大街的旧貌新颜也早已不复存在,只保留下来这么一个“三条石大街”的地名。而如今它仿佛就是千千万万个地名中最普通的一个地名,但是,在我记忆的长河里这个普通的地名以及它背后所有的经历和故事,都深深的印在了我的心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河北大街向南与北大关相联通即是金华桥, 桥的不远处是一处历史遗迹——"燕王津渡"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明燕王朱棣与他的侄子争夺皇位,率兵南下,从运河三岔河口渡河,袭取沧州、成功的攻入当时的明朝首都南京。登上了天子的宝座,改年号为"永乐",这就是后来历史上有名的"永乐大帝"。朱棣登基后对他夺天下时经过的三岔河口十分的赞赏,认为是风水宝地,遂赐名——天津,意为"天子津渡之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工作单位在红旗路与津坝公路交口,那时每天上下班都要经大红桥,过子牙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红桥到北辰的这段子牙河,水面宽阔,河水波光粼粼,碧波万里!如果你在这段大河的堤坝上行走,一定会让你心旷神怡,神清气爽!</span></p><p class="ql-block"> 此照片2020/9/12于子牙河桥</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八零年我母亲因心脏病突然病故,当时我们姐弟还小,没有能力操持母亲的后事,除去痛哭就剩下一个,就是拼了命的不能同意让母亲火葬,逼的父亲一筹莫展。我师傅知道了我们的困境帮助了我。他先后联系了刘家房子(北辰)大队干部,找的人。在子牙河大堤的北岸隶属刘家房子的地界,土葬了母亲。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每次清明祭扫,看着河堤垂柳绿树成荫,返回时我们都要在提上折很多柳枝带回家。然后把它插进家里的玻璃瓶里,绿色柔美的柳枝会维持很久,那是我们对母亲的思念!周围更是成片成片的菜地,安静良好的环境,渐渐的弥合了我们心里的苦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两千年前后,看到报纸经常刊登"迁坟启示",因此,在单位我每天都看《天津日报》《今晚报》,每日留意"中缝、及火柴盒式"广告。忧心忡忡。随着城市外扩的发展,我知道迁坟是不可避免的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有一年,清明扫墓我哥哥也在,我们祭扫完,坐在子牙河大堤上看着一望无际的子牙河水,哥哥手指着西边的方向说:这条河通向咱老家——唐河。顺着哥哥手指的方向,我的思绪也飞回了老家,老家是父母生活并深爱的地方,树高千尺,落叶归根。老人是讲这个的,它也是符合我们孝文化的传统。二零一六年父亲百年后和母亲一起终回到了自己的故乡,终回归了生养自己的土地!也了却了我们做儿女的心愿!</span></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道过了家乡的河,说过了家乡的水,下边要说的是我与河水的二三事,绝非杜撰,乃亲身经历,真人故事。这一小段是献给我儿时的伙伴!是对生命的认知及价值观的重新塑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63年5岁的我在姥姥家,正赶上"63.8"发大水,洪水迅猛,院子里,房子里到处都是一片汪洋大海。长大后我才知道,水势迅猛是老天和人为共同的作用形成的——保卫城市,农村分洪!姥爷拿过一个盛粮食的笸箩,把我放到里边。搀扶着姥姥随着村里的人们向着地势高的地方转移,大水没腰,姥姥是缠足小脚,走不了那么利索,好像是姥爷要先把我送到高处安全的地方,再回头去接姥姥。小小的我坐在笸箩里,犹如坐在一艘小船上。姥爷泡在水里淌着齐腰深的水推着漂在水面的笸箩,艰难的前行。一路随眼就会看到水面漂浮的窗框及烂木头、我安然无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63年8月的特大洪水,主要集中在海河流域,包括天津、邯郸、石家庄、保定、邢台、衡水、沧州一些地区。特大暴雨下了整整七天七夜,因为暴雨强度高降雨量大,超出河流及水库蓄水能力的水会向下游宣泄,天津地势低洼,洪水定集中流向天津海河,给天津的防洪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党中央做出重大决定:"保卫天津市,保卫津浦铁路,尽量减少灾害范围",七天七夜的特大暴雨,有一部电影叫《战洪图》就是演六三年抗洪抢险救灾的故事!那是多大的洪水啊!尽管洪峰沿途如白洋淀、东淀、西大洋等大大小小水库关闭泄洪阀门,减少水库下泄流量,天津依然危在旦夕,频频告急!为了保护天津市和津浦铁路的安全,"牺牲局部,保全大局",河北的广大群众抗洪救灾从护城护村巡堤固堤,转为扒堤分洪,河水淹了庄稼,淹了房屋。平原平地行洪,家园尽成泽国!在63年的抗洪救灾,河北人民为了保卫天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我们不能忘记!</span></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五黄六月,麦收时节!那时还是生产队,也没有大型收割机,脱粒机。麦收中从收割到脱壳都是靠纯体力劳作非常辛苦,但是看到金黄的麦子颗粒归仓,虽苦也快乐!这就是丰收的喜悦!这个时候也是孩子们欢乐的时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故事就是发生在这年的麦收,我当时三岁多不到四岁,母亲生我小弟把我送到姥姥家,小队部跟前是打麦场,不远处有口井,成垛的麦子要在麦场碾压脱壳,为防止麦糠还有细小的麦秸落到水井里,人们在井上盖了一个苇席。我跟小伙伴们在场边玩的非常起劲,追逐嘻戏,当我脚踩到席子上面的时候,危险就发生了!跟我一起玩的小伙伴她好像是比我大两三岁,名字叫小俊的小姑娘,迅速的就跑回去告诉大人说我掉井里了,我姥爷听了健步如飞,到队部拿了一挂大绳,人们闻讯也都纷纷的跑来,这时有一个叫小贵的年轻人,让姥爷把大绳给他系在腰间,下到井里把我抱了上来!我姥姥着急忙慌的赶到时,我已经被救上来了,我姥姥看到我,一屁股瘫在地上就起不来了!长大后我依然回老家,其中的细节过程是大人们讲给我的。我那时的年龄跟我家小孙女现在的年龄一般大,如果不是叫小俊的小姑娘跑回去叫大人,如果没有小贵哥哥的救命之恩也许就没有现在的我了。我不能忘记你们!我没有忘记你们,你们是我生命里的贵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不是有句话叫"大难不死,必有厚福"吗,纵观我的大半生自认为还是很有福的,不过什么才是幸福,每个人的答案不尽相同。幸福是一个即简单而又温馨的词语,幸福是我们每个人最渴望的东西,而健康又是通往幸福最重要的通道。因此我终于明白了这个即深刻又浅显的道理,那就是家里老人健健康康,孩子快快乐乐,全家老少都平平安安那就是我人生中最大的幸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人生无论成功与失败,欢乐与痛苦,盛衰与荣辱等等一切 都如这自然流水——水到东海不回头!人生天地间如过江之鲫,转瞬即逝,是非成败转头空,神马都是浮云!滚滚红尘大千世界,谁都是过客,只有平平淡淡才最真,简简单单既是福!余生唯愿我们都能真正得到并感受到更多的快乐与幸福、幸福亦如水、绵延不绝,源远流长!!🌹🌹🌹</span></p><p class="ql-block"> 2020/9/17</p>